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钦主编的《西游记》创造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充满奇思异想,故事情节妙趣横生、引入入胜,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还包括许多妖怪,都不仅不可怕,还很惹人喜爱。所以,这部小说一直受到各年龄段的读者的广泛欢迎。《西游记》原本就以白话写成,语言生动活泼,很有感染力。但是因为年代久远,语言表达方式、用词习惯等难免会发生一些变化,使读者在阅读原著时也会遇到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因此,我们编写了这本白话版《西游记》,在尽可能保存原著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前提下,以现代白话进行适当的缩编和改写,并对疑难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反复加以标注,希望能使读者更好地领略原著的精彩之处,轻松阅读,无障碍亲近经典。
李伯钦主编的《西游记》的故事是由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法师的真实事迹演变而来的。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历经千难万险前往天竺游学,后来返回长安,带回了657部佛经。他的弟子辩机根据他的口述,将其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他的另外两位弟子慧立、彦琮又撰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使玄奘法师取经的故事逐渐流传到民间。到了宋代或元代,又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讲述猴行者保护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形成《西游记》故事的雏形。金代、元代都有一些戏曲节目表演西游故事。吴承恩就是在总结了大量民间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完成了《西游记》这部伟大的小说。
第一回 猴王出世 拜师学道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经世世代代,天下分为四大部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芦洲。
东胜神洲有个傲来国,西边面向大海,海中有座山,名叫花果山。山顶立着一块仙石,高三丈六尺五寸,周长二丈四尺,上有九窍八孔,每天吸收日月的精华。有一天,仙石突然裂开,产下一个石卵,像圆球一样。石卵遇到风便化成了一个石猴。这石猴像婴儿一样爬爬走走,四处张望,眼里射出两道金光,直抵天宫,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立即命令千里眼、顺风耳前去查看。二将很快回来报告说:“这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产下了一个石卵,遇到风后,化成石猴,眼中射出金光。等到这个石猴吃过东西,金光自然就会消失。”玉帝大发慈悲,并不怪罪。
这石猴便在山中又跑又跳,摘果子,喝泉水,采山花,食草木;与狼虫虎豹结伴成群,和獐鹿猕猿交友亲近;每天过得都很快乐。
有一天,石猴和群猴一起在松树荫凉下玩耍,又到
山涧中去洗澡,沿着山涧往上爬,在水流的源头看见有一
道瀑布,下边是一潭泉水。众猴都拍着手说道:“好水!好水!谁要是有本事,钻进水中寻到源头,我们就拜他为王。”说了三次后,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去!我去!”他闭上眼睛,往前一跃,就跳人瀑布中。等他睁开眼睛抬头看时,见洞里并没有水,只有一座铁板桥。桥下有水,在石缝间奔涌,流出去就形成了瀑布。石猴走上桥头,一看有个山洞,洞旁的石碑上刻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
天”十个字。洞里有窗有室,有锅灶,石座、石床、石盆、石碗等,真是个好地方。
石猴喜不自胜,跳出去喊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问他:“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说:“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住处。”石猴于是将看到的情形说了一遍,又说:“里面很宽敞,我们都进去住,省得受老天的气。”
众猴听了,都十分欢喜,跟着石猴跳了进去。到洞里后,他们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乱成一团。石猴跳到洞里大厅的石椅上说:“你们刚才说过,谁有本事进到洞里再出去,就拜谁为王。”于是众猴都一起跪拜,称石猴为“千岁大王”,后来又称为“美猴王”。
美猴王和众猴一起在这里快乐地生活了三五百年。有一天,美猴王大摆宴席,正吃得开心,忽然想到有生终有死,十分烦恼,于是伤心落泪。有个通背猿猴高声说道:“大王确实很有见识!在这世上,只有三类人不受阎王老子管。”猴王问:“是哪三类人?”猿猴回答说:“是佛、仙和神圣。”猴王又问:“他们住在什么地方?”猿猴回答说:“他们来无影去无踪,也许在古洞仙山内能找到。”猴王听说后,非常高兴,说:“我明天就和你们告别,下山去远游,一定要找到这三类人,学一个不老长生的方法。”众猴都鼓掌说:“好!好!我们明天采些果子,设宴送大王起身。”
第二天,众猴大摆宴席为美猴王送行。第三天,美猴王早早起床,让众猴折些枯松,编了个筏子,取个竹竿当篙子用,准备了一些果子。安排就绪,就独自登上筏子,尽力撑开,飘向大海深处,乘风破浪,来到南赡部洲。猴王跳到岸上,看到海边有人捕鱼、打雁、挖蛤、淘盐。他面貌丑陋,扮个鬼脸,把那些人都吓跑了。猴王抓住了其中一个跑不动的人,抢了他的衣裳,自己穿上,摇摇摆摆地学人走路,和人交谈,走了许多地方,过了八九年,也没有找到神仙。
有一天,他来到了西洋大海,自己做了一个筏子,飘流到西牛贺洲。他到处寻访,来到一座高山,在山林里听到一个砍柴的樵夫唱歌,唱的是修道成仙的词。猴王走过去叫道:“老神仙!弟子向你问好了。”那个樵夫慌忙扔了斧子,转身回礼说:“我是个穷汉子,缺吃缺穿,怎么能说是‘神仙’呢?”猴王说:“你不是神仙,怎么唱神仙的歌?”樵夫笑了笑,说:“这个歌是一个神仙教我的。”猴王便问那个神仙的住处。樵夫回答说:“不远,不远。这座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一个斜月三星洞。那神仙就住在洞中,人们都称他菩提祖师。你顺着那条小路向南走七八里,就到了。”
猴王告别了樵夫,大约走了七八里远,果然看见有座洞府,山崖旁边立着一块石碑,约有三丈多高、八尺多宽,上面有“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十个字。美猴王十分欢喜,但不敢前去敲门,就跳到松枝上面摘松子吃。
过了一会儿,一个仙童从洞门里走出来,高声叫道:“是什么人在这捣乱?”猴王从树上跳下来,鞠躬施礼说:“仙童,我是来访道学仙的,并不敢在这里捣乱。”仙童笑着说:“我家师父刚才登坛,正要讲道,还没有开始呢,就叫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来了个修行的,让我来接待接待。看来说的就是你了?”猴王笑着说:“是我,是我。”P1-5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讲述的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保护下前往西方,一路上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成书于明朝中叶,作者吴承恩(1501—1582),是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吴承恩从小博览群书,但是参加科举考试却不顺利,直到五十岁后,才担任过知县、县丞这类很小的官职。他在晚年又被人诬告,辞官回家,以卖文为生。他的诗和文章大多没有流传下来,有一小部分经过后人整理,编成《射阳先生存稿》,共四卷。吴承恩自幼就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很感兴趣,阅读和搜集了许多这方面的作品,为后来创作《西游记》奠定了基础。
《西游记》的故事是由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法师的真实事迹演变而来的。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历经千难万险前往天竺游学,后来返回长安,带回了657部佛经。他的弟子辩机根据他的口述,将其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他的另外两位弟子慧立、彦琮又撰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使玄奘法师取经的故事逐渐流传到民间。到了宋代或元代,又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讲述猴行者保护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形成《西游记》故事的雏形。金代、元代都有一些戏曲节目表演西游故事。吴承恩就是在总结了大量民间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完成了《西游记》这部伟大的小说。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充满奇思异想,故事情节妙趣横生、引入入胜,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还包括许多妖怪,都不仅不可怕,还很惹人喜爱。所以,这部小说一直受到各年龄段的读者的广泛欢迎。《西游记》原本就以白话写成,语言生动活泼,很有感染力。但是因为年代久远,语言表达方式、用词习惯等难免会发生一些变化,使读者在阅读原著时也会遇到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因此,我们编写了这本白话版《西游记》,在尽可能保存原著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前提下,以现代白话进行适当的缩编和改写,并对疑难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反复加以标注,希望能使读者更好地领略原著的精彩之处,轻松阅读,无障碍亲近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