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秀水河子战斗
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从而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久经战乱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希望重建家园。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不肯答应。为在全国范围内重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国民党统治集团采取了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在谈判的掩护下全力进行内战准备的策略。
经过43天曲折复杂的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签订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十协定》,宣布必须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基础,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然而,蒋介石只是把和谈看作争取时间以调集兵力的手段。正如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中向全党指出的,“已经达成的协议,还只是纸上的东西。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
为抢占抗战胜利果实,蒋介石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按照其“控制华北,抢占东北”的方针,调集113个师约80万人,连同收编的30万伪军,沿平绥(今北京—包头)、同蒲(大同—风陵渡)、正太(正定—太原)、平汉(今北京—汉口)、津浦(天津—浦口)五条铁路东进或北上,企图打通铁路线,大举进军平津地区,再向东北地区推进。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总面积130万平方公里,当时有人口3800余万,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中国现代工业较发达的地区。以1943年的统计数据为例,煤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9.5%,发电能力占78.2%,生铁产量占87.7%,钢材产量占93%。同时东北地区还是全国主要产粮区,盛产大豆、高粱、玉米、小麦,其中大豆产量占当时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林业资源丰富,森林面积为2615万公倾,占全国的1/3。铁路有1.4万公里,占全国铁路全长的一半以上,公路有10.8万公里,几乎占全国的一半。
在地理环境上,东北地区北靠苏联,西接蒙古,东邻朝鲜,南与华北相接,并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境内既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及其支流,航运贯通,还有大连、旅顺、安东(今丹东)、营口、葫芦岛等优良港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国共两党都将东北视为必争之地。
客观的讲,对于东北的争夺,蒋介石还是颇有远见的。1945年4月,国民党“中央设计局东北复员设计委员会”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制定了一个抗战胜利后接收和统治东北的计划,企图占领东北,对关内各解放区形成南北夹击,以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
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几乎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北。5月3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
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将来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得相当分散,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一个整块的地方。如果我们有了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巩固的基础。
P1-3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在武装斗争中,成长于浴血奋战里,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十八年的辉煌历程。
这支历经磨难、英勇善战、百炼成钢的军队自诞生起便展现出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军队从未有过的风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冲破艰难险阻,纵横山河疆塞,战胜了一个个强悍凶恶的敌人,创造了无数个军事史上的奇迹,上演了一场场气势恢宏的英雄活剧。众所周知,我军所走过的并非一条平坦大道,是极其曲折和无比艰辛的。其间经历过苦难,遭受过挫折,甚至陷入过绝境,充满着鲜血与泪水。八十八年来,我军历经大大小小成千上万次战役战斗,既有陆战、海战、空战,也有山地战、平原战、丛林战;既有敌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也有大兵团围歼战、追击战、攻坚战;既有进攻战、伏击战、奇袭战,也有防御战、遭遇战、突围战;既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经典传奇,也有英勇果敢、以柔克刚的战争奇观;既有酣畅淋漓的大胜,也有刻骨铭心的失利……这一次次战役战斗汇成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发展壮大史,令世人叹为观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熟悉历史、读懂历史、借鉴历史,才会认清昨天、珍惜今天、放眼明天,不会为浮云遮望眼;才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不会迷失政治方向;才会以史鉴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会在前进的行途中走弯路。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运筹,强调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领、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军队因战争而存在,军人以打赢而荣耀。当前,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迈进任重道远,必须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认真学习和研究人民军队的战争史,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用辩证的眼光加以剖析,更好地把握治军规律、带兵要则、指挥方略,不断提高驾驭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勠力同心追寻强军兴军的光荣梦想。这也正是编写《战典》丛书的初衷。
本丛书按照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四个历史时期,分别撷取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和华北野战部队,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属各支部队具有鲜明代表性的近300个战例,力求在浩瀚的史料中寻找那幅血与火、生与死的历史画卷和不朽传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林林总总的战役战斗,根本无法穷尽人民军队所走过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所书写的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所孕育的凝心聚魂的革命精神,只是力图运用权威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纪实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崭新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还原历史真相,讲述传奇故事,展现英雄本色,揭示我军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的根本所在。
由于作者水平及查阅资料等因素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批历史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得到了军事图书资料馆等单位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并由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进行审读把关,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宣传部包国俊副部长为丛书的最终付梓付出了艰辛劳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李涛
2015年3月
李涛著的《战典(11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记述了秀水河子战斗、四平保卫战、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东北1947年夏季攻势、东北1947年秋季攻势、东北1947年冬季攻势、锦州战役、长春围困战、塔山阻击战、辽西会战、北平和平解放、天津战役、宜沙战役、衡宝战役、广东战役、鄂西战役、广西战役、海南岛战役等十九场战斗。
第四野战军由东北野战军改编而成。解放战争时期,由出山海关时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11万余人发展到187万余人,先后发起和参加了秀水河子战斗,四平保卫战,新开岭战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1947年夏季、秋季、冬季攻势,以及辽沈、平津、衡宝、广东、广西、海南岛等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并从东北一路南下,转战至海南岛,共歼灭国民党军180万余人,涌现出“塔山英雄团”“渡海先锋营”等英模集体和董存瑞等一大批战斗英雄模范人物,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书为李涛著的《战典(11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