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长书短(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阳卫国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人的一生,正如长长的旅途,山高水远,有坎坷也有平顺,有阳光也有风雨,立志精进者,必达目的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书长书短》收录了作者阳卫国四十余篇书香文字,讲述了作者借书、淘书、读书的心路历程以及阅读感受。书中有阅读的快乐,有淘书的乐趣,有对出版业现状的忧思,也有对旧书业凋零的惋惜。

内容推荐

《书长书短(精)》是作者阳卫国多年来以读书为主体内容的散文随笔汇编。作者在繁忙的学业与公务之余,始终热衷于访书、藏书、读书和著文,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从中感悟人生,从而积累了数以百计的书评、文史论述、杂议等。经过精选,本书稿汇编其中的45篇文章。

目录

儿时读书

一中琐忆

树木、森林、气候

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闻一多与珞珈山

国外畅销书一瞥

畅销书:透视社会文化心理的窗口

大学校园悄然兴起马列原著热

青年刊物的误区与出路

买书琐记

龙应台其人其书

介绍一种英语单词的速记方法

青年马克思的职业观

购书珞珈

书刊咏叹调

不要忽视旧书业

旧书业忧思录

我的买书经

蠹鱼

嗜书一生徐特立

书架

“京兆书生”田家英

不妨说声“对不起”

让我们的文风更生动更活泼

穷人的快乐

登云阳山有感

《李东阳评传》出版感言

《历代茶陵书院》后记

别红楼

东山书院与《梦溪笔谈》

诚品印象

《珞珈》书缘

天佑读书

少进酒楼多跑书店

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

购“再造善本”记

走进伯克利

史传德淘书记

特里尔“朝圣”记

把心遗失在海德堡

您放心走吧!

唯有书香余韵长

《醴陵的孔雀——袁昌英》首发式致辞

父亲的母校

永远的先生

后记

试读章节

儿时读书

平时很少和人谈及读书的话题。倒不是担心别人说自己附庸风雅,我一向认为,读书应该成为现代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时时要呼吸、天天要吃饭一样。我们会有多少闲暇去谈论空气和米饭呢?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会有那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对纸质印刷物的不可抗拒的亲近和迷恋。有一次,那时也许我才四五岁,父亲要到几公里之外的公社去办事,我央求他为我买一本“图书”——当时我们都把连环画叫作“图书”。父亲答应了,可他中午回到家里时,居然说忘了!我从满怀的期待中一下子到了失望和难过的极点。一个人躲到大门后号啕大哭,哭得天昏地暗,直到眼泪干了,声音哑了,还是谁也劝不住。父亲最后只好赶到大队小学,从老师那里借来了一册有很多图画的少儿读物,这样才止住了我悲伤的抽泣。现在想起来,父亲怎么会忘记儿子交待的“大事”呢,很可能那时候他口袋里已经没有多余的一毛钱为我购买“精神食粮”了。

上小学真正识字读书了。学校的课本根本满足不了我如饥似渴的阅读欲,可那时候农村里几乎找不到课外读物。幸好父亲当时是大队的会计兼秘书,大队订的报纸总是先送到我家里。大约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我就开始读报了。很多次,父亲见我煞有介事地捧着一张《人民日报》或《参考消息》,总是怀疑地问我:“你看得懂吗?”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学生当然不可能全懂。但通过读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政坛的风云变幻,在我的记忆里至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排名顺序。

除了看报,那时候还读过《毛泽东选集》,因为《毛泽东选集》是我在家里能够找到的唯一的“藏书”。四册“红宝书”,一本本翻过去,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卷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文章生动描述了一幅农民运动兴起后,农民如何扬眉吐气,土豪劣绅如何惶惶不可终日的场景。即使对小学生而言,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文山成灾、八股泛滥的今天,像毛主席那样撰写的调查报告几成绝唱了。

上初中后,从家里到学校要走近四公里路程。冬天时,我的双手在刺骨的寒风中冻得通红。妈妈心疼了,给了我一元钱,让我去中学附近的供销社买副手套。来到供销社,我发现玻璃柜台里有一册新到的《唐诗三百首》,一问,书价是五角七分。想起语文课上老师讲过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改变了主意,手套不要了。交了钱,接过书,拿到手里翻开时,我傻了眼:这是一本竖排繁体字书,大量的繁体字我根本就不认识!钱可不能白花了,回到家里,我想出了一个主意。碰到不认识的繁体字,先根据上下文去猜它的简体字,再去查《新华字典》,因为《新华字典》里每一个字后面都标注了繁体和异体。猜对了,就把简体字注在繁体的旁边,实在猜不出,就囫囵吞枣地带过去。当我用这种笨办法,花了几个星期磕磕碰碰地读完《唐诗三百首》时,生了冻疮的双手已经溃烂化脓了。那册纸张泛黄的1979年中华书局版《唐诗三百首》,现在仍然摆在我的书架上,成了我的藏书中具有特别价值和意义的“珍藏本”。

如今,我女儿才上中学,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满满一书架的书,足足有几百本。与我所经历的那个书籍极度匮乏的年代相比,他们这一代人是多么幸福啊!在如此优裕的条件下,他们会同样培养出对书的热爱和执着吗?今后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风雨和坎坷,他们会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吗?这倒是我担心和忧虑的。

(载2007年8月16日《株洲日报》)P1-4

序言

长亭短驿伴书香

聂鑫森

当下的报刊文字及人们的日常话语中,常会出现“人在旅途”“人在路上”的语词,表述着一种强烈的生命行走、奔向理想佳境的家国情怀,令人心旌摇动。人的一生,正如长长的旅途,山高水远,有坎坷也有平顺,有阳光也有风雨,立志精进者,必达目的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宋·苏东坡((定风波》)

旅途迢遥,不可能一跃而至,于是途中便有亭、驿、邸、旅舍以供人食宿与休憩。正如唐人李白在(《忆秦娥》词中所称:“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代的大路边,相隔十里一长亭、相隔五里一短亭。宋代的无名氏在(《题壁》一诗中唱道:“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最分明。”地经即地图,上面标示着可以歇足的“长亭短驿”的位置。

从一种文化意义上来解说当下的“人在旅途”,即是我们所从事的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正业。而“长亭短驿”则可引申为我们的业余生活,除食宿之外,可以娱乐、游玩,可以听风赏月、栽花种草,可以买书、藏书、读书、著书。正如阳卫国先生在关于株洲第四届读书月事宜答记者问时所说的一句话:“读书真是天下第一等好事。”

卫国先生与我为忘年交,有着共同的业余爱好,因书而结缘。他自谦地说:“首先,我是一名机关干部,不能算是纯粹的读书人,也不敢以读书人自居,最多能算是一个喜爱读书的人。”(《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在我看来,他的“喜爱读书”,从童稚伊始,一直坚持到进入盛年;从小学、中学、大学校园的学子,到成为机关干部而后担任县、市领导要职,在繁忙的学业与公务之余,始终热衷于访书、藏书、读书、著文。他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因读书而陶冶性情、滋养精神、增长智慧,并在自己的主业中予以印证与提升,使之相得益彰。

当我细读卫国先生行将付梓的《书长书短》一书时,直觉书香扑面而来。“人在旅途”是他殚思竭虑的主业,而“长亭短驿”的业余生活,却是与书长相厮守。我想起民国时著名学者罗振玉的一副书斋联:“寄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

《书长书短》收录长文短制四十五篇,共十余万字。就体例而言,大多为散文、随笔之属。前者如《儿时读书》《一中琐忆》《登云阳山有感》《别红楼》《特里尔“朝圣”记》《父亲的母校》《永远的先生》等。而随笔诸篇,或书评,或文史考证,或序、跋,或关于出版与书刊的杂议,或对书人书事的寻踪觅迹,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如《国外畅销书一瞥》《大学校园悄然兴起马列原著热》《闻一多与珞珈山》《旧书业忧思录》《东山书院与(梦溪笔谈)》《<醴陵的孔雀——袁昌英>首发式致辞》等。但每一篇都与读书相关。正如作者所道:“平时很少和人谈及读书的话题,倒不是担心别人说自己附庸风雅,我一向认为,读书应该成为现代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时时要呼吸、天天要吃饭一样。我们会有多少闲暇去谈论空气和米饭呢?”(《儿时读书》)

卫国先生的散文,在叙事、抒情的氛围中,总不忘拾掇与读书有关的情节和细节,这在有意无意中强化了行文的文化品格,可堪点赞。《一中琐忆》中谈到他当上语文课代表,并负责为全班同学去图书馆借书的欣喜之情,以及课余购买到打折书《阿列霞》的心满意足。《买书琐记》《购书珞珈》中描叙了他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求学时,于休息日走访校内校外的书店、书屋和小书摊,购到许多好书的感人场景;毕业离校时,共有藏书四百多册,“整整装满了六个大箱子”。《史传德淘书记》,是作者作为中国青年文化传媒工作者赴美培训访问团的成员,抽暇访问纽约历久资深的“全球最大的旧书店——史传德书店”所写的散文,文中对店名的阐释、书店的格局、图书的陈列以及他的选书、购书,皆有生动描写,让人如人其境。

在以读书为主体内容的随笔中,因作者多年来,在购书、藏书、读书、.评书中深得此中三昧,视域宽阔,学养丰盈,思维细致而灵动。且在行文中注重文学性的强化,张弛有度,摇曳多姿,不板滞,少学究气,读之赏心悦目。《东山书院与<梦溪笔谈)》,本属一篇考证茶陵东山书院建制始末及《梦溪笔谈》版本源流的学术文章,但作者在夹叙夹议中,不忘点缀现场的具体描写和适度的抒情,使文体变得鲜活起来。如:“历史上的茶陵书院教育盛极一时,至清代,茶陵的书院数量竞居湖湘各县之首。从茶陵县城沿S320省道往东北方向二十公里左右,便到了东山村。……数百年前这里曾有过一个在中国书院史及中国印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东山书院,《古迂陈氏家藏梦溪笔谈》等一批珍稀古籍,就出自这个普普通通的村子。”“前不久,腰陂镇的党委书记刘晓伟带给我一张在东山村东山书院遗址所拍摄的照片。照片上,已经看不到任何房合,只有一片正在阳光下茁壮生长的绿油油的水稻。数百年前,这里曾书声琅琅,而现在,只听见蛙声阵阵。历史风云变幻,岁月沧海桑田,东山书院见证了这一切。”

《书长书短》中的散文、随笔,只是一种粗略的划分,其实两者之间不过各有侧重,其意蕴一脉贯传,难以真正地区别开来。这也是卫国先生行文的一个特色,我个人就很欣赏。

古人曾说:“购书不难,藏书为难。藏书不难,读书为难。读书不难,用书为难。”因卫国先生十多年来任职于株洲,他与上级及同事们,一直热情倡导保护历史文化遗存,营造株洲的读书氛围,提升株洲的文化品位,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卫国先生公务繁忙,属于他的业余时间也很有限,但他对于读书却一直初心不改。更重要的是他的读书往往能结合他的正业,获得一种文化视野,营造一种人文情怀,殊为不易。此书中的一些篇目,写于他任职茶陵县期间,如《登云阳山有感》《别红楼》《<李东阳评传>出版感言》《<历代茶陵书院>后记》《东山书院与<梦溪笔谈>》等,既是他读书的心得体会,又对扩大茶陵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事业的进展颇有裨益。

在《登云阳山有感》中,作者写道: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文明史中,徐霞客大概是唯一以行走于大地为己任,以踏遍千山万水为毕生追求的知识分子。”

“让信念的光芒照耀我们的心灵,也照亮我们的前路。这样,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让我们躺下,再多的坎坷也不能让我们停步。”

诚哉斯言!

人在旅途,长亭短驿伴书香!这是我读完《书长书短》的一点体会,不知卫国先生以为然否?

是为序。

后记

收在这本小书里的文字,是我过去二三十年里断断续续写下的,都曾在报刊上发表过。结集之后需要一个名字,揣摩再三,取了《书长书短》这样一个书名。

现在凡是与书沾点边的文字,往往都被冠以“书话”之名。虽然我喜欢书话,但并不敢攀附风雅,以“书话”来命名这册小书。唐弢的“四点论”,即“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气息”,如今几乎成为书话文体的定义。这本小书里的文章,虽然基本上都是在谈论与书有关的话题,但按“四点论”标准,不少显然不具备书话的条件和资格。我理解,书话实质上就是围绕书的话题说长道短。照此说来,不妨直接就叫“书长书短”,也还合适。

以前出版的书籍,开本很是规范,插在书架上相当整齐。现在书的开本,就像社会上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且花样不断翻新。大的书越来越大,小的书越做越小,还有各类特型书、异形书层出不穷。于是,书斋里的书,长长短短,高高低低,呈现出一种参差的美感。“书长书短”,倒也形象。

从收入书中文章的篇幅来看,长的字数过万,短的只有聊聊四五百字。长文短章,糅杂在一起,即所谓“书长书短”也。自从书话文体大行其道以来,与书有关的书名,作为一种“资源”,似乎已经枯竭。兼藏书家和书话作家于一身的谢其章先生曾专门撰文,为自己每次绞尽脑汁为新书取名而大诉其苦。不过,当我把“书长书短”作为关键词在几个大型书目库里检索时,居然发现还没有人用它做过书名,我简直像淘宝人捡了漏一样,很是小小得意了一番。

书中写作时间最早的《树木、森林、气候》一文,是我1986年参加高考的作文,当时曾作为“优秀高考作文”刊登在《衡阳日报》上,算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公开发表的处女作。实际上,当时我并没有见到刊登了我作文的报纸,直到参加工作多年后,在《衡阳日报》任职的高中同学谢亚凡,从报社档案室复印一份寄给了我。如今,这张复印纸都开始变脆发黄了。说实话,开始时我十分犹豫,要不要把这样一篇稚嫩而青涩的高考作文收进来。后来一想,或许它就像一个人婴孩时期的光屁股照片,自己看了不免觉得脸红,但别人又怎会去嘲笑一个没穿衣服的婴儿呢?

在检翻和整理过去文字的过程中,我往往会生出许多感慨。比如现在大家经常会谈论起梦想,大至国家和人民的“中国梦”,小至家庭和个人的“小愿景”。青春年少的时候,我曾经不只有一个梦想。上大学期间写的《买书琐记》一文,最后有一段这样的文字:

希望在毕业以后,有一天能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小的书房,四面摆上自己喜爱的书籍,清风吹拂的夜晚,在一盏乳白色的台灯下,神游于书所展现的世界之中。  不知何时方能实现这个梦想!

如今,我当年的梦想已经完美地变成了现实。我的书房比当年想象的还要大,书房里的书比当年梦想的还要多。就这一点而言,我算得上是全世界最满足、最幸福的人了。

十几年前,我曾有一篇《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登在《武大校友通讯》上。文中写道:

如今,我们的女儿快到上小学的年龄了。有时,我翻出武大的照片,告诉女儿:“这是武汉大学,爸爸妈妈的母校,长大了你到那里去念书好吗?”女儿还小,她还不能真正理解母校的含义。等她长大的时候,她也许会有属于自己的另外的选择。

等到女儿报考大学这一天到来时,尽管根据她的高考分数,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但孩子还是选择了武汉大学为第一志愿。令人惊奇的是,孩子报到后,学校安排的宿舍居然是她妈妈住过四年的桂园二舍。当年我在武大求学时,曾一心想报考北大的研究生。毕业那年,首先听说1990届本科毕业生不能直接报考研究生,后来又听说不能报考外校的研究生,我只好带着遗憾走上了工作岗位。前不久,在武大上大四的女儿,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得了推免研究生资格,并被北大接受为拟录取免试研究生。孩子算是替我圆了当年未曾实现的一个心愿。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据说是出自马云之口的这句话,说得真好。只是现在被人在太多的场合滥用,以致听起来像陈词滥调般的套话了。

收入书中的四十余篇文章,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之久,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走过的人生旅途中留下的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足印。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迁和国家的发展进步。长期以来,逛书店、买书、读书,几乎是我工作之余的唯一爱好。古人说,开卷有益,其实我更欣赏另一个说法:在所有的嗜好中,爱书是害处最小的一种。工作再忙,事务再多,我每天都要挤出时间来读点书。每到一地出差,总是想方设法找机会去看看当地最好的书店。我经常提醒自己,万万不可当一个不学习、不读书的“职业官僚”。当然,我也告诫自己,读书要与工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既不能成为不谙世事、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更不能当脱离实际、不干实事的“空头理论家”。此外,为推动全民阅读,打造书香城市,自己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些在书中也有所体现。在即将步人知天命年龄之际,把自己关于书的文字收集在一起印成小书,为过去与书相伴的岁月,进行一次简要的回顾和小结,也算为自己留存一份私人的纪念。

最后,我要由衷感谢为本书题签的周其凤院士、王稼句先生,为本书作序的聂鑫森先生,为本书作序并插图的彭国梁先生。我知道,这本小书无论思想还是文字,都是如此肤浅和拙陋。聂鑫森先生、彭国梁先生二位在序言中的谬赞和溢美,让我深感惶恐不安。然而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几位的墨宝和美文,我才有足够的勇气将小书呈现于人前。尤其是彭国梁先生风格独具的读书题材插图作品,更使小书平添意趣,大为增色。

阳卫国

2016牟11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2: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