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大漠》是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文革”期间,为响应领袖“上山下乡”的号召,北京某中学里的学生们满怀革命豪情及对未来的憧憬,到内蒙古草原扎根。主人公徐小梅和魏志远从小青梅竹马,因都身为少先队干部,工作中经常接触,渐渐互生好感,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一同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离开北京奔赴边疆,在经受种种磨难中爱情越发坚贞,后魏志远在沙漠风暴中迷失,演绎了一场悲欢离合的命运之剧。作者吴小军想以这篇小说作为对当年失踪战士的怀念,作为对那一代人青春的怀念,以及对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怀念!
| 书名 | 魂归大漠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吴小军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魂归大漠》是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文革”期间,为响应领袖“上山下乡”的号召,北京某中学里的学生们满怀革命豪情及对未来的憧憬,到内蒙古草原扎根。主人公徐小梅和魏志远从小青梅竹马,因都身为少先队干部,工作中经常接触,渐渐互生好感,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一同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离开北京奔赴边疆,在经受种种磨难中爱情越发坚贞,后魏志远在沙漠风暴中迷失,演绎了一场悲欢离合的命运之剧。作者吴小军想以这篇小说作为对当年失踪战士的怀念,作为对那一代人青春的怀念,以及对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怀念! 内容推荐 吴小军著的《魂归大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对来自北京的男女兵团战士催人泪下的凄美爱情故事。随着故事线索的延伸,时间跨越了从文革之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50多年时间,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以及其中人物的坎坷命运,再现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场景,政治氛围,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脉络。刻画和表现了当年一群可爱的年轻人(兵团战士)的精神面貌和艰苦奋斗历程,深情地讴歌了他们之间的恋人情、战友情、姐妹情……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冲击与震撼,情感的洗涤与升华。 目录 楔子 魂归大漠(第一部) 魂归大漠(第二部) 魂归大漠(第三部)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魂归大漠 (第一部) 1 清晨八点多,北京某社区的小路上行走着一位六十来岁的老者。他身背剑套,腰不弯,背不驼,身板挺直,上身穿一件略显宽松的黑色秋衣,下身穿一条富有弹性的黑色练功裤,额头上留着一点汗迹,剃成寸头的头发已黑中泛白,正在向全白过渡,两道剑眉下是一双炯炯有神的锐眼,鼻梁高直,褐唇紧闭,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此人叫方伟民,他刚刚完成了晨练,正在回家的路上,他家位于本小区比较靠里的一栋六十年代兴建的老式红砖的五层楼房,他溜溜达达转了几个弯之后,来到这栋楼房的楼下,上了几步阶梯,进了大门,向位于三楼的家拾阶而上。接下来的这一天,他也将像过往的无数个一天一样,按照早已形成了条件反射的程序来展开:冲热水澡,吃早餐,翘着二郎腿看两眼电视,起身扫扫地,弹弹这,擦擦那,问老伴王紫薇要不要上街买菜,如要去,就拿气筒子下楼给那辆老是慢撒气的自行车打气,如不去,就回房间看看书,练练字,拉拉二胡……自从前年退休以来,除了头一两个月觉得有些个不自在,以后也就慢慢适应了,日复一日都是在这种闲适安逸,平淡无奇,一成不变的固定程序中渡过。 但是今天,这个固定的程序被一个意外,不可思议的“事件”打乱了。 当方伟民像平日一样,左手稳住肩上的剑套,右手从裤兜里掏出大门钥匙,往门锁里一捅一拧,大门“咔”的一声打开的瞬间,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从大厅响亮传来,电话铃响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今天这铃声怎么显得这么响亮,这么紧促,方伟民抬眼往大厅沙发旁边小桌上的电话望去,不知是错觉还是怎么地,那电话机似乎一边大声急促地响着,一边还微微跳动着。 “谁呀?这么早……” 方伟民顺手把剑套放在过道的桌柜上,一边急步向电话机走去,一边脑子里闪出一串可能往这打电话的人名来,随即又全部否定掉:不可能,全都不可能。 当他急匆匆赶到小桌旁,没顾上坐,俯身一把抓起话筒“喂”了一声时,听筒里传来一个完全莫生的年轻人的声音。 “请问您是方伟民先生吗?” 声音文绉绉的,显得挺有教养,还管我叫“先生”,这是谁呀? “是,我是,那你是——” 方伟民一下想起,该不会是拉广告搞推销的吧,他可是最讨厌这类骚扰电话的,想到此,一下子就没了好气,只等对方那套推销广告的说词一说出头两字,就“啪”地压断电话,还要跟上一句“真讨厌”! “很抱歉,老先生,这么早就打扰您。” 对方语速平缓,语调亲切,仿佛能看到脸上挂着微笑。但是,啥事呀?听听再说,听听他跟着能说出些什么,只要你一露出搞推销的苗头,没二话,立马压断! “唔,那你是——” “哦,我叫肖书林,我是外交部的工作人员——” 什么?外交部?方伟民好象挨了一闷棍,“外交部”这三个字把他搞蒙了,以至于接下去那姓肖的年轻人说了些啥他都没留神去听。 外交部和我能有什么关系?那从来都只是在广播电视上听到看到的字眼儿,在现实中从来不会也不可能会和我发生什么关系,我的经历在那摆着呢,一个事业单位后勤部门的退休职工,退休前在这单位默默无闻地干了二十多年。再往前,七十年代末那会儿,从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回城后,先是闲待了一年多,然后到一个国营电子管厂干了七八年,后来就到了现在退休所在的这个单位。至于我的亲人圈子,我的朋友圈子,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所干的营生,所处的社会阶层,都和“外交部”八杆子打不着呢!那么,今天,这外交部的,居然来找我,这真是奇了怪了!莫不是打错电话,找错人了,或者甚至是——骗子? “喂——大伯,您听得清我讲话吗?” 那边大约等了一会儿不见这边有反应,随即又唤了一声。 “哦,听得清,我在听,在听。” 年轻人亲切和蔼的语调,已使方伟民的警觉和敌意渐渐消退。 “大伯,是这样,我这里是外交部亚洲司,我叫肖书林,您叫我小肖好了。” “哦,哦”,方伟民连忙应声。 “您曾是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兵团战士是吗?” “是呀!” “您当年所在的连队是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七师203团十连,您在二排六班,对吗?” “对呀!” 奇怪了,真是奇怪了!这外交部的年轻人怎么对我的这点老皇历这么清楚,你又不是公安部门,派出所,查户口的,你是外交部,怎么调查起我来了?方伟民越想,脑子里的问号越多。 “啊哈,大伯,您一定感到很奇怪,我们外交部的怎么会打电话找您”,年轻人热情的话语中带着一点笑意,让人听着挺舒服:“我们的工作中碰到一个情况,需要您,还有您的战友,协助一下。” “你是说,你们,外交部,的工作,有,需要我协助的地方?” P3-5 后记 在20世纪的70年代(大约是1974年),我当时所在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三团的某个连队的一名战士在一次刮着沙暴的大沙漠里失踪了,此事当时震惊兵团上下,虽然经过各种方式的多次搜救,最终都没能找到这名战士,成为刺痛人心的一大悲剧。随着时间的流逝,此事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淡化,变得再少有人提及,以至完全忘却。但是,我没忘记这件事,我经常会想起这件事,它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它时不时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令我思索,令我想象:他当时是怎样失踪的?他失踪后都经历了些什么?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这些思绪不时地扰动我,纠缠我,令我禁不住经常去想,想得久了,想得多了,一个故事就在我的心里慢慢形成了,这个故事不断地在我的心里发酵,躁动,弄得我坐立不安,以至成了我的心病,不把它写出来这心病不能去除。终于在某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下决心要把它写出来,这一写,就再也停不下来了,整整写了十个多月,当我写完了最后一个字,并在其后划上句号时,我想,我终于像母亲分娩一样,把这个在我心里躁动了那么久的故事和盘托出了,我的心病可以就此了结了。 我想以这篇小说,作为对当年失踪战士的怀念,作为对那一代人青春的怀念,也作为对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怀念。 作者 2017年4月27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