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理念与情怀--田昭武院士传略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林华水//吴奕纯//郑启五//吴清玉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林华水、吴奕纯、郑启五、吴清玉著的这本《理念与情怀--田昭武院士传略》共分六章,包括勇执教鞭 首战告捷,逆境中的坚守,从传统电化学到现代电化学,科学家的情怀,情系绿色交通,恰同学少年(学生时代回顾)。全书较为全面地记述了田先生的生平事迹,对宏扬科学精神,鼓励后学有积极作用。

内容推荐

林华水、吴奕纯、郑启五、吴清玉著的这本《理念与情怀--田昭武院士传略》简略回顾了田昭武院士的教学、科研轨迹,介绍了他对我国电化学科学及担任厦大校长期间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展现了一位老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理念和多年来殚精竭虑推动我国科技水平、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变情怀。

目录

第一章 勇执教鞭 首战告捷

 留校任教

 三尺讲台

 图解、思考题和实验

 电化学研究的第一篇论文

第二章 逆境中的坚守

 前线炮火和自然灾害

 “文革”避祸巧遇晶体管

 研制锌-空气二次电池

 争分夺秒研制电化学综合测试仪

第三章 从传统电化学到现代电化学

 引进我国首台个人电脑

 经典(传统)电化学理论和实验方法、仪器研究

自催化电极过程研究

电极交流阻抗研究

DHZ-1型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等多种电化学仪器

多孔电极极化理论研究

导电聚合物材料

金属腐蚀与防护

新型的脉冲极谱和电化学谱方法

 具有精细能级、空间分辨的现代电化学研究

建立各种现代电化学谱学方法

电化学现场扫描隧道显微术(ECSTM)

 拓展到其他应用领域的电化学研究

离子色谱电化学抑制器

对微米尺度固液体系特殊性的认识

微纳米复杂三维加工的约束刻蚀剂层技术(CELT)

生物芯片高密度阵列点样技术

灵巧微型电渗泵

逆流聚焦电泳技术

基于液相储能的新型超级电容器

第四章 科学家的情怀

 打破国外垄断,研制中国自己的仪器

 致力于培养中国电化学骨干力量

中国电化学之“黄埔军校”

电化学“黄埔军校”的升级版

 主办国际电化学年会,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申办及筹备第46届国际电化学会年会

盛会空前

 著书立说,搭起理论和应用间的桥梁

《电化学研究方法》

《电化学实验方法进展》

 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及创办专业期刊

 双肩重担 科学治校

人员定编问题和住房分配问题

水、煤、电等民生问题

学科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

组建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率先试行“三学期制”

处理突发事件

对学术造假“零容忍”

第五章 情系绿色交通

 建议以发展电动公交车为切入点

 解决电动轿车发展瓶颈必须摆脱燃油汽车思维

突破“里程短、价格高”瓶颈

解决“充电难”瓶颈

租赁模式及政府补贴

支持轻型电动汽车及铅酸电池的发展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咨询研究中建言献策

 作为中国科学院项目负责人向国务院呈报的咨询报告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老骥伏枥 壮志不已

第六章 恰同学少年

 诗礼传家

 抗战中准军事化的求学经历

 “舂糖稞”绰号的由来

 家庭影响的潜移默化

 动荡校园 幸遇良师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我的科学观和人生观

附录二 主要活动年表

附录三 发明专利

后记

试读章节

“文革”避祸巧遇晶体管

因为出色的科研、教学成果,1961年年仅34岁的田昭武被提拔为厦门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成为厦门大学当时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

正当田昭武在科学道路上乘胜前进时,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场运动来势凶猛,比起过去任何一场政治运动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政治上寡言少语的田昭武与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在劫难逃,被打成“白专典型”和“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一切都来得那么迅猛,那么不可思议,令他猝不及防、无所适从。他被驱逐出实验大楼,无可奈何地离开工作了十几年的、朝夕相处的实验室。当他走出实验室的那一刻,看到实验室大门被最后查封钉死时,他心如刀绞。痛苦之余,他依依不舍地朝实验室回眸一望,他坚信,这一切终将过去,总有一天他还会回来!

这一年田昭武才39岁。对于科学家来说,这是他们的一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精力最充沛的黄金季节,还有什么比被剥夺了工作权利更为痛苦?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下,田昭武虽然归人被打倒的对象,不过由于他比较年轻且平时为人低调,实在也整不出什么“黑材料”,故没有成为“重点对象”而隔离关押。每天早晨,他从家里来到“牛鬼蛇神”的集合地——厦大校门边的灯光球场,等待红卫兵点名后,领取水桶或扫把,开始一天的“改造”——为校园的树木浇水、扫地。

1967年,“文革”进入第二年,停工、停产、停课,神州震荡。厦大校园内,分为“革联”“促联”对立的两派红卫兵组织,无暇顾及批斗“走资派”和“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开始转向派别间的争斗。田昭武实验室所在的科学楼,被红卫兵造反派们占领,并作为武斗的据点。对立的两派打着“文攻武卫”的幌子,从棍棒交加、互扔石块,逐步升级到使用轻重武器。霎时间,校园内硝烟弥漫,流弹横飞。万般无奈之下,田昭武与家人偷偷地逃出鹭岛,回到福州老家避祸。

离开厦大校园,田昭武完全可以抛开科研工作,放松身心。但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就在这样令人窒息、万念俱灰的日子里,田昭武居然通过自学,悄悄地掌握了晶体管电子学新技术,像一个孤独的长跑运动员,在空旷的黑夜里追赶着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有一天,田昭武漫步在福州街头,他发现无线电商店乃至街头的地摊上,都摆放着一些电子产品。他眼睛一亮,脚步顿时停了下来,走近前去仔细一看,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这个吸引他的东西是一台小小的晶体管(当时称作半导体)收音机,当时在国内还鲜有晶体管的电子产品,他马上意识到,这些神奇精巧的晶体管将会取代之前人们熟悉的电子管。田昭武窃喜:“我又有事情干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文革”那烦心的厮杀声、批斗声渐渐远去,田昭武的注意力开始转到了探索晶体管这一奥秘上。

就读大学时,通晓物理和化学两学科的钱人元先生曾给他们开设了电子学课程,给田昭武打下了电子学的基础,虽然那时只有电子管(真空管),晶体管还没出现。此时,电子学知识在他脑海中被激活了。他毫不犹疑地购买了晶体管以及各种类型的零部件,兴冲冲地带回家。走进家门,说干就干,一刻也容不得犹豫,他动手组装了收音机和万用表,然后把收音机和万用表装了拆,拆了又装。一时间,福州老屋里,弥漫着电烙铁冒出的白烟,飘散着松香的气味。化学实验室不可能搬到家里来,但家里的一张书桌却成了他驰骋电子世界的战场。在装拆过程中,田昭武反复研究各种晶体管的用途和晶体管收音机的电路图,通过自学“晶体管电路”“数字电路”,很快掌握了晶体管电子学技术。

曾经有记者把田昭武的这段经历称作“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看法,如果你了解他是个善于“抓机遇”的人,就不会认为这是他的“无心之举”。其实,田昭武岂止是有心“插柳”,而且在心里早已规划好“柳成荫”的未来。电子学从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集成电路直至大规模集成电路,他始终结合电化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坚持自学,紧跟电子学的发展步伐,系统地掌握了电子学这门科学工具,设计制造出多种现代电化学仪器,在电化学科研的困境中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子,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这些当然是后话。

人们还记得1959年,田昭武赴南京大学听民主德国专家的报告未果,利用等待的时间自学了“数理方程”和“热传导”两门科学理论;“文革”浩劫中,虽戴着“白专典型”和“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两顶帽子,但他没有虚度光阴,不受停课、武斗的干扰和影响,坚持自学电子学,想方设法地做一些与科研相关的事情。无论是困境还是逆境,田昭武从来没有气馁过,他始终是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把命运紧紧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坚信电化学这门科学前景广阔,一定会为人所识,一定会不断发展,更好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P22-24

序言

田昭武先生是我国现代电化学创始人之一,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他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更名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历任国际电化学会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厦门大学校长、国家教委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福建省科协主席、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届主任、《国际电化学学报》(Electrochimica Acta)副主编、《中国科学》编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咨询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领导小组成员。

田先生1939年就读于福建省立永安中学直至完成初中、高中学业。1945年保送厦门大学化学系,师从卢嘉锡、蔡启瑞、钱人元等名师。194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留校任卢嘉锡先生的助教。1953年之后,他走上讲坛,系统讲授“物理化学”“物质结构”等课程,1955年选择电化学为科研主攻方向,为我国电化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田先生是科研源头创新及学科交叉的提倡者和实践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物理化学,交叉于物理学、数学、计算科学、微系统科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他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及应用方面(包括实验方法、仪器的研制)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其中包括自催化电极过程、电极交流阻抗(瞬间交流阻抗选相调辉测定法和选相检波测定法、电极法拉第阻抗和非法拉第阻抗的等效电路、电极绝对等效电路)、多孔电极极化理论、聚合物半导体光电转换理论、某些化学电源(如银锌、锌一空电池等)、金属腐蚀电化学、电分析化学(如液相色谱新型电流检测器、离子色谱电化学抑制器等)、电化学现场的扫描隧道显微技术(ECSTH)、高密度阵列点样新技术、微流控芯片器件(如灵巧微型电渗泵)、新型的电泳分离技术、新型脉冲极谱和电化学谱方法、微系统制造技术[如微纳米复杂三维加工的约束刻蚀剂层技术(CELT)]、电化学储能技术——新型超级电容器等。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DHZ-1型电化学综合测试仪”“XYZ-1型离子色谱抑制器”“DD-1型电镀参数测试仪”等多种电化学仪器。发表学术论文193篇,发明专利34项(已授权29项,其中包括5项为美国、德国、欧洲、日本等国际发明专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以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项。198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称号,并于1994年获得参加45周年国庆全国百名劳模代表赴京登天安门观礼的荣誉。

作为我国电化学的创始人、领头人之一,田先生为了提高我国电化学科学整体水平,曾多次举办全国性的电化学培训班、研讨班,培养了一大批电化学学科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他创办《电化学》期刊,主办第46届国际电化学学会年会并任年会主席,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展示我国电化学研究成果;他著书立说,著有《电化学研究方法》,《田昭武院士论文集——拓宽视野的电化学》,主编《电化学实验方法进展》、Photochemical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Cot7version and Storage of Solar Energy、《化学统计》(大学化学疑难辅导丛书)、《化学反应速率》(大学化学疑难辅导丛书)、《平衡问题》(大学化学疑难辅导丛书)等,拓宽了电化学工作者的视野,其中除了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展示了许多实用的现代电化学研究方法、工具,对本学科乃至从事其他领域的科学工作者,都是极有价值的。

通常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学者,能直接利用国外的科研平台,从事与导师相关的研究。而田先生大学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伊始,没有出国留学深造或读研的机会。因此,在专业方面,他不可能求教于国外某个大师的门下,更没有由大师开拓的现成的(成功的)道路可循,何况当时电化学动力学在国内还近乎空白。他像一个拓荒者,完全靠自己去探索,去抓住各种机遇。要做出学术界公认的一流成就,就必须付出成倍的努力。田先生一生坚持“立志、奋斗、创新、求实”的学术精神,这也是他学术生涯最突出的特点,对后学者具有很大的激励和启迪作用,是给予后辈学子的丰厚财产。

本书并非田先生的完整传记。书中仅简略回顾他的教学、科研轨迹,介绍他对我国电化学科学及担任厦大校长期间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展现一位老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理念和多年来殚精竭虑推动我国科技水平、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变情怀。

“人近高寿犹赤子”。如今已届九秩的田先生仍活跃于科研第一线,从事可用于电动汽车的电化学储能器件——新型超级电容器技术、微系统制造技术和生物芯片点样技术研究。他每天都到实验室指导课题组同事攻关,时时牵挂着研究课题进展。他多年来呼吁、倡导绿色交通,经常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提出各种具体解决方案,不辞劳苦奔走于政府、科研单位、生产企业间。这种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在高龄的科学家中也是极少见的。

衷心祝愿田先生健康长寿,我们更相信:“智者生命之树常青”。

后记

田昭武先生学术研究涉及面广,我们在编写有关内容时曾征求田先生科研、教学生涯中的几位重要助手、合作者的意见,如:田先生的第一个研究生、厦门大学原校长林祖赓教授;《电化学研究方法55某些章节的整理者林仲华教授(田先生1965年招收的研究生);《电化学55期刊常务副主编、原厦门大学化学系电化学教研室主任陈衍珍教授:田先生的第一个博士生林昌健教授等。田昭武的许多科研课题合作者在百忙之中向我们提供了课题的背景、研究成果资料,如林昌健的“田先生和腐蚀学科研究”、董全峰(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的“田先生和超级电容器”、颜佳伟(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的“田先生和扫描隧道显微镜”、詹东平(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的“田先生与约束刻蚀剂层技术Confined Etchant Layer Technique,CELT)”,朱海坤(厦门大学化学系高级工程师)还同作者深入地讨论“新型的脉冲极谱和电化学谱方法”的发明的细节、原理。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向书中提到和未提到的所有被采访人——田先生的同学、同事、亲友、学生、子女,表示诚挚的谢意,他们的回忆弥补了本书的许多缺失。

书中照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由田昭武先生、吴清玉、胡维玲、林华水等提供。附录三(发明专利)由胡维玲收集、整理、制作。

在此特别感谢化学化工学院的大力支持。院党委林辉书记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他甚至在百忙中亲自到作者的办公室,在电脑屏幕上仔细阅读了一些主要章节,提出中肯意见。副院长张昌胜在组织、协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本书编写过程得到厦门大学出版社大力协助,衷心感谢宋文艳总编为本书所提的修改意见及出版社全体同仁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田昭武先生不仅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还对书中的每一章节仔细批阅、修改。附录一“我的科学观和人生观”一文,是他在不同场合与青年学生谈话的整理稿。田先生用简洁的语言,对本书做了最好的总结和提炼。文章开宗明义:“学术成长经历主要表现在科学观形成过程与运用结果,而科学观的形成与运用又与人生观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按此思路,把我的科学观和人生观并配以亲身实例作为附录,如果当今青年从中有所借鉴,我将十分欣慰。”先生希望后辈学子能从他身上汲取成长的营养,此中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田先生的学生,虽亲聆先生教诲四十多年,但我自知阅历、学养浅显,无法深刻理解并全面反映田先生学术造诣、科学思维于万一,有关方面的论述缺欠及谬误在所难免,还望读者指正。

谨以此书作为田昭武先生从教七十年及九秩华诞的献礼。

林华水  2017年3月

于厦门大学卢嘉锡楼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