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如何在工作与生活中达到最佳状态)(精)》是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卡特的第一本书,她也是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权威人士。本书针对现代人最常见的压力、拖延、人际关系等热点问题,教会我们提高工作效率、享受生活的小窍门,从而达到人生的“甜蜜点”。本书行文轻松,可读性非常强,文中提供的各种方法也极简单易行,具有畅销潜质。
| 书名 |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如何在工作与生活中达到最佳状态)(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美)克里斯汀·卡特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如何在工作与生活中达到最佳状态)(精)》是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卡特的第一本书,她也是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权威人士。本书针对现代人最常见的压力、拖延、人际关系等热点问题,教会我们提高工作效率、享受生活的小窍门,从而达到人生的“甜蜜点”。本书行文轻松,可读性非常强,文中提供的各种方法也极简单易行,具有畅销潜质。 内容推荐 阅读克里斯汀·卡特著的这本《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如何在工作与生活中达到最佳状态)(精)》前,请先做个自我测验: 你感到工作压力非常大,几乎让你喘不过气来? 你发现自己很久都没有享受家庭生活的快乐了? 你想把该做的事一口气做完,却仍是天天拖延? 你想让自己的工作更高效、生活更轻松,却苦于无处下手? 如果你有上述烦恼,那么这本书一定能够帮助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幸福学教授克莉丝汀·卡特发现,很多人(包括她自己)都被冗繁的现代生活压得心烦气躁,你永远都有做不完的事,包括工作上以及生活上的各种大大小小的事务。而且,若想把所有任务都完成,那么你的时间、精力又似乎永远不够用。到底该怎么办呢? 卡特教授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她的绝招,帮助我们减轻压力,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具体方法包括:适度休息、放声大笑、适度奖励自己、学会断舍离等等。最重要的是,她建议我们培养出坚毅的品格,勇敢地采取行动,用乐观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因此,与其愁眉苦脸,试图将所有的事都做到完美,不如静下心来,将最重要的事做好。这样,你才能自如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乐享人生。 目录 引言 找到高效工作与美好生活的“甜蜜点” 第一部分 如何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享受生活? 第1章 按照内在的生物钟作息,有张有弛,拒绝“过劳死” 第2章 放声大笑,愉悦自己,发掘积极情绪的力量 第二部分 如何运用好习惯让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更轻松? 第3章 从“微习惯”开始,适度奖励自己 第4章 用“21步法”养成好习惯 第三部分 如何释放负面情绪,做到断舍离? 第5章 确定工作中的优先事项,学会说“不” 第四部分 如何打造和谐顺畅的人际圈? 第6章 友善待人,让自己更有亲和力 第7章 别让手机疏离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第五部分 直面挫败 第8章 苦练一万小时,坚毅才能成就卓越 第9章 勇敢付诸行动,成长到死 第10章 不做自我批判,承担责任,改正错误 结语 成功只是副产品 致谢 附录 试读章节 找到你的“最小有效剂量” 老实说,如果我们的生活就像日复一日接连跑马拉松一样,那么除了艰难之外,我们几乎无法对生活产生其他的感触。我们知道,在马拉松运动中,运动员为了恢复体力,在跑完一程之后需要经历一整套流程——他们需要借助药物和其他手段来修复身体的耗损。他们明白,在每次赛跑之间,要给自己留出几周甚至几个月的休息时间。然而,在我们每天的工作“马拉松”中,却没有相类似的休整体系。 像这样几乎不给自己任何喘息机会,一个劲儿接连跑“马拉松”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当学会遵从昼夜和生命的自然节奏。我们应当在生活方式上向可以在上千年间持续结果的橄榄树靠近,而不应效仿只有几年寿命的苹果手机。我们可以用学生时代的方式来安排生活,在一定时间里进行工作、学习、生产和创造,同样也专门留出时间用来玩乐、休息和恢复。因为,就像在学校里一样,我们也要有课间休息时间。 我们可以从马拉松选手和橄榄树身上学到的另一条经验是:最有效率的节奏,一定是那种最能持之以恒的节奏。当我们进行生产和创造时,就像运动员在赛跑、树木在夏日结果,以及像我这样的作者在写书时一样,我们往往在最能持之以恒的时候最为成功。对于长跑运动员(甚至短跑运动员)来说,如果能在跑每英里距离时保持同样的速度,他们获胜的概率就更高;跨越全美的远征队员如果能每天无论晴雨地坚持走相同的距离,那么他们成功的概率就更高,到达终点的速度也会快很多。这也就是说,在天气恶劣、路程净是上坡的时候,他们每天要走20英里的距离;而决定成败的关键在于:遇到天气适宜且路程多为下坡的情况时,他们也会在走完20英里时停下脚步。与重大项目迫在眉睫时的加班加点和辛苦熬夜时的临阵磨枪相比,对于人类来说,还是持之以恒、每天保持一定进步的效果最好。 这些观点已经渗透到了我的生活中。首先,我会对所做工作的种类进行分类,让它们像四季一样进行更迭。有的季节我的重点放在写作上。一旦完成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我就会休息并且寻找新的话题,把注意力转移到不那么繁重的工作上,并且会休息几周时间,完全不写东西。这就是我的创作与休息周期。除此之外,在生产周期中,我会每天坚持写650~1000个词,甚至在恰逢旅游、会议繁多、孩子在家的忙碌的日子里,我也会努力写够这么多的量。而在时间充裕的日子里,我会留出6个小时不受打扰的时间专门进行写作;但即便这样,我也会在写到1000个词的时候搁笔。对我来说,在时间充裕的日子里见好就收,要比在忙碌的日子里赶出650个词(大约一页粗稿的量)还要困难,但关键在于:我发现如果我连续两天都写1000词的量,到了第三天,写作就变得枯燥无味,甚至让人厌恶至极,就像是要从干海绵里挤水一样。如果在完成1000个词的量后时间还有余裕,我就会安排自己编辑文字或者做些研究,这两件事不但轻松有趣,还能为第二天的写作做好铺垫。从最终结果来看,我知道这并不是在拖延时间——保持这种易于控制的稳定步调,我能在大约6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一本书(也就是我在春夏季结出的果实)。 如果能借鉴树木、成功跑者和远征队员的方法,我们就能努力又自在地生活。我们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补足能量,沟通交流,找寻深刻的人生真谛。 我想告诉大家,最近我的生活之所以这么甜蜜,并不是因为我像著名主持人奥普拉那样家财万贯又有那么多的随行人员为我服务。我常常会深深地体会到,生活是极其美好的。虽然我的工作时间已不像从前那样长,但在经济上却比以前更加富足和独立,这一点我到现在仍感到诧异。 每天早上,我不使用闹钟上的“稍后提醒”功能就能从床上起来。洗漱完毕,我会静心冥想,然后再小跑一会儿或是进行一次7分钟的力量循环训练。 洗浴和早餐之后,作为写作之前的大脑热身,我会读几篇从邮件、学术论文、博客和在线杂志等网络资讯来源中剪贴的文章。顺便提一句,所有这些文章都是放在印象笔记里整理的,我只需在标题中写上“需阅读”,然后再给自己发封邮件就行了。我本人既不用剪辑,也不用归档。我的阅读时间很充裕,因此边看文章边喝咖啡对我来说很享受。 把孩子送到学校之后,由于我在洗澡和吃早饭的时候一直都在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素材,因此当我终于在一大张空白板前坐定时,想法便会以难以捉摸的顺序喷薄而出。例如,书中这一章的构思,我只用了10分钟的时间。 现在的我经常会感到生活是轻松自如的,但同样的感觉如果出现在争强好胜的人身上,却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内疚:如果生活没那么艰难,我到底有没有在好好工作呢?如果我没有在工作,我又有什么价值呢?当我告诉大家写这一章的大纲只用了我10分钟的时间,这会让你小看这一章的价值吗?还是会让你逐渐认识到我们眼中一些最为困难的任务其实可以用较为轻松的方式来解决呢?P9-12 序言 找到高效工作与美好生活的“甜蜜点”我们都有自己的“甜蜜点”,在这个状态下,事事都显得很顺利——我们快乐而自信,与环境中的一切和谐同步,不仅感觉自己才华横溢,而且相信未来成功在握。这听起来有点儿神奇,其实不然。 ——彼得·布雷格曼 这本书的缘起,便是探索将事事都搞定的可能性。我能否一边挖掘出工作上的所有潜力,一边收获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呢?我能否在尽到父母职责的同时,仍能照顾到自己的需求呢?我能否在不感到压力沉重和惴惴不安的情况下,依然收获成功和幸福呢? 我在过去的10年间,对身心的健康和事业的成功展开了研究并已经在这些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了指导,因此,对于取得成功和幸福双丰收的方法早已了然于胸,但实话实说,在日常生活中,我却一度难以将自己的方法付诸实践。5年前的我,是一位身兼三职、压力极大的单身母亲,我的生活也是一团乱麻。没错,我们一家人几乎每晚都能抽空一起共进晚餐,也会谈论令自己感恩的事情。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我的确将自己宣扬的东西运用在了生活中;但从其他层面上来说,我却被忙碌的生活缚住了手脚,像上了发条的仓鼠一样在滚轮上奔跑,生怕有所懈怠。也就是说,我没在状态。 我目前的生活就像一口“高压锅”。即便是最有天资、最有权势的人,也难以在无休止的工作和家庭责任中找到所谓的“平衡”,他们面对洪水般的信息和邮件时措手不及,在超常的压力下捉襟见肘。据称,能够在幸福、成功和效率方面火力全开、活力十足的成年人,只占到总人数的17%。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段对美国职场人士生活的描述,这是未来主义者兼哲学家萨拉.罗宾森在一篇关于一周40个小时工作制消失的论文中谈到的观点: 如果你现在有幸拥有一份工作,那么你可能正竭尽全力地想要保住饭碗。如果你的上司要求你一周工作50个小时,你便会工作55个小时。如果上司让你一周工作60个小时,你就会牺牲工作日的晚间和周末的时间工作65个小时。 你很可能已经保持这样的状态,几个月甚至几年了。这或许占用了你与家人共处的时间,打乱了你的健身和餐饮习惯,还让你的压力值飙升,损害你的心理健康。你精疲力竭、浑身酸痛,几乎被你的伴侣、孩子和狗抛到了脑后。即便如此,你仍不懈怠,因为在你看来,没日没夜地工作才是证明你“有热情”和“有效率”的筹码,你才有可能在下一轮的裁员中得以幸存。 让我们看看这些数据:在职场人士中,66%的人表示他们没能把想要完成的任务都完成;57%的人觉得自己和家人共处的时间不够;46%的人觉得自己没有休闲的时间。虽然在100年前我们的先辈需要自己动手洗衣服,但与他们相比,我们的娱乐时间竟然更少了。 罗宾森写道,奇怪的是,在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期,许多人都公认:“每周工作超过40个小时不仅愚蠢、浪费、危险、代价很高,而且是最能显示管理能力严重低下的标志。” 除此之外,100多年来的研究告诉我们:“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每周工作40个小时以上,每小时的工作时间对你的效率都是一种削弱。”这可是一句大实话!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能从直觉上理解这个道理,但当他们真的听到这句话时,仍会大吃一惊。 过度疲劳对一个人的健康、幸福以及效率带来的严重后果已是常识,但由于我们的忽视,这些问题已经席卷了千家万户。我们用机器洗碗,食物也能送货上门,这些方式让生活在许多方面更方便了,但也会让我们一不小心就工作过度。 …… 之前几年,我一直在对小的齿轮进行微调,还会利用绵薄的力量自我武装。如此一来,我将大脑重新设定到了快乐与持续高效的模式,在幸福、效率和智慧上都获得了大丰收。我将身体中曾被压力榨干的精力进行了重新分配,用在那些让我焕然一新而非精疲力竭的活动、习惯以及行为上,从而为我的成功、健康以及幸福奠定了基础。 现在的我已经有能力在不增加曾让我筋疲力尽的压力的同时培养健康的习惯。例如,我会时刻保持厨房整洁,而不是任由脏盘子越积越多。这件事并非仅靠意愿就能做成,因为我其实是个邋遢鬼。只要掌握方法,你也可以通过规划将更多的力量与自在注人生活。 从根本上来讲,之所以能重塑自己的生活,是因为我明白一切都是充足的:时间、金钱、爱情,还有我的本性。慈善家林恩·特威斯特称之为“充足模式”。 充足并不指任何事物的数量,不是指离贫穷两步之差或离富足一步之遥,也不是衡量勉强够或绰绰有余的标尺。充足和数量一点也不沾边,这是一种体验,一种我们创造出来的环境、一种宣言、一种对世间万事和我们自身足够的认知。 同样,你也可以站在充足的角度来面对生活,学着在充裕的时间、金钱、情感以及一切你渴望的东西之中生活。在物质富裕但精神贫瘠的文化巾我们常常忘了享受生活,从人生中找到意义,而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就像玛丽·奥利弗曾经写道:“难道万物不都转瞬即逝终将消亡吗?告诉我,你愿怎样度过你自由而宝贵的一生?” 是啊,你将如何利用你自由而宝贵的一生呢?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甜蜜点,找到那个让你充满活力、轻松自在的状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