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屋:渔家村寨最美的“花”
珊瑚屋,是美丽的珊瑚开在渔家村寨的“花”。
我深深迷恋这种古老而独特的奇葩建筑,在北部湾沿海寻找“花”的身影。徐闻县的金土村、放坡村、新地、包仔、水尾等地,依稀可见珊瑚的“绽放”。
多年前,我曾潜水海底,见到活体珊瑚在我身边花枝招展。我轻轻捧起一丛珊瑚,漂亮的“珊瑚公主”在我掌心芬芳成诗。美是有穿透力的,我穿越时空,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海水挤压胸膛造成的呼吸困难。
有生就有死。珊瑚再美艳,也逃不过自然规律。它死后化为珊瑚石,美丽如初。千年的冲刷,万年的抛磨,经得起大海考验的珊瑚石变得坚固无比,而脆弱者则变成粉末,消失在时光深处,无缘再现它的风采。
渔民要建房屋,没钱买建筑材料,于是就地取材,把珊瑚石从海边运回来,削切平整,建房子,砌围墙,甚至铺路。
当地人把珊瑚石叫作“海石花”。海石花有大有小,五颜六色,最多的是白色。用来砌房屋的珊瑚石形状各异,有正方形,长方形,还有如花的模样。最常见的是当地人称为狗骨沙石小树丛式的硬体珊瑚石。珊瑚石姿态万千,有的似一节节的莲藕,有的则像风吹拂留下的波纹,有的恍如盛开的菊花。用来砌屋墙、墙角、围墙的珊瑚石各不相同,砌屋墙的多是竹筒那样的珊瑚石,砌墙角的珊瑚石有半个门板大。
砌珊瑚石的方式也不同。有的珊瑚石如牛骨筒般一条一条地堆放在一起;有的条条加方块形珊瑚石结合;有的是四方形的珊瑚石,一块块地叠放在一起。每种造型都是一幅画,都很有美感。渔民没有学过建筑学,不懂什么美学理论,但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生存智慧,因地制宜,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建筑艺术,把珊瑚屋砌成了叫人惊艳的奇葩。
走在有珊瑚屋的渔村,我一路欣赏一路惊叹。
在金土村,我见到一种很独特的现象:一棵棵树“种”在围墙里。围墙是用大块的珊瑚礁石一块块砌起来,树是雷州半岛常见的鹊肾树。当地人叫这种树为英公岸树。
英公岸树搂着珊瑚墙,珊瑚墙拥着英公岸树。树中有墙,墙中有树,似是水乳交融的情人。英公岸树苍翠挺拔,枝枝丫丫伸出围墙,繁茂如盖。珊瑚墙墙体斑斑驳驳。珊瑚石间招摇着绿色的苔藓,像在珊瑚墙中披着绿蓑衣,又似美女婷婷立于白色的珊瑚石中。风吹来,苔藓牵着风的衣裳翩翩起舞。
是先有英公岸树,还是先有珊瑚墙呢?
我问珊瑚屋的主人。他90多岁了,在珊瑚屋住了大半辈子。老人告诉我们,他家的珊瑚屋和珊瑚墙是他爸爸建的,那时他还小。他记得爸爸和爷爷,在建珊瑚屋前,隔几米远就在屋前的空地上种下一棵英公岸树。爸爸告诉他,等树长大了,就在这里建房子。英公岸树就在他的期盼中一天天长大。长到有碗口那么粗的时候,他们就运回一车车的珊瑚礁石,在树和树之间砌墙。
粗大的英公岸树,其坚固和凝聚力,堪比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在漫漫长河中,珊瑚墙和英公岸树栉风沐雨,相依相偎,共同抵抗岁月的风风雨雨,站成一道百年风景。
放坡村与金土村相邻,跟金土村一样,也是长寿之乡。据说,这是当年苏东坡曾经过的渔村。村前那条停泊在海里的船,很破旧了。它似乎告诉我们,这个渔村三面环海,村民的一切都与海有关。走进村子看看,你会听到海的声音,感受到海的呼吸。
我来过徐闻很多次了,这次和我一起来放坡村的,是我大学时的几个同学———小强、舜华、文艳。小强是徐闻本地人,熟悉这里的一切,开车带我们一路追寻珊瑚屋的踪影。
车子沿着一条水泥路开进放坡村,路两旁都是现代风格的小楼。现在,村民基本上都是用钢筋水泥建成一幢幢小洋楼,不再用珊瑚石了。
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怡然自得地坐在树下纳凉、聊天。靠海过上比较富足日子的放坡村人,令人羡慕、欣慰。可是,珊瑚屋仍不见踪影,我不禁有些失落。
徐闻的珊瑚屋一般都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在不少村落里,古老的珊瑚屋倒塌在无声滑过的岁月里,倒塌在人们不强的保护意识中。我真担心放坡村的珊瑚屋命运也是如此。
走到村西,珊瑚屋闪进我的眼里。我一阵惊喜。
小强带我们走进一户人家。院子很大,里面种着几棵龙眼树、波罗蜜树和杨桃树,几张网床挂在树与树之间。“叽叽叽”,一只母鸡带着几只小鸡在院子里奔跑、觅食。几间平房一字排开,院子的三面围墙,跟房子一样,全是用珊瑚石砌的。屋顶用雷州半岛常见的茅草铺盖。屋墙上挂着竹编的斗笠、簸箕、篮子等。
珊瑚石与珊瑚石之间,有的有白色的东西粘起来;有的没有,就是珊瑚石自然叠放在一起。粘连珊瑚石的白色东西是什么呢?雷州半岛是多雷多台风地区,常年刮台风,下暴雨,这些看起来轻巧又多孔的珊瑚石,能抵抗得住狂风暴雨吗?
村民告诉我们,珊瑚石有石灰的特点,砌墙不需要黏合剂,水一淋就自动黏结,而且很坚固,非常神奇。所以,珊瑚石一点也不怕风吹,不怕雨淋。另外,珊瑚屋透气性好,夏天凉爽,冬天暖和,对人的身体有利。在徐闻,长寿老人不少,这可能跟他们住珊瑚屋有关。
砌珊瑚屋的珊瑚石看起来干巴巴的,毫无光泽,像失去水分的“干花”。我寻思,如果有水的滋润,珊瑚石还会顾盼生辉吗?珊瑚石是否记得,在海底世界,在活着的时光,它们曾经千娇百媚吗?
院子里有一口井。小强从井里打了一盆水,一手托着水盆,一手用水瓢泼向珊瑚墙。继而,他又打了一盆水,直接洒向珊瑚墙。得到水的滋润的“海石花”,马上变得鲜亮、有光泽了,像一朵朵花开在人间。这是朴实之花,是给过贫穷渔民“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希望之花。
我抚摸着珊瑚屋,如同抚摸花朵。这些珊瑚曾经躺在大海的怀抱里,触摸海洋之心,鲜活地招摇,跟可爱的鱼、虾、蟹在水中嬉闹,与水母、海草们缠绵,无忧无虑。因滋润而饱满的珊瑚石让我确信,珊瑚不死,它的生命已化为另一种形态,延续着千年传奇。
当年用珊瑚石建房屋的村庄,现在基本上都在用水泥钢筋建小洋楼,没有人再从海边运珊瑚石回来砌房子了。这是珊瑚石的幸运,还是不幸?很多珊瑚建筑被弃置,破落长草,寂寞如风。依然住在珊瑚屋的,多是对珊瑚屋感情深厚的老人,或是无钱盖房子的人家。珊瑚屋似乎成了古老而贫穷的象征。它像一个老人,在繁华落尽之后,在海边默默守着一丝清辉,诉说往日的眷恋。
珊瑚屋是建筑奇葩,有独特的价值。人们不应遗忘它,而应好好保护这笔独特的遗产,让其增值,让后人有机会欣赏到这朵开在海边的“花”。
P77-82
走读大地,增长知识;走读大地,丰富人生;走读大地,赏心悦情。
我喜欢旅行,湖光山色、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叫我陶醉。因为这种喜欢,我走了不少地方。长途的、短程的,都有。行走了大半个中国,也走出过国门,看过异国的山水,感受过异域的风情。
“在文字中行走,于山水间阅读”是我的座右铭、行动的指南。在旅行中。我不只用镜头定格瞬间,还写旅行文化散文,记录所见、所闻、所悟,而且都是系列式的散文。从地域上看,有江南系列、岭南系列、边境系列、东南亚系列等:从主题上看,有“海上丝路”系列、踏访苏东坡在岭南的足迹系列、“秋目恋曲”系列等。
我写旅行散文,开始是传统的移步换景、定点换景。到后来,我探索起旅行文化散文的写法。到一个地方旅游,可写的东西很多,这就需要作者精心选材、剪裁,不要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旅行是用眼睛看,写作则要有“灵魂”。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关注其背后的人文情愫。在写景、叙事中,展开个人独特的感悟,丰富文章的内涵,从而升华文童的“格”,这才是旅行散文的“灵魂”。
我的旅行文化散文有不少发表在国内外的报纸杂志上,如《散文选刊》《中国文学》《粤海散文》《青春美文》《中国妇女报》《人民代表报》《旅游》《华东旅游报》,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泰国《中华日报》等;获得“美丽中国”“大爱兆雪杯。张爱玲散文奖”“行走天下”“美文天下”“和谐杯”等全国性的散文大奖。因此,我曾被以女性散文和旅游散文为主的《散文选刊》(中旬刊)聘为特约编辑,被《中国文化旅游》聘为特约记者(作家),被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文学月刊》聘为散文编辑。
《有一种生活叫“江南”》是我写江南的旅行文化散文集,于2014年6月出版、发行。在纸媒出版日渐萎缩的今天,它的出版,无疑是对我多年写旅行散文的肯定。事实证明,看中此书的编辑眼光独到。《有一种生活叫“江南”》在当当、亚马孙、京东、淘宝等网站上架后,颇受欢迎。此书还获得广东省湛江市第13届文艺精品奖。
由此,我整理自己自2007年以来写的岭南文化旅行散文。
岭南,古为百越族聚居之地,是中国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历史上,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后来,由于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岭南所包括的范畴有所变动。按照前斗的界定,现在所提及的岭南,是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省(区)。
本书写的正是我在这五省(区)的行走。据我了解,这是当代第一本写岭南五省(区)的旅行文化散文集。
这本书中,不仅描绘了岭南的自然风光,还从人文历史的角度挖掘了岭南文化。在古代,中原地区处于经济、文化的先进地位,而偏远的岭南被当时的中原人称为“南蛮之地”。千年的沧海桑田,经过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岭南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落后的岭南。尤其是自20世纪以来,岭南得改革之春风,发展迅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有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在某些人意识中,岭南还是“南蛮之地”,无文化可言。这是一种偏见。
事实上,岭南有深厚的文化。历史上,中原人口的几次南迁,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影响了岭南本土文化。苏东坡、刘禹锡、寇准、秦观、汤显祖、柳宗元、韩愈等历史文化名人、诗人,或是被贬,或是经过岭南,他们或开学堂办学,或教化老百姓,影响了当地文化。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就在岭南。汉代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有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设国。”汉武帝的船队从广东的徐闻港、广西的合浦港出发,把一船船的丝织品、黄金等运往南海,把大汉雄风吹到东南亚、南亚,把中国文明一路传播,最远到今天的斯里兰卡;返航时,把一船船异国文化带回岭南,带回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孕育了岭南文化。最近,中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岭南正处于“一带一路”中,这个国家倡议。对岭南来说,是个大好消息。岭南更值得前来探访,更值得写。你来,或许有惊喜的遇见。
书中所用图片绝大部分为本人所拍摄,少量系友人作品。感谢为我提供图片的朋友!感谢国家一级作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洪三泰老师为此书写序。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为此书付出的努力。
《有一种遇见在岭南》收录我在2007—2017年写的岭南旅行散文,可谓精挑细选。为使此书做得更精美,我几度重游故地,补拍图片,反复修改文章。十年辛劳为一书,真可谓呕心沥血!
心灵体验的精彩
女作家陈华清诗意行走江南,在出版散文集《有一种生活叫“江南”》之后,即将出版这本关于岭南的散文集。
我觉得陈华清这本散文集的特点是以心灵的真诚打动读者,让岭南的山水和人物闪耀着迷人的光亮。粤海逐梦,广西追寻,椰岛思念,港澳铭心,写得情真意切,细腻到位,和读者的心靠得很近。陈华清重视从自我内心感悟出发,拥抱岭南。她的感悟是心灵的全方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有深厚文化的浸润、特殊美感的发现、真挚情感的酝酿以及多彩神思的飞扬。陈华清很重视心入岭南,寻找深厚的岭南文化。岭南,原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现在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作家涉猎岭南的历史文化,走访岭南的部分地域,深知岭南文化的多元、开放、包容和海洋性特质。她赴港澳,走广西,奔海南,在2000多年前汉武帝最早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徐闻流连忘返。
陈华清在山水的幽远历史中,常抱好奇之心,善于在自己的心中叩问,引起读者的好奇。如《大汉三墩:风过“海上丝路”始发港》中,对风雨中的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有描述也有叩问,描述中隐含着叩问。此文一开始就带着叩问的好奇心:“徐闻港,这个古代海上丝路的始发港,如今是否繁华依旧,令人流连忘返?抑或是,它只是一处静静的港湾,两千多年的风浪,早已化作一港的寂寞?汉时的瓦,汉时的砖,据说在此处俯拾皆是。我能不能捡到一片汉时月光吻过的瓦?我能不能拾起一段被岁月掩埋的汉朝时光?”这种叩问也代表了千万读者的心。当然作家运用了多种手法回答了种种叩问。历史与现实交错,想象与实景融和,叙述与抒情相随,回答了所有的叩问。这就是陈华清细腻的笔触。
写作中,作家披襟剖心,真诚叙说,把个性、志趣、涵养、学识等融于字里行间。如《中国大陆最南端:珊瑚因你而美丽》中对珊瑚的描述,比较详尽、灵动。一写颜色:“各种珊瑚的颜色组合在一起,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红宝石的红彤彤、蓝精灵的蓝幽幽、雪山的白晃晃、皇冠的黄灿灿、春草的绿油油……五彩斑斓,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赤橙黄绿青蓝紫,珊瑚持着彩练在海底舞动着,给人以美的享受。”二写形状:“珊瑚的形状像木耳,像鹿角,像树枝,像吸管,像苔藓,像蜂巢,像大脑纹层,像千年灵芝,千姿百态,仪态万方。”为启发读者联想,三写别名:“于是珊瑚有了叫人浮想联翩的名字:海星、海葵、鹿茸、木耳珊瑚、蓝宝石珊瑚、绿色珊瑚……”四写诗歌:“珊瑚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歌,像一首诗。自古以来,无数诗人被它的姿容陶醉,为它吟咏。光是唐朝诗人,就留下无数芳香之作。”又如写亚龙湾的海,并进一步比喻说:“碧绿的一层,像湿润的翡翠,又像春天漫山遍野的绿草:深蓝的一层,像打翻了的蓝颜料,像周庄染坊里铺展的蓝绸缎,典雅而古老……海水浅清,犹如鸡蛋清,清澈、透明、光亮。”心之所动,心的比喻,心的想象,坦诚地和读者分享。
陈华清还重视回归心灵的本源,与读者的心源血脉相连。这本旅游散文集以灵魂漫游追寻奇异光景和内在美的感觉并加以生动的再现,引起读者心灵的感悟,一样的血脉搏动。如《白鹭:坡正湾的诗行》中对白鹭的倾诉,感人肺腑:“今天,我和同事在那个叫坡正湾的村庄见到你,人间四月的你,春天的你,我梦中的白鹭”,“你长得真美啊!身披洁白如雪的外衣,长着长而尖的铁色喙,细而长的青色腿。美得恰如其分,美得无可挑剔。碧水旁,你是临水而立的美人;苍山中,你是高贵的白雪公主。”如果说,写白鹭清晨醒来,“你洁白的身影与万道朝霞齐飞,诗情带梦惊飞起,搅动蓝天几片云”是翱翔美,那么,归来的白鹭便是和谐美,“当夕阳西下,黄昏来临,你披着满天的霞光,画着欢快的弧形,从四面八方飞回家”,“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很快,枝枝丫丫间,苍翠的树冠上,停歇着一个个白色的身影,‘一树梨花落晚风’,‘千树万树梨花开’。你如同五线谱上流动的音韵,你恍若平平仄仄的诗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合家团圆,情侣重聚,这是你最快活的时光”。这种心的感悟,给读者以心灵的愉悦。陈华清凭着心源的感悟,发现了雷州西湖的灵性美,惠州西湖的爱情美,观音山佛道并存的和谐美及感恩美,杨贵妃故里的神秘美,漓江展的朦胧美等等。
陈华清尤其注意心灵对外辐射,其指向是岭南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和伟人。作者以诚挚的心去回忆历史,缅怀伟人。如写《广卅I:风雨百年大元帅府》时,作者深情地描述了孙中山晚年在这国民革命大本营的伟绩。作者写道:“百年大元帅府,风雨百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物的悲欢。对后人来说,它是了解近代中国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大新:归来之美》中,作者这样写道:“我在53号界碑拍到这样的画面:两个中国男子坐在界碑前,面朝中国,脚踏在中国的土地上,背对越南。他们缓缓回头望向界碑上的‘中国’二字,神情庄重。我的镜头定格在这一画面上。这是我在中越边境行拍到的最美、最满意的画面。”是的,心灵深处有我祖国,有我民族之魂,就会有新的、有意义的发现。作者在《澳门:让我抚摸你的沧桑》中说:“阳光很猛烈,晒得我要眯着眼,不敢睁开。可是我不能闭上眼睛,我要睁大眼睛,好好看看大三巴,品味它的辉煌、它的沧桑。”这一细节体现了作者的心灵深处对祖国的爱恋。这正是“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的体现。
认真写出心灵微妙的体验,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特别亲近,特别亲切,这是陈华清旅游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写作中,把读者看作旧雨新知,行文就伴随着一股春风徐徐吹来,让读者心情舒畅起来。这使散文更有人情味。
洪三泰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学院院长,国家一级作家)
岭南,古为百越族聚居之地,是中国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历史上,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后来,由于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岭南所包括的范畴有所变动。按照前斗的界定,现在所提及的岭南,是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省(区)。
《有一种遇见在岭南》写的正是作者陈华清在这五省(区)的行走。本书是当代第一本写岭南五省(区)的旅行文化散文集。书中,不仅描绘了岭南的自然风光,还从人文历史的角度挖掘了岭南文化。
《有一种遇见在岭南》是知名女作家陈华清诗意行走岭南的散文集。本书的特点是以心灵的真诚打动读者,让岭南的山水和人物闪耀着迷人的光亮。粤海逐梦、广西追寻、椰岛思念、港澳铭心,写得情真意切,细腻到位。这里有深厚文化的浸润、特殊美感的发现、真挚情感的酝酿以及多彩神思的飞扬。作者披襟剖心,真诚叙说,把个性、志趣、涵养、学识等融于字里行间,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