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动乱,不堪回首。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抚顺一高中砺炼华年编辑小组的作者们觉得有责任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让我们能够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段历史。让后人知道,千万不要重演这样的历史!
唯一值得回味的是,《砺炼华年》的作者们虽然是被耽误的一代人,但也是被千锤百炼的一代人。在那个极为罕见的特殊年代,他们历尽人间沧桑,经受了灵魂与肉体的洗礼。他们的坚强、隐忍、深思熟虑和百折不挠,尽可在他们苦涩的回忆中生动、自然、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是经验,是教训,是财富,也是激励。
| 书名 | 砺炼华年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十年动乱,不堪回首。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抚顺一高中砺炼华年编辑小组的作者们觉得有责任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让我们能够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段历史。让后人知道,千万不要重演这样的历史! 唯一值得回味的是,《砺炼华年》的作者们虽然是被耽误的一代人,但也是被千锤百炼的一代人。在那个极为罕见的特殊年代,他们历尽人间沧桑,经受了灵魂与肉体的洗礼。他们的坚强、隐忍、深思熟虑和百折不挠,尽可在他们苦涩的回忆中生动、自然、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是经验,是教训,是财富,也是激励。 内容推荐 抚顺一高中砺炼华年编辑小组编著的《砺炼华年》记述的“老三届”,不只限于插队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苦难岁月,还包括“文革”前的学习生活,参加“文革”的经历,和回城以后从社会最底层挣扎上进的人生经历。从“文革”前的中学生,一直写到年老退休,表现的是整整一代人和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这是有别于其他知青作品的一大特色。 目录 前言 一年一班 师生情,永难忘 难忘的知青岁月 在广阔天地里 人生的岁月像条河 一年二班 别样年华 难忘的一九六八 故地游 一年三班 青山夕阳几度红 一年四班 我经历的“文革” ——祸起三零二号寝室 楹联伴我度晚年 回忆阎修桐在农村的日子里 《西北行》序 我的表哥 故乡的群山 怀念一高中 感悟红卫兵大串联 悠悠岁月 往事钩沉 难忘的知青岁月 北镇印象 李官四日游 退休真好 一年六班 吴家中学是我工作过的地方 台沟河上红旗飘 难忘的月牙湾 寻找回来的岁月 登上九磴山 网购 二年一班 青春无悔 给高中同学的一封信 给我的学生们的一封信 翰墨意念的修炼,美术功底的夯实 ——记我在青堆子公社的描图往事 我的大学 赴边之旅 忘不掉的陆家窝棚 ——插队生活追记 《斗室文丛》选抄 青春的祭奠 我为老三届插队知青点赞 一行诗句引出的麻烦 我的七年知青生活 在1993年师生联谊会上的演讲(节选) 同窗感怀 一7届l班同学50年纪念会致辞 诗四首 难忘的鱼汤 二年二班 尘封的记忆 “皇帝的新衣”新编三则 致同学五十年 奉献与历练 动乱岁月中的二三事 二年三班 十年知青生活回忆 一步跨越五十年 ——献给原抚顺一高中二年三班全体同学 我爱东北红豆杉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记我们的几位老师 为母校抒怀,为同学歌唱 二·三“相识五十年同学会”上的致辞 二年四班 红高梁孕育了我的幸福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年五班 登天揽月上山下乡 难忘四海 三十年后回四海 一张四十八年前的大字报 ——抚顺一高中的十年校庆盛典 我这一辈子 苦恋之歌 雨夜 “土匪”消逝的日子 苦涩的回忆 ——苦中寻乐的一高中“校歌” 与张思之先生相识的历史机缘 特殊年代的师生情谊 ——忆我的三位人生导师 抹不掉的记忆 两块钱的水 亚侠梦中神游 送菜漂流记 我与他 记忆中的碎片 逃票 扛苇垛 校园合影的浮想 ——写在张抚生辞世10周年之际 我的知青岁月 知青组诗 二年六班 致信天堂里的抚生 一段颇为奇特的“知青”经历 ——忆我是如何成为省“活学活用”的知青典型的 向明与我 行吟拾遗 三年一班 师恩难忘 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奇迹总人为登高必自卑 往事的沉淀 我的长征 三年二班 下乡时期的见闻轶事 最难忘的一课 忆知青岁月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 投稿的故事 关于钟表的回忆 列车门口的留影 岁月午餐 专栏特色及抒写知青岁月 ——致《北大荒文学》杂志编辑的信 岁月留痕 “文革”中的我没有资格“大串联” 我的知青遭遇 三年三班 匆匆逝去的青春 那片草甸 ——记忆的片段 留痕的岁月 萧瑟秋风今又是 ——纪念“9·26”下乡四十六周年 感怀知青岁月 记忆中的点点滴滴 难忘的第二故乡, 那个年代那些事儿 三年四班 那一年冬天 我的回顾与思索 路在脚下 三年五班 难忘的记忆 我的大学梦 如歌岁月 三年六班 没有走完的长征路 七律二首 我从知青走上了农村工作岗位 访乡友范桂艳夫妇 诗三首 我的高中生活情怀 岁月放歌 附录抚顺一高中历史沿革 编后感言 始后记 试读章节 难忘的知青岁月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经六十有八了。回首一望,真是人生如梦,弹指一挥间。感慨之余,一些陈年往事不免浮现在眼前。 人生都有幸福快乐的往事,也会有令人难以忘怀的回忆。而有些往事却使我记忆犹新,并魂牵梦萦地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我回首一些往事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当属知青的四年。在那里,刻下了我们年轻的履痕,记录了我们弥足珍贵的回忆。 1968年9月26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也是我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和同学们上山下乡的日子,也是告别学生时代,走向生活的开始。 那天下午,抚顺城火车站(现抚顺北站)前广场挤满了下乡的知青和送行的亲人们。我们满载着亲人的嘱托,踏上了西行的火车。列车徐徐开动,我的心绪万千,告别了学习生涯,即将投入新的农村知青生活。经过4个多小时的旅途,到傍晚时分,火车停在了青堆子火车站。车站不大,一排青砖站房,站前不大的广场上聚满了欢迎的人群。他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热情地欢迎来自抚顺的知青。随后,我们乘上来接我们的马车,去往分配好的公社大队。我们一年一班被分配到吴家公社姚家大队,离青堆子车站仅八里路。到了大队部的时候已是掌灯时分,当时农村还没有接电灯,点的是油灯。社员们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吃过晚饭后,我和我们班的五名男生、两名女生被分到第三生产队的两户社员家居住。第二天,我们就随社员参加了紧张的秋收劳动。当时队里没有水田,旱田种的多是高粱、玉米,还有少量的大豆、棉花、芝麻等。农村对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学生来说,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虽然我们在校期间也曾参加过短期的下乡劳动,但那时干的都是轻巧活,根本没有想到从今以后要从事繁重的农村体力劳动。这将是对我们毅力和体能的严峻考验。在与社员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在他们言传身教的带领下,我们不仅学会了收割的技能,还逐渐学会了播种、锄草、插秧、收获等基本农活,初步尝到了劳动的甜头。我们小队在七个小队中属于最好的一个,分值一毛多。一年下来,我们分到了工钱。随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我先后被社员选为农业技术员,负责小队的“晋杂5”、“忻杂7”、“分枝大红穗”高粱的育种工作。在部分旱田改水田后,还承担了水稻育苗工作。为了使秧苗长得茁壮,我每天早上不辞辛苦地到社员家收尿,也全然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在我的辛勤努力下,我们小队的水稻育苗工作受到大队和公社的好评,曾组织相关人员到我们队参观学习。我又被选为水稻技术员,从插秧到收割,每天早出晚归,适时放水、施肥,使我们队的水稻获得好收成。看到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丰硕成果,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在大队成立集中青年点后,我和14中的王忠武同学被推举当炊事员。在当炊事员期问,尽管条件艰苦,缺粮少菜。但我们每天都把水缸挑得满满的,供同学们洗漱和洗衣服用。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出适合同学们吃的可口饭菜,让同学们吃得干净放心。在一年的时间里,为了改善伙食,我们还不辞辛苦地养了一头猪,在春节回家之前把猪杀了,让同学们吃上了我们自己养的猪,心里感到特别欣慰。 1972年9月,我被大队推举选送回城。通过四年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使我深受锻炼和提高。贫下中农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四年的知青生活,使我对农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使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这点来说,知青生活给了我许多人生不易得到的知识和能力。我在那片土地上度过了我的一段青春年华。四年的知青生活是我人生最浓的一笔,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值得回忆和最值得怀念的岁月。 1998年9月26日,是我们下乡30周年纪念日。这天,我和我们班的几个同学驱车回到了阔别30年的姚家大队。旧地重游,今非昔比。这里不再是当年的荒凉大地,处处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稻田地,一望无际金黄色的稻穗沉甸甸地垂下了头;田野里布满了一座座蔬菜大棚;昔日乡间的泥泞小路已经变成了宽阔的柏油大道;许多人家都盖起了漂亮的砖瓦房,有的人家还盖起了楼房。社员们见了我们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紧紧地拉着我们的手,我的心里顿时感到有一股暖流涌过。我们住在社员家里,吃着农家饭,唠着家常嗑,述说衷情,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一直到很晚才睡下。第二天,我们依依惜别,告别了乡亲,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如今,每当我乘火车路过青堆子车站的时候,我都格外关注车外的瞬间,试图多看一眼让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地方。望着远去的火车站和广袤无垠的姚家大地,我心绪万千,久久难以平静。这里是我一生无法忘却的地方,这里留下了我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P4-5 序言 近年来,回忆“文革”和知青生活的文章和书籍日渐增多,都从不同角度再现了“文革”时期和知青岁月的历史。与其他作品相比,这部书的特点在于,它是集中反映老三届高中生经历的作品,而且,又是集中反映同一所学校老三届高中生经历的作品。而老三届高中生,既是正值二十岁左右世界观刚刚形成的年龄,又是中学生中相对成熟的一批人,其中的老高三与考大学只有一步之遥,又是失落感最强烈的一批人。 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这些年近古稀的“老三届”,以回味人生的心境,用我们曾经写过大批判文章和撸过锄杠的手,重新拾起笔来,记录一段历史,留给后人,也留给自己。 本书记述的“老三届”,不只限于插队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苦难岁月,还包括“文革”前的学习生活,参加“文革”的经历,和回城以后从社会最底层挣扎上进的人生经历。从“文革”前的中学生,一直写到年老退休,表现的是整整一代人和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这是有别于其他知青作品的一大特色。 四十九年前的1966年,我们这些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一场人类历史上所仅见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把我们带进了无法自拔的漩涡之中。 当时,我们从一群涉世不深的热血青年似乎顿然间变成了拯救世界的英雄。我们不仅批判国内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荡涤一切封、资、修的污泥浊水,还立志要去支援世界革命,去拯救全世界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 为此,我们曾经视天下为己任,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了一个坚信不移的崇高理想。 我们曾经冲动、狂热,也曾经冷静、反思;我们曾经陶醉、痴迷,也曾经迷惘、彷徨;我们曾经受宠、自信,也曾经失落、颓废;我们曾经自以为是、藐视一切,也曾经自惭形秽、被别人藐视。我们时而成为英雄,时而成为狗熊;时而是革命派,时而又是反革命派,时而又成为逍遥派。经历过多少回自以为是,也经历过多少回不知所措……直到今天,我们才终于找回了自己,也找回了世界。 人们都说,“文革”中老高中的老三届是最悲惨的一代人,因为,我们错过了“高考”的最佳时机,先被投入“运动”,后又被投入农村。我们在城市里与人奋斗之后,又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去战天斗地。下乡知青中,插队知青所经历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生活。在农村,我们学会了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磨出了双手上的老茧,也历尽了人间百态,尝尽了世上的酸甜苦辣。 回城后,我们年龄大了,机会也少了,但我们生存的本领确实也增强了。我们仍然在努力、在抗争,每个人都在试图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但是,除了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们别无选择,绝大多数被拧在了并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上。 如今,我们已经年老力衰,到了追忆往事的年龄,唯独得以自慰的,就是我们的人生经历比别人更丰富。我们饱尝了那种痛并快乐的感受! 十年动乱,不堪回首。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我们有责任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段历史。让后人知道,千万不要重演这样的历史! 唯一值得回味的是,我们虽然是被耽误的一代人,但也是被千锤百炼的一代人。在那个极为罕见的特殊年代,我们历尽人间沧桑,经受了灵魂与肉体的洗礼。我们的坚强、隐忍、深思熟虑和百折不挠,尽可在我们苦涩的回忆中生动、自然、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是经验,是教训,是财富,也是激励。 我们曾是一群极富激情而志存高远的人,我们曾是一群舍生忘死而忧国忧民的人。但是,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们空怀忧国之心却未能对社会有所作为。 但愿,我们的故事或许能够成为历史的镜子,折射出我们内心中未能如愿的抱负,作为社会发展的借鉴。尽管那个时代愧对于我们,但我们没有愧对那个时代,更不愿愧对于后代! 后记 由抚顺一高中老三届知青们编撰的长篇回忆文集《砺炼华年》终于结稿了。该文集由田文昌同学倡议发起,自2014年8月15日编辑小组发出《征文启事》以来,共有七十七位同学寄来了长达五十七万字的一百二十七篇文章,大家的热情和关注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鼓舞。 由于我们绝大多数同学都已年近古稀,许多同学平时疏于联系。编辑小组的吴长厚、张庆先、秦世家等同学通过在各班设联络员建立骨干队伍,再由联络员通知到所有能通知的人。吴长厚更是拖着患病的身体,不辞辛劳地组稿、审稿,张庆先千方百计地发动同学,他们通过小规模会谈和在关键时间点上开动员会等方式让这次征文活动深入人心,进而使同学们奔走相告,纷纷打开尘封的记忆,书写高中时代美好的校园生活、在农村蹉跎岁月里艰苦奋斗的日日夜夜,以及“文革”中那些刻骨铭心有血有泪的遭遇。同学们的稿件陆续寄到丁宝志的邮箱,他花了大量时间审阅、整理、编排,完成了工作量最大的全书的第一次编辑。田文昌在百忙中抽时间联系出版社,回抚开动员会,做出书的全面部署;李丽娟因在北京,担起了联络员的工作,负责与其他编委沟通和与出版社对接,后期负责送审前的稿件编排和出版社初审后的返回修改,她克服时间紧和家务负担重的困难,认真完成任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书雏型最终得以完成,为出版社的最终审定稿件和出版工作打下基础。没有广大同学的热情支持和参与,没有编辑小组全体成员的辛苦付出,就不会有这本书稿的形成。不仅如此,在书稿形成之际,秦世家、张庆先、吴长厚同学即着手策划规模宏大的新书出版发布会,成立筹备小组,詹恒志、叶连春、吴东林、王胜昌同学积极支持并参与了筹备工作。这次发布会,将成为抚顺一高中校友的盛大聚会! 细读同学们的文章,我们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时而忆起风华正茂的高中时代;时而被带回艰苦的农村岁月;时而又闪现出回城后就业、升学、结婚等人生关口的艰难跋涉……但是,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说:“我们曾是一群极富激情而志存高远的人。我们曾是一群舍生忘死而忧国忧民的人。”所以,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是注定不会服输的。 今天,当我们回忆和反思的时候,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那些蹉跎岁月都给了我们些什么?一代知青与中国广大农村和农民的最近距离的接触和熔接,在世界观、人生观上产生过的作用,以及知青作为一个整体,用泪水、血汗、青春对农村、农民乃至国家付出的贵于生命的代价都是不容置疑的。我甚至认为,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与我们的知青岁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便是我们回忆知青岁月的意义所在。”(周振环) “我们这茬人,可以说磨难不少,风波不断。我们在这些面前,为什么选择坚强?在繁重的压力面前,为什么仍有耐力?那是和我们在农村经历的那风雪、那饥寒、那泥泞、那艰难的每一天都有关系的。”(王庭辉) “艰苦的环境,磨练了意志,懂得了珍惜:众乡亲一件件体现劳动人民传统美德的事,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这是人生成长最宝贵的财富,会受益终生!正是这段下乡经历,使我们这批‘知青’成为中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和广阔胸襟的一代!”(张佑相) 同学们说得何等的好啊!在本书洋洋五十多万字的文章中,这样的精彩比比皆是,它用不同人的手笔、从不同的角度如实记载了抚顺一高中老三届的风雨历程,描绘了同学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中不懈努力、永不言败的风采。 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尽管那个时代愧对于我们,但我们没有愧对那个时代,也没有愧对于后代!” 今天,我们虽已年近古稀,但我们仍然可以把内心中那未能如愿的抱负,化作晚年新生活的动力,如耄耋作家王蒙所说:“明天我将衰老,今天仍在歌唱。”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