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老诗心(人生审美境界的诗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维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山乐曲阜城南,古老的沂水在阳光卜缓缓流淌,河畔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土台——舞雩台。此地本是周代鲁国祭天之处,后来的改名则和《论语·先进》中的一个故事有关。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坐而言志,无论是子路、冉有治国理政的志向,还是公西华“愿学宗庙之事”,做一名小司仪的谦逊之词,都没能获得孔夫子的“点赞”。他的目光,转向了一旁正在弹瑟的曾皙。瑟声铿然而止,曾皙缓缓起身,回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完,喟然长叹:“吾与点也。”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以孔门仁学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总是动辄家国天下的说教,一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的样子。曾皙的回答,特别是孔子的“点赞”,则为我们理解儒家诗学提供了另一条可能的路径。

遥想一下吧,那是暮春时节的黄昏,空气中还散发着鲜花的芬芳。穿上新制的春衣,踏着松软的春泥,刚刚加冠成人的青年和一群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澡,温暖的春风吹过古老的舞雩台,也轻抚过他们年轻的面庞。夕阳西下,在春天的薄暮里归来,留下一路动人的歌吟……曾皙的描述,确乎是一首美妙醇厚的诗了,更何况,还有孔夫子发自内心的认同——不是宏大的政治抱负,也不是严谨守正的礼制秩序,而是那样一个轻松、闲适、自由、和谐的黄昏,是人的诗意化的生存,构成了儒家哲学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

从《论语》和其他先秦典籍的记载来看,孔子似乎自觉秉承了上古以来中国文化中的“礼乐”传统。礼是秩序、规制,强调社会对人行为、动作、言语、仪容的规范,礼文化的代表是周文化;乐是情绪、情感的宣泄与抒发,是个体的哀伤、咏叹与吟唱,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充沛想象和原始神秘色彩,它最初形成于比周文化更加古老的殷商文化。正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两种文化,一种是几何学的,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种则是色彩学的,恰似一片鲜艳夺目、青黄杂糅的大橘林。过去,我们一直把孔子及儒家视为周代礼乐文化的守护者,“五四”时期,甚至有偏激者直接把儒家学说等同于封建礼教,“文革”期间既批“林”又批“孔”,却忽略了“乐”文化特别是殷人浪漫的诗性思维对孔门仁学的影响。其实,“周因于殷礼”,周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本就建立于殷商的基础之上,而孔子的先祖乃是宋国贵族,是根正苗红的殷王室后裔,孔子的思想里焉能没有殷商文化的余韵(基因)?在孔子所认同、曾皙所描绘的“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图景里,就包孕着丰富的、源于殷商文化的诗性因子。这种图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陶渊明的“桃花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生活方式”不是异曲同工吗?近年还有学者研究印第安人即“殷地”安人也,由此推断美国人的祖先还是中国人呢!(当然缺少实证,纯属调侃)但是,东西方文明乃神交,中西方文明有不同的起源和特点是肯定和客观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令人自豪,可悲的是有人把自豪当骄傲,自我封闭了几百年!

P3-5

后记

书稿杀青,停笔静坐。我推开窗去,轻风微凉,月华如水,时令又快到中秋了。记得前年,也是天心月圆的时候,我开始了这本小书的写作。素洁的稿纸,留白处茫茫一片,该用怎样的诗想和文字来填充这一方广阔的精神空间呢?我有些惶然,仿佛回到了初次作文的时光。年轻时,经常为十元钱稿费夜夜爬格子,每发表一篇豆腐块似的文章,我都会郑重地剪辑下来。信笔涂鸦,一晃竟是二十多年了,连“集文”小册上的旧报剪影,都已经泛黄!

佛语里说“缘生缘灭”,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我和诗书之间,也算结下了一段难得的缘分。年轻时偶然借得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得真是酣畅淋漓,遂萌生了最初的诗心。后来,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医学生”,踌躇满志之时,“南方谈话”之风掀起了市场经济高潮,又加入南下“淘金”的大潮,再到投身公职、劳神于案牍……岁月苍茫,人事变迁,这些年来,我唯一不变的,也就是这一点读书写作的爱好了。

我读书很杂,文学之外,也翻读过一些哲学、历史方面的经典。像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哲学辞典》、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还彳丁托克维尔的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等,都曾给了我不少精神养分的滋养。这些著作,乍看起来,离诗很远,可历史和哲学理性的训练,却给了我一种更加通透的思维、宏观的视野,有此“慧眼”相助,自然更能解得“诗中三昧”。以“大文化观”读诗、解诗,寻找经典诗文背后的“诗性智慧”,这也是这本小书基本的构思。我希望能以这种方式将自己十多年来的笔记、心得、诗想予以整理,尤其是在去年底小外孙承烨诞生后,更促使我加快进度,努力尽早成册,权当小礼物赠予。本书赠给小宝贝淘淘(林琬淘)和吉仔(林承烨),祝福他们健康成长。

当然,我不是诗人,更不是文学研究的学者、专家。虽然倾尽所学,也只是抵达诗性小屋的门槛。如能抛砖引玉,引领读者浏览、欣赏一番绚丽多姿的诗国风光,也算不负过去多年寒暑不辍的笔耕时光了。

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许多好友的支持与鼓励,每写一节我都会用微信发给他们指正,他们都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著名艺术家杨福音老师抽空为本书题写书名并予以很多指教,在此一并致谢。也希望这本小书,能给大家带来一丝愉悦,发现和体验远方的诗意和美好——我一直相信,能和诗书画结缘的人,总是有福的吧。

目录

序(聂雄前)

前言

第一章 古典诗心

 礼乐之诗

 南山的发现

 瞬间与永恒

 人间清欢

 情本体的再发现

第二章 黄金时代

 天鹅之声

 诗若琴弦

 为诗一辩

 人的觉醒

 静穆的峰顶

第三章 苦闷象征

 孤独的梦呓

 现代性的忧郁

 高贵的挽歌

 反抗绝望

第四章 抒情传统与现代性(上)

 世纪苦魂

 丰富的痛苦

 知性的诗想

 春天的圆舞曲

第五章 抒情传统与现代性(下)

 抽象的抒情

 流莺春梦

 纯诗的礼赞

 寻根的浮萍

第六章 黑暗之灯

 奥斯维辛之后

 幸福的慰藉

 理想之光

 灵魂的颤栗

第七章 传统与先锋

 萤虫之光

 诗韵遗响

 文本的诱惑

 回归大地

第八章 消费时代的诗

 未有大师之前

 边缘与中心

 坚硬的冷光

 诗性的弥散

后记

序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乃古代文学最迷人的“文化名片”,儒家的诗教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重要考核内容,诗的境界也是我国古典艺术最高的审美标准:我们赞扬一幅围画是“美丽如诗”;欣赏丝竹管乐的动人旋律,是有诗般的节奏;赏鉴同林艺术的布局是宛如诗境……这都是诗化审美观念的体现。

诗,在西方文化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论》至今仍是难以逾越的经典;到了近代,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句——“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更是广‘为传颂;现代西方人的审美聚焦,开始从传统的文学艺术转向更为广阔的生活美学,但日常生活的审美,标准依旧是两个字:诗化。

心驰神往于那中西文化绵延千年的诗境,再反观当代人的真实生活境遇,你一定会感到,文明社会的体制束缚和概念化认知框架,正不断遮蔽我们的本心,弱化我们向外探寻诗美、感受诗情的能力。工具理性的强势扩张下,人与自然、存在与时间、主观与客观、科学与美学正陷入普遍性的分裂,那为席勒所推崇的“完整的人”,正纷纷“异化”成碎片,再也无法拼贴起和谐、圆融、自由的灵魂了。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那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步伐并不完全一致,现代物质文明的“进化”史,何尝不是一部诗性智慧逐步丧失、丰富心灵不断萎缩、朴素诗情和自然诗意被渐渐阻塞的“失乐同”史呢?而当无数个体的“你”,被高速旋转的社会机器所绑架,甚至连片刻的读书之乐和精神欢愉都无法尽享,我们共同守望的灵魂家同,又该如何寻觅呢?

本书写作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和你,和众多为苦闷、焦虑睛绪所困扰的现代读者们一起,在大的文化视野下,开辟出一条通往精神家园的诗意澄明之径。而要达到这样的诗性审美境界,就离不开对中西文化诗性智慧的重新发现和思考。

从诗骚的风雅到陶渊明、苏东坡等历代诗人的浅吟低唱,从古希腊艺术的黄金时代到叶芝、艾略特等现代大师群星闪耀的诗围天空,从中罔诗歌源远流长的抒情传统到戴望舒、卞之琳等新诗人对占典传统的现代“改造”,再到当代诗歌沉浮跌宕的命运……本书勾勒的是中外诗史的剪影。这里所说的诗,是广义的,不仅包含了诗歌和达到诗化审美境界的其他门类艺术作品,也有对于当下流行文化诗性匮乏的批判性质疑,更指向了人生审美境界的诗意沉思。

这一诗性境界的探索,注定是愉悦而艰难的。正如徐迟先生在中文版《瓦尔登湖》序言中所提醒的那样:“如果你还没有让你的心静下来,请不要打开它。”——但只要你愿意,愿意在结束一天枯燥乏味的工作后,点亮一盏柔和的灯,安静地捧读起这本小书,那么,你梦寐以求的“诗意”已经临近,“它正前来将你迎候”……

内容推荐

徐维所著的《不老诗心(人生审美境界的诗想)》勾勒了中外诗歌的简影,是对中西文化诗性智慧的重新发现和思考。在当前社会趋于浮躁、物质的现实面前,作者反观当代人的真实生活境遇,心驰神往于中西文化绵延千年的诗境,可为读者在大的文化视野下,开辟出一条通往精神家园的诗意澄明之径。

编辑推荐

徐维所著的《不老诗心(人生审美境界的诗想)》一书,在作者看来,诗不仅包含了诗歌和达到诗化审美境界的其他门类艺术作品,更指向了人生审美境界的诗意沉思。全书分为古典诗心、黄金时代、消费时代的诗等8个章节,文章涵括中西,从诗骚的风雅到陶渊明、苏东坡等历代诗人的浅吟低唱,从古希腊艺术的黄金时代到叶芝、艾略特等现代大师的群星闪耀,从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的抒情传统到戴望舒、卞之琳等新诗人对古典传统的现代“改造”,再到当代诗歌沉浮跌宕的命运等等,作者探索的正是不断被遮蔽而日渐消失的诗心,寻觅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具有较好的思考深度和文学韵味,是一部能为读者提供心灵滋养的诗意之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0: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