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回顾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东安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国藩集团这个近代史上最大的地方实力派,不仅数十年间暗中操纵着晚清政局,且开民国年间军阀政治之先河,其政治作用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朱东安著的《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将曾国藩集团视为一个整体,对这群历史人物的出现与消失,能够做出较为科学的解释,从而走出近代史研究中相沿已久的非黑即白、不骂就捧的怪圈。

内容推荐

著名学者朱东安先生穷十年之功,完成力作《曾国落传》(本社已出新版,列“回顾”丛书排头兵)后,意犹未尽,又写了这本《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两书可视为姊妹篇。

《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讲述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博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棋局中,慈禧太后、恭亲王奕沂、当朝重臣肃顺,以及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崭露头角手握重权的汉族大臣都粉墨登场,演出了一场场历史活剧。曾国藩集团崛起,扑灭了太平天国,创造了所谓“同治中兴”;同时又极大地改变了权力格局和结构,为大清的覆亡埋下了肇因。

本书史料扎实,论述严谨,深刻揭示了这场历史大戏的前因后果与起承转合。作为主角的曾国藩,是以怎样的手笔缔造了这个集团?曾国藩集团里都有哪些重要角色?他们在整个集团里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这个庞大的集团在晚清这个历史平台上遭逢了哪些对手?它又是如何盛极而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但梳理剖析这样一个影响乃至操纵了晚清政局的团体,对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把此书作为“回顾”丛书第八本。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风云际会

 第一节 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及其对清政府的沉重打击

 第二节 中央政权权力结构的变化与归复:相权的让出与收回

 第三节 清政府政治对策的形成与实施

 第四节 内轻外重的形成与清政府的对策

第二章 易装自救

 第一节 主要成员

 第二节 思想与政治基础

第三章 纠结成团

 第一节 集结始末

 第二节 内部派系

第四章 制胜有术

 第一节 军事可恃

 第二节 筹饷有方

 第三节 知人善用

第五章 坐断东南

 第一节 恪守臣道

 第二节 坐断东南

第六章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第一节 中体西用师夷制民

 第二节 近代军阀的鼻祖

附录一 主要成员简历

 二画 丁

 三画 万卫

 四画 方毛王韦邓

 五画 冯厉史叶左帅甘田

 六画 任刘华吕多孙庄成朱江汤许

 七画 严何余吴宋张李杨沈苏邹陈

 八画 周屈庞易林欧阳罗范金

 九画 娄恽段洪胡赵钟饶骆倪

 十画 唐夏容席徐栗桂涂聂莫钱陶郭高勒

 十一画 康曹梅萧阎隋黄

 十二画 塔彭普曾游裕程董蒋

 十三画 蒯褚雷鲍

 十四画 翟谭

 十五画 潘黎

 十六画 薛

 十八画 魏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清王朝是中央集权和极端君主专制的一代封建政权。然自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随着内战的推进,其权力结构自中央以至地方都发生很大变化,突出表现在相权的析出和督抚权力的膨胀。总之是皇帝大权旁落,一分于宰相,二落于督抚,中央则肃顺、奕诉先后秉政,地方则形成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一大批掌握军政实权的汉员督抚。前一问题已由那拉氏于同治四年加以解决,而督抚专政问题则成尾大不掉之势,终有清一代未能改变,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对于这一历史现象,有的方面,如地方分权的增强和中央集权的削弱,史学界已成共识;而有的方面,如肃顺、奕诉秉政,则有不同的解释。至于上述种种的历史成因,就更是言人人殊。本章拟就清朝成同年间权力格局的变化及其历史成因,做一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以期揭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展开曾国藩集团崛起田间的时代背景,亦为本书的研究主题揭开序幕。

第一节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及其对清政府的沉重打击

中国地主封建制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多次的王朝更替,到了明代,已进入他的晚期阶段。其标志就是,经济领域中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而清王朝的建立则使日渐衰微的封建制度回光返照,再度辉煌。由于满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世风古朴,新兴贵族没有明朝统治者那样的腐败积习,又接受了明朝灭亡的教训,故在国家的治理上兢兢业业,颇有政绩。尤其在位长达六十年之久的康熙、乾隆两帝,比之唐宗、汉武亦不遑多让。在他们的治理下,清王朝兴旺发达,出现了一百多年的太平盛世。

由于满洲贵族初人中原,腐败风气习染未深,加以接受明王朝因加派“三饷”导致迅速灭亡的教训,生活上非常注意节俭,力图减省宫中开支。据载,自人关至康熙十九年(1680),清朝“外廷军国之费,与明代略相仿佛。至宫中服用,则以各宫计之,尚不及妃嫔一宫之数”。与宫中修造、花用相关的工部、光禄寺每年支用银两,亦“较前朝省十之九”。故财政费用年有盈余,及至康熙末年,户部库银已有“五千余万之积”。

然而,乾隆朝以来,宫廷费用与军政开支渐增,吏治渐坏,贪污大案迭起。文武官员养廉费的增设,不仅没有使他们较前更加廉洁,反而使他们贪欲日增,腐败日甚。绿营兵增额六万,年耗库银三百万两,其战斗力反而日益降低。迨至乾隆中期已开始出现衰落迹象,只是各种社会矛盾统统掩盖在“太平盛世”的外衣之下,尚不为世人所警觉。而乾隆帝晚年耽于游乐和奸相和珅的秉政,政以贿成,人以干进,“风气为之一变”,则加速了这一衰落的进程。而嘉庆元年爆发的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更使清王朝由鼎盛走向全面的衰落,兵无斗志,库无帑银,沿着下坡路一步步走下去。

正当清王朝一衰不振的时候,野心勃勃的西方殖民主义者打了进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征服美洲、非洲及印度等大片地区之后,又把矛头指向中国。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对其不利的人超地位,他们大量进行毒品走私活动,把强迫印度农民种植的鸦片烟,集中收购,漂洋过海,向中国倾销。而当他们的这种罪恶活动遭到遏制时,便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即鸦片战争。在外国侵略面前,清朝军队不堪一击,终与侵略者订立城下之盟,使中国丧失主权,丧失独立,被迫走上殖民地化的道路。大量的战争赔款,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经过十年的酝酿与准备,逐步形成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各地各族人民大起义。

鸦片战争的失败,不仅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也暴露了中华民族的弱点,使中国人民在痛苦中惊醒。他们憎恨殖民主义者的强暴蛮横,憎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求安,同时也感到侵略者确有可恃之术,中国确有落后之处。而要战胜敌人,必须首先学习敌人之长,克服自身之短。这一认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代先进人物思想认识的主流。只是由于阶级、地位以及出身、经历的不同,产生了认识上的差异和自身利害的冲突,并各自提出不同的救国方案,围绕着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尤其资本主义侵略者同中华民族这一更为主要的矛盾,展开了时急时缓、错综复杂的分合争斗。太平天国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

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是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等人。他们先是创立了一个民间团体,劝人行善、拜上帝,史称拜上帝会或拜上帝教。信从者多贫苦农民。当政治形势变得越来越有利于革命发动的时候,洪秀全、冯云山便向杨、萧等人透露了夺取天下、另建新朝的重大图谋。于是,他们衷心拥戴洪秀全为一国之主,大家齐心合力,积极准备,并于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

他们定国号为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意思是要把基督教原有教义中的天堂,从天上搬到人间,由死后提到生前,并将之称为“小天堂”,而将原有教义中的天堂称为“大天堂”。宣布大天堂归上帝所有,是永恒的,而小天堂则要在天父、天兄、天王的领导下,经过众兄弟姊妹的一番奋斗,方可在人间建立起来。还宣布,只有在建立小天堂的过程中建立功勋,死后才能荣升上帝的大天堂,永享富贵。而他们在斗争中所遇到的一切艰难困苦,都是上帝对他们的考验,对他们的玉成、磨炼。其后,他们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广大贫苦农民的要求,不断发展其教义,直到制定并公布《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性的文件,为他们的小天堂描绘出一幅生动具体的蓝图。虽然带有乌托邦性质,但在当时却对太平天国广大将士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P2-4

序言

中华民族人丁兴旺,历史悠长,几经分合兴衰仍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然1840年的鸦片战争悍然打断了中国固有的发展之路,迫使中华民族于复兴灭亡间作一抉择。救亡图存、光复昔日的辉煌,遂成为中国政治家乃至每位中华儿女所面临的最大课题。

古人云: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可载舟,亦可覆舟。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外不能御侮,内不能安民,广大民众不得不揭竿而起,寻求新的出路,以拯救民族的危亡。其战争的正义性是不言而喻的。

面对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满洲贵族虽曾以身手矫健、弓马娴熟入主中原,而后世子孙的腐败却令其陷入兵饷两空的困境,不得不放权督抚、重用汉臣,依靠湘淮勇营取胜。遂致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增强,兵为将有、权出私门,国家军政实权落入汉员督抚手中。其实力最强的曾国藩集团,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国家命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严重。曾国藩充任首领时,虽有功高震主之嫌,亦不过握有东南地区及直隶等省的地方大权。而李鸿章接掌门户后,则又进而控制了中央政府的国防、外交实权,或战或和皆其一手承办,遂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签约专业户。中国历史上丧权辱国最甚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在西方列强的指定下,由李鸿章出面签订的。

正当这个集团如日中天之际,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却不相信他们“强兵而不战”的表白,遂挑唆日本一试虚实。结果,湘淮军一溃千里,北洋水师只舰无存,彻底戳穿了曾国藩集团船炮救国、隐图自强的神话。中华民族陷入空前未有的生存危机,其在晚清政局中的权要地位,亦逐渐被袁世凯北洋集团取代。

而这个靠小站练兵和镇压义和团运动起家的半新式军政集团,却不仅与湘淮集团有着政治、经济、思想、组织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军营风气一脉相承。加之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利益纷争,遂将民初十余年间,弄成既无君权又无民权的时代。如果说,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曾国藩集团,既保住满洲贵族的皇位又挖掉其墙脚的话,辛亥革命中各省督抚的独立和袁世凯北洋集团的背叛,则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如果说,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成功,只是曾国藩军制改革之花的话,那么清朝的灭亡和随之而起的军阀混战才是其累累硕果。由此可见,曾国藩集团这个近代史上最大的地方实力派,不仅数十年间暗中操纵着晚清政局,且开民国年间军阀政治之滥觞,其政治作用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然而,他们靠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家,又力主中体西用,既要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又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头来只能是师夷制民,其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是必然的。更为严重的是,李鸿章等人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令国人失望、世界震惊,西方列强遂将中国当成任人宰割的“死人”。他们急切调兵进京,欲乘“废立之争”造成的政治危机而赶走那拉氏、推翻清政府。恐吓不成,即组成八国联军打进中国。若非义和团舍命保国、那拉氏放手一搏,从而促成军民联手、英勇抗敌的局面,他们绝不会中止瓜分中国的“重建计划’’而“维持垂帘听政体制”。所以,历史事实证明,曾国藩集团那套船炮救国、隐图自强的做法虽非一无可取,但作为中华民族御侮救亡的根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却是行不通的,既救不了清朝,更救不了中国。

如果在曾国藩时代,他的这条政治路线还只是一朵花,人们对它的本质或许还有些看不透、拿不准,到了李鸿章时代,甲午战争之后,它已经结出了果,人们已经看到了它的最后结局,历史已经为它做出了结论,按说不应再起争议了。只是有些人不肯接受这个历史教训,一有机会就对曾、李等人大加推崇,遂致曾国藩集团成为最具争议的一群历史人物。有人颂之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后世仿效的楷模;有人则斥之为遗羞百年的政治僵尸,畏倭如虎、外战外行的误国权臣。真可谓见仁见智,竞奇斗艳。这不仅为史学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加大了史学研究的难度。为了弄清其中的原委,回答各方提出的问题,对曾国藩集团予以较为恰当的历史评价,就不能不对之进行实事求是、全面深入的研究。

但多年来,很少有人对曾国藩集团进行专门研究。虽有一时期,多方重视、成果可观,但仍处于孤立、分散的状态。或限于一人一事,或限于某一侧面,很少有人对之进行整体考察,更很少有人将其同太平天国、晚清政府以及北洋集团联系起来加以研究。而其得出的结论,又往往政治色彩较浓,而学术色彩稍淡。

笔者的研究则欲将曾国藩集团视为一个整体,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尽力探索其由内及外的种种联系,并将之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以求取得较为全面、客观的效果。更欲将太平天国、曾国藩集团、晚清政府三方政治势力视为一局,从其互动之中探索这段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这段历史与整个中国史联系起来。惟能力和时间所限,我的研究只是个粗浅的梗概,更难免舛误、疏漏之处,诚请读者教正。尤期抛砖引玉之效,能够精品迭出,对这群历史人物的出现与消失,做出较为科学的解释,从而走出近代史研究中相沿已久的非白即黑、不骂就捧的怪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