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在小说中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重新加以想象,因而能够走出当下和自我,向历史与他者致敬。她从历史中看到了一种大爱,其诗意化叙述透出淡淡的甜,与郁达夫的风格无意中偶合。
王甜著的《雾天的行军》通过对小说“情节”的精心结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龃龉甚至吊诡的极富哲学意味的思索。历史与现实终于在虚无中和解——王甜在这个短篇中创造了一个颇有意味的小说意象。
| 书名 | 雾天的行军/向前新锐军旅小说家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王甜 |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甜在小说中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重新加以想象,因而能够走出当下和自我,向历史与他者致敬。她从历史中看到了一种大爱,其诗意化叙述透出淡淡的甜,与郁达夫的风格无意中偶合。 王甜著的《雾天的行军》通过对小说“情节”的精心结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龃龉甚至吊诡的极富哲学意味的思索。历史与现实终于在虚无中和解——王甜在这个短篇中创造了一个颇有意味的小说意象。 内容推荐 《雾天的行军》是“新生代”军旅作家王甜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毕业式》《代代相传》《雾天的行军》等力作。内容涵盖历史战争中小人物的命运、现实军旅中的个体成长、军人的情感与婚姻、退伍军人对军旅生涯的反思等多个方面,主题思想融入哲理色彩,例如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个体的自我救赎等;摆脱对情节的过度依赖,强调对人物生存状态的描摹。三是艺术表现上采用“轻魔幻”手法,以超现实的情节或细节凸显主题。 目录 毕业式 奸细 代代相传 二声部 罗曼史 杀死吴一林 雾天的行军 笑脸兵 一树荒原 音符与帽子(创作谈) 试读章节 毕业式 “还有三公里——” 声音像烽火台点的火信,从队伍头阵一直传到队尾。然而负重行军的学员们麻着脸匀速向前,不为“曙光在前”所动。这都第几次说“还有三公里”了?永远都有三公里!妈的上了邪路? 教员是委屈的。一次次虚构终点,只不过想减轻学员的心理疲惫,但已经混成老兵油子的大四学员并不领情,轻易地裁判他们动机阴暗:又来那套了——兵不厌诈! “养驴呢,”一个学员虚弱地愤怒,他已经走得脱了形, “要驴拉磨,就得给它眼前挂上两个胡萝卜。”周围几个学员都自动脑补出画面:蠢驴盯着胡萝卜,不知道这美食是永远够不着的,便充满希望地一直追逐,像个活动的秒针,绕着磨盘不停地转啊转。 “四年了……”另一个人忽然无名悲怆。 毕业拉练就是用来承载你四年中的一切复杂的。它用十五天的长途行军浓缩你一千多个日夜的经历,它让你负重、行走、体力不支、呼吸不畅,它让你不停地遇到假设的危险,用既粗糙又狡黠的方式打探你的底细——这条命投入战场的存活度。 在出发前的誓师动员大会上,耿帅身板笔直地站在队列里,任由扩音器送出的声波击打,高分贝的“代表全体毕业队学员”郑重宣誓,表态表出一种决绝的气势,一种震慑的力度。耿帅走了神儿,他无声地给自己做了一个动员:能活过四年,就必定能活过这十五天! “停止行进——原地休息——” 哪怕有黄莺,哪怕有山泉与打在芭蕉上的雨滴,哪怕有帕瓦罗蒂,在那一刻,伍世国传达命令的沙哑吼叫才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队伍一下子松掉了形状,每个人都差不多在宣布的一瞬间僵住,像老年人一般,颤颤地调整十几秒才能让自己坐下来。 伍世国环顾一番后,果断地冲耿帅三点钟方向指示了一下:“坐那儿,那块大石头上。” 耿帅白他一眼,同时又不得不承认那确实更适合坐下休息——石头的高度足以使屁股离地面有一定距离,腿的安置当然舒服得多。他短暂地权衡了一下,决定坐到大石头上去。尽管那样看起来像是他服从了伍世国。 像伍世国那样的家伙,碰上他不知算是你的运气还是不幸。他上军校之前在某个工兵团当过一年半的兵,据说那一年半里有七个月都是在深山老林里挖土石方,挖得他两眼直冒金星,于是原本对前途吊儿郎当的伍世国发了毒誓要考上军校。他生就一种地头蛇的匪气与霸气,到哪里都像是自封的老大,说话带响走路带风,若有人跟他来劲,他那铜铃眼睛唰地一瞪,别人多会畏惧三分。再说,挖土石方出身的他体力好,各种训练都不在话下,有任务他也不计较,带头干得风风火火,这样一来,队长、教导员都喜欢他。学员队是有“模拟连”制度的,但不管连长是谁,好像伍世国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垂帘听政一般,让人隐隐觉出他的渗透力量。 伍世国一来学院就瞅准了队里年纪最小的耿帅是个孱头,于是拿他当个小玩意儿,不时逗逗他;但只要别人欺负耿帅,他又是坚决不许的,不管耿帅愿不愿意他都挺身而出,一副保镖架势。对于这样一种荒唐的友谊,耿帅向来不屑于接受,有时还很生气,但伍世国并不介意,咧了嘴笑:跟我弟一个样! 这当儿,迷彩服的兜里冒出一包“红塔山”,伍世国凭着这个动作,勾引了两三个有烟瘾的家伙围聚过去。吸上两口的伍世国有了“生活多美好”的欢畅心情,半眯眼睛,深深喷出一个艺术的烟圈,在空中像绞索般漾漾地扣向耿帅。绞索的主人咧开一嘴黄牙: “处座,来支?” 耿帅板了脸,装着没听见,别过身去。 不知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学员们开始用一些隐秘的语言来发泄无处释放的青春激情,那些暗示某种生理欲望的字眼往往因为过于直白而显得青涩,但当事人都并不了解这一点,他们急于使用,并以此炫耀自己的身体与心理都在同步走向成熟。 伍世国无疑是其中经历最丰富的一个。他当兵时就已经二十岁,早就跟村里一个胆大妄为的小妮子在草垛背后亲过嘴,又在基层部队那帮“油子兵”里接受了粗陋的“再教育”,据他说,自从他考上军校,老家给他说亲的至少凑一个班。寒假回家,他把媒人们提供的女方照片摞到一起,根据漂亮的程度列队,选出“班长”,让她当“排头兵”;又选出“副班长”,紧排其后;最后又选了三个“骨干”——“剩下的,简直看都不能看了!” 忽然变得抢手的伍世国带着一丝得意的微笑,在选出的照片背面写上了女方的姓名、年龄、地址,有的甚至还有手机号码。根据这些必要信息,他从“班长”开始,一一走访了各个候选人。他的走访是中规中矩的,但不符合传统——哪有抛开媒人就自己行动的呢?这引起了一番不小的非议,而他“根据照片亲自选妃”的传言使“伍世国”这个名字更增添了复杂的色彩。 在寒假即将结束的一个下午,伍世国去自家后院柴屋里抱柴火时,忽然发现柴屋里站着一个身着橘色棉袄的女孩,平淡的五官,却带着一脸凛然的表情冷冷地望着他。她是落选者之一,甚至没有进入“骨干”之列,伍世国根本没有打算去走访她家。 他完全没有料到,这个自尊心受到打击的烈性女孩将要给他上一课了,非常重要的一课。她盯着他,缓缓走过去把柴房的门扣上了——老式的锁扣,拿枝小柴棍插在锁孔里就算反锁上了,外面的人进不来。她继续盯着他,走近,把他披在身上的军大衣猛地剥下来,往地上一扔,自然形成了一个简易的床垫。那时在情场上缺少经验的伍世国还在发蒙,完全没有战局观念与敌情预见性,只看到女孩奶白的手带着虚与委蛇的诱惑姿态,慢慢放到衣领下第一颗纽扣上,开始解她自己的橘色棉衣。自始至终,她都用一种挑衅的眼光盯着他,丝毫没有回避与退缩的意思,勇猛无比。在剥开自己最后一层包装时,她的嘴角甚至带着一丝嘲讽。 “人生很漫长,嗯?” 她在嘲讽。 不,其实她没有说这句话,是伍世国在哪部外国电影里听到的台词。不知为什么这句台词令他印象深刻,令他想起那个女孩。于是他像剪辑师一样,把毫无关联的文艺台词配给了记忆中的珍贵画面。 那是伍世国终身难忘的一个下午。在女孩的引领下,他终于用壮实的青春的身躯寻找到某种答案,有关生命体验,有关想象力。女孩倒没有什么复杂的念头,她也没有如伍世国所担心的那样以此为要挟,提出结婚的条件——事实上她性经验丰富,估计需求也旺盛,根本不打算当一名独守空房的军嫂,她只是被伍世国那幼稚的家访行为激怒了,要让这个傲慢无知的准军官明白,女人的好,不仅仅是照片上看得到的那一层,她必须让伍世国得到一点教训,使他对女性的肤浅认识变得深入起来。 女孩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出现。半年之后听说她嫁到外省去了。伍世国却再也没有恢复到平静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女孩的报复是卓有成效的,他知道了女人隐秘的“好”,你看不到、摸不着的那种“好”——心就野了。P6-9 序言 新松千尺待来日初心一寸看从头——《向前——新锐军旅小说家丛书》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王凯、西元、王棵、裴指海、卢一萍、朱旻鸢、王甜、曾皓、曾剑、李骏、魏远峰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军旅作家浮出水面,从业余走向专业,从青涩走向成熟,渐次成为军旅文学的希望和未来。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已经在当代文坛初露峥嵘(如部分作品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更多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等国家核心期刊转载)。 “新生代”作家的迅速成长缓解了二十一世纪军旅文学出现的“孤岛现象”(此一说法为朱向前在二十一世纪之初所提出,意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军旅文学渐趋边缘化,只有少数执着的坚韧者在“商海横流”中彰显出英雄本色,有如“孤岛”耸峙一般),他们的创作成果大多体现在中短篇小说领域,数量可观,并在质量上葆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新生代”作家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再难复制前辈们深切的战争经历和磅礴的集体疼痛,因此,他们的创作呈现的是从个体的角度切入生活,是对宏大叙事的消解,显示出迥异于老一代军旅作家的叙事范式和美学风貌,这既显露出二十一世纪军旅文学与其承接的“新时期”军旅文学之间创作生态环境、文学观念的代际差异,也彰显了“新生代”作家在二十一世纪语境下试图构建独立美学追求的创新精神和自觉意识。 显而易见,“新生代”作家大都有着扎实的基层部队生活经验,他们从熟稔的军旅生活出发,写下了一系列带有个人成长经历、富有个性化叙事风格的小说,营构出属于自己的一方“营盘”。然而,当“新生代”作家所描摹和绘制的“军营现实”进入一种过于私语化的境地而无法寻求突破时,他们笔下的军旅生活的面目就显得稍嫌狭窄了。作家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近几年,在完成了最初的对军营生活的回顾之后,部分“新生代”作家主动突围,在更为广阔的军旅文学土壤之中寻觅新的创作资源,他们的新作显示出积极向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等军旅文学核心价值靠拢的特征,并生发出独特的思考。 之所以在建军九十周年之际,把这样一个年轻方阵(作者年龄上限四十五周岁)的十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推荐给大家,也在于此。正所谓:新松千尺待来日,初心一寸看从头。 为了让大家对这个“新生代方阵”有更好的了解,下面将不揣冒昧、不计利钝,对十一位作者的创作特点做简要勾勒(按姓氏笔画排序),挂一漏万,自当难免,还望作者和读者们海涵。 王棵:王棵曾经去南沙体验过守礁生活,这使他有能力抵达守礁士兵的精神深处,这种能力给他带来自信,在早期的创作生涯中,他有意识地运用这种能力,密集地向文坛递交过一批以礁岛、军舰、海洋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这段写作经历多少影响了王棵后来的创作理念,王棵后来可谓点多面广的创作实践中,许多小说都与早期充满腥咸海味的小说在内部建有秘密通道,这个通道是由孤岛这一意象构成的。孤岛的意象,来自于弥漫在这些小说中的孤独感。 王凯:王凯将日常化和个人化的风格带入对军人形象的摹写之中,把真性情和真本色倾注到这些人物身上,层层剥除和消除了曾经强加到军人身上的那些虚假矫饰的东西,既还原了真实的军人形象和军人人性,又保持了理想主义的底色,让真正的军人精神和品格的光辉焕发出来。从王凯小说中那些遭遇理想与现实矛盾、身陷情感与道德困境、面临追寻与放弃抉择的普通军人身上,可以看出作家对于军人职业与生命本质的深切思考。 王甜:王甜笔下涵盖历史战争中小人物的命运、现实军旅中的个体成长、军人的情感与婚姻、退伍军人对军旅生涯的反思等多个方面,并在整体上呈现出相近的特色:一是主题思想融入哲理色彩,例如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个体的自我救赎等;二是轻情节重状态,摆脱对情节的过度依赖,强调对人物生存状态的描摹;三是艺术表现上采用“轻魔幻”手法,以超现实的情节或细节凸显主题。 西元:西元堪称二十一世纪军旅文坛的重量级“拳击手”,出拳频、力道大而且每每能击中要害。他喜欢直面战争的“战壕”描绘,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战争历史题材,都竭力表达一种充满激情的精神力量。他注重将人放置在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打量,力求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辩证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邃以及存在本身的复杂。他的作品还注重哲思和诗性的融合,语言往往带有诗性色彩,跳跃,灵动,所涉及的问题却又带有鲜明的哲思意味。 李骏:李骏的小说,多以边疆生活、故乡革命、机关生活为主题,坚持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充满了温暖阳光、深情厚谊。他写边防官兵的生活,细致入微、幽默风趣,将边关将士的战天斗地、喜乐悲欢,通过简洁明快的手法,写得栩栩如生,生动感人;他写故乡的革命英雄,均以独特视角,通过英雄的传奇经历、情感人生、命运吊诡,展现出一派风生水起、大波大折的景象,却又将英雄还原于人,不避历史得失,不讳尊者之荣,读后令人久久的深思与叹息;他写机关生活,观照现实,追踪变化,既味道纯正,又起伏跌宕,既现实又充满温情。 朱旻鸢:相较于业已习见的军旅文学叙事,朱旻鸢的小说别具一种斑驳复杂、意绪苍茫的审美色彩。这部集子收录的五部作品都没有离开过“塞外”和“部队”,故事原型甚至都来自一个连队。这些中短篇小说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和幽默顽劣且活泼弹跳的个性化语言书写当下军人的生活,在滑稽变形中,是对现实基层的戏谑和调侃,使底层连队生活呈现为一种似真非真、似像不像的笑闹场景。青年人的活力与智慧,青春期的激动与狂想,无所顾忌地表达出来,为我们展现了部队生活的另一个截面。 卢一萍:作家在西部边疆地区生活了二十余年,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善于捕捉底层人物身上的光亮,通过他的文字,可以引导读者对纷繁的现实生活有更真切的理解。其丰富的生活阅历为小说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他善于营造大气悲壮的氛围,衬托出微小生命的丰富多彩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小说主人公形象塑造立体丰满,细致勾勒了现代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当代军旅小说创作中颇具特点。 曾皓:曾皓发表于不同时间段的中短篇小说,在思想脉络上有着清晰的主线,都有着对现实的强烈关切和理性的批判,更重要的是有着对笔下人物生命状态的深切观照,抒写他们在时代缝隙中的尴尬、困惑和对终极理想的追求,敢于用小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给予愿景。而他文字中表现出的“自由、轻盈、神秘”的审美特征,更让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灵动和向上飞升的状态。 曾剑:曾剑善用短句和比喻,所以他的中短篇军旅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他用舒缓的笔调,从容不迫地书写着普通士兵的故事,展现他们“怨而不怒”的情绪,情感质朴真实,让人感受到一种中国传统中特有的中和之美。曾剑的写作,也像他小说的叙事节奏一样,不急不缓、从容有度、踏踏实实,一边深情地回望故乡,一边走进军营、深入普通士兵的生活,用心感受,用笔书写,用春日般的人性美温暖着为生活奔波的人们。 裴指海:迄今为止,裴指海所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主要聚焦于两个题材领域——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相对而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作者着力最深的一个领域。他创作了一系列革命历史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充溢的旺盛的想象力与卓越的文本建构能力,尊重历史事实,表现了革命历史的纷纭复杂,力图以当代视野最大限度地还原革命历史的复杂性,发人深思。 魏远峰:魏远峰的军旅小说都放在三多塘,三多塘是他刚到新兵连的地方,他的三多塘是有气味、质感的——炮库中陈年水泥的味道,菜地施肥后的味道,小便池“童子尿”的味道。还有一尺多长老鼠的样子、凤凰树开花的样子、菜地边含羞草的样子。魏远峰的乡土小说,则总是在写黄河、黄河滩、武陟县,这是他的故土之地,也是他的血脉之源。这些,让人想起福克纳“邮票般大小的故土”及其虚构的杰佛生小镇。 说来也巧,以上十一位作者的单位或者曾经服役的部队,正好涵盖了海陆空三军和东西南北中各战区,以这么一套多姿多彩的小丛书,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献礼,适得其所,恰逢其时。我想起二十年前——一九九七年,受邀为北岳文艺出版社主编了由陈怀国、石钟山等当年的新锐军旅作家担纲的长篇军旅小说“金戈”丛书,反响不俗。在此,我要对北岳文艺出版社具有的浓厚的军旅文学情结和持之以恒的品质致以深深的敬意。同时,感谢主编助理徐艺嘉为本丛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最后,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本丛书名“向前”——实非出自此“向前”而乃彼“向前”也———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第一句:“向前!向前!!向前……” 是为序。 朱向前 丁酉桃月谷旦改定于江右袁州听松楼 书评(媒体评论) 王甜在小说中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重新加以想象,因而能够走出当下和自我,向历史与他者致敬。她从历史中看到了一种大爱,其诗意化叙述透出淡淡的甜,与郁达夫的风格无意中偶合。 ——贺绍俊(著名评论家) 王甜擅长改变物理时间节奏,把日常的生活节奏变成了一种文学的时间、文学的节奏。她让生活变慢,然后在这种节奏中有了一种非常新鲜的发现,所以她能够在那么平静、单调的生活中发现其下的种种波澜,这使得她的小说非常好看。 ——李东华(青年评论家) 短篇小说《雾天的行军》通过对小说“情节”的精心结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龃龉甚至吊诡的极富哲学意味的思索。历史与现实终于在虚无中和解——王甜在这个短篇中创造了一个颇有意味的小说意象。 ——傅逸尘(青年评家)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