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坚传(修订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马坚先生是这个阿拉伯语高等教育的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翻译的《古兰经》被当代伊斯兰世界视为唯一的中文译本。他是现代中国最影响力的回族代表人物之一。由李振中编著的《马坚传(修订本)》详细记叙了著名学者马坚先生的一生经历及学术追求。全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这位学者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精神及平易近人的人品。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了一代学者的精神风范。

内容推荐

由李振中编著的《马坚传(修订本)》是一本关于回族著名的学者马坚教授的传记。是在原书基础上进行的再次修订。改正了部分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增加了部分与马坚先生有关的图片及对马坚先生的回忆性文章,开本也进行了更改。该书从编著者与马坚教授的初识写起,讲述了马坚教授在沙甸启蒙,在爱资哈尔大学大学的经历,朝觐麦加,艰难的岁月等,以及他的硕果累累的译著。此外,还配有生平年表及相识之人对马坚教授的纪念文章。本书编著者与马坚先生共事十余年,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生动,感人至深。

目录

再版说明

序一 马坚的学术成就

序二 缅怀马坚先生

序三 德艺双馨一代师表

序四 回顾子实生平事迹

一 初识

二 沙甸启蒙

三 在爱资哈尔大学

四 《中国伊斯兰教概观》

五 《论语》阿拉伯文译本

六 麦加朝觐

七 艰难的岁月

八 明朗的天

九 辛勤耕耘

十 硕果累累

十一 风云突变

十二 《古兰经》中译本

十三 生平年表

十四 译著、论文一览表

附录

 马坚勤奋的一生

 中国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马坚先生介绍

 马坚先生译著《阿拉伯通史》新世界出版社

 新版后记

 《论语:汉阿对照》前言

 论马坚先生与伊斯兰思想文化的研究

 马坚先生的《月华》情结

 追记马坚先生与我父亲的一段交往——从一张旧照和一封信函说起兴东

 我所景仰的马坚教授——忆在北京的三次晤面

 一代楷模风范长存——记我国阿拉伯语教育事业的奠基人马坚先生

后记(2000年版)

试读章节

近代史上,中国和埃及的遭遇是共同的,都遭受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武装侵略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7月23日,埃及人民在青年革命军人领导下,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埃及共和国。当时,这两个年轻的朝气蓬勃的共和国之间,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也没有多少直接来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第一届亚非国家首脑会议。会议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898-1976年)和埃及共和国总统贾马勒.阿卜杜勒.纳赛尔(1918-1970年)亲切会晤。两国领导人都诚挚地表示,要发展中埃两国的友好互助合作关系,在反帝反殖民的斗争中互相支持。这次会晤,为以后中埃两国关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万隆会议结束后,埃及政府派出了以宗教基金部长艾哈迈德.哈桑.马库里(1908—1985年)先生为首的友好代表团于1955年5月访华,进一步探讨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和加强互相支持的途径。访问结束时,签订了中埃两国互助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协议书,决定互派留学生和教师。中国教育部积极选拔留埃学生和赴埃工作教师。1955年11月,第一批赴埃留学生7名和汉语教师1名选定,准备出发赴埃,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抽空接见了这批留学生和教师,发现其中没有回族学生,觉得很不妥当。当时参加接见的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达浦生大阿訇,周总理征求达阿訇的意见,达浦生大阿訇也认为不妥当。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上的反动派造谣说,中国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后,大量屠杀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前,派出到埃及的留学生都是回族,是少数民族的青年穆斯林,现在解放了,派出到埃及的留学生中一个回族学生也没有,不正是给反动派提供了“证据”吗?

周总理当场指示,要选派回族青年到埃及留学。当时教育部主管同志表示,第一批留学埃及的人员已经选定,出国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次日就要离京,行李也已经托运,回族学生是否放在下一批……周总理当场给予严厉批评,说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一个原则问题。出国车票(当时是从北京乘火车到广州,经香港出国)可以退掉,托运的行李可以追回,第一批留埃学生中一定要有回族同学……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教育部迅速挑选了两名回族同学。一名是北京回民学院当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温亮同学,另一名是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的李振中同学(本文作者)。另外5名同学是:顾中和、杨福昌,他们是北京外贸学院英语系二年级学生;夏珊安、郑守一,他们是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阿拉伯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余章荣,北京外语学院英语系应届毕业生。一位汉语教师也更换为西北大学英语系系主任金家桢教授(回族)。第一批赴埃留学生和教师经过调整后,1955年12月24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又一次接见了他们。大家刚刚落座,周恩来总理就问留学生中有没有回族同学?有几位?当我们两名回族同学站起来回答时,周总理详细询问了我们的姓名、年龄、籍贯及家庭情况等。周总理在长达两小时的谈话中,向留学生做了三点指示:第一,到埃及后要好好学习,掌握真本领,将来为中埃两国人民的友谊架起结实宽广的桥梁。第二,要多交朋友,与埃及青年和其他阿拉伯国家青年交好朋友,沟通思想,沟通感情,将来世界是属于你们年轻一代的。亚非国家都面临反帝反殖民的斗争任务和发展本国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要靠你们年轻人。第三,要严格要求自己,不给埃及政府、教育部和大学增加麻烦。周总理还特意转向我们两位回族同学说:“如果埃及教育部安排你们两个到爱资哈尔大学学习宗教,你们两个意见如何?”

P2-3

序言

马坚教授是著名的宗教学家和语言学家,他的学术兴趣甚为广泛。他翻译出版的书,种类很多。大概说来,他的学术成就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关于伊斯兰经典的翻译;第二,是关于近代外国论著的翻译;第三,是关于历史文献的考订。

关于伊斯兰经典的翻译,主要是对于《古兰经》的翻译。马坚翻译《古兰经》,最初是由上海中国回教学会发起的,伍特公、沙善余、哈德成参与其事。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一些著名的《古兰经》经注和印度著名学者穆罕默德.阿里的英译本、穆罕默德。郁速馥的英译本,经过不断讨论修改,对一字一句,都下了很细微的功夫。此后,沙、哈、伍三位前辈去世,马坚教授在经历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后,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同其他的《古兰经》译本比较起来,是有独到之处的。我们研究《古兰经》,应该以这个译本为起步,要认真学习其优点,克服不足。前几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再版了马坚教授翻译的《教典诠释》,也是经过他屡次修改的一部精心翻译的作品。他在这部译本的序言中,详细论述了《教典诠释》在各国流传的情况,反映了译者学识之渊博和治学精神。

关于近代外国论著的翻译,马坚教授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他翻译了《回教真相》《回教哲学》,还翻译了《回教哲学史》《回教教育史》,书的种类不算多,但方面相当广。这些书又都是名家的作品。他还翻译了《阿拉伯简史》和《阿拉伯通史》,这在中国史学工作中,还是新开拓的领域。

马坚教授对于历史文献很有兴趣,他曾搜集到回族历史人物的多种家谱。他关于历史文献考订的文章散在各处,可惜我不能完全记忆。他有一篇关于元代札马刺丁至元四年(工Z67年)所进天文仪器译名的考订,收在《回历纲要》里,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解决了数百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得,他还有一篇讲伊拉克枣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也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马坚教授的学术成就,实际上是继承了云南穆斯林的学术传统。这个传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研究教典的传统;另一方面,是学习汉文化的传统。这两个方面,恰好在马坚教授身上都有所体现。

在明末清初,用汉文讲解教典的风气相当盛行。当时最有名的三个大师是王岱舆、马注和刘智。马注是云南永昌人,著有《清真指南》,这是一部系统地阐述伊斯兰教义的大书。清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又出了一位大师,即马复初,是太和人。他在政治上的功过,可另行评论。他在宗教学术上的贡献是很大的。他用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写的书有二三十种,《四典要会》是其中主要的著作。他还译了《古兰经》的前五卷,称作《宝命真经直解》。他的弟子马开科、马学礼帮助他做了不少的工作。在清朝末年,云南新兴县人马致本(联元),也是一位经学大师,他有汉文和阿拉伯文的著作,他的阿拉伯文著作是在印度出版的。他亲手刊刻了《古兰经》的全文。云南有两部木刻《古兰经》,杜文秀刻了一部,马致本刻了一部。杜刻版早已被毁,杜版的印刷本,我见到两部。我自己有一部,送给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保存。马版现仍完好,保存在昆明正义路礼拜寺内。除上述各位外,云南建水还出了一位大师,姓马,不知其名,大家称他作“黑云南”。当时有一句流行的谚语说:“王一角,周半边,黑云上来遮满天。”“王”是王龙,“周”是周老爷,“黑云”就是黑云南。从这谚语里可以看出,黑云南在当时经学界的重要地位,他大概也是清中叶以后的人物。

云南穆斯林学习汉文化,可上溯到元代。当时,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兴办学校。他所兴办的学校,就是关于汉文化的教育,当有穆斯林参加。不过,还没有明文可考。明代,孙继鲁,昆明人,博学多才,著有《破碗集》《松山集》。马继龙,永昌人,著有《梅樵集》,以格调高昂雄健,语言清新凝练见称。闪继迪,保山人,著有《羽岑园秋兴》《吴越吟草》诸集。他的儿子仲俨、仲侗,都著有诗文集。仲侗的集子称《鹤和篇》,为《四库全书总目》所著录。继迪的族人闪应雷,也有诗文传世。寻甸人马上捷,著有《拾芥轩集》。新兴人马明阳,著有《马异野文集》。清代有马汝为,著有《悔斋集》。沙琛,著有《点苍山人诗抄》。赛屿,著有《梦鳌山人集》。明清两代云南穆斯林的这些著作,在当时云南的文坛上,都是相当有地位的。马汝为还以书法见称,他的墨迹为人所珍视。对于以上这些人物,《回族人物志》都有他们的传记。马坚教授对于汉文化的学习,有相当的深度。他所译各书,都有大家风范。

马坚教授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不仅仅由于他的个人努力。我们必须看到,他与云南穆斯林学术传统的密切关系。当然,我们也还要看到在某些方面,他有超越前人的地方。马坚教授是沙甸人。沙甸是云南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村庄,和马坚教授同时在埃及留学的,就有4个沙甸人。白亮诚哈吉对沙甸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马坚教授先后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政治活动多了起来,与之相应的社会活动也多了起来,马坚教授并未因此而搁下他的学术工作,他的古兰翻译就是在百忙中断断续续完成的。他勤奋的治学精神是很感人的。

1978年,子实教授去世后,其夫人马存真女士就忙着为他组织传记,但因资料散在各处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十几年过去了,传记硬是写不出来。现在能看到这部稿本,非常高兴,希望能早日出版,使马坚教授的业绩能更广泛地传播下去,为后学之楷模。这部传记可能有遗漏及欠妥之处,这不要紧,还可以随时修改嘛!

色俩目。  1994年12月2日于北京我们两个

后记

1990年,我结束在国外的工作回国后,马存真老师与我商量撰写马坚先生传记的事情,她说白寿彝先生主编出版《回族人物志》四卷”,即元、明、清、近代各一卷,关于现代和当代的回族人物,因为情况比较复杂,只能先为知名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写出个人传记。她与白先生商量,准备先出个人传记,然后时机成熟,再编集成册。她还与白先生商量,准备委托我撰写马坚的传记,我欣然从命,并与马老师一起去北京师范大学,见到了白先生,当面将此事定下来,并约定传记的规模10万字左右。后来因为教学工作比较忙,直到1993年9月我赴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工作前夕,才将传记草草写成。此时,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工作的朱威烈教授知道传记初稿已就,愿意在《阿拉伯世界》刊物上连载发表,我也想借此机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进一步丰富和修润传记。《阿拉伯世界》自1993年第4期至1996年第3期,以《学者的追求——马坚传记》为题连载发表,读者反映甚好,并希望能出版单行本.1996年,我从埃及回国后,即着手修改补充,因为各项工作一直较忙,直到今日才草草完成,虽然自己仍不满意,但从议论此事到今日,时间已经过去了10年。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撰写这篇传记的,在撰写过程中,又学习到了许多新东西,使这种心情有增无减,决心竭尽全力做好这件事,但毕竟个人的水平和能力有限,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或顾此失彼,希望马坚先生生前的亲朋好友、同乡同事、学友学生等,能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情况.不断充实传记的內容。同时,对其中的不足之处,也望不吝赐教,以便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一代学者的精神风范和勤劳奋斗的一生。

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北京外11;1语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外文出版局及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回族研究》编辑部、《开拓》杂志编辑部和宁夏人民出版社等有关单位和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马坚先生的夫人马存真女士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丰富了传记的內容,也向她表示深深的感谢。

李振中

2000年1月8日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5: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