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义之邦,文明古国。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与文化积累,形成了洋洋大观的礼仪文化。作者于媛以吹沙见金的精神,力图从浩如烟海的传统礼仪文化中,找出那些至今仍与当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仪规范,如仪表举止、日常居家、接人待物、往来寒暄、出门对众等,并通过推陈出新,努力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对礼的本质、礼义文明的发展进程以及传统礼义的当代价值,一一做出说明。《不知礼无以立--礼仪文明伴我行》还对传统礼俗,如诞生礼、入学礼、冠笄礼、婚嫁礼等作了简要介绍。本书语言清新雅致,自然晓畅,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不时穿插一些生动故事,活泼有趣。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如果说浩瀚的传统礼仪是“弱水三千”,那我们且“取一瓢饮”。于媛著的这本《不知礼无以立--礼仪文明伴我行》力图从浩如烟海的传统礼仪当中,找出那些至今仍熠熠夺目的闪光点、那些与我们衣食住行仍息息相关的礼仪规范,使传统的礼更好地为今人所用,通过对传统礼仪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以更贴近当代人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
自尊自爱,孝在其中
孝养父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自尊自爱,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和德行,不使父母担忧,不令父母蒙羞。这就是《弟子规》中所说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做子女的,首先应该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不让父母担忧,让父母心安,这是行孝的开始。如果我们身体生病或受伤,父母就会焦急万分,这就给父母平添了痛苦。所以,一个懂得孝道的人,首先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出于一时愤恨,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和亲人,这是多么不理智的行为啊。现在有些人,遇上挫折动不动就拿自己生命开玩笑,伤害了自己,也令父母痛心,实在不是合乎孝道之举。
“身有伤,贻亲忧”,不保护好身体,会令父母担忧;同时,“德有伤,贻亲羞”,做子女的,还要维护好自己的德行,在为人处世、道德思想等方面,都应努力做好,为父母争光,不使父母蒙羞。
孟子认为人有五种不孝:“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我们可以看出,这五种不孝,无一不是道德出了问题所造成。四肢懒惰,一不孝;好赌饮酒,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室儿女,三不孝;纵情声色欲望,使父母因此蒙受耻辱,四不孝;好逞勇武,凶狠斗殴,危及父母,五不孝。
如果一个人的德行出了问题,甚至在社会上胡作非为,就会给父母带来耻辱,甚至连累父母承担责任,这就是危害父母的行为,属于大不孝。比如一个人因刑事犯罪而入狱服刑,在丧失为父母尽孝的机会的同时,也给父母带来巨大的痛苦,使父母蒙受耻辱,羞于见人。
过去很多大家族,非常重视家族声誉,如果子女出了令人不齿之事,使家族蒙羞,家族往往会做出严厉的惩戒。比如,有的家族中如果子女做了贪官,就永远不许人祠堂,这样的惩戒,在当时是非常严重的。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德无伤”,德行做得好,则可以令父母感到自豪、感到开心,这本身就是一种孝行。范仲淹的儿子曾经用船载货物回苏州老家,路上遇到父亲的老同学,生活困顿,由于路途遥远,来不及通报父亲,于是自作主张把货物和船卖了,周济父亲的同学。回来后告知父亲,范仲淹见儿子如此,感到非常欣慰。元代名医朱丹溪,德行高尚,救人无数,在老母亲八十大寿的时候,附近乡亲自发前来拜寿,多达上千人,虽然都是穷苦乡亲,但是这份荣耀,确实是千金难买的,朱丹溪的母亲一定很为自己的儿子骄傲。这在古代就被称作“孝”,这种孝,就与“德”紧密相联。
所以,我们要时时检视自己的思想,亲近仁爱、喜乐、和平、良善,远离暴虐、色情、赌博、毒品,自觉趋利避害。以符合道德、温和礼让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不要无端招惹是非,让自己活出有意义的人生,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养育,才能使父母安心生活,安度晚年。
P57-59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素来以“彬彬有礼”的风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修养的体现方式,人们的日常生活时时处处离不开“礼”的滋养、规范。离开礼,人们就无法立身处世。古人认为有礼和无礼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人而无礼,禽兽不如,甚至不配活着,所以《诗经》有“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的说法。
反观当下,许多国人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似乎与礼“渐行渐远”。近年来,关于中国游客国际形象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如在国际机场乱扔垃圾,在国际航班上无理取闹、向空姐身上泼开水,最终导致飞机中途返航,还有一些国家的旅游景点专门设置中文“友情提醒”,令人汗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多多少少能见到这样一些情景:随地吐痰、乱闯红灯、上网乱骂、无视公共规则,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亲友间见面或写信不称呼、乱称呼,有些年轻人已经不知长幼尊卑的称谓甚至称父亲为“老哥”了。
人们不禁要问:怎么回事?我们明明是“礼仪之邦”啊,谦虚礼貌、尊老孝亲、仁爱忠恕、诚信宽厚、勤劳俭朴……这些才是中国人啊。
是的,我们本是重礼、守礼的民族,中国人本是东亚地区礼仪文明的创造者与引领者。中华礼乐文化,数千年来渗透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自从人们把礼仪规范和“吃人的封建礼教”等同起来,许多人就好像拥有了可以无视礼、不讲规矩的护身符,任意看轻礼仪、鄙视礼仪,一谈到礼仪、礼教,就是封建、落后、保守,就应打翻在地、踩在脚下,让其永世不得翻身。
百余年来,我们对“礼”作如此简单的、片面的否定,抛之而后快,避之而不及,好比马克思所说的,给孩子洗澡将脏水和孩子一起泼出去了。但是实际上,真正“吃人”的,不是“礼”,而是历史上那些滥用礼、曲解礼,打着礼教的名号做尽非礼之事的人。
长久以来,我们并未真正地认识、了解中华之“礼”,却有很多人对“礼”轻视、不以为然;同时,又挑剔地、敏感地对待别人的非礼行为,对“礼”采取双重标准。如果有谁为人处事处处都讲究礼节,别人可能会讥笑他迂腐、刻板,而自己不守礼,却自以为聪明,洋洋自得;可如果有谁的言行对你不尊重、让你不舒服,再粗枝大叶的你也一定会感到不高兴。
正是这些个别的、偶尔的漠视礼仪的行为,渐渐被某些国外媒体放大,成为世人心目中普遍的、共同的、全民族的行为,导致中国人总是被自动识别为“粗俗无礼”。即使大多数中国人彬彬有礼,也会被认为是“不像中国人”。对此,凡是有一点民族自尊的人都会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吧。
所以,为了民族的尊严,我们需要讲礼仪;为了重塑中国人的国际形象,我们需要讲礼仪;为了生命的成长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我们需要讲礼仪;为了家庭和睦、人人和谐相处,我们更需要讲礼仪。礼可以化人,可以育人,可以成人,可以修己,可以立身,可以处世,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去凡俗而人高雅,脱粗鄙而人文明。
守礼就需要知礼,本书所志,就是让我们一起走近真实的中华之“礼”,试着探寻、还原真正之“礼”,告诉人们“礼”是什么,这是另一种意义的“返璞”吧,用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的话说,这叫做“返本”。
礼是教人心生庄敬的美德,礼是使人行事得体的分寸;礼不违背人情,礼不因循守旧。走近它,你会发现,古老而朴素的中华礼仪文明,自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久久地滋养、浸润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礼记·礼运》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自古以来,礼崩乐坏往往是文化沦丧甚至民族灭亡的前奏。礼仪文化的重要性过去是这样,今天依然是这样,未来还会是这样。礼仪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物,因而礼仪文明的复兴刻不容缓。如果说,人人皆可成为中华文化代代相传之“薪火”,那么,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内容的礼仪文明,它的传承,更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之所在。今天的我们必须重拾礼仪,自觉做传承礼仪文明的“薪火”。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如果说浩瀚的传统礼仪是“弱水三千”,那我们且“取一瓢饮”。本书力图从浩如烟海的传统礼仪当中,找出那些至今仍熠熠夺目的闪光点、那些与我们衣食住行仍息息相关的礼仪规范,使传统的礼更好地为今人所用,通过对传统礼仪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以更贴近当代人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要的“归真”,即唐君毅先生所说的“开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振兴“礼仪之邦”,需要每个国人的共同努力,人人都应自觉作中华礼仪文明的实践者、传承者。凡我在处,即是中华,我们代表的是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形象,无论走得多远,也别忘了在心中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中国人。
《诗经》有云:“温温恭人,惟德之基。”中华之礼,不是一个简单的礼节,一句礼貌的话语,或是一个干净的外表形象,而是来自于一个人内心深厚的修养,是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美德,正如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所说,礼教人敬、静、净、雅。有礼的人,就好像一块璞玉,经过雕琢、打磨而成为精美的玉器,使人立身处世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温润儒雅的君子气质。
当今社会,很多时候,有礼的人反而遭到无礼的人嘲笑,讲规则,守礼仪的人反而常常替一些不文明的人“背黑锅”。很多时候,坚守礼仪,独守规则,反而会被人看作不懂变通的古板之人。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明礼、重礼、学礼、守礼。多一个文明之人,就少一个粗野之人,离礼仪中国的到来就会更近一点。凡事从我做起,从当下做起,我虽渺小,但有我,有你,有他(她),我们合在一起,就会成为“大家”,大家一起努力,就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世界,重塑中国人的集体形象。
本书的撰写,得到本套丛书的主编颜炳罡教授与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写作过程中,我深知为学不易,而要将五千年礼仪文明说清楚,并对之实行创造性转化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更加不易。由于本人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之礼,尚缺乏透彻的研究,对其内在精神的体悟尚有待深入,错谬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正。
于嫒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