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背负(日本父子的侵华战争责任对话)》以田中信幸和父亲武藤之间围绕“我们的战争责任”展开的一场曲折争论为切入点,详细叙述了武藤秋一战后的心态和态度的转变,细节真实感人;此外,本书收录武藤秋一从1937年7月到1938年7月300余篇日记,从一个老兵的角度管中窥豹,再现日军侵华历史。原始独白,内容详尽准确,铁证如山,无疑是向后代讲明南京大屠杀、慰安妇问题的重要史料。目录
| 书名 | 一道背负(日本父子的侵华战争责任对话)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道背负(日本父子的侵华战争责任对话)》以田中信幸和父亲武藤之间围绕“我们的战争责任”展开的一场曲折争论为切入点,详细叙述了武藤秋一战后的心态和态度的转变,细节真实感人;此外,本书收录武藤秋一从1937年7月到1938年7月300余篇日记,从一个老兵的角度管中窥豹,再现日军侵华历史。原始独白,内容详尽准确,铁证如山,无疑是向后代讲明南京大屠杀、慰安妇问题的重要史料。目录 内容推荐 田中信幸编著的这本《一道背负(日本父子的侵华战争责任对话)》根据侵华日军士官撰写的从军日记整理、翻译而成,是一部通过参战日军士官视角反映日本侵华历史的书籍,也是一部以父子两代人探讨和反思战争责任为主题,向世人传递“永不再战”决心的反战决意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来自武藤秋一第一次入伍参加日中战争时所写的日记。全书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一、前言部分是日记的整理者田中信幸对父亲武藤秋一的家庭出身、青年时期的爱好、从军背景,自己与父亲开展对话的过程以及父子间如何达成战争责任共识的回顾。 二、上篇“对话父亲以及我们的战争责任”介绍了少年时代的田中对父亲的印象、父亲对战争的态度、自己对父亲参加战争的认识的转变,父亲交出从军日记以及父子通过对话达成“那场战争是侵略战争”共识并进行反省的过程。 三、下篇“武藤秋一从军日记及书信选编”以田中对父亲从军日记以及与战争有关书信的整理为蓝本,进行了翻译。这部分真实记载和反映了日军侵华历史,也是本书的核心部分。 “思考战败七十年”则是田中信幸有关战败70年的思考,包括他对不追究战争责任的战后日本社会、历史教科书、南京大屠杀、慰安妇以及日本社会右倾化等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四、结束语。 目录 序言一:背负,才能最好地放下/卢新宁 序言二:以史为鉴,探索日中友好之路/【日】缀缬厚 前言 上篇 对话父亲以及我们的战争责任 和父亲的对话 思考战败70年 下篇 武藤秋一从军日记及书信选编 武藤秋一从军日记 日记补记 写给武藤秋一的信 结束语 译后记/宋金文 试读章节 学生运动和我与父亲的对话 我大学就读于国立熊本大学,于1970年4月入学。我读法律文学系,二年级升级的时候,又进入了哲学系。在我入学前一年的1969年,熊本大学也展开了“全共斗”运动,学生们长期罢课,到了秋天慢慢平息下来。但大学里学生运动的热情仍没有完全熄灭,校园里有许多党派树立的宣传广告牌,专心于发生在熊本县的水银中毒事件水俣病的社团运动也很活跃,我们也是每周都会进行班级讨论。 我是从一年级的秋天开始关注“全共斗运动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应该从中继承的教训是什么”“我应该做些什么”之类的问题,并开始阅读一些全共斗活动家、支持学生运动的教授所写的证言和记录。这也是我高中时代问题意识的一个延续,是为了弄清自己的立脚点的尝试。之后,受到校内一个政治党派小组的积极游说,我于1971年6月参加了全国全共斗的最后一次集会,并第一次被捕。后来,当时的佐藤首相第一次出席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和平纪念仪式,我参加了反对首相出席的游行,第二次被捕。我这两次被捕都没有被起诉就释放了,但被抓住也实在是运气太差了。 接下来的1972年,是冲绳回归的一年。我参加了东京的反对冲绳回归的游行,第三次被捕,后被起诉,关到了东京拘留所。在那里,我第一次开始了和父亲的书信往来。 刚开始的时候,父亲的来信中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自责,我就回信说:“你没有必要那么想。正因为你教导有方,才有今天的我。你的教育没有错,请相信自己。”这样写的话,父亲应该也不太好回复的。 然而,在我寻找自己的立足点的过程中,之前一直认为父亲他们所参加的战争是正确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并确信那是侵略战争。让我确信的原因是《朝日新闻》的记者本多胜一写的《中国的日军》的出版。看了这本书,我想,这就是父亲他们的战争,父亲肯定做了和他们一样的事。 于是我壮起胆子写信问父亲:“你们参加的日中战争其实是侵略战争吧?”但是父亲没有马上回信。出狱后,我读了些本多胜一的书,每次回家都会问父亲怎么看待书中所写的日本的侵略行为。对于一些个别事件,父亲没有反驳,也没有否认。但就是不承认那是侵略战争。若再一个劲儿追问,父亲就一脸疲惫的样子说:“今天就到这里吧,快去睡觉吧。” 看到父亲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我也就睡了。 打那之后,我回家就不断地问父亲。我转换视角,问“如果日本遭到中国的攻击,被侵略了,那时你怎么想?”“那当然要打了。”父亲回答。我说中国人也是这样的心情啊。我又问道,之前日本有被中国侵略过吗?父亲说没有。父亲说:“日本为了生存下去,也需要中国的资源。”“那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呢?”我问。父亲回答道:“因为他们抵抗。”我说:“抵抗侵略是国际公认的正当权利。不管怎么狡辩,日本侵略的事实也不会改变。”父亲听后沉默了一会儿,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如果承认自己参加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的话,就等于否定了我的全部人生。我很害怕这个。”原来父亲认为如果承认是侵略的话,自己的人生就是失败的。但那时除此之外,我还没有能够说服父亲的资料。 P7-10 序言 背负,才能最好地放下 盛夏之际,《一道背负:日本父子的侵华战争责任对话》终于付印了。而此时,日本人正为一件大事闹得群情激奋。 7月16日,日本执政联盟凭借议席优势,在众议院全体大会上强行通过了旨在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安保法案。这个连日本媒体也称之为“披着和平外衣的战争法案”,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等推动下,几乎就要走出魔盒。令人欣慰的是,过半数的日本人反对修改宪法解释,人们在国会周边和全国各地集结抗议。其中,东京大学教授、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的讲话发人深思:“现在不怒,何时再怒?如果就这样通过安保法案的话,将没脸见孩子们。” 这句话,说出的正是无数普通日本家庭的共同感受。侵略战争是日本无法掩盖的历史罪恶,同时也是日本无法推卸的历史责任。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能不能不走斜路,做一个“正常国家”;而对于一个家庭,则意味着能不能不违良知,过一种“正常生活”。国家的意志虽然可以改变许多普通人的思想和行为,但个体的表达和努力,同样有力量去推动或调整国家前进的方向。正因如此,提供普通日本人对侵略战争的记忆与思考,展现普通家庭对侵略责任的对话与反省,才显得弥足珍贵。 作为一位和平主义者,同时作为一个儿子,作者田中信幸带我们走进了父亲武藤秋一的内心世界。父子俩的心灵挣扎与救赎,引出一本不为人知的战时日记和300多封信件,从一个侧面还原了日本侵华历史。通过《一道背负》,我们看到一个侵略者的日常生活:火炮就在身边炸响,瑟瑟发抖的恐惧;朋友淡然谈起强奸与慰安妇,麻木不仁的寒意;屠杀中国士兵的时候,他甚至带着一丝兴奋……战争对人及人性的摧残和毒害,跃然纸上。 田中走近父亲人生的努力,蕴含一个真理:不承认不等于不存在,对过往罪恶一味否认或者遮掩,带不来心灵的解脱。当儿子提起“我认为你们参加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父亲的反应首先是抗拒和愤怒,最后才说出了心里话:“如果承认自己参加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的话,就等于否定了我的全部人生。我很害怕这个。”这场关于战争的父子对话,整整持续了10多年。而在作者终于也成了父亲之后,更深刻地理解了责任的重量。“我会和你一起背负你参加侵略战争的责任,希望从今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往前看,开心地生活。”直面战争责任,不会让父辈人生失败,反而可以让父辈与自己,乃至后代得以抬头面对未来,赢得一个为和解与和平贡献余力的成功人生。 走向这样的人生,是需要坚强信念和长远眼光的。日本右翼常把敢于真诚承担历史责任的人污蔑为“卖国贼”“受虐史观”。其实支撑着这些日本人坚守和平事业的,恰是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田中在首次接受人民日报社记者采访后说的话非常具有震撼力:“可以想象,此次接受中国《人民日报》采访后,可能会遭到比此前多百倍的骂声,但我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因为我是一名真正的爱国者,真心爱日本的人。为了日本的未来,自己必须要站出来,让更多的日本人去认真思考并反省过去的侵略……希望我的国家不要再重蹈覆辙。” 从聂荣臻在战场救下的日本小姑娘,到不忘中国母亲的残留孤儿,从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教育的战犯,到自愿整理老兵记忆的青年组织,从揭露军国主义本质的学者,到几十年如一日组织日本民众前往中国了解日军暴行的市民团体,人民日报社驻日本记者长期关注这些用人生去体会并践行和平的日本人。他们的行动基于同样的忧患之心:一个不能真诚反省侵略罪责的政府,将可能让日本重蹈战争的覆辙。年轻一代如果对历史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将无法与世界进行交流,日本也将日益孤立于世界。 70年来,常有人拿德日对比,试图搞清楚两国面对历史的差别何在。有位德国人曾给日本提出过这样的建议:真正的自强,来源于不懈地反思普通人的罪过;真正的和解,则需要不断向普通人道歉。日本和日本人终究要跨出这一步。而敢于面对过去的无数个体,才能重塑一个伟大的民族。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然70年了,从追问到理解,再到共同背负,面对渐行渐远的战争一代,战后一代应该认识到:只有背负,才能最好地放下。背起反省和面对错误历史的责任,方能减少来自于良知和公理的压力,让日本轻装前进。 后记 本书根据侵华日军士官撰写的从军日记整理、翻译而成,是一部通过参战日军士官视角反映日本侵华历史的书籍,也是一部以父子两代人探讨和反思战争责任为主题,向世人传递“永不再战”决心的反战决意书。 日记的作者武藤秋一在日中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应征入伍,先后随军转战中国天津、河北、杭州、南京、安徽等地。1938年6月受伤,7月回国治疗、退伍。1941年第二次应征入伍,被派往内蒙古海拉尔,负责国境警备任务,1943年退役回国。1944年第三次临时征召入伍,被派往菲律宾参战。1945年9月8日向当地美军投降,成为美军俘虏。1946年7月从俘虏营回国,2006年离世。本书的主要内容来自武藤秋一第一次入伍参加日中战争时所写的日记。 本书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一、前言部分是日记的整理者田中信幸对父亲武藤秋一的家庭出身、青年时期的爱好、从军背景,自己与父亲开展对话的过程以及父子间如何达成战争责任共识的回顾。 二、上篇“对话父亲以及我们的战争责任”介绍了少年时代的田中对父亲的印象、父亲对战争的态度、自己对父亲参加战争的认识的转变,父亲交出从军日记以及父子通过对话达成“那场战争是侵略战争”共识并进行反省的过程。 三、下篇“武藤秋一从军日记及书信选编”以田中对父亲从军日记以及与战争有关书信的整理为蓝本,进行了翻译。这部分真实记载和反映了日军侵华历史,也是本书的核心部分。 “思考战败七十年”则是田中信幸有关战败70年的思考,包括他对不追究战争责任的战后日本社会、历史教科书、南京大屠杀、慰安妇以及日本社会右倾化等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四、结束语。 根据书中记载,武藤秋一日记原件曾被复制并提供给日本相关研究者以及韩国慰安妇博物馆,有关内容在媒体上也有过报道,但日记的完整内容一直没有公开,本次中文版应该是日记的第一次正式公开出版。 本书的问世,除了武藤秋一本人外,其儿子即本书的作者之一田中信幸是最大的贡献者。是他一直和父亲对话,理解了父亲一代对战争的态度,并决意将父亲的日记公布于众,提醒民众牢记侵略历史,永不再战。其次,2014年1月,人民日报社驻韩国记者万宇在一次有关慰安妇的采访中,得知田中信幸和《从军日记》的线索,遂邀田中撰文,从而首次让国内读者知道《从军日记》的存在。在此基础上,人民日报社驻日本记者刘军国长时间跟踪采访,并多方联系斡旋,最终促成了本书中文版的翻译以及在国内的出版。 本书在国内众多抗日战争史料中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一、本书不是中国人撰写的抗战史,而是日本人撰写的侵略史。众所周知,任何战争都不是单方面的,有主动侵略的一方,有被侵略的一方。一般而言,被侵略的一方会留下比较多的历史记录。相反,侵略方除非有明确的动机外,主动公开侵略历史的情况并不多见。对于发起侵华战争的日本而言,情况更是如此。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二战后的日本,不管是发动并参加过战争的人还是其后人,大多都不愿意谈及自己经历过的侵略战争,公开自己侵略历史史料的更是凤毛麟角。但从还原历史真相的角度而言,光有被侵略一方的历史记录是不够的,主动侵略方的历史资料对于揭示历史真相同样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本书正弥补了这方面不足,对于缺乏侵略方资料支撑的中国抗战史学界而言,自然是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的历史材料。 二、正因为本书是由侵略方撰写的,所以,日记中体现的立场和观点等与被侵略的一方完全不同。文中包含了很多藐视、敌视中国的言论以及大量伤害、杀戮中国人的记述。这是历史事实的组成部分。译者对于文中明显带有侮辱中国或中国人的词汇,以及所陈述的事实真伪不做任何修饰而加以直译的原因,正是为了保存资料中所体现的侵略方侵略历史的真实性。这一点希望读者能客观地去理解和阅读。 另外,日记部分写于70年前的战争期间,历时久远,有不少字迹不清、使用错误的地方,为了史料的准确完整,缺失的文字用。来代替;此外,文中的O有的是原文中就有的,估计是武藤秋一隐去了相关信息,翻译时也按原样保留;另有部分人名尊重作者意见做了处理。同时,为了确保资料本身的事实,相应部分附上了日记及信件原文的扫描图片。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社会专业师生合力完成了此书的翻译,并由我进行了统稿、审译,最后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人民日报出版社领导及宋娜编辑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水平有限,翻译上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宋金文 2015年4月15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田中走近父亲人生的努力,蕴含一个真理:不承认不等于不存在,对过往罪恶一味否认或者遮掩,带不来心灵的解脱。……背起反省和面对错误历史的责任,方能减少来自于良知和公理的压力,让日本轻装前进。 ——卢新宁(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日记揭示了一个淳朴的青年被动员上战场,经受严酷的军队生活,一边对能否生还感到迷茫,一边默默地度过每一天的日军士兵的真实面目。……(我)对中方出版过去敌对国家侵略士兵的日记,共有历史,创造和平社会的度量,深怀敬佩和感动。 ——纐缬厚(日本山口大学副校长、理事) 本书从参战日军士兵视角反映日本侵华历史,也是一部以父子两代人探讨和反省战争责任为主题,向世人传递“绝不能再次发动战争”决心的反战决意书。 ——宋金文(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社会研究室主任,教授) 为了日本的未来,我必须要站出来,让更多的日本人去认真思考并反省过去的侵略……希望我的国家不要再重蹈覆辙。 ——田中信幸(本书作者,日记作者武藤秋一之子)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