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基,福建福鼎人。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历任陆军某军政治部秘书、宣传干事,《北京日报》记者、编辑、编辑部副主任及主任,副总编。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传记《彩色的生命——艺术大师齐白石传》等。《齐白石传》是他的另一部关于齐白石的人物传记。
| 书名 | 齐白石传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林浩基 |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浩基,福建福鼎人。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历任陆军某军政治部秘书、宣传干事,《北京日报》记者、编辑、编辑部副主任及主任,副总编。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传记《彩色的生命——艺术大师齐白石传》等。《齐白石传》是他的另一部关于齐白石的人物传记。 内容推荐 林浩基著的《齐白石传》是一部人物传记。书稿全面叙述了齐白石不平凡的一生:少年家贫辍学;青年面临没落的清政府和外敌入侵的险境,为维持生计开始学木匠并逐渐在各路前辈的指导下学习绘画,从此开始了奋斗终生的绘画事业。本书语言生动流畅,资料详实又不乏趣味性,是一部权威的研究齐白石生平的著作。 目录 引子 春天纪怀 第一章 穷苦人家 1.世代农耕 2.横行乡里 3.你爱你恨 4.秋染枫林 5.心有灵犀 6.耕读生涯 7.最初情爱 第二章 步入画坛 1.难解难分 2.初人匠门 3.吉日良辰 4.芥园画谱 5.门墙问师 6.人生起点 第三章 白石山人 1.雅致名号 2.卖画养家 3.龙山七子 4.逼上梁山 5.夹缝之中 6.借山吟馆 第四章 离湘出游 1.北上西安 2.初识君山 3.会樊樊山 4.婉拒慈禧 5.初会杨度 6.王门三匠 7.清凉世界 8.恩师难忘 第五章 狭路求生 1.生死家国 2.炎凉世态 3.生离死别 4.雪中送炭 5.定居北京 6.生计问题 第六章 走向新岸 1.衰年变法 2.南吴北齐 3.寒岁三友 4.名播海外 5.艺专任教 第七章 气节凛然 1.国难当头 2.难辨真伪 3.世事难料 4.画鬼论人 5.停止见客 6.知音难觅 7.磨墨山姬 第八章 走进光明 1.第五知己 2.画品人品 3.走进光明 4.九十初度 5.最后岁月 6.长青之树 后 记 二〇〇五年再版后记 二〇一七年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2.卖画养家 一八八〇年七月十一日,春君生了一个男孩。这是他的第一个儿子,后来取名良元。白石接信后,匆匆地赶回了家。 家里的景况不好,人口一天天增多,年景不是旱就是涝,田里庄稼收不了多少,赋税又重,全家人常常有了上顿,没有下顿,过着十分凄苦的日子。 胡家安适、丰厚的生活,不但没有拉开他同家庭的距离,反而加重了他对家庭的关切和怀念。每当夜阑人静,妻子愁苦的面容,父亲弯腰驼背扶犁耕作的情景,母亲骨瘦如柴,风吹欲倒的身影……一一浮现在眼前,他常常暗自流泪。 他只有争取一切时间加紧学习。自己对学画的强烈追求,胡沁园的厚望和家里的境况使他不可能按照常规这样长此学下去,必须快马加鞭,一天当两天,甚至当三天四天,他不顾疲劳,不顾身体,一个劲拼着干。现在已经初步学会作诗了。转眼又是阳春三月,一年一度的诗会,又在这座花园里举行。他在胡沁园的鼓励下,也做了一首诗,受到了称赞,特别其中有两句:“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桔有余甘。”大家一致认为是佳句。 胡沁园把白石的诗仔细地玩味了一遍,面带笑容说:“不错,有含蓄,有寄托,格律也完整,不像初学。” 在座的许多人也异口同声地说: “濒生是有聪明笔路的,别看他根基差,却有灵性,有才华,难怪沁园先生这样器重他。” 胡沁园看到白石进步如此快,家境又的确十分困难,便对白石说: “我还是那句老话,你卖画养家,这是一条路。我也可以为你张罗张罗。" 白石自己也认为雕花这行很费事,一件东西下来,没有几天几十天功夫不行。可是得到的是很少的报酬,而且把身子困住了,其他什么都干不成。画画却没有什么限制,什么时候都行,自由自在,画起来也比较省事。何况他经过这一年的努力,艺术又大大往前跨了一步,基础扎实多了。他觉得胡沁园的话是对的,他决心卖画为生、卖画养家。 清光绪年间,这里的许多官绅大户以至于一般的人家,时兴“描容”,也就是画像。喜欢在活着的时候,请画师给自己画个肖像,挂着欣赏。死了,子孙也要请人画个遗像,留作纪念。 前些年,肖芗陔、文少可教过他这种技艺,但他始终没有正式画过。据说画像收入多,他想走这一条门路。 他把自己的想法同胡沁园说了,胡沁园很赞成,很高兴,让他做些这方面的准备。 从家里回来的第二天上午,他正在学作诗,忽然胡家佣人请他到胡沁园的画室去。一进屋,他看见胡沁园正同一位年纪七十多岁,长须飘拂、童颜鹤发的长者交谈。 胡沁园见他过来,忙介绍说:“这就是我同你常说的云山居士,这是门生齐璜,齐白石。” 白石上前致礼。 “你准备好纸笔,给居士画一张像。”胡沁园用鼓励、期待的目光看着白石。 他一听,先一惊,继之便慢慢镇静了下来。他理解老师的用意,点点头,赶快做好一切绘画的准备。然后取出一张太师椅,放在面向窗口的明亮之处,说: “请老师这边坐,这里光线好。” 云山居士高高兴兴地坐到太师椅上,端端正正,一动也不动,静候白石着笔。 白石一边观察老人的面庞特征,一边在纸上勾勒了起来。半个时辰过去了,画好了头部,他笑着对居士说: “请老师休息一下,活动活动,继续再画。” 云山居士一听,快步走到画案前,只见纸上的像同自己一模一样,十分高兴: “你画人像多久了?” 胡沁园未等白石开口就说: “仁兄是第一位。” 云山居士高叫了起来: “真不愧是名师高徒!这画得多传神。” “他家境贫寒,想靠这谋生,还仗仁兄多多提携。” “没说的,没说的。我一定到处传扬,鸣锣开道。”说完,云山居士回到了座位上。 白石看了一下他的体态,又走过去帮他正了正身子,再回到画案前,聚精会神地画了起来。 傍晚时分,一张高三尺四寸,宽二尺的巨幅画像完工了。大家围在一起,仔细地看着,都称赞白石画得好,有功力,开了一个好头。 云山居士更是喜形于色,忙着对沁园说: “沁园兄,你手下有如此高手,我要带走几天,让他替我母亲画一张,再为老妻画一张,如何?” “仁兄这样看重,小弟实在感激不尽。”沁园不住地点着头。 “濒生,你说呢?” 白石深深一躬,说: “两位老师的提携,濒生终生难忘。” 从此,白石画像的名声又四处传扬开了,找他画像的人越来越多。画一张像,人家就送他一两半两银子。这样,他画像得到的收入比雕花的收人要多得多,而且省事。于是,他放弃了木匠工作,正式开始绘画生涯,家里的生活也有了转机。 辛苦了一生的祖母,到了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白石现在在画画上出了名,挣了钱,怎么叫她不兴奋啊!她拉着白石的手,深有感慨地说: “阿芝,你倒没亏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有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都在锅里煮了。你爷爷要在世,会多高兴。”说着,她那干涩的眼里.溢出了泪水。 白石明白,这不是悲痛的泪,伤心泪,而是激动的泪,安慰的泪。他只有更加勤奋,更加努力画画,给祖母更多的安慰。 …… P116-118 序言 引子 春天纪怀 一辆浅绿色的小卧车,缓慢地驶上了西直门的立交桥,向西郊奔去。 她依偎着车厢的右侧,不时撩起帘子,望着窗外忽闪而过的街市、楼宇、人流、树木…… 车外一片明媚的春光,嫩绿的柳枝,像害羞的姑娘,在和暖的阳光里,垂着头,飘拂着。路边上,青青的芳草,盛开的野花,粉红色的,淡黄色的,在柔和的春风里,轻轻地摇着、笑着,带着几分的醉意。 几只小燕子,快乐、自在地从车前掠过,冲向蔚蓝的天空。它们很得意,大概自觉是春的使者,呼唤着,带着一个个新生命的梦,来到人世间,来到每一个勤劳、善良的人们的心田里。 茶色的尼龙网纱衫,罩在洁白的的确良衬衣外面,使她显得更加端庄、素雅。她不时用右手梳理着被微风吹乱了的头发,像是整理着杂乱无章、自由飞驰的思路。 昨晚一夜难眠。因为今天这个日子,她盼望了多久?整整二十五个年头了。二十五年来,她无时不在思念那位长眠于西郊的老人——一位当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她的义父。 他与她,父与女,从结识到分手,只有短短的七年,然而他们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胜过了相处一辈子的亲人。 老人刚毅、率直。遇上他情绪不好时找他画画,他常常不画。但是,只要她走到老人面前,老人就高兴起来,挥毫泼墨,意气风发。 她似乎是他的艺术之灵。她的一个倩影,一个笑靥,对老人无限敬重的一句话语,就像那催开新生命的春风,使他胸怀舒畅。 在她的记忆里,诗人艾青同老人有着亲密的关系,他们之间的交往也比她早。不过,艾青请老人画画时,还常常邀请她和她的爱人一道去西单的跨车胡同。 记不清是哪一天了,王昆仑老先生陪着陈毅同志来到她的家,她和祖光都感到十分的意外和高兴。原来他们也是邀请她和爱人一道去探望老人,请他画画的。 思绪随着卧车在飞驰,往事如织,历历在目。难忘的回忆,使她白皙的脸上,泛起了一阵淡淡的红晕;平静的神态里,隐含着一种难以捉摸的、复杂的情感与哀思。 她同老人一样,走过了漫长的、艰辛而辉煌的艺术道路。不过,一位是丹青大师——蜚声中外画坛的一代宗师齐白石;一位是评剧舞台的奇葩——著名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他们分别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与生命。 是共同的遭遇和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使这两位年龄相悬七十多岁的一老一小相识,他们的相识充满着喜剧的色彩。 五十年代初叶的一天,于非闇、欧阳予倩、梅兰芳、夏衍、老舍、阳翰笙、洪深、蔡楚生等首都文艺界的名流,从不同的地方,赶到了她的家。真是老友如云,高朋满座,使这一处简朴、幽静的小庭院,充满着热闹欢乐的气氛。 这是她的丈夫吴祖光特意举行的一个别开生面的敬老宴会。 这一天,老人由护士伍大姐搀扶着,十分高兴地来到了她的家。吴祖光、新凤霞见老人银丝飘拂,满脸春风,立刻迎了上去,恭恭敬敬地搀扶着老人落座。 他们是第一次见面,但彼此的相知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年代。她早就酷爱老人的画;老人听到她甜美的唱段和名字也自然比这次会见早好多年。 他和她都庆幸能有这个机会相见。 老人紧紧地拉着新凤霞的手,慈祥地、亲切地端详着、凝视着。 “您不要老看人家,多不好意思。”伍大姐附在老人的耳旁,大声地说。 “她可爱,她美丽活泼,为什么不能看?”他显然被伍大姐的话语激怒了,生气地反驳。 新凤霞见老人生气了,赶忙说: “您看吧,我是演员,不怕人看。” “您看吧,您看吧……”吴祖光高兴地上前,亲切地安慰着老人。接着,屋里响起了一阵阵欢乐的笑声。老人在这欢乐的笑声里,神情舒展了,也爽朗地笑了起来。 “老师喜欢凤霞,就收她做干女儿吧!”郁风凑到老人的身边,风趣、恳切地提出建议。 “这倒是个好主意。”黄苗子说着,微笑着注视了一下新凤霞和吴祖光。 新凤霞表面平静,但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她跃跃欲试,想立即走到老人跟前去鞠躬。吴祖光的眼睛,也放射出了激动的光芒,在感激客人,在鼓励凤霞。 于是,又在一阵阵的欢笑声中,新凤霞恭恭敬敬给干爹行了礼。 第二天,老人在自己的跨车胡同寓所,亲切地款待了自己的干女儿、干女婿。 他颤巍巍地从画案底下的行箧里,取出了一卷画稿,每张上面,只画着一两只草虫,有点水的蜻蜓,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匆匆来去的蜜蜂,唱着悦耳的歌曲的知了……那一只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小生命,使新凤霞爱不释手。 老人让干女儿挑。新凤霞翻来覆去对比了好大一阵,最后挑了那幅知了。 老人高兴地站了起来,移步到画案前,凝视早已铺在案上的知了片刻,挥笔补画了一枝秋天的枫树,那知了刚好落在树枝上。丹枫如火,像燃烧着的生命,蕴含着老人深沉的情怀与思绪! 换了一支笔,老人在画上题了两行字: 祖光凤霞儿女同室 壬辰七月五日拜见九十二岁老亲题记 这幅《红叶秋蝉》一直被新凤霞珍藏着,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走。粉碎“四人帮”后,这艺术珍品,失而复得,又回到了女主人的身边。然而,老人却永远地离去了。 汽车嘎的一声停住了,打断了她的思绪…… 后记 拙作《齐白石传》一书出版面世已经整整三十年了。它受到读者的喜爱,不只是因为书的本身,而是齐白石多彩多姿的一生和他留给我们无比珍贵的艺术作品。他的画作,继承并发展了中国文人画的传统,并且把它推到了至今无人超越的高峰。本书曾经再版了四次。这次袁冰先生希望它能由团结出版社再版,我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团结出版社是家有影响的大社.出版过许多好书。多年来,我就是他们忠实的读者,受益匪浅。 本书的这次再版,得到了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袁冰先生,本书责编郭强、文字编辑王云强先生付出了辛劳,尤其是王云强先生,对于本书的文字加工、史实的核对、细小到时间问题,都同我进行了认真地商定,表现了一位编辑的文学修养和敬业精神。他对本书各章的目录构架,提出了修改建议,令人感动,现在的目录就是根据他的修改建议编成的。在此,我向他们表达深深地敬意和感谢! 林浩基于海南三亚半山半岛 二〇一七年二月二十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