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吴明珠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陶红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湖北汉阳蔡甸吴家

荆楚汉水流域,汉阳、武昌、汉口为历史重镇,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诗·商颂·殷武》中有:“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荆楚”指商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汉江流域,即今天的湖北全境。此地民族主体来源于北方炎黄联盟,与本地土著融合,构成聪慧强健的荆楚大族。

汉阳之名与汉水密切相关,“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汉阳地处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汉阳的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自唐代始,商业、手工业就很繁荣。到晚清,著名的“汉阳造”枪炮,更是风靡全中国。

毛泽东主席曾留有名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年,孙权为与刘备争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邺(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寓“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在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时期,湖北武昌是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齐名的“四大名镇”。中国近代史上,1911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也位于武昌。

汉口发展渊源与汉阳基本相似。公元1474年,即明代成化十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进入长江,汉口独立发展起来,并迅速成为新兴商埠,声誉和发展速度远超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女诗人吴琪描述汉口的繁华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20世纪初,汉15已发展成为中国内河最大港口,被日本人和美国人羡慕地称为“东方芝加哥”。

吴家世居汉阳。1930年1月3日,湖北汉阳蔡甸学四湾,世代书香的吴家降生了一位女婴,清脆而响亮的哭声,仿佛在向人世间展示她茁壮的生命力,父亲吴子涵脸上一直洋溢着笑意,年轻的母亲望着襁褓中孩子红润白净的小脸,甜蜜的微笑中,透出骄傲和满足。祖父也过来看望刚刚降生的孙女,孩子漆黑明亮的眼睛透出灵秀与智慧,他说:“吴家女孩宝贝,就叫明珠吧!”吴子涵抱着孩子,无限爱怜地看着刚刚经历了生产痛苦的妻子,转告了祖父的意思,母亲满意地笑着说:“好,就叫明珠!”

祖父吴德亮

吴明珠的祖父叫吴德亮,是晚清进士,因为学业优秀,20世纪初被官费派送至日本留学,所学专业为博物学。在日本,吴德亮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董必武是同学,还做过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黄兴的秘书。和很多留日的学生一样,东方大国未来的出路与命运是吴德亮求索的目标。吴德亮选择科学与教育救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湖北省教育系统任职。他是《植物学大辞典》的重要编辑者,这本书被称为“农学史、植物学史、中药史上的一座丰碑”,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部内容宏广、集植物学精华为一体的开创性巨作。

《植物学大辞典》于1918年(民国七年)出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编辑者为孔庆来、吴德亮、李祥麟、杜亚泉等13位学者,根据《植物学大辞典》封底介绍,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农学家和植物学家。该书采用了拉丁文索引、日本假名索引和中文目次,成为由当时教育部审定公布、各省长通饬采用的教科书。此书还由伍建光、蔡元培、杜亚泉、祁天锡等多人作序,蔡元培在序文中这样写道:“社会学术之消长,观其各种辞典之有无与多寡而知之。各国专门学术,无不各有其辞典,或繁或简不一而足。”“以视今日植物分类学,不免浅陋可笑。又其书本言药物,诸所诠释,亦非可与今日之形态学、生理学相颉颃,然其与分类之法、形态生理之关系,则既已有所考察,不可谓非科学之权舆矣。欧化输入,而始有植物学之名,各学校有博物教科,各杂志有关乎博物学之记载。而植物学之名词及术语,始出于吾国之印刷品。于是自学校师生以至普通爱读书报者,始有感于植物学辞典之计划。集十三人之力,历十二年之久,而成此一千七百有余面之巨帙。吾国近出科学辞典,详博无逾于此者。所望植物以外各种学术辞典继此而起,使无论研究何种学术者,皆得有类此之大辞典以供其检阅;而不必乞灵于外籍,则于事诚便,而吾国学术进步之速率,亦缘是而增进矣。”(P3-5)

后记

在我收集资料和撰写《吴明珠传》的过程中,不断为吴明珠踏实而坚韧的精神所感动。吴明珠院士和袁隆平院士是同学,他们都是西南大学的杰出校友。但相较于男性科学家而言,女性仿佛更为不易,那是因为女人还要为家庭而付出更多。幸好吴明珠还有杨夏、杨准,从某种角度说,儿女们在继续完成父亲杨其秸对吴明珠的呵护,所以,吴明珠背后站立的不止是一个男人,还有很多的家庭成员。

在跟踪采访吴明珠院士的时候,有一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那是2014年1月5日晚,在广西桂林召开全国西甜瓜产业技术总结大会时,济济一堂的代表们为吴明珠祝贺84岁生日,其间,杨夏为妈妈送上一首歌《母亲》,杨夏说:“妈妈,你从来没有时间听我唱歌,但在心中,我一直想把这首歌送给您,现在,我就唱给您听,不管我唱得好不好!”歌声悠扬,像回到60多年前沙漠腹地鄯善那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一边录像,一边眼泪不断地往下流。杨夏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他选择妈妈生日的时候说的这番话,一定是在他心中无数次对妈妈说过的话。

很多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的人物背后,他们最亲近的人往往默默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如杨开慧,如贺子珍,如廖静文,历史就是在这样令人敬佩的家人的付出中向前延伸,而吴明珠的故事,再次证明了这个事实。

在《吴明珠传》付梓之际,我要向我的师长、朋友和学生致谢,向仲怀院士征得了吴明珠院士本人及家人的许可,并由西南大学立项资助,才可能有传记的开篇;刘佩瑛教授、唐蜀良先生、陈德玖教授等吴明珠院士的老师和老领导也提供了很多资料;西南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提供了很多吴明珠院士的活动照片及相关新闻报道;西南大学档案馆提供了吴明珠院士读书期间的珍贵档案资料;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1级至2014级我教的本科生们和我的研究生们,为撰写工作收集了大量资料,他们为我梳理论文资料的时间和篇目,特别是梳理吴明珠院士培育的西甜瓜品种这块工作内容,没有他们的协助,我难以完成。研究生李宜璟为采访工作做了许多事情,研究生孙洁、崔娟等在2016年、2017年暑期协助我为书稿校对做了辛苦的工作,我的先生苏延陪我四处采访,为吴院士照相,也付出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吴明珠院士的研究团队如伊鸿平、冯炯鑫、翟文强等,以及中国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许勇教授,他们给我讲述了吴明珠在培育西甜瓜品种、“南繁北育”工作中付出艰辛劳动的故事,让我得以补充许多时光久远留下的空白。非常多的第一手资料,如吴明珠的工作总结、申报材料、书信等档案资料,以及珍贵的老照片,都是杨夏整理并提供给我的,杨准还讲述了她幼年时母亲告诉她的一些关于家人生活的细节。还要特别感谢众多的新闻记者们,虽然我与他们并无直接的接触,但他们关于吴明珠院士的新闻报道,大量记录了吴明珠院士自己讲述的一些工作和生活细节,这也是传记宝贵的材料,正是基于这些新闻所记录的许多事实,我才得以将吴明珠院士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讲述清楚。有了所有这些帮助,我才得以完成《吴明珠传》!

吴明珠院士的贡献和奋斗人生令我难以望其项背,尽管我努力追寻过去时光中吴明珠院士的工作点滴,但因诸多的客观原因,我自知本书有太多的不足,望吴院士及家人原谅不足而理解我的真诚。

希望有更完美的吴明珠传记问世,那是对我的抛砖引玉之举最好的回报了。

陶红

2017年7月28日于重庆市北碚区金华路云景华庭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教育之家播种人生理想

 湖北汉阳蔡甸吴家

 祖父吴德亮

 父亲与母亲

 南京的家

第二章 西南农学院放飞激情与理想

 激情燃烧的岁月

 西南农学院的前身

 西南文教部申请,西南农学院成立

 第一批西南农学院的大学生

 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

 与新中国共命运同呼吸的学子们

 实干的校风

 亦师亦友的榜样

 农艺系的两位男生

 理想的催生和萌芽

第三章 从西南农林局到中央农村工作部

 吴明珠的梦想

 初到西南农林局

 一年半的历练

 园艺家的梦想近在咫尺

 小麦专家蔡旭

 坚定的选择

 一生的支持

 回南京见父母

 飞向新疆

 边关明月

 新疆军垦

 站在山崖之巅的雏鹰

第四章 落户鄯善农技站收集地方瓜种资源

 丝路要冲鄯善

 落户鄯善农技站

 迈出瓜果种植的第一步

 敲开新疆甜瓜地方品种资源宝库大门

 采选厚皮甜瓜地方品种

 心爱的人终于来了

 吐峪沟的双收获

第五章 戈壁四十载潜修青葱少年变西部甜瓜大王

 变与不变的履历

 甜瓜大王的育种技术和成绩

 从田间试验到学术总结

 红心脆,红遍香江三十载

 尼克松总统称赞红心脆

 来自各方的支持

 回应44年前的承诺

 一份1986年的工作总结

第六章 “南繁”基地踏上育种时空快车

 吴明珠的“南繁”之路

 “南繁”基地

 阻隔天子与罪臣的心理空间

 椰风飘拂的“天涯海角”

 “南繁”育种天堂

 落脚三亚崖城

 冯炯鑫、翟文强回忆“南繁”

 吴明珠忆“南繁”点滴

 培育优良品种比什么都重要

 海南百姓的友好帮助

 “南繁北育”结硕果

 “南繁”对中国的贡献

 “南繁”基地采访笔记

 伊鸿平访谈实录

第七章 84-24甜遍东南福地

 心血凝成84-24

 84-24的相关信息

 84-24亲本的选育

 84-24西瓜新品种诞生

 84-24的推广与应用

 84-24选育团队主要成员贡献

 许勇谈84-24

 冯炯鑫、翟文强谈84-24

 84-24的品牌效益

 吴明珠收获荣誉

 吴明珠谈自己育成的西瓜品系

第八章 戈壁明珠生命中的大树无言的告慰

 高材生丈夫杨其祐

 吴明珠口述杨其祐的故事

 无言的告慰

 母子情深,迟来的表达

第九章 老骥伏枥打造中国西甜瓜产业体系

 停不下的脚步

 育瓜又育人

 打造西甜瓜产业体系

 大爱精神

附录

 吴明珠主要学术论文篇目

 吴明珠大事年表

 主要报道吴明珠的新闻目录

 吴明珠谈人生与育瓜

后记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综合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两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于1994年6月3曰,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内容推荐

吴明珠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1961年,任吐鲁番农校副校长;1973年赴海南岛崖城开展“南繁”工作;1984年3月,任全国西甜瓜专业委员会委员;1985年7月,调至新疆农科院园艺所,主持甜、西瓜研究工作;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陶红著的《吴明珠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为其传记。

编辑推荐

陶红著的《吴明珠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讲述了吴明珠在培育西甜瓜品种、“南繁北育”工作中付出艰辛劳动的故事。收集了非常多的第一手资料,如吴明珠的工作总结、申报材料、书信等档案资料,以及珍贵的老照片。以及关于吴明珠院士的新闻报道,大量记录了吴明珠院士自己讲述的一些工作和生活细节,这也是传记宝贵的材料。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0: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