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意味着对蓬勃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信念。
王蒙、冯骥才、单霁翔、于蓝、蓝天野、李雪健、谢辰生、姜昆……打开这本《做客名人之家(独家对话)》,我们随着人民网文化记者黄维的脚步,随着她灵动的文字,可以一起与这些作家艺术家叩问文艺奥秘,寻根文化源流。
| 书名 | 做客名人之家(独家对话)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意味着对蓬勃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信念。 王蒙、冯骥才、单霁翔、于蓝、蓝天野、李雪健、谢辰生、姜昆……打开这本《做客名人之家(独家对话)》,我们随着人民网文化记者黄维的脚步,随着她灵动的文字,可以一起与这些作家艺术家叩问文艺奥秘,寻根文化源流。 内容推荐 王蒙、于蓝、蓝天野、姜昆、李雪健……大咖云集,星光熠熠,然而,他们有着怎样的幕后故事? 人民网记者做客名人之家,为我们揽胜探邃,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究竟有怎样的秘密? 冯骥才、冯小刚、严歌苓、刘兰芳、小香玉…… 一大拨名人走进人民网访谈间,侃大事也聊小情,描愿景也忆往昔,该有多平易? 方明、王刚、姚展、曹可凡……中国“好声音”“好面孔”为我们倾心读经典,以时光为马,以声音为舟,如何感知经典的距离? 翻开黄维著的《做客名人之家(独家对话)》,精彩尽呈。 目录 辑一 做客名人之家 第一期文坛常青树王蒙:经常“犯忌”宁可被记仇也要说真话 【记者印象】那个“不设防”的老顽童 第二期“江姐”于蓝:为艺术忙碌一生 【记者印象】读书养生,气若幽兰 第三期烟雨平生蓝天野:我最好的生活在舞台上 【记者印象】“从不养生”心随性 第四期文保专家谢辰生:文物破坏的根源是金钱挂帅 【记者印象】平生只做一件事的“国宝卫士” 第五期舞蹈家刀美兰:为当今傣族舞太浮躁而担忧 【记者印象】守护傣族舞蹈的“金孔雀” 第六期 中国影协主席李雪健:“感恩”两个字在我心里很重 【记者印象】“观众的喜欢,是最大的福分” 第七期中国曲协主席姜昆:向低俗相声说不 【记者印象】“50后”姜昆的骄傲:读的书比年轻人多 第八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要把故宫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记者印象】故宫“看门人”的幸福和梦想 辑二 金台访谈录 “80后”阎肃:新解“风花雪月”,谈“精神故乡”在先贤笔下 冯骥才与他的“四驾马车” 冯骥才:提高文化自觉,打造文化经典,传承文化情怀 九十岁黄永玉的“黄氏幽默”:贴着土地过日子,摔也摔不到哪儿去 何建明:用现实主义之笔创作“国家叙述”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艺术家 “评书大师”刘兰芳:老书新说,以英雄人物为“精神故乡” 冯小刚:《芳华》与“逆流而上”的十年 严歌芩:追忆似水《芳华 崔永元对话小香玉:他们“仗义”相助又互相“拆台” 舞蹈家陈爱莲:76岁再舞“林黛玉”,精神归宿在舞台 关牧村:树高干尺不忘根,还是原来那个“小关” 徐沛东:作品有泥土性生活给予最好养料 董卿:千万不要把我神化了,我也累到哭过 十问吴京:“战狼”是如何炼成的? 张嘉译秦海璐何冰:经典《白鹿原》为何经久不衰 六小龄童:从“西游记”中收获信仰,后半生将传承猴文化 翟俊杰:三拍长征,常拍常新 刘震云:趣谈“吃瓜时代”,自谦写作初学者 莫言:对话美国“90后”作家,文学要成为疗伤的绷带18。 田华:八次文代会我参加了七次 濮存昕:年轻版《蔡文姬》亮相,直言很忐忑 濮存听:人艺《李白》演出20周年,我就是“李白” 辑三 名人读经典 岳阳楼记《背影》片段 春 当你老了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茉莉 爱情的礼赞 山路 试读章节 至于我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那多了。我常常举些例子,证明我并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领导干部,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我当文化部长的时候,有一次听李世济唱《哭塔》,白娘子被雷峰塔压住以后,许多年过去了,她的儿子祭奠她,把塔哭倒了,她又出去了。其实,这都是民间传说的戏,而我居然感动得涕泪横流,近于失态。我说这部长千万别当了,别出洋相了。 有人以为我老奸巨猾,恰恰相反,我是一个非常急躁的人,表现在处事、处人当中,但好处就是来得快去得快,我绝不会因为急躁就对别人抱有成见,或因为一时的分歧就变成了对立面。再比如,文艺界的有些人是非常敏感的,不能说坏话,只能够捧。如果你说一个人的东西没写好,那么他对你的痛恨,是要记一辈子仇的。但是,对不起,我宁可被别人记仇!如果我实在不能容忍你写的作品,我会说出来。所以,无论青年作家的作品,还是和我年龄差不多作家的作品,甚至是师长一辈的作品,我都直言不讳地提过一些我所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不能苟同、不能赞扬的东西。实际上,这都是犯作家的大忌。但是,我宁愿付出代价也得把我的想法说出来,不然活一辈子,留了很多想法都没说出来,临闭眼的时候冤不冤啊? 与文学结缘:难忘童年时代的两本书 记者:您22岁时写成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很多人22岁才大学毕业,而您已经成名,您是如何与文学结缘的? 王蒙:我这辈子读的第一本文学书,是小学二年级时读的《小学生模范作文选》。里面第一篇作文(《秋夜》中的第一句话:“皎洁的月儿升上了天空。”我原来不知道有一个词叫作“皎洁”。虽然我还是个孩子,但我深深地被“皎洁”一词感动,从此我走在大街上看到月亮,我就说“皎洁”,我沉醉在皎洁之中,月亮对我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了,我知道它叫作“皎洁”了。 等到再大一点儿,最感动我的就是《一千零一夜》里的一个故事: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为被女人欺骗,之后就每曰娶一个少女,第二天早晨就杀掉,以示报复。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不忍杀她,允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不再杀人。 《一千零一夜》是天方夜谭,是故事,是不可能的,但还是让人感动。文学是对死亡的战胜,是对残暴的战胜。文学不仅能命名世界,还可以抚慰一个冷漠的生命,使人对世界感到熟悉。 记者:如今您仍在创作,每年至少拿出一到两部文学作品,那您下一个创作计划是什么?今后想写哪方面的题材呢?P4-5 序言 职业要求使新闻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成为一个贪婪的读者、一个关于每件正在发生事情的信息不倦的收集者、一个美好思想和风范的分享者,同样也应该成为一个文化自信的身体力行者。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意味着对蓬勃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信念。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源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源自在这历史中形成、支撑着我们一路走来的文化积淀和精神信仰,源自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同样源自与当代文艺发展同行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的奋发作为,需要传之社会,播之世间。 青山在,人未老。 王蒙、冯骥才、单霁翔、于蓝、蓝天野、李雪健、谢辰生、姜昆……打开这本书,我们随着人民网文化记者黄维的脚步,随着她灵动的文字,可以一起与这些作家艺术家叩问文艺奥秘,寻根文化源流。在这些文化大家的跫跫足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坚韧、坚定、坚守;我们悟到的,是他们的品格、风骨、境界……而在今天,所有这些是如此稀缺、如此可贵,书中那些富于温度的交流,那些富于智性的告白,袒露的是心灵,抒发的是情怀,能够促使我们感奋,能够激发我们向文化传承致敬、向文化创造致敬。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生长在湘江之畔的黄维,曾求学于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湖南大学,她深耕人民网文化这方天地,始终牢记以真心真情写真诚的使命,本书荟萃了她近年来对当代文化大家的深度访谈,包含了她与走进人民网名家的对话,全方位展现了她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与解读,彰显了当代文化的品格与魅力,既显示了她礼敬文化的精神情怀,更表达了她对文化价值的思索、对生命内涵的诠释。从这位浸润和生长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上的青年记者身上,我们看到了她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看到了她对新闻事业的不倦坚守。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大有可为的新时代。960多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漫长奋斗中积累的文化养分,13亿多中国人聚合的磅礴之力,无疑为我们所从事的各项事业提供了无比宽广的舞台,而置身于新闻传播事业的第一线,只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担当,不断在追随时代、见证时代、记录时代中奋发,才能大有作为,在这个进程中,黄维向我们交出了自己很好的答卷。 这份答卷的篇幅并没有多长,但却是异常亲切的,有营养有情怀有理想,能让你得到心灵的滋润,从这些大家的言行中汲取可贵的精神力量,得到人生的诸多启迪。 愿黄维继续坚守职业理想,不忘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初心、对美好的追求,书写更多瑰丽的篇章。 是为序。 2018年1月21日 (作者为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著名文艺评论家) 书评(媒体评论) 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 好的记者都是一边把公众的兴趣与关切放在心里,一边从大众关切的人物身上找到答案和获得发现。正为此,黄维以她出色的工作,给我们打开了当代一些文化大家“神秘的世界”。将这些人物精神上的百般红紫,转化为珍贵的社会财富。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 现在文化艺术界流传着一句话,对于艺术家“看作品,更要看人品”,从黄维对话这些艺术家的专访中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在今天,艺术家不仅要传技艺、传品德,更要传精神,用作品说唱、用人格影响、用行动担当。这本艺术家的访谈录,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之美、人文之美、情感之美。传统文化在当代如何焕发新的活力,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应该有一个载体,那就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 导演冯小刚 看完贺岁档《芳华》,让我们翻开黄维的这本名家访谈录,品读这些文化大家带给我们的温暖回忆。如果说《芳华》是热血、激情、担当、纯真,那么在这本书里,我们能找到诚意、初心、坚守、共鸣。 影视演员王刚 黄维多年来深耕文艺领域,采访了一批“国宝级”老艺术家,走进这些大家名家家中,聆听他们的所求所行所思,分享他们的从艺或做人之道。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真情实感,内容扎实,笔触精致,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感动、深思。 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 直到今天,我还清晰地记得和小崔在人民网直播间访谈的情景。黄维十年磨一剑,拜访了数十位文化艺术大家,岁月如流,在她的眼睛里和笔尖下,我看到了一颗本真的心。在寒冬里读这本温暖的作品集,感受众多大家的人格魅力,回望中国传统文化情怀,既是对过往岁月的重温,也是对文化坚守的致敬。有温度的文字,永不褪色。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