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汉口老通城曾家(3部曲第1部创业)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曾宪德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老通城”创办于1931年,以经营*名小吃三鲜豆皮驰名,有“豆皮大王”之称。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本书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老通城的历史,全套书共3部。《汉口老通城曾家(三部曲·第1部) 创业》为第1部,讲述了老通城创始人曾广诚来到了汉口,从打短工开始,到慢慢创业的过程。

作者简介

曾宪德,1943年3月30日出生于重庆,系老通成餐馆创始人曾厚诚长孙。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1965年毕业于武汉工学院电机系。一生从事技术工作,1996年在武汉汽轮发电机厂退休,工程师。

内容简介

《汉口老通城曾家(三部曲·第1部) 创业》以曾家兄弟二人1905年从汉阳农村到汉口打工为线索,讲述了他们做苦力、当茶房、走街串巷叫卖、在吉庆街开店等创业历程。评论家李遇春说,该小说*可贵的地方在于,除了宏大叙事外,生活叙事也十分细腻,充分展现了老汉口的风土人情、市井文化。

目录

第一章 来到汉口
一、江城汉口
二、冷漠的城
三、蜜饯作坊
四、第一个铜元
五、他乡遇故知
六、自立军旧党谭襄农
七、循礼门初会童瑨
八、进洪门
九、当上小茶房
十、元宵节相识王兴汉
十一、小姐水莲
十二、寒食
十三、丹桂茶园
十四、行侠惹祸
十五、卖起了大碗茶
十六、向往外面的世界
第二章 成家
一、踏上黄金水道
二、商海多诈
三、初识大上海
四、穷人命中八合米
五、初领江湖之险
六、幸逃杀身祸
七、徐府栖身
八、同是天涯沦落人
九、托命钱
十、告别苏州
十一、幸福归途
十二、不被承认的婚姻
十三、昭萍降生
十四、汉口光复
十五、逃出火海
十六、浩劫之后
十七、进茶园
十八、汤圆小担
十九、初展身手
二十、好景不长
二十一、自立门户
二十二、“通成小吃”开张
二十三、小店经营宝典
二十四、昭萍和她的弟妹们
二十五、岁月沧桑话故人
二十六、华商跑马场
二十七、田管家
二十八、走出低谷
二十九、人生多奇遇
第三章 血雨腥风
一、上“洋当”
二、不卖洋烟
三、风雨前奏
四、杨韵珊老师
五、北伐军攻占武汉
六、革命先驱到“通成”
七、风云突变
八、性命之托
九、雪天度志士
十、寒夜遇灾星
十一、护送谭襄农
十二、韩铸仁被捕
十三、阴毒的对手
十四、可怕的小人
十五、曾家子女求学事
十六、屠刀下的蚁民
第四章 通成饮食店
一、大智路三号
二、“通成饮食店”开业
三、公新里六号
四、那些创业辛酸
五、慈父情
六、复旦学子
七、富贵须行善
八、备荒
九、破堤
十、洪水、生命
十一、汪洋中的城市
十二、命运的邂逅
十三、昭萍抗婚
十四、亲历“一·二八”战火
十五、朝鲜青年叶知秋
十六、父女和解
十七、巧遇韩铸仁
十八、小少爷昭诚
十九、昭诚遭绑架
二十、英雄出少年
二十一、“通成”开始供应豆皮
二十二、谈苏菜再添高厨
二十三、斗法秘籍
二十四、筹办“大智旅社”
二十五、布商秦禹洲
二十六、天降“馅饼”
二十七、诡谲商场
二十八、乞丐闹店
二十九、陆财宝脱胎换骨
三十、日酋的觊觎
三十一、奇怪的火警
三十二、童瑨出手
三十三、寻岔子流氓打上门
三十四、小老大知恩必报

精彩书摘

 汉口冬晨的雾像是从地上生出的烟,悄悄升向空中弥漫开来。天虽在渐渐变亮,雾气却越来越浓地代替黑暗来掩藏这个世界。湿润带着寒意浸入路人的肌肤,让呼吸也变得有些吃力。有时,这雾会两三个时辰后才缓缓散去。而停在汉水和长江水面的帆船和小火轮,都会静静地蛰伏着不动。无论租界还是老华界,也如同夜一般安静,看不出大雾笼罩下的人们是不是还在继续睡着懒觉。
  汉口每天响起的第一阵人声,是那些近郊的菜农。他们有一声无一声地呼喊着“下——河啦”,在黎明前的黑夜里就挑着粪桶穿街走巷了。这声音唤起华界的女人,还有租界巷子里的女佣人们,打开后门出来倒马桶。“哗哗”的倾倒声和“唰唰”的洗马桶声,在各条街巷此起彼伏响起来。而通往后湖的每条路上,渐渐形成并列行走着的两条来去的长长粪担队伍:一条是进城的空担,一条是出城的、颤悠悠闪动着的满担。
  如果大雾不散,街上就一时还看不到市镇醒过来的迹象。随着天明,粪担子逐渐消失,挑水的担子大军就在大街小巷出现了。他们走下江河边细软的、灰黑色的沙滩,用木桶从江河里打满水,挑在肩上,有节奏地、一闪一闪地、配着弹性而优美的脚步,挑进各条街巷,用“嘿哟嘿哟”的吆喝声叫醒市民们,为他们往水缸添水,也为租界的送水车加水。水不断从摇晃的木桶中闪出,把石板道路打湿,把土路变得泥泞。这时,靠劳作谋生的人们开始陆续从他们的家走了出来。
  汉口当时隶属汉阳府,称作夏口镇。这个“靠水吃水”、依傍江河而成的码头城市,占尽地利,从几个码头开始,自由地蔓延、扩张,竟形成了号称“九省通衢”的著名商埠。随意奔腾的江河搞乱了人们的方向感,他们放弃了东南西北的概念,依水成俗,将长江上游方向称作是“高头”,下游叫“底下”。
  截至洋人到来止,最繁华的地方还是“高头”靠近汉水的一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按1860年10月24日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被迫开辟了汉口港。于是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来汉,根据不平等条约占地划界。到19世纪末,从苗家码头沿扬子江向“底下”、一直到分金炉,十多里长的沿江,依次划出了英租界、俄租界、法租界、德租界和日本租界。
  这片租界地在原先荒芜的江岸展示出了一片巍峨的、国人从未见过的高大建筑。洋行、工厂一个个开办起来,开始肆意掠夺中国的财富,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夏口镇一下成了一个远比汉阳雄伟得多的现代新城。
  1898年(戊戌年)到1903年,湖北已连遭了四年水灾,破产的农民们从周围县乡涌向这个在传说中被神化了的城市,来寻找新的生计。以后一年比一年人多。一些人失望地离开了,一些人则留了下来,成为新的居民。他们其中不少人当过民夫,有的进了码头、工厂或作坊,更多的人加入到了游散的贩夫乞丐行列。也有人使出乡下带来的看家本领的,在后湖捕鱼、放鸭,或在汉口堡外塘边开出菜地,以维持生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湖北经受八年水涝后,后湖官堤终于建成了。汉口堡外一些水塘开始慢慢干涸。不过,离城垣再稍远一些,湖水和荒野地依旧,芦草还在自由地生长。汉沔方向来的小木船,依然顺着襄河和后湖,黄陂方向来的则顺着黄孝河,一直划进夏口城堡内的土垱湖。张总督心里放着大汉口蓝图,下令用火车从外地运泥土来在铁路堤内填湖造地。
  干地一多,移民们落脚的地方也多了,他们趁机扒取些来,为自己填出小块地盘,在上面搭盖自己的窝。
  这样,在汉口堡外,傍着汉口四坊,原先三五零星草庐茅店的野地上,每隔几天,就会又不声不响地冒出几个简陋的茅棚、板房、吊脚楼。渐渐有了短短的街巷,继而又杂乱无章地继续延伸开去,聚成了大小不一的村子。

精彩书评

我们希望看到的本土题材,因为有湖北有非常厚重的历史积淀。作品反映了湖北的历史与现实,是有大格局大气象的精品力作,为今后改编成影视作品打下了  良好基础。

——方方    

 

《汉口老通城曾家》,勾画出武汉百年老字号老通城豆皮店的发展轮廓,表现了武汉传统风味小吃的世俗化的文化性格。

——蔚蓝

 

这是一部有关汉口“老字号”及家族的史实三部曲。写出了汉阳曾家的百年创业史,同时也展开了城市历史演变和人文风俗的画卷,是家史,也是城史。

——罗时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