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945我的逃亡手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久保英子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喜欢“满洲”的秋天,那是一年里最美好的季节。庄稼熟了,它们像知恩图报似的给辛苦的农民们带来收获的喜悦。田野、森林和起伏的山峦,到处张扬着饱满而热烈的气息,一片明黄的大地上,笼着湛蓝湛蓝的高天。

八月九日,特别晴朗而宁静的一天。这天早晨,在我遥远的祖国,美军把第二颗原子弹投向长崎,随即而来的是日本向全世界宣告投降,漫长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但是对我来说,这发生过的一切,却是很久很久以后才知道的。

已经二十岁的我,在生活上还是有些任性,感觉像一个没长大的女孩儿。那天早上,太阳都升老高了,我一如既往还在睡懒觉,直到嫂子来叫醒我吃早饭。每天早上赖床,猫在被窝里,醒一阵儿睡一阵儿,盯着天花板发一会儿呆,磨蹭时间,似乎成了一种习惯。

“英子,吃饭啦。”

和往常一样,嫂子显得很无奈地喊了一声。

我在被窝里下意识地应了一句:“嗯。”可是并没有立即起床的打算。

突然,“轰——轰——”的一串尖锐刺耳的声音传来,是轰炸机呼啸着撕裂空气的声音。这声音好奇怪,就觉着和平素听惯了的日本飞机传来的引擎声不太一样。

“嫂子,嫂子,飞机啊。”

我一下子坐起来,跟正在隔着珠帘张罗早饭的嫂子确认。嫂子笑着说:

“一架飞机有什么好稀奇的。”

言外之意是,这个懒丫头还不赶紧起来呀。我胡乱踢开被子,屁股上像装了弹簧一样,腾的一下就翻身下床了。

“真拿你没法子。”

嫂子一边笑一边说:

“都是二十岁的大姑娘了,你就不能文静一点吗?”

我缩起脖子对嫂子的责怪支支吾吾,心里却老是惦记着刚才听到的那架飞机的轰鸣音。

“飞机的声音有点特别啊,难道是苏联的飞机飞过来了?”

嫂子嗔怪着说:

“别开玩笑好不好,一大早,怎么会有苏联的飞机呢。快点准备吃饭吧。”

我扑扑腾腾走进厨房,拧开水龙头洗了一把脸。隔着厨房的窗子朝大姐夫的房间喊了一句:

“姐夫,吃饭喽。”

听到我的喊声,嫂子答道:

“不用劳你费心啦,大姐夫和孩子们早就起来了。人家可真是和你不一样啊。”

我感到有点不好意思,本以为自己好心好意,却又被嫂子羞臊了一句。我故意踩着地板砰砰响,走向餐桌。早饭刚吃了一半,忽然听到外边有人正大声叫喊着什么。仔细一听:

“各家各户听好了,苏军已经和我们开战了,大家赶快准备,去火车站集合。”

是一个男人的声音,急急火火地用简易铁皮喇叭向大家做紧急通知。

听到这意外的通知,大姐夫和嫂子几乎是同时放下碗筷,站了起来。似乎他们早已经预料到,这一天迟早要来的。一向心性平和的大姐夫,看了我们一眼,冷静地说:

“快点准备吧。”

人生就是一大堆杂乱缤纷的日子,谁都不会刻意去记住些什么。但是有些时间的节点,却是想忘都忘不了的。八月九日这一天,对我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我是十五岁那年去的“满洲国”(现在的中国东北三省)。

我出生于日本的北海道。在我三岁那年,我的父母带着我们一家三男六女九个孩子迁居到萨哈林岛,到了我小学快要毕业的时候,上边的三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记得那个时候父亲得了胃病,时常发作,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人辛苦操劳。母亲是一个内心纤细又非常要强的女性,无论家里经济条件多么拮据,她都执意要我们兄弟姐妹读书识字,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接受学校教育。家境虽然不好,但是心灵手巧的母亲总是尽力在孩子们的服装上动心思,让我们从不因为穿着寒酸而感到害羞。

P1-3

后记

尽管日本是世界长寿之国,九十一岁的我,也已算是货真价实的老年人,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一阵风刮过,烛火就灭了。

一辈子很短,但是一辈子也很长……

越到了人生的晚境,往事偏会越加清晰地浮现在记忆里,它们仿佛出了一趟远门,都认得路,又一一找回来。就算是早已经死去的人和我说话,我也并不害怕。现在,我害怕的是——寂寞。

《逃亡》翻译本终于要在中国出版了,对译者、编者和出版社,还有在书店里无意间翻阅了这本书的读者们,我的心里满怀着一片感激之情。

我是一个平凡的日本人,一生默默无闻。我的大半辈子生活在中国的东北,差一点就忘记了自己的母语,回到日本后,也很长时间都不能适应这里的社会。

我知道,是那一场战争改变了我和许多人的命运。

世界,对我来说越来越陌生了。像我一样亲历过战争的人越来越少,我知道,任谁迟早都会离开。

永远不要再鼓吹战争了,永远不要让人类自相残杀。只有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才会珍惜太平岁月的来之不易。哪怕明天我就离开这个世界了,我也要为和平祈祷,为日本和中国祈祷。

再一次感谢大家。

久保英子

目录

序言

1 一九四五年 “满洲”

2 逃离战火

3 嫂子的决断

4 穿越铁路

5 山中行军

6 无条件投降

7 九州“开拓团”

8 绝望的日子

9 我要活下去

10 一九七四年日本

11 在中国的土地上

后记

序言

每一个人的苦难都是全人类的苦难

旅居日本之后,我才开始关注那个闹剧一般的伪“满洲国”和日本“开拓团”的史实。

从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到一九四五年太平洋战争结束,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作为一种国策,向当时的“满洲”、内蒙古、华北地区进行有计划的人口“入植”,十四年间,大约有三十二万日本人移民到这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日本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听信了政府所谓“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的虚假宣传,怀着梦想去异国开辟新生活。一九三六年,广田内阁通过了一个叫作“满洲开拓移民推进计划”的决议,他们预定在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五六年的二十年间,向中国东三省移民五百万,并配套建设可容纳一百万户的居民住宅区。可是,人算不如天算。

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苏联红军向“满洲”发动突然袭击。苏军集结了八十个步兵师,两个坦克师,两个摩托化师,四十个机械化旅和坦克旅,共计一百五十七万七千兵力,加上两万六千一百三十七门火炮,五千五百五十六辆坦克和三千四百四十六架飞机,风卷残云一般击溃了新组建的六十万关东军,全面占领东三省。八月十六日,关东军司令部遵照天皇口谕,下达无条件投降指令,放弃一切抵抗,交出全部武器。

失去了保护,惊慌失措的数十万日本侨民,一夜之间家财丧尽。为了躲避苏联红军的攻击、土匪的抢劫、原住民的报复,他们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这本书的主人公久保英子就是这悲惨的逃亡难民中的一员,像一滴水裹挟在滚滚洪流里一样,一个个体的人的命运,总是无奈地被历史的大潮所左右。

出生于日本北海道的久保英子,十五岁时随家人迁居“满洲国”,二十岁遭遇日本战败投降。一家人,转眼间四分五裂、生离死别。她几经磨难,终于活下来,与一个中国农民结婚生子,在贫瘠的东北乡下一住就是四十几年。这本书,是非虚构的自传体文学作品,从中日建交后不久开始动笔写,彼时还是“文革”时期,每写一章节就要交到当地公安局审查,通过政审后邮寄给日本的友人,直到一九八四年三月,该书才在日本出版发行,轰动一时,很多人为之落泪。十几万已经返回日本的“满蒙开拓团”民,都对这本书产生共鸣,因为许多家庭在那样一场风声鹤唳的大逃亡中,有人失踪了,有人病死了,有人饿死了,有人被杀了,有人自杀了,有人叫苏军抓到西伯利亚去了……

逃难途中丢失在中国的孩子后来被称为“残留孤儿”,嫁给当地人的妇女被称为“残留妇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接受日本厚生省的援助,从中国返回日本的残留孤儿有两千四百七十六人,残留妇人有三千七百七十五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大约一万九千多人回到了日本。此后十几年,通过民间团体自费来日本寻亲的人数多达数万人。如今,这些从中国回来的“归国者”和他们的后代(已经是第三代和第四代了),人数已经超过二十万。因为语言、生活习惯和教育背景等原因,使得他们很难融入日本社会,时隔半个多世纪也不能被日本国民接受。这一族群,对中国怀着特殊的情感,说中国话,吃中国饭,交中国朋友,过中国的春节,成了有着特殊身份的“华侨”群体。

翻译这本书的缘起是这样的,在研究这一特殊群体的过程中,我结识了家住大阪的苏宏光先生。这位因为与“归国者”第三代结婚而来日本的黑龙江汉子,为人仗义,办事精明,虽然日语说得不那么科班儿,却是一个地道的日本通了。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正在操办一家中日合资的贸易公司,而且经营得风生水起。

某一天,苏先生送给我一本书,说:

“这是我媳妇她奶奶写的,一本回忆录。”

电视剧《小姨多鹤》的播放,曾经在日本掀起一波感动潮。苏先生说:“这本书要是拍成电视剧,比《小姨多鹤》还要感人十倍。”

今年八月,我在苏先生的引介下,去拜访了这位恰好九十高龄的久保英子奶奶。坐在我面前的老人,一头整洁的白发,神色安详,尤其是她的眼睛,乌黑、明亮,清澈如山间一池秋水。漫长岁月和艰辛的经历并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苦楚的沧桑感,反而使其愈加超然、宁静、尊贵。看着她,我的脑海里一再翻滚出书中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逃亡细节:风雨、泥泞、激流、悬崖、饥饿、寒冷、疾病,飞机的轰炸、土匪的打劫、苏军的奸淫、狼群的围攻,恐惧感、绝望感以及逼近死地的求生欲,在短短几个月的逃亡途中,一股脑地袭来,让这个原本家境优渥的二十岁女孩,全都体验到了。在茫然无助的绝境里,她断然选择了嫁人,和一个陌生的父亲一样年龄的异国农民结婚生子,过着最为贫瘠的中国北方农村生活。“文革”的到来,也是因为她的特殊身份,厄运又降临到她和家人的身上……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再想起多年以前著名作家余华写的那部长篇小说《活着》。这本逃亡手记,其实就是一部日本人版的《活着》。在所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描写苦难最具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力量,但是,久保英子的这本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她如实记录下自己的人生经历,却远远超越了虚构所能带来的阅读震撼。当然,这也是一段她不愿意再回忆的苦难岁月。

“因为一想起来,心尖子就疼。”

老人家反复说起这一句话。她的中文表达和日语一样好,当她用带着哈尔滨口音的中文和我“唠嗑儿”的时候,我完全感觉不到她是一个有着日本血统、日本国籍的老太太了。战争已经过去七十年了,但是战争的苦痛还深深地留在那些亲历者的记忆里。

老人说:“打起仗来,最苦的是老百姓。”  我知道,这老百姓的语境里既有中国的老百姓,也有日本的老百姓。因为,每一个人的哭泣都是全人类的哭泣,每一个人的苦难都是全人类的苦难。战争让日本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回天鱼雷,神风特攻,冲绳登陆战,东京大轰炸,广岛、长崎原子弹……几乎要亡国灭种。同样地,我们也不能忘记,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了侵华战争,杀我同胞,践踏我国土,血债累累,使无数中国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遗忘即背叛,但我们铭记不是为了复仇,而是超越。日中永不再战已经是全体日本人民的共识,军国主义成了过街老鼠。在和平年代,那些叫嚣打仗的人,多半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战争,想象不到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里,久保英子这样写道:“我祈祷这世界再也不要发生战争,我祈祷中日永远友好和平,谁都不要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或许,这才是她写作的初衷,也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

我热爱自己的家国,但是我诅咒一切以所谓“主义”为名的战争,因为我不希望看到人类在愚蠢的相互杀戮中泯灭人性,丧尽文明,让高贵的生命失去尊严。

所以,我乐意完成久保老人的一份心愿,将此书翻译出来,并虔诚地奉献给广大中文阅读者。

译者

2016年9月6日

内容推荐

出生于日本北海道的久保英子,十五岁时随家人迁居“满洲国”,二十岁遭遇日本战败投降。一家人转眼间四分五裂、生离死别。她也几经磨难,终于活下来,与一个中国农民结婚生子,在东北乡下一住就是四十几年。

《1945我的逃亡手记》是一部非虚构自传体文学作品,作者久保英子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逃亡过程中亲身体验的彻骨之痛。通过作者那段不堪回首的悲惨遭遇,展现出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巨大伤害,传达出强烈的反战思想。

一九八四年三月,该书在日本出版发行,轰动一时,很多人读后为之落泪……

编辑推荐

《1945我的逃亡手记》是久保英子在1945年日本战败后在中国东北逃亡经历的回忆录,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主线记录了日本战败后的日本开拓团的情况。作者在文中祈祷这世界再也不要发生战争,祈祷中日永远友好和平,谁都不要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带着这些愿望,作者在每天工作之余,默默地写下以上的文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8: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