什么是博弈
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策略思维》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某著名大学博弈课程的班上,有两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平时的考试成绩都是“A”,他们出色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一直受到教授们的好评。转眼,学校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又到了。往年,他们都会规规矩矩复习,但最近,他们最喜欢的一个明星要来他们所在的城市开演唱会,好不容易拿到票,当然不能不去,当他们从演唱会赶回来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他们心想,匆匆忙忙赶去考试已经来不及了,干脆跟教授撒个谎,争取补考的机会吧。
于是,他们赶紧给教授打电话,称他们乘坐的公共汽车在半路上爆胎了,他们赶不上考试了,希望教授能重新给个补考的机会。
接到电话后,教授心里明白可能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他们真的是遇到紧急情况了,那么,这两个学生是应该得到谅解并获得补考机会的;要么是他们撒谎了,那么,他们必须要为自己的谎言付出代价。然而,怎样才能知道真实情况呢?
这两个学生当然很精明,但他们忽视了一点,他们的老师是专攻博弈论的专家。教授很爽快地答应了学生的请求,并通知他们三天后来学校参加补考。这一天很快到了,他们如约来参加考试,教授将他们分别安排到两间教室,给他们发放了试卷。他们平时的基础知识学得不错,也有了三天的时间复习,因此,对于前面第一张试卷的题目,他们很快作答完了,尽管这部分只有十分,但他们依然心情舒畅,当他们翻开第二张试卷时,他们愣住了,因为这个九十分的题目居然只有几个大字:“请问爆的是哪只轮胎?”
故事的结局当然是,这两个自作聪明的学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对于这个九十分的题目,他们其中一个人的回答是左轮胎,另一个人的回答则是右轮胎,他们最终失去了这宝贵的九十分。
这则故事里,我们不得不叹服于教授的智慧。为了检测这两名学生说的是否是真话,他设了一个局:如果两名学生的回答是一致的,那么,证明他们没有撒谎;而如果他们说的是谎言,他们的答案也就不同,他们就应该为此受到惩罚。
这个小小的故事已经为我们展示了博弈的魅力,那么,到底什么是博弈呢?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最早是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从game一词中,我们发现,博弈最早的意思是游戏,博弈论翻译成中文最贴切的含义也是“智力游戏”。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博弈与游戏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它们都有一定的规则约束;他们都有一定的参与者和一定的行动;游戏是从博弈中抽离出来的……
另外,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比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这不仅仅是一部军事专著,阐述了种种战术和战略问题,更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P1-2)
第1章 走进博弈,博弈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
什么是博弈
了解博弈的构成要素,把握博弈局势
博弈的结局:零和、负和与正和
第2章 如何避免两败俱伤:囚徒困境
谁才是凶手:“囚徒困境”的故事
到底是合作还是背叛
旅行者困境:小聪明使不得
胆大的南郭先生:机制漏洞下的便宜
两难中的第三条道路你找到了吗
知己知彼,先找到对方的软肋
优势互补,合作才能双赢
“哈丁公用地”悲剧:如何防止公共资源的过度开采
第3章 弱势时的借力策略:智猪博弈
智猪博弈的故事:“小猪”是如何吃上免费的午餐的
要做“小猪”,就要学会等待和把握时机
为什么有些人只能当冤大头:“大猪”的无奈
当投机取巧的“小猪”亦非易事
巧借强者之势,达成目标
当“大猪”,还是当“小猪”
如何防止“小猪”“搭便车”
以静制动,走好“等待”这步棋
第4章 最完美的博弈结局:纳什均衡
纳什对博弈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灾难性的价格大战如何解决
利益妥协,才能达到均衡
狭路相逢,谁是胜者
“二桃”为什么能杀“三士”
“剩女”到底是怎么剩下的
第5章 实力强未必会胜出:枪手博弈
三个枪手的博弈:谁是枪战后的幸存者
强者要学会放低姿态
蓝契斯特法则:如何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别忽视职场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
弱者的生存之道——弱弱联合策略
第6章 谁是真正的勇者:斗鸡博弈
针尖对麦芒时胜者谁
以退为进的策略:聪明的胆小鬼
修炼强大气场,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别把面子看得太重要
把握全局,成为最后的赢家
把对手变为朋友,实现共赢
当机立断,别在犹豫不决中丧失先机
第7章 囚徒困境的破解之道:重复博弈
重复博弈能破解囚徒困境
眼光长远,舍小利赚大利
道德的制约作用
带剑的契约才更安全——让法律来改善囚徒困境
信誉是立世之本
第8章 过去的经验未必可靠:酒吧博弈
去还是不去:酒吧博弈
过犹不及,把握事情的临界点
成功需要一定的过程
过去的经验不一定可靠
敢于做人群中与众不同的那个人
另辟蹊径,才有可能绝处逢生
第9章 如何实现双赢:猎鹿博弈
何谓猎鹿博弈
有合作,才有双赢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强者才有竞争力,才有话语权
尊重你的对手,化敌为友
运用双赢思维,真诚合作
第10章 博弈中的常见效应与定律
破窗效应;不及时制止意味着纵容
登门槛效应:先“得寸”后“进尺”
延迟满足效应:如何培养自控能力
马太效应: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如何调整
蝴蝶效应:不要因小失误酿成大错
多米诺骨牌效应:不要忽视初始能量的连锁反应
路径依赖定律:习惯是人生的最大指导
第11章 职场博弈—博弈法则助你职场一路畅通
了解职场生存状况,读懂游戏规则
初入职场,切忌锋芒毕露
与领导博弈:记住,领导永远是对的
下属与企业、领导的博弈:表露成绩,高薪也是争取出来的
职场跳槽要谨慎
做与不做的抉择:别什么事都太积极
自己与自己博弈:时刻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12章 谈判博弈—在讨价还价中获取最大利益
谈判即博弈
先摸清对方底细,方能底气十足
退一小步、进一大步的谈判技巧
装装糊涂,避开谈判雷区
打好时间战,别急于求成
谈判活动中的报价学问
第13章 管理博弈—无为而治,井井有条
管理需要部署到位
零和游戏——成就感让企业与员工实现“双赢”
企业用人之道——让员工人尽其用
意见互通,平等交流
奖罚分明,管理才更高效
为员工营造一个快乐的工作氛围
第14章 处世博弈—方圆进退之间的处世艺术
别让思维定式给你的人生设限
自我博弈:绝不可纵容自我
先发制人,凡事超前一步
助人就是助己
智者的生存之道——藏而不露
参考文献
人是思维动物,自从我们出生开始,就要运用思维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而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需要做的选择也会越来越多。每天清晨,当你一醒过来,可能就要问自己,早餐吃什么?出门上班,是打的还是坐公共汽车?工作时要不要喝杯咖啡?下班了要不要去商场逛逛?买什么颜色的衣服?周末要不要和爱人看场电影?学生时代,你要考虑的是:选择什么专业?最近读什么书好?临近毕业,你会思虑,找什么工作?要不要去某公司的竞聘?置身职场,要不要竞争某个职位?是不是该提加薪的事等。这些看似很细小的一些问题,却贯穿着我们的生活,而其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博弈。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说:“现代社会,要做一个有能力的人,必须要对博弈有一定的了解。”不得不说,21世纪,我们每个人都已进入博弈时代。从表面上看,“博弈”这个词汇让人感觉高深莫测,其实通俗地说就是“游戏”的意思。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博弈也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智慧。那么,到底什么是博弈呢?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最早是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从game一词中,我们发现,博弈最早的意思是游戏,博弈论翻译成中文最贴切的含义也是“智力游戏”。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博弈与游戏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它们都有一定的规则约束;他们都有一定的参与者和一定的行动;游戏是从博弈中抽离出来的
我们也可以看出:与游戏相同的是,博弈有着极强的互通性,博弈的参与人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个抉择都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其他参与者,你认为自己很聪明,对手也与你一样,他们也关心自己的利益,人们之所以进行博弈,就是要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博弈的问题。
我们的整个人生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我们的每一次抉择都决定着未来人生的走势。运用博弈的智慧,能帮助我们解释乃至认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包括职业规划、投资理财、人际交往还有为人处世等,这些问题看似复杂,实则非常简单。一个深谙博弈智慧的人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是理智的,因为他们懂得运用博弈的策略来指引自己做出最佳选择。
在这本书中,作者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趣味故事来为我们诠释博弈的真正定义,并反过来将这些策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进而帮助我们快乐地学习掌握博弈竞争的技巧。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就会发现,任何一件事,乃至任何难题,如果你懂得博弈论中的策略性思维,那么,它都会迎刃而解,同时你自己也能从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博弈博弈论的精髓是策略性思考,学点博弈论,能教会我们理智地看待事物,教会我们预测他人反应,保护自身利益。为此,我们需要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巧妙地运用博弈策略。
李安平编著的《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选取了大量有趣的故事,并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来诠释博弈论的定义和作用。向广大读者展示博弈中的智慧,告诉我们在社会和人生的大博弈中如何取得真正的成功。
在人际交往中,会说话并不是你取得最后胜利的唯一武器。懂得适时博弈,你才可能有翻身的机会。
博弈,无时不在。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要时刻警醒自己:心存危机意识,学会与他人较量,才能为自己加大成功的有力筹码。
李安平编著的《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教给你如何在这个充满博弈的社会中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