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小史(精)》乃冯友兰的一本小书,言简意赅,把数千年的中国哲学思想“浓缩得可以一口吞”。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泰山一般的人物,本书实可谓“大家小书”。正文后附有两篇长文。一篇是其女宗璞谈其身世,一篇是著名的冯友兰思想研究者钟肇鹏谈其一生的学术生涯。使得该书也成为全面了解冯友兰思想与人生的特殊小传。
| 书名 | 中国哲学小史(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冯友兰 |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小史(精)》乃冯友兰的一本小书,言简意赅,把数千年的中国哲学思想“浓缩得可以一口吞”。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泰山一般的人物,本书实可谓“大家小书”。正文后附有两篇长文。一篇是其女宗璞谈其身世,一篇是著名的冯友兰思想研究者钟肇鹏谈其一生的学术生涯。使得该书也成为全面了解冯友兰思想与人生的特殊小传。 内容推荐 冯友兰先生是近代以来治中国哲学史的泰山北斗般人物,一生著述宏富,建构起了自己的哲学史解释体系。这本《中国哲学小史(精)》是其中很简短的一部书,然而这个简短未必简单,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把中国哲学最简洁地给一般读者以最普及而生动地解说,这本《小史》和另一本名声更显,由英文版转译回来的《中国哲学简史》,都是很好的读物。 目录 一 孔子 二 墨子 三 孟子 四 老子 五 惠施 公孙龙 《墨经》 六 庄子 七 荀子 八 五行八卦 九 佛教 道教与道学 十 周濂溪 邵康节 十一 张横渠及二程 十二 朱子 十三陆象山 王阳明 附录 我的父亲冯友兰 冯友兰在哲学上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特质 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的哲学 对中国哲学的两个总结※ 人生成功之因素 我的读书经验 试读章节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先说第二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现在我们所称谓“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所以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就中国的汉语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详细地说,古文之中又有时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有两汉的古文,有魏晋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中国汉族的古书,都是用这些不同的古文写的。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汉字写的,但是仅只认识汉字还不行。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古人也不会看懂我们现在的《人民日报》,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划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哕嗦。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只要他不怕哕嗦就可以了.好在笔墨纸张都很便宜,文章写得哕嗦一点无非是多费一点笔墨纸张,那也不是了不起的事。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比如一个人说他牙痛。牙是一个概念,痛是一个概念,牙痛又是一个概念。其实他不仅止于牙痛而已。那个痛,有一种特别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范围,有一定的深度.这都是很复杂的情况,不是仅仅牙痛两个字所能说清楚的,无论怎样哕嗦他也说不出来的,言不尽意的困难就在于此。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 P240-243 序言 冯友兰先生是近代以来治中国哲学史的泰山北斗般人物,一生著述宏富,建构起了自己的哲学史解释体系。这本《中国哲学小史》是其中很简短的一部书,然而这个简短未必简单,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把中国哲学最简洁地给一般读者以最普及而生动地解说,这本《小史》和另一本名声更显,由英文版转译回来的《中国哲学简史》,都是极佳的读物。 相对于《简史》的高屋建瓴,处处照料周全,这部《小史》的特色便是简洁而深刻,说到这里有一点有趣的掌故,冯先生曾回忆他和金岳霖在抗战南渡途中发愤著述的情景: “我们两人互相看稿子,也互相影响。他对我的影响在于逻辑分析方面,我对于他的影响在于‘发思古之幽情’方面。……他曾经说,我们两个人互有短长。他的长 处是能把很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我的长处是能把很复 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 这段回忆在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中亦有旁证: “余常闻人言,芝生治西方哲学,一依其清华同事金岳霖所言。其论中国哲学,亦以岳霖意见为主。特以中国古籍为材料写出之,则宜其于心性一面无可置辞也。惟在南岳,金岳霖亦曾听余作有关宋明理学之讲演,而屡来余室。则芝生之出示其《新理学》一稿,乞余批评,或亦出岳霖之意。” 学理上的事暂且不论,金先生的总结很是到位: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这一点其实在《简史》和《小史》的文字里都有鲜明痕印,是花开两朵,各艳一枝。 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后出的《简史》当然比专择重点的《小史》来得全面、翔实;尤为特出的一点,是《简史》本用英文写就,要令域外学人有知晓,自然得注意一个“化”字,是以《简史》尽量做中西哲学、中西哲人的比较;尽可能少的引用原典,而是以己意阐释,以求晓畅生动,这样的情形有点像林语堂先生写《生活的艺术》和《苏东坡传》一般,用西洋的玻璃高脚杯,装窖藏许久的花雕陈酿。 回过头来说,《小史》在这个层面上诚然不如前者, 写在前面 它更像是写给有一定中国思想史基础的读者,很多不必说出来的背景和空白,就让它留在文本之中,断流之处,依然可听江声浩荡,仿佛三五知己负暄闲话,是相视一笑,莫逆于心的。在此意义上,《小史》也有可堪玩味处。而若把两书对照的读,互为启发,也颇有意思。 不妨先看《小史》的目录:先秦诸子之后,直接说五行八卦;把魏晋到唐的思想史演化直接以《佛教、道教与道学》一章囊括;宋明理学从周敦颐写到王阳明,只于朱子单列一章,以彰显其承前启后之地位。三下五除二,便划分得清晰明了。用冯先生书里的话来说,便是: “中国历史上诸种学问,其中有西洋所谓哲学之成分者,有先秦诸子之学、魏晋之玄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道学及清人之义理之学。” “魏晋之玄学,即先秦诸子之学中道家之学之继续。隋唐之佛学,虽亦有甚大势力,然终非中国思想之主流。清代之义理之学,乃宋明道学之继续。故此小史所述,仅详于先秦诸子之学及宋明之道学。” 如果说如此的简明,还只是鸟瞰似的概述,那书中具体对诸家学说的解说,便更见此特点。 冯先生尊孔,却不讳言其弊,“孔子对于当时政治之见解为守旧的,但在道德哲学方面,则有甚新的见解,自成一系统,为后来儒家学说之基础。此方面孔子之主要学说,为其对于仁之见解。《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相较于今人为粉饰太平而把老夫子捧到天上去的做法相去不知几许。他对孔子价值的肯定,有些与众不同,“可知孔子亦注重人之性情之自由。人之性情之真的流露,只须其合礼,即是至好,吾人亦即可顺之而行矣。” 这样的孔子才是一个哲人,而非神灵偶像。这里的意思和同时的周作人在《〈论语〉小记》里的深刻言论相互映证:“我把《论语》白文重读一遍,所得的印象只是平淡无奇四字。这四个字好像是一个盾,有他的两面,一面凸的是切实,一面凹的是空虚。我觉得在《论语》里孔子压根儿只是个哲人,不是全知全能的教主,虽然后世的儒教徒要奉他做祖师,我总以为他不是耶稣而是梭格拉底之流亚。《论语》二十篇所说多是做人处世的道理,不谈鬼神,不谈灵魂,不言性与天道,所以是切实,但是这里有好思想也是属于持身接物的,可以供后人的取法,却不能定作天经地义的教条,更没有什么政治哲学的精义,可以治国平天下,假如从这边去看,那么正是空虚了。平淡无奇,我凭了这个觉得《论语》仍可一读,足供常识完具的青年之参考,至于以为圣书则可不必,太阳底下本无圣书,非我之单看不起《论语》也。” 再看对庄子思想的解说,也是少少许,未必输人多多许。“庄子(西历纪元前三六九?——前二八六?)哲学中之道德二观念,与《老子》同。其对于幸福之观念,则以为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即是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把庄子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以幸福观念为例,轻松化解出来,再如他解释《齐物论》一章之宗旨,只寥寥数语:“凡物皆无不好,凡意见皆无不对。” 当然,如果只有一位位哲人的点评而没有从中勾勒思想演进的痕迹和风气,也绝不能成为“史”。在《佛教、道教与道学》一章中,几种思想千年以来沉潜起伏互为影响的格局在冯先生笔下还是清晰可辨。论及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百脉千川汇流入海的情景,冯先生只用三点来作区别: 一、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多与佛学所谓空者以一种解释,使外界为“不真空”。(用僧肇语) 二、佛之最高境界,乃永寂不动者。但中国人又最注重人之活动。儒家所说人之最高境界,亦即在活动中。……故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多以为佛之境界,非永寂 不动。三、中国之讲佛学者,多以为人人皆有佛性,甚至草 木亦有佛性。岂不是有令读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豁然开解。其实说到底,读冯先生的书对一般读者而言,最有 价值的所在是欣赏他文章之美,上文所说的简洁、明晰都是此中特质。读竟此书后,有兴趣者再去找冯先生《论风流》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两篇名文,当更能有所体悟。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