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四月交响曲(姚雪垠抗战作品选)
分类
作者 姚雪垠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姚雪垠著的《四月交响曲(姚雪垠抗战作品选)》收入的38篇作品,包括散文、通讯报告、纪实回忆、随笔杂文和政论时评等,及时、直接、真切地反映了抗战岁月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构成了抗日战争的真实图景,说明抗战的艰苦卓绝,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内容推荐

姚雪垠著的《四月交响曲(姚雪垠抗战作品选)》收入的38篇作品,包括散文、通讯报告、纪实回忆、随笔杂文和政论时评等,及时、直接、真切地反映了抗战岁月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官兵的英勇战斗、流血牺牲,也有日军的残暴杀戮、百姓的深重苦难,更有民众的同仇敌忾、抗日救亡,讴歌了前赴后继、为国捐躯的抗日烈士和英雄,同时也反映、揭露了官场和社会上的消极、阴暗、腐败、反动等现象。这些都构成了抗日战争的真实图景,说明抗战的艰苦卓绝,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其中10篇政论时评,涉及国内、国外、政治、军事、文化、人物等方面,论述了当时欧亚战场的局势和走向,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的下场和败局,坚信中国抗战必胜。作者亲历了七七事变和北平沦陷,20年后通过《卢沟桥礼赞》,深情地回忆了已镌刻历史的卢沟桥往事和为国捐躯的英雄,可使读者对爆发全面抗战的七七事变有所了解和认识。

目录

一九三七年是我们的

夜行曲第一章——《红灯日记》序

蚌埠沦陷后

母子篇

故乡杂感

捕奸的故事——事出西华县

战地书简

离散

雁门关外的雷声

悼烈士梁雷

春到前线

界首集

血的蒙城

随县前方的农民运动

四月交响曲

鄂北战场上的神秘武装

战地春讯——一束礼物送给××

文人眼中看军纪

战地佳话

病中杂感

时代风雨的插曲——又名《恐怖之夜》

出山

大别山中的文艺孤军

硬骨头

读史随笔

历史的悲哀

自省小记

文字宣传到乡间

对于保卫河南的几项紧急建议

河南青年救亡协会宣言

论南洋风云——对于太平洋大战的预测

日本行动方向之谜

希特勒的最后一张王牌

德苏开战后的世界新局势

一九四三年国际局势展望

扩大的世界战争

中国不会败(译文)

附录

 卢沟桥礼赞——北京散记之二

试读章节

夜行曲 第一章

——《红灯日记》序

日间耶和华用云柱领导他们,夜间用火柱光照他们,使他们日日夜夜都可以行走。

——《出埃及记》

旅人背着行囊,不管白昼,不管黑夜,不管晴,不管雨,不停的走着,走着。山之岸,水之滨,沙上,雪上,泥上,荒凉的古道上,到处都留着旅人的足迹。足迹纵有时是零乱而模糊的,也仍然值得旅人的眷念回顾。他爱它,因为他曾在那上边出过力,流过汗,甚至滴过血和泪。一切生命都免不掉随着时间消失去,要想一部分生命暂时保存住,就得靠各自留下的足迹了。

伟大的人物们叫自己的生命长时间的活在千千万万的善良人的心头上,渺小的人物们叫自己的生命短时间的活在自己的日记上。我是渺小的,所以只能用自己的笔描下自己的模糊而零乱的足迹,供来日去追怀,反省和检视。

但记日记真是不容易!假若狗和猪会记日记,它们的日记本子上一定是无拘无束的什么都敢记。人,只要配称做人,他就要失掉一切坦白的自由,思想不能赤裸裸的写出来,话不能赤裸裸的说出来。一个字会送掉一条命,因此往往该记的反而不敢记到日记本上,高尔基在《母亲》第二部里借着一位工人的嘴说道:“现在的时势,大概懂得道理是有罪的了。”

这句话常叫我愤然的想起来历代的文字狱。从前两次记日记都是因为懒散而搁笔;此后如果仍然中途搁起笔来,也许是由于懒散,也许是由于灾祸,全没准儿。好在我的行动还不至于“荒谬”,在可能中我总要坦白的记下我所想到和感到的,到连一个坦白的字也不允许写出时,就干脆的让日记成为一卷白纸去。

从前记的两本日记,可惜都在漂泊的生活中被我失掉,每次想起来总不能释然于怀。今天开始逐日填写这一叠白纸,对于它的命运却感到寒心。也许它会永远的被我保存着,也许会偶然无意的被我散失了,也许有时候我竟不得已而狠心的把它付之火葬。在目前的这样的年头儿,傻子是有福的,非傻子的前途是渺茫的,他纵然想尽力的把自己的生命保存在纸上,环境也有时不许可。

但虽然这本日记的前途是不容乐观的,我依然毫不失望的爱惜它,“红灯日记”这个心爱的名字送给它。这并非表示我的日记是在红纱罩儿的灯光下边填写的,而是因红灯的故事原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昨夜,一九三六年最后的两个钟头里,群鸥文艺社的除夕茶话会正进行最有意义的一个节目,我以来宾的资格,临时从座上被请起来作了“岁末致辞”,跟着又有四五位来宾和社员作了长短不同的演说。

在那些演说里,特别紧抓着全场的注意的,是加农的“话除夕”。加农是怎样的开始了他的讲辞,我已经记不清了。我记得他讲着讲着,大家稀有的肃静起来,灯光淡然的照在一群孩子的聚精会神的脸孔上,每副脸色显得格外的阴森和苍白。加农的脸孔是黑色的,摊了薄薄一层忧郁。他把一只手插在衣袋里,一只手按着桌子面,用阴沉的声调说:

“老头子的儿子一直就没回来过,有的说他还活着,有的说他早已死去,老头子自己也不知道。但老头子总希望他的儿子能回来,即让是鬼魂也好的。”

忽然紧紧的闭起嘴唇来,沉默了片刻,加农整了整眼镜,接着用更低的声音说:

“每年除夕,老头子把一盏红灯笼挂在门前最高的一株白杨树上,希望他的儿子能望着这盏灯走回。”演说者若有所悟的向漆黑的庭院里凝视了一眼,“呵,漆黑的夜里,宇宙间什么也看不见,只有这一盏红灯笼在高高的白杨树上飘荡着,飘荡着,……灯之上是几点寒星在昏暗的远方眨着眼睛。”

演说者若不胜其感动又突然闭紧嘴唇,低下头去整了整近视眼镜,许多孩子不由自主的把眼光离开加农的黑色脸孔,向更黑的庭院望去。我也随着扭转头,隔着窗棂把目光送向杳远而幽暗的天边。会场像无波的古潭一般的寒冷,悄静,听不见一点声息。整好眼镜后,加农又慢慢的抬起头来:

漆黑的夜里,寒风吠着,白杨树的枯叶沙沙的叹息着,这位白发萧萧的老头子驼着脊背,衔着眼泪,踏着落叶,在树下站一会儿彷徨一会儿,一直期待到午夜,然后发出一声喟叹,留下红灯,疲倦的走回家去等待着下一个除夕。……

P5-7

序言

明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个我国人民永世铭记的日子,我从父亲留下的180多万字的抗战著作中,编选出“姚雪垠抗战作品选”——《春暖花开的时候》、《牛全德与红萝卜》和《四月交响曲》,奉献给读者。在书即将面世前,关于这些作品的写作背景等情况,我在书前略作说明。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父亲上了日文报纸“抗日文艺界人士”的黑名单,他即蓄须,先送我母亲出城,然后逃出北平,经冀鲁过海道回到开封,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在河南地下党的领导下,父亲和嵇文甫、王阑西创办的《风雨》周刊,成为中原地区的抗日宣传基地和救亡组织中心。不久,父亲以《风雨》主编和全民通讯社特约记者的名义奔赴战火纷飞的徐州前线采访,撰写一批反映前方军民英勇抗敌的通讯报道。之后,父亲来到全国政治中心的武汉,写出报告文学《战地书简》和短篇小说《白龙港》、《差半车麦秸》。后者在香港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发表,茅盾撰文给予高度评价,在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两年后,父亲创作了同样反映敌后农民游击队员生活的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它以朴素鲜活的中原乡土语言,成功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而产生广泛影响。

1938年冬,国共合作初期,父亲应钱俊瑞之邀,同胡绳、夏征农、臧克家、田涛、碧野等一批进步文化人士赴襄樊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中华文协分会在均县举办抗日文化工作讲习班,父亲主讲唯物辩证法,深受学员的欢迎;讲习班男女学员的学习、生活和文工队的两女性为父亲一年后写作《春暖花开的时候》提供了素材和原型。之后,父亲参加“笔部队”,多次奔赴鄂北、皖西和豫南的前方和敌后,写出了《蚌埠沦陷后》、《界首集》、《战地春讯》、《血的蒙城》、《四月交响曲》、《随县前方的农民运动》、《鄂北前线的神秘武装》等作品,反映了日军的残暴、百姓的苦难、抗战的艰苦卓绝和军民的英勇战斗。这些作品如号角、如匕首、如枪弹,汇入了时代的最强音。父亲不愧是一名抗敌救国的战士!

1939年秋,在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老河口,父亲开始动笔创作他的长篇处女作《春暖花开的时候》。在敌机对老河口日夜狂轰滥炸的日子里,父亲常在母亲的陪伴下,带点干粮,每天一清早来到郊外,从农家借张小矮桌和把小椅子,在草棚或树荫下,在粗劣的草纸上写作;没有小桌子,就把稿纸铺在椅子上,蹲在或坐在地上写,时间长了,双腿麻木,就站起来活动活动,拍拍身上的灰土。有时候敌机突然飞临投弹,或从头顶贴着树梢呼啸而过,来不及去庄稼地躲避。母亲惊叫“雪垠!雪垠!”趴在父亲身上,父亲镇静地说:“不怕!不怕!”敌机一飞走,接着写下去。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父亲一边写,一边将稿子寄往重庆,在胡绳主编的《读书月报》连载,吸引着广大读者。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这时候父亲还附带写作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1943年初,父亲从皖西金寨前往重庆,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兼创研部副部长,完成了《春暖花开的时候》计划3部中的第1部。现代出版社分3册在重庆首印1万,很快脱销,又接连加印3次,成为大后方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抗战胜利后该社迁回上海又印4次。

《春暖花开的时候》反映了抗战初期河南大别山下某县城的一群青年男女的抗日斗争生活。因为小说紧扣时代,贴近生活,语言朴素流畅,且成功地塑造了喻为“太阳、月亮、星星”的“三女性”,而引起广大青年读者的浓厚兴趣。小说得到茅盾和胡绳的肯定,但也受到某些人的攻击,被扣上“色情文学”、“娼妓文学”、“市侩文学”的大帽子。解放后,《春暖花开的时候》在大陆绝版,在香港却有3个版本不断翻印,流行于香港和东南亚华人读者中。“文革”一结束,评论界推翻了“色情”等不实之词,给予《春暖花开的时候》平反,研究抗战文学史的学者评价:它是抗战初期第一部真正反映国共合作时期救亡团体内外矛盾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也是第一部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救亡团体中的领导地位的杰作。《春暖花开的时候》在诽谤中停笔,使后两部流产,又为它背上半辈子的黑锅,一直是父亲的一块心病。1986—1987年,父亲放下《李自成》第四、五卷的紧张写作,花了数月时间。对原书先后两次修订,补写了十几万字,尽力补救因书没写完及国民党的书报检查等原因而留下的种种遗憾。父亲原拟在自编的文集中将《春暖花开的时候》列为第1集,但文集在他生前未能编成。在父亲去世后的2000年及2011年,该书作为第11卷先后收入中青版《姚雪垠书系》和人文版《姚雪垠文集》。这次《春暖花开的时候》出版,是在大陆绝70余年后首次和读者见面。

《牛全德与红萝卜》是中短篇小说集。全书收入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戎马恋》、《重逢》、《母爱》和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白龙港》、《伴侣》、《人性的恢复》,都取材于抗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抗战中各式人物的故事和命运,而使时代的画面更广阔真实和色彩斑斓。

《四月交响曲》是散文集。收入散文、通讯、报告、回忆、杂文、时评等38篇,是父亲在八年抗战中六年置身于正面战场,深入前线和敌后生活的重要收获。这些作品更及时、直接、真切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和社会百态;并以多篇政论时评,论证欧亚战场的局势和走向,坚信中国不会败。虽然抗战岁月已逝久远,但是今天重读这些作品,当年全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和民族的苦难仍历历在目,如亲临其境,令人感慨!

这里还应说明,有几篇文章虽是在抗战胜利后甚至50年代写作发表的,但反映的是抗战期间的事情,比较重要,所以也一并收入书中。  为尽量保留作品的原貌,本书对当年习用的助词和标点符号的用法以及某些特殊用语等,极少改动,主要修订了文字上的错漏之处。

明年10月是父亲诞辰105周年,适逢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出版父亲的抗战遗作,也是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暑末,中州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助理刘春龙先生获悉本书出版计划后,他和张存威社长高度重视,决定尽快出版,他们的眼光、热忱、魄力和王建新主任严谨的编辑作风,使我敬佩和衷心的感谢。

姚海天

2014年初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1: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