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榄老街/中山客Mini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何永成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穿梭历史与现实,找寻老街深巷的前尘往事。

拨开繁华与沧桑,拾起童年生活的旧时光景。

这本《小榄老街/中山客Mini系列》由何永成的散文集作品,双美桥下水流淌+蓝田老街多故事+旌义祠堂扬美名+莲塘大街访古韵,年少激扬的情怀邂逅历史厚重的老街。

内容推荐

《小榄老街/中山客Mini系列》由何永成撰文,刘惠焮绘。

蓝田街、双美侨、绿槐里、莲塘路、灯光球场、沙口渡轮……

老街的石板路、旧店铺,每扇窗、每个人,像一帧帧素描,描绘着一代代人走过的路。

伴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许多老街旧巷已悄然改变,往日繁华不再,沧桑不复,让文字与画笔带我们去感受它们的岁月沉淀……

目录

送别的石板路

老街的店铺

双美桥下水流淌

童年的桑基鱼塘

南塘的黄昏

干塘摸鱼

灵动的夜晚

旧时光的童年游戏

荒野外的战斗

忆蓝田小学

一洞梅花十二桥

葵溪那些年

绿槐里6号

辉煌的灯光球场

新市和婚宴

真真影相铺

旧时过大节

沙口河渡轮

莲塘,往事繁华

允利酒庄

旌义祠

美华与三店

大富贵茶楼

香飘蚬仔社

红更寮

红星船

铰剪巷往事

消逝的参天古榕

送别的石板路

试读章节

蓝田是镇上的一条老街,狭长的街道挤满密密麻麻的民居楼房,车辆杂乱拥堵,街灯昏暗,连树木也很珍稀。与镇内其他华丽热闹、绿化优美的街道相比,这条老街陈旧老态,甚至有些寒酸。踏进这条都快要被人们遗忘的老街,思绪绵绵而来,犹如缓缓展开一幅尘封已久的画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蓝田街,全是青石板铺砌的石板路。石板路从老街口一直延伸到双美桥,两侧大都是低矮老旧的青砖灰瓦房,横街窄巷的尽头便是绿野农地。

从街口就可望见一棵参天的古榕树傲立于舍人庙十字街头,巨大的树干要三五个人手连手才能合抱起来,榕树伸张着粗壮的臂弯,浓绿的叶子一丛丛一簇簇组成一把绿巨伞。深棕的须髯从舒展的枝臂上垂下来,像一帘帘的水瀑,随风荡漾。榕树主干分叉的树窝可站立几个人,淘气的孩子常常攀上树窝上美美地睡上一个午觉。

雀鸟衔些禾秆、塘泥在老高的榕树权上筑巢,成家立室,生儿育女。鸟儿每天叼着虫子或稻谷飞回来,喂养张嘴待哺乳羽毛未丰的雏鸟。鸟群在树上吱吱唧唧,宛如清脆悦耳的曲调,过着和谐滋美的生活。

石板路特意绕开榕树粗壮突兀的树根弯弯地铺砌,一点也不妨碍根茎的延伸,可见老街前人对榕树的呵护礼遇。大树下的路边砌了几条青石板长凳,让街坊邻里聚坐聊天,讲古下棋,哼唱粤曲,也可以供过路人歇脚纳凉。

蓝田老街从前是城区通往永宁的主干道,其余的通道都要行经一些摇摇晃晃不踏实的木板桥。每年的清明节,经由老街过双美桥往永宁飞驼岭踏青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老街前头有十来间的店铺,盘踞街口的湛记棺材铺是老街上最出名的商铺。前铺后居,二三层的木楼上住了自家人,地铺也是工场。商铺本来叫长寿长生店,也许是老板的名气太响,后来人们就干脆叫湛记棺材铺了。清晨,几位老师傅将一长排高高的木板门拆卸下来,在敞开大门的泥地工场内现场锯木开料、挖凹腔、凿榫、刨木、装嵌、上桐油灰、打磨、扫光油,棺材用什么材料,用多厚板材,让客人一目了然,童叟无欺。棺材只是用几块木板,看起来做得简简单单,其实很讲究工艺,棺材做到头大尾细,左、右、底三块棺木更不用一根钉子,由前后板沿凹凸槽位装嵌,装嵌后天衣无缝,稳重结实,只有盖棺的木板头尾钻四个孔,留待入殓之后打入长钉。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定做的棺材体形庞大,气势逼人,清漆抹得油亮光滑,木板纹理铮亮清晰,需由八个彪形大汉才能抬得起。而廉价的棺材轻飘飘的,涂上厚厚的棕色,掩盖了木板的坑坑洼洼,只用四人抬便绰绰有余。湛记棺材铺货真价实,手工精致,做出了名声,小榄及周边地区办白事的人都跑到这里光顾。这条街历史上最兴盛的时候,拥挤着很多家棺材铺,旧时也称这条街为棺材街。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大浪淘沙,最后就剩余寥寥一两家了。

或许是因为老板和蔼可亲的缘故,小时候对棺材铺并没什么恐惧。我们都叫他湛叔,他慈眉善目,圆圆的脸面,圆圆的肚腩,穿一件白圆领线衫,戴一副一圈圈的深度近视眼镜,为人和气厚道。湛叔儿孙满堂,一般的家庭用铝锅煮饭,他家却像大饭堂一样,用大铁镬烧饭。铁镬烧饭都会烧出一大片烧焦的锅巴,湛嫂总会分一点锅巴给邻居的小孩。小孩子喜欢在他们开饭前溜到厨房门口,总能分到一小片锅巴,薄薄的又香又脆,放嘴里咬起来吱吱嚓嚓作响,好吃又有趣。

P1-6

序言

永不消逝的乡愁

近几年,乡土作家何永成陆陆续续创作了《老街拾梦》《让梦想飞翔》《水乡寻梦》三本文集,不少文章还登载在《You生活》《菊城报》,传阅坊间,深受欢迎,人们称为“追梦三部曲”。他独具特色的文章,如水乡画一样,已成为小榄一个鲜明的“水乡文化”符号。

2010年,何永成来到久违了的母校——建斌中学。校园内盘根错节的老榕树,清香飘溢的玉兰树,绿羽摇曳的凤凰树,依然那么熟悉。他努力寻找着读书时的景物,然而映入眼中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昔日的课室已成了一间间各具面目的艺术店铺,这里已改造为小榄文化艺术品产业基地。放眼园区,翠拥层楼,书香浓郁,当时小榄美协正开展“追寻水乡二十载”、“水色匝印象”的艺术活动,《夏日清风》《金凤花开榄乡情》《水色匝》等一幅幅田园水乡作品,将他带回到童年时代。走入正义路的古玩街,麻石路面的街道,青砖黛瓦的房屋,蚝壳墙、镬耳屋、旧祠堂、古玩铺等,无不撩动他的思绪,使他仿佛想起童年时生活在蓝田老街的样子。

他读书时十分喜欢文学,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走入社会后,日夕奔波,写作慢慢就搁下来。而今又被眼前的景物触动情感,打算重拾爱好,很想有空写写儿时的故事。作为《菊城报》的编辑,我特别高兴,这方面的稿子实在是太少了。当时他还给了我一篇有关旅游的文章,文笔精炼流畅,写得很好,我马上安排在当期《菊城报》发表了。此后一年,何永成的一篇篇老街怀旧文章就在小榄的媒体上不断发表。

蓝田街是小榄镇最古老的一条街道,古时候通过双关桥连通大小二榄,百业汇聚,店铺林立。何永成自少生活在此,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店一铺,沧桑岁月,荣枯变幻,他再熟悉不过。石板路、古榕树、小桥流水、桑基鱼塘等景物,捉迷藏、打野战、斗蟋蟀、摸鱼虾的玩耍日子,这些生活碎片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以优美的文笔,淋漓尽致地将这些田园生态、古韵沉淀、乡风习俗、人情世故以及自己青涩的梦境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何永成的文章没有高调的说理、概念化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刻意添加的情节,只有原汁原味的描述,是“原生态心境”的写作风格。他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坊间旧事、风情习俗,如数家珍,一一娓娓道来,把读者的思绪带进时光隧道中去。篇篇读来,如品香醇关酒,韵味浓郁,乡土气息如缕缕清风,扑面而来。这些文章后来在《Y0u生活》专栏连载,广受欢迎,他的文章成为小榄文学的一抹亮光。

在一些朋友建议下,何永成将发表的文章汇篇为《老街拾梦》。为使图文并茂,他还特意专程到石岐找资深的画家梁欣基画插图。何永成的作品深深打动了这位田园水乡画家,撩起了画家对昔日家乡美好的回忆,他欣然应允,并抽空返乡到蓝田街写生,精心创作了多幅老街巷陌旧迹的插图。他还到广州请著名小榄籍漫画家方唐题写书名。

八百多年历史的小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河道纵横,物产丰富,占尽地利,使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得以融合,中西文化得以交流。小榄自古就是珠三角一个商贸集散地,手工业兴盛,百姓商品意识特别浓厚,很早就形成了“三圩六市”、商贾云集的格局,是一个文化多元交集的地方。小榄的岁时风俗、百业民情多姿多彩,活泼明快,相关的文化娱乐饮食交通等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各有特色。这些小榄历史人文特色,何永成是深有了解和感悟的。

怀旧之情,人皆有之。何永成自写《老街拾梦》后,更开启了他的文思,他的文字走出蓝田街,去寻找小榄旧日的故事。他首先将视野放在蓝田街口的新市路一带,那里过去是小榄一条十分繁华的商业主路,商铺鳞次栉比,集合了日用百货、陶瓷、山货、药材、鞋帽、布匹、纸品、印刷、旅店、茶楼、蔬果、鱼虾、家禽等行业。这些消失了的行业和事物,何永成十分熟悉,并进一步通过采访当事人和老街坊,深入挖掘整理,陆续写有“新市与婚宴”、“旧时过大节”等百姓生活习俗;  “大富贵茶楼”、“真真影像铺”、“允利酒庄”等行业历史轨迹;“沙口河渡轮”、“一洞梅花十二桥”、“香飘蚬仔社”、“辉煌的灯光球场”等地方人文风物。何永成将这些亲历、亲闻、亲见的往事写得细致、生动、有趣,如回放一出出粤语旧片,读之令人饶有兴味,乡心萦怀。

何永成的“追梦三部曲”如此受欢迎,一是由于文章接地气,内容正好击中了读者的心扉。这类作品比较少,鲜有人去写,有经历的人又并非写文章的人,而能写的人又没此生活经历,即使写来亦缺乏真实细节的描述,浮光掠影,泛泛而谈,犹如隔靴搔痒,感染力就不足,这就形成这方面文章缺少的主要原因。土生土长文化回归的何永成,其兴趣加文学自觉弥补了这方面的遗憾。

二是其文风质朴,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流畅,真挚亲切,字句清新脱俗,写景状物,情景交融。读了他的文章,上了年纪的人犹如置身故事之中,重温童真、少年、青春的梦境,直堪回味。而对于年青人来说,一些远去的事物,他们或者未及接触或感受不深,今天读来无不兴趣盎然。如果说永成是属中年一代,那么其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刚好将老中青三代人的乡愁通过田园水乡之关来紧紧牵引,点燃着炽热的情愫,这就是其文章吸引人的原因。时有异国他乡赤子,港澳台胞回来,得一文集,如获珍贵之家乡精神手信。

何永成二十几年商海拼搏,风雨历练,开创了自己的事业。2010年,他急流勇退,一个华丽的转身,活跃于文化圈中,从创造物质财富领域转到创造精神文化领域。采风行业,寻韵乡间,笔耕勤奋,成为菊城文学社的骨干,开创了另一个人生轨迹。  骆建华在一次小榄书法展览开幕式上说:“新千年后的十年,一大批青年才俊文化回归,令小榄文艺大复兴,诗文、书画、篆刻、收藏、武术、曲艺发展全面开花,筑成了小榄开埠八百多年来的历史高峰。”

何永成就是这批才俊中的一员,他“入得厂房,出得文场”,能商能文,人生何其写意。

小榄是一个美丽的菊城,她迷人的风采,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创作素材。文学创作需要细水长流的积累,耐得寂寞的坚持,文化弘扬的担当,期望今后更多的人士创作更多的作品,为水乡文化增添姿彩!

菊城文学社社长伍汉文

2017年6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