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精)/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英)海伦·海克特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佗伊斯》,是为在校的男学生们创作的,因此,它较之《老妪古尔顿的针》显得更为高雅,较之罗马的某些传统喜剧也更为真实。剧中的佗伊斯是一名特别爱吹嘘的士兵,受喜欢寻衅滋事的马修·梅里格瑞克的怂恿,他决定去追求一位贞洁的寡妇克里斯汀·卡斯坦斯,而克里斯汀·卡斯坦斯已经与一个商人订了婚。梅里格瑞克与《老妪古尔顿的针》中的迪肯一样,是一个喜爱恶作剧的人,他常常为自己所制造的那些混乱和荒唐的情形而乐此不疲。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佗伊斯对克里斯汀·卡斯坦斯的求爱希望渺茫,却煽动他所谓的“朋友”去做越来越荒谬的事情。本剧的幽默之处也在于其生机勃勃的配角,比如卡斯坦斯的奶妈马奇·曼波莱克鲁斯特和她的两个女仆提波特·桃克佩斯和阿诺·爱丽弗丝。同《老妪古尔顿的针》一样,唇枪舌剑演化为大打出手,依然是精力旺盛的女人们乐在其中。佗伊斯头顶厨房的提桶作为头盔,走进卡斯坦斯的家中,然后被马奇、提波特和阿诺挥舞着卷线杆、扫帚和大汤匙毫不留情地赶了出来。这部剧展示出了更多文人的幽默,佗伊斯给克里斯汀·卡斯坦斯写了一封情书,并且这封情书可以根据标点符号的断句不同而有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卡斯坦斯读出的是对自己的咒骂:“你是一个荡妇,为每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所憎恶”,而佗伊斯想表达的原意是:“这样一位完美无缺的女人,没有人会讨厌她。”这样因模棱两可的标点使用而造成的误会在后来的戏剧中也屡见不鲜。如马洛的《爱德华二世》(Edward Ⅱ),狡猾的恶棍莫蒂默向看守被废黜国王的监狱长送了一封拉丁语的信件,此信可解读成“命令谋杀他”或者“禁止谋杀他”两种意思;无独有偶,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也使用了类似的方法,那就是彼得·昆斯对《皮拉摩斯和提斯柏》(Pyramus and Thisbe)开场白的喜剧性的引用。

紧随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喜剧而来的是首部英文悲剧《高布达克》(Gorboduc),这个剧本由托马斯·诺顿(Thomas Norton)和托马斯·萨克维尔(Thomas Sackville)所创作。1562年的《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先是在内殿法律学院演出,随后又在宫廷表演。它以古罗马塞内加(Seneca)的经典悲剧作为范型。塞内加因其奉行的斯多葛派禁欲主义在16世纪被广为推崇。五幕剧的结构、参与剧情的合唱队,以及安排信使通报并未在舞台上呈现出的暴力事件等戏剧手法都效法塞内加。这部剧还引进了无韵诗和五步抑扬格。然而,英语戏剧至今仍然主要使用较长的押韵句,这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有些过于拘谨和繁琐了。

前文提到的亨利八世时期的戏剧《高布达克》是一部讨论时政问题的戏剧,其主题涉及王位继承人的问题,这一问题是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最令人担忧的国家问题。为此,女王的大臣和议会一再敦促她结婚生子。该剧叙述的正是高布达克国王如何放弃了他的权力,将国土分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却由此导致了两个儿子的仇恨和冲突。因为年长的儿子费埃克斯认为他应该得到整个王国,而年轻的儿子波埃克斯则怀疑费埃克斯意图密谋除掉自己。于是,波埃克斯袭击了费埃克斯的领地,并杀死了自己的亲哥哥,高布达克的妻子维德纳继而又杀死了波埃克斯,替费埃克斯报了仇。最后,民众奋起杀死高布达克和维德纳,导致国家陷入了混乱。“伟大的国王,分割了他的土地,改变了他的退位过程”,却造成了“灾难性后果”(《高布达克》)。这个剧情令我们想到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然而,《高布达克》包含的结论是君主和议会必须通力协作,以确保王位的继承,这就是戏剧所蕴含的时代主题。

《高布达克》的题材采用了编年史的资料(高布达克是古代不列颠的一位国王,从蒙茅斯的杰弗里开始,他的故事被编年史学家所记载)。在这点上,它可以被视作后来伊丽莎白时期历史剧的先驱。在某些方面,它也延续了道德剧的传统,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国王和他的每个儿子遭到反对派或有话语权的正邪两派人物的一再攻击。其主要的范型还是来源于塞内加的戏剧。此后,伊丽莎白时代的许多悲剧改进了塞内加的戏剧惯例,在舞台上生动地展示暴力(在塞内加的戏剧中,暴力场面只是简单地由信使说出),但《高布达克》坚决排斥以动作形式来展现戏剧,在很大程度上,它采用台词来呈现剧情。剧中长篇累牍的讲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传达出贵族们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决心:“心和勇气,不为无用绝望中的虚弱的昏眩所击垮、桎梏,要么获得安全或声誉,凭借战无不胜的心灵,高尚英勇;要么灭亡,但也更快乐。”然而,对于现代读者或观众来说,这样的戏剧由于说教意味过重而显得缺乏活力。复仇,在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中,可以产生巧妙的情节机制,引出耸人听闻的谋杀案(详见后文第6章),但复仇在这里只是简要地出现在维德纳杀死波埃克斯的情节中,而其他令人兴奋的塞内加式的形象,比如“幽灵”,则尚未出现。

16世纪中叶,其他值得重视的戏剧还包括乔治·加斯科因(George Gascoigne)的喜剧《猜想》(Supposes,1566),这是一部基于经典原型的意大利戏剧的翻版。此外,还有悲剧《俄瑞斯忒斯》(Horestes,1567)和《冈比西斯》[Cambises,1558-1569,作者是托马斯·普雷斯顿(Thomas Preston)]。随着剧作法则的形成与发展,题材变得日益通俗,五幕结构的采用,无韵诗和抑扬格五音步的引入,戏剧逐渐演变成为我们熟悉的典型的英国文艺复兴戏剧形式。

P34-37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将引领我们置身于16世纪伦敦那富有生机的戏剧氛围之中,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繁荣至今并依旧吸引一代代爱好者为之痴迷的重要原因。海伦·海克特出色解决了许多英国文艺复兴戏剧史上棘手的难题,例如宗教改革的文化传统、琼森博学但是充满矛盾的写作、充斥着野蛮与残忍的英国复仇悲剧等。

——凯瑟琳·邓肯-琼斯,伦敦皇家学会会员,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高级研究员

翻读这本书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海伦·海克特行文深入浅出,巧妙地将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根源追溯到中世纪的神秘剧和道德剧传统,带领读者穿越整个英国戏剧史的黄金时代,包括从最初的起源到黎里、马洛、莎士比亚、琼森以及米德尔顿等人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女性在戏剧史中的参与以及男扮女装的性别话题。本书在文艺复兴戏剧探索的领域堪称是一部内容翔实、涵盖全面的佳作。

——雷内·维斯,伦敦大学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

后记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海伦·海克特于2013年出版的一部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的重要作品,也是作者近年来广受好评的一部人文通识教育读本,并于2014年再版。伦敦大学学院教授雷内·维斯和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高级研究员凯瑟琳·邓肯一琼斯都给予此书高度评价。海伦·海克特教授是目前英国研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重要学者,在本书出版之前,她已经出版了《莎士比亚与伊丽莎白:两个神话的相遇》(Shakespeare and Elizabeth:The Meeting of Two Myths,2009)、《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与浪漫小说》(Women and Romance Fiction in the English Renaissance,2000)、《圣母与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与圣母崇拜》(Virgin Mother,Maiden Queen:Elizabeth,and the Cult of the Virgin Mary,1995)等相关著作。她本人也因为在戏剧史领域扎实的研究功底而受到英国学术界的瞩目。

2016年入冬的一天,我收到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出版公司的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关于新书《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的出版计划,他们想邀请我来翻译此书。恰逢2017年春季我要给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开设一门新课——《莎士比亚与西方人文主义》。备课的同时我也阅读了一些与莎士比亚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于读过的部分书籍也萌生过翻译的想法,比如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的《莎士比亚:人的创造》(Shakespeare: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但是布鲁姆的这部书体量巨大,以我现有的精力和时间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而悦读名品出版公司提供的这本书篇幅适当,是一本十分简洁精炼的艺术学和人文学的通识读本,也是一本十分实用的论述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简史,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可读性。由于该作的材料和观点是我所感兴趣的内容,并与我授课的内容有关,还可作为课程的辅助教材,就这样我给出版社的编辑刘家琦写了回信,答应翻译这部著作。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虽然是一部简史,但却拥有非常广阔的戏剧史学的视野和扎实严谨的学术基础,综合了许多文艺复兴戏剧研究的重要资料,从文本和演出两个范畴展开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整体论述,文风简洁凝练,流畅生动,高度浓缩概括。作者将史学的考证、剧作家的研究、版本的梳理和作品的细读结合起来,既有着俯瞰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的宽广视野,也有着对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何以出现一个戏剧黄金时代的深刻洞见;同时还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演出样式,以及它和中世纪神秘剧以及道德剧的关系;且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在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统治期间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最重要的戏剧家及其作品,其对于莎士比亚、马洛、琼森等人的生平及作品的深入解读构成了此书的核心章节。

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回顾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历史,阐述了自18世纪以来包括莎剧在内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和各个时代的关系,并深入思考了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这些戏剧时至今日依然可以在全球化的时代引发全世界的兴趣并具备充沛的文化价值。海克特的研究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这些戏剧史上的伟大作家的作品及其意义具有全新的启示。此外,她还特别关注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参与戏剧以及戏剧中的性别问题。结合剧本中的女性角色,通过研究文艺复兴时期公共剧场中男童易装反串女性,以及宫廷贵族戏剧演出中女性参与戏剧演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女性在西方戏剧史上参与戏剧表演和写作的生动的早期图景。这本书在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何以出现一个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提供了历史、美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审视维度。在诸多介绍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的学术著作中,海伦·海克特的这本书无疑值得所有热爱莎士比亚及西方戏剧的读者关注。

与此同时,该书也呈现出一位女性学者独立的学术精神,在论及马洛和莎士比亚这样的伟大作家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赞叹仰望他们,而是尽可能做到中正平和。在分析作品成因的历史复杂性的方面,在探讨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历史文化根源方面,她的思考和观点令我们耳目一新。全书的行文和叙述绝非乏味资料的堆砌,也毫无人云亦云的赘述,她善于抓住论述的重要环节,并将作家和作品放在一个与历史事件和时代潮流充分互动的历史结构中,对其加以理性的考察和品评。

此书的翻译难度有几个方面。一是书中引用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剧本中出现不少中古英语和市井俚语;二是对来自不同版本的剧本台词的比对,以及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的还原,这需要译者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史有相当的了解;三是除了莎士比亚,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包括马洛在内的戏剧家的作品有一些没有可参考的中译本,对于书中出现的剧本需要重新翻译。尽管此前我已经写过一本关于西方戏剧的书——《戏剧交响:西方演剧艺术撷萃》,我的《戏剧学导论》中也有专门的章节介绍莎士比亚戏剧,对莎翁的生平和戏剧并不陌生,但是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就一些具体的细节和内容还需要查阅和确认大量的相关资料,以求达到翻译的准确性。

海克特是一位拥有良好文辞修养的学者,我也希望尽可能忠实地呈现她的文风,并尽最大的努力保持原文的流畅、生动和意趣。书中所引莎士比亚和马洛等人的剧本,为避免文本之间的相互抵牾,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主要参考国内翻译家们的经典译本,以现在国内比较通行的版本为准。主要参考校本有: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增订本)(译林出版社,2016),朱维之译《失乐园》(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胡家峦译《斯宾塞诗选》(漓江出版社,1997),查尔斯·艾略特主编:《伊丽莎白时期戏剧》(卷Ⅰ,卷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两位学生吴萌和张灿对最终的译稿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校对。吴萌对全部章节进行了校对,张灿负责书中出现的剧本、作家、剧名等的校对工作。囿于时间和精力,也许在译文中还存在不少失误,有待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以便我们修正和改进。

希望这本书对于正在研究和希望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读者有所帮助。

顾春芳

2017年11月于燕南园

目录

大事记

导言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是什么

 宗教改革对文化的影响

第1章 16世纪90年代以前的英国戏剧

 神秘剧或基督圣体节戏剧之谜

 道德剧

 都铎王朝早期戏剧

 皇室庆典和宫廷剧

 剧团与首家剧院

第2章 戏剧的创作

 城市如舞台

 剧院内部

 演员

 从剧院到印刷剧本

第3章 马洛

 死亡与生活

 永无止境的攀升思想

 信仰

 天堂的道路

第4章 莎士比亚

 拒绝剧场艺术

 模仿真实的人

 戏剧诗

 打破陈规

第5章 琼森

 早期戏剧

 宫廷假面剧

 中期戏剧

 晚年

第6章 复仇悲剧

 通用惯例

 尴尬的笑声

 女性的道德困境

 为什么是复仇悲剧

第7章 城市喜剧、家庭悲剧和悲喜剧

 城市喜剧

 家庭悲剧

 悲喜剧

第8章 男童演员、女性表演者和女性戏剧家

 男扮女装

 男孩扮演乔装男孩的女人

 女性和戏剧表演

 女性戏剧家

尾声

 文艺复兴戏剧的演变

 18世纪和19世纪品味的变化

 20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戏剧

 21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戏剧

致谢

参考文献与引文说明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经典戏剧剧情简介

序言

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

来自于英国I.B.Tauris出版公司的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丛书,写作严谨、可读性强,对于我们在21世纪理解和研究历史,可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见仁见智的历史争论,这一系列独辟蹊径,试图基于史实本身对其做出全面而公正的解释,这样既能激起普通读者和历史爱好者的浓厚兴趣,也能进一步感染广大的历史学习者及专业学者。因此,在讲述历史领域的重要主题、思想史、宗教、政治、古典研究、哲学观点等内容时,本系列丛书特意避免使用平淡乏味、冷漠刻板的方式进行陈述——那只是给初学者讲授史学入门知识的通常做法。长期以来,这一系列丛书一直致力于给专业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特定历史概况的基本史实。但除此之外,这套系列丛书还能起到更多的作用。例如,书中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解释过去的人们在特定的背景下是如何理解某个历史主题,以及其中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及作用。这种新颖的分析方式十分具有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现在更好地理解这些特定的历史主题。

此外,对于这样的历史主题,各位作者在此系列中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虽然作者们已经暗示了某种答案,但还是在每本书后的“延伸阅读”中提供了长长的参考书目,以便感兴趣的读者做进一步的阅读与探索。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丛书中众多的历史主题,相较于市场上其他同类丛书做了更为深层次的研究和解析,同时内容却简洁而紧凑,不愧是“在介绍历史知识方面更为出类拔萃”的代表。本套系列丛书结合质疑性和查证性的分析,对相关历史做了全面的描述,可以说是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化数字时代大背景下,为读者了解和研究历史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内容推荐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创作蔚为大观,并涌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剧作家,他们开始把对人的存在的思考从生活转向了舞台,例如莎士比亚、克里斯托弗·马洛、本·琼森和托马斯·米德尔顿等,其中莎士比亚更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瑰宝,他可以说是一个蕴含着非凡创造力的时代的产物。这些天赋异禀的作家凭借娴熟的英语语言技巧、深厚的文学功力以及极大的艺术激情和创新精神,充分利用16世纪后期新媒介,尤其是公共戏剧和出版物的发展,抓住了商业舞台所带来的众多新的可能性,创造了极为多样性的想象世界。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一书跨越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时期整个英国戏剧的黄金时代,对于马洛、莎士比亚、琼森三人在英国戏剧史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海伦·海克特还巧妙地将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根源追溯到中世纪的神秘剧和道德剧传统,并赋予那些影响了英国戏剧传统的先贤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本书还重点介绍了构思巧妙且带有颓废恐怖色彩的复仇悲剧,追溯了与之相关的涉及性和死亡的哥特式诗歌传统;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城市喜剧和家庭悲剧,塑造了更为本土化、亲切的场景和角色等。此外,书中也对商业剧场中男扮女装的现象、宫廷等其他场合中女性参与戏剧演出以及家庭剧剧本创作的历史进行了翔实而生动的描述。

编辑推荐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海伦·海克特近年来广受好评的一部人文通识教育读本。

本书虽是一部简史,但却拥有非常广阔的戏剧史学的视野和扎实严谨的学术基础,综合了许多文艺复兴戏剧研究的重要资料,从文本和演出两个范畴展开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整体论述,文风简洁凝练,流畅生动,高度浓缩概括。作者将史学的考证、剧作家的研究、版本的梳理和作品的细读结合起来,既有着俯瞰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的宽广视野,也有着对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何以出现一个戏剧黄金时代的深刻洞见;同时还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演出样式,以及它和中世纪神秘剧以及道德剧的关系;且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在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统治期间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最重要的戏剧家及其作品,其对于莎士比亚、马洛、琼森等人的生平及作品的深入解读构成了此书的核心章节。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