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中叠化出……
梅子的遗像,纷纷献上的白色花圈……
歌声中又叠化出……
飘扬的战地红十字旗;
医护人员抬着担架在战火中奔跑;
直升机降落,医护人员奔涌而至;
灾区中,医护人员在大雨中进行抢救;
茅屋边,女医生用嘴在帮助一个婴儿呼吸;
剧中的欧阳医生等在护送白血病人的车子远去……
同学们继续唱着,情绪越加激昂,渐显示:
几千个年轻运动员奔跑着涌向镜头,如大潮直泻而来。
镜头升起,见一群充满生机的大学生奔跑在马拉松队伍中。
——周忆跑在队伍中;
——史芬芬跑在队伍中;
——方维跑在队伍中;
——长脚和大平正方跑在队伍中。
镜头摇上,可见网络般纵横交错的城市建筑。
字幕:
当新闻界向全社会公布了这一令人震惊的重大医疗事故之后的两个星期,报社收到有关部门转来的惠仁医院上级机关的报告,指出市级鉴定对区级鉴定的否定,导致了不必要的混乱,尤其由于新闻界的介入,造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及医学院学生思想的再度波动。
正交桥头
风很大。
王均把自己身上的外套脱下,帮周忆穿上,周忆看了看过长的袖子,甩了甩,朝王均做着鬼脸。
王均突然说:“哎,你该回答那个问题了。”
周忆:“什么问题?”
王均:“你为梅子这样奔走,究竟为什么?”
厨忆裹紧衣服,沉思了—会儿说:“在一次‘红十字意味着什么’的演讲比赛中,我输给了梅子,我心里妒忌,和她争了起来,争得很厉害,她不声不响地走了。没想到,就是那天她烫伤了……她走了,再也不回来了,我永远没有解释的机会了……”
两人沉默,风吹乱了她的头发。
周忆的闪回
学校的演讲台上,一面巨大的红十字旗,一条横幅上写着“红十字意味着什么?”
长脚手持话筒激情地演说:“红十字精神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人的高度负责。红十字精神不仅应该确立在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心目中,也应该是医务界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必须遵循的法则!”
史芬芬跑上讲台,对着话筒:“病人来到医院,有求于我们,对我们寄予信心和希望,所以,我们纵然用一百次的成功,也难以抵偿一次不可原谅的失误,因为,我们的工作面对着人类最宝贵的东西——生命!”
周忆拿过话筒,庄严地说:“我们带着神圣的自豪感,使命感进入医学院,我常常扪心自问,这种自豪感、使命感能伴随我的一生吗?!”
梅子洋溢着青春气息,热情地奔上讲台:“我想再说两句,我一直记得有个老医生对我说过的话,在漫长的医务生涯中,会遇到许多病人死亡的事,有时好像是命中注定的,但作为一个医生,总应该全力以赴,设法抢救,不放弃一线希望。今天,我们都穿着白大褂,但是,有一天,当我们脱下时,我们将毫无愧色地说,它依然是洁白的!”P283-284
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女大学生宿舍》了,只记得看完之后很羡慕大学生的生活,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对罗燕饰演的匡亚兰姐姐印象深刻,她坚强倔强,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让人心生敬佩!多年之后,我有幸采访了这部电影的导演史蜀君老师,之前虽从未谋面,见面时却一见如故,倍感亲切。
史老师住在上海的繁华地段建国西路上,离田子坊很近。绿荫小院里,掩映着一栋三层的法式小别墅,踏上三楼,按响门铃,打开房门的是一位笑容可掬的先生,原来他就是史老师的爱人严明邦老师。采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史老师谈天说地,纵横开阖,完全对我这个晚辈敞开心扉,对任何事都心无芥蒂,勇于表达自已的观点。她在重庆刚出生时,父亲就穿越封锁线到抗日前线去了,她跟随母亲先到陕西三原县、西安度过了童年,后在重庆、南京生活,最后定居在上海,最让她难忘的是被散养在外公家——三原县“福音村”的日子,在那里她和大自然亲密接触,释放了天性,她从小和男孩玩在一起,无拘无柬,是个淘气调皮的小姑娘。外公是基督教教会的长老,妈妈王友儒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从小在教会学校长大的她善良聪慧,喜欢花草,富有审美情趣。史蜀君回忆:学生时代的日子虽然曾因为出身问题很压抑,但妈妈总能把生活调剂得很阳光很积极,很有诗情画意。她曾写过一篇散文《菜篮里的那一束石竹花》,深切怀念了自己的母亲,收录在《永远的爱——著名作家忆母亲》这本书中,文笔生动,情真意切,读完,我也不禁感动落泪。史老师深受母亲影响,她和妈妈一样爱自然、爱运动、爱美,又和妈妈一样心灵手巧,会做饭、做衣服、缝制各种小玩意。性格也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富有爱心,而且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感悟艺术和审美能力很强。环顾史老师的房间,典型的欧式风格弥漫着安静优雅的韵味,布置讲究,处处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石头和别致的工艺品,顶楼的露台上种满了绿植花草,煞是养眼,让人处于闹市之中也是心旷神怡。
这种诗意也渗透到她的电影里,处女作《女大学生宿舍》也因此一炮打响。其散文化的结构,清新动人的风格,成为一代年轻人的永恒青春记忆。而大陆版的《庭院深深》拍得唯美精致,深情内敛,颇有《简·爱》的味道,艺术上体现出了一种高品质,使一向较为挑剔的琼瑶女士也大为赞赏。一面是诗情画意,清新淡雅;一面却是愤世嫉俗,剑拔弩张。史蜀君坦言自己水与火的性格兼而有之,她自小在充满爱与关怀的基督教家庭长大,心中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生活中极富同情心和正义感,对社会亦葆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她对中学戏剧小组指导老师冯志远的自发援助,最终引发解决了冯老师的重重困难。影如其人,最让她心痛的电影《女大学生之死》获得了全国首届人道主义精神优秀影片金奖,可谓实至名归,虽然此片阻力重重,也使她心力交瘁,但是其对良知的呼唤、对正义的坚持最终使此片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我要么拍很优关抒情的(电影),要么就拍很有冲击力、很有挑战性的(电影),这两方面组成了我这个导演。”史蜀君如是说,她强调任何作品都要挖掘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就是“根”,好的电影都是要把本质的“根”写出来。
虽然电影成绩斐然,电影观念也颇有见地,但史老师却是我采访中唯一一位表明自己不喜欢做导演的导演。她自言生性懒散,喜欢自由,生活中又很马大哈,却偏偏做了体力和脑力都高强度的导演工作。但既然做了导演工作。她却极为严谨,全心投入,努力钻研,从湖北歌剧团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后,她对电影镜头就从零学起,一步一步走到导演的岗位上。44岁开始执导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在17年的导演生涯中,共执导了7部电影、4部电视剧,虽然数量不多,却部部都有自己的特点,在“青春片”三部曲、琼瑶片、女性片、社会片、喜剧片上都有所突破,《失踪的女中学生》因为涉及了“早恋”问题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而这些影片她几乎都参与了编剧工作。史老师也坦言自己更喜欢文学,尤其是散文。退休之后,建筑梦未了的她大胆跨界,做起了装置艺术,把电影的空间感和光影效果应用到建筑博物展示馆上,其审美的艺术才华又一次在建筑行业上重绽光芒.开辟了另一番天地,受到建筑界的关注和好评。
退休后的史老师生活舒适惬意,除了市区闹中取静的小别墅,她还在郊区置办了两处乡舍,不仅可以欣赏自然的朴素之关,享受田园之乐,有时乡舍还成了上海女导演和朋友们的聚会之所。史老师心存善念,常做善事,她待人真挚,又珍视友情,自然结交了不少好朋友,像课余艺术团的夏桂影、中戏同学曹其敬、湖北歌剧团的王玉珍……,而自己的电影摄制组团队就是一个温暖的大集体,彼此以亲人相待,每年雷打不动的大年初三各自~'-gr拿手菜到她家聚会也成为多年沿袭下来的惯例,她把这些珍贵的友情都视为生命里的财富,现在女儿也继承了她的奋斗风格,事业有成,是关国的律师,带着全家到上海一家美国律师事务所工作几年,史老师可尽享天伦之乐了。
采访在2012年9月底至10月初进行,整个访谈过程都是愉快而温馨的,虽已到秋季,却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访谈总计15盘高清录像带,16小时的录音,翻拍照片300多张,录音原始抄本27万余字,最后整理出9万字,图片40余张。因为原始材料很是丰富,2014年编辑文稿和图片时花费了2个多月。之后,通过电子邮件跟史老师反复核对了文稿和图片,经核对后的文稿有的段落经过了史老师的文字润饰,我都一一作了标注,不过,有时史老师的口述语言本身就带有文学化的特点,表达优美,又善于抒情,这和其他访谈稿有很大的不同。在家庭生活里,史老师俨然是一个幸福满满的人,严老师对史老师充满着欣赏和怜爱,对她的导演工作是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不仅主动担负起平时的家务和女儿的教育,还和史老师合作编剧了《庭院深深》。采访空闲间,严老师就时不时端来水果、汤羹,体贴入微,真是羡煞旁人,最后还冲洗了一些照片送给我,后勤服务做得很是周到。年轻时,他们两人结婚成家却分居长达8-#-,饱受相思之苦,期间的“两地书”被传为爱情佳话。如今,两位老人已经携手相伴走过近50个春秋。也衷心祝福这对老人身体安康,幸福美满。此次采访收获颇丰,除了受访人的身份,史老师对于我更像是一位忘年交的老朋友,这也许就是她的魅力所在吧。
2016年2月14日突然得知史老师逝世的消息,惊愕悲痛,难以置信……愿史老师在天堂一切安好!谨以即将出版的访谈录和此篇采访手记作为我的纪念吧。
2014年10月20日
2016年3月8日修改
史蜀君同志:
感谢你给我看了你的新作《女大学生之死》。我后天即将去海南岛,来不及仔细写什么文章了,匆匆写此信谈谈我的观感,并借此表示我衷心的祝贺——祝贺你拍摄了这样一部激动人心、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
影片开始不久,我就感觉到我被剧情的发展吸引住了,我自始至终心情激荡,经常热泪盈眶地追踪着小杨波的足迹,我的心和她的心一起跳动,为她的困惑、震惊、激动、愤怒、思考而跳动。
看电影得到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是我这个年已八十的老人很久以来没有过的情景了。
我也可想而知,在杨波这一批孩子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活动中,他们的个性、心情、情感、纯真、激愤,其实都蕴藏着你们编导一颗真挚心灵的激荡和深情!正是因为你们有这样的深情,才能如此深刻地揭露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在许多人际关系中的确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冷漠!
对于一个年轻可爱的梅子生命的消逝无动于衷,却又那么热衷于制造种种假象、谎言去掩盖医疗事故,这两种情景相对照,更加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因为,这种冷漠造成的事故正好发生在面对红十字、以人道主义为准则的医务人员之中。而区卫生局长、院长,解剖医生、护士的种种心态不一,或为了自己的地位、职务、个人处境加以回避或辩护……甚至以为了医院的升级,关系到医院数千人的职工福利为名,不惜制造种种假象,以至威胁利诱病人家属取消上诉……也就更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冷漠现象之中蕴藏着一种严重的社会痼疾,是毒害人们心灵的腐蚀剂!
这种现象绝不只是医务界才有的,各种行业中或多或少、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所以,影片所反映的这一个典型的事例,有普遍的意义。这也正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要提倡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因,的确需要大声疾呼了。
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主持人讲了这样一段话:
“不容否认,每年的习惯和医疗体制上的种种弊端,让我们变得冷漠,甚至无情……而忘记一个古老而神圣的训诫,不管有多少理由都不能违反我们的最高法则,那就是,视患者如受难的父母亲友。梅子用她年轻的生命唤醒了我们。”
造成冷漠,甚至无情的种种弊端,是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最高准则根本不相容的,是必须进行改革的,否则我们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影片之所以激动人心,正是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种种弊端中形成人们冷漠的各种心态,不能不激发人们的思考。特别是影片成功地塑造了杨波这位女大学生的真实可信、生动感人的形象,更加给人以启迪。她代表那一批大学生的共同心声,正如她和王均发生争执时所说的:
“难道我们不是在追求真理?难道不该主持公道,难道我们能容忍那些不负责任的家伙吗?”
影片通过许多生动的细节表现了杨波等学生日夜奔波寻求证据的各种痛心的遭遇,甚至失望,然而他们真挚的热情、正义、良知终于得到应有的收获。例如,当我看到护士丁红终于来到大学生宿舍那些场景,我再也无法抑止自己的热泪进流了。
于是,影片最后,当王均问到杨波:“你花了这么多精力为梅子奔走,到底是为了什么?”杨波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甚至使人感到意外,她说“我也说不清楚”。却说了她在比赛中输给了梅子,心里不服,为一件很小的事就和梅子争得一个启迪,贴近生活,实际上不仅仅是“贴近”,更是“参与生活”。
当创作者产生激情,卷入创作所表现的生活斗争的漩涡中去的时候、与作品中人物共命运的时候,已经是身不由己了,你们对梅子死于冷漠有切身的痛感,不管你们是否意识到,你们一边在创作,其实已经参与了这场反冷漠的斗争了。你们已努力去贴近生活,甚至干预生活了。不仅是你们编导,其实如获得极大成功的两个演员:梅子的父亲和杨波,如果没有那种参与反对冷漠的激情,也是不行的。
这部电影在工厂、学校、文艺界、舆论界试演得到强烈的反响,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再次祝贺你,也期待你很好地总结这次创作的宝贵经验,再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例如,我觉得,倘若在影片开始,设法精心结构,对梅子这个人物形象稍稍集中多几笔生动的描绘,恐怕比现在断断续续一些零星回忆的印象更深刻一些。总体上讲,梅子这个纯真可爱的人物的印象不够深,其实,加深她一些形象将使全剧更感人。
再补充一点,我觉得影片结尾,连续用强烈的打字机声中出现的第一段字幕,说报纸收到惠仁医院及区卫生局的报告,认为市区两个鉴定只是学术之争等等,很好。不仅说明论争还未结束,也说明,对社会的不良风尚的克服,是一个长期艰辛的斗争,绝不能掉以轻心。而杨波毕业后走向梅子关心的小镇上去工作,也意味着她正走向新的生活,面向新的斗争。
影片没有使人感到是一切顺利、大团圆的结局,这很好!
荒煤
(原载于《文汇电影时报》1993年3月6日)
(作者为原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中国作协副主席)
这本严明邦著的《史蜀君电影剧本集(精)》集印证了史蜀君从事电影剧本创作以及电影导演生涯的足迹,展示了她作为大陆青春片、女性电影代表人物的风采。本书既适合具中等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电影工作者及相关研究者参考。
严明邦著的《史蜀君电影剧本集(精)》收集了史蜀君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著完成的9部电影剧本,共约60多万字,分“上卷 电影完成台本、分镜头本”及“下卷 电影文学剧本”,上卷包括《女大学生宿舍》、《夏日的期待》、《燃烧的婚纱》、《小娇妻》;下卷包括《女友》、《孤独者》、《失踪的女中学生》、《庭院深深》、《女大学生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