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村叙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鹏森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乡村叙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吴鹏森在娓娓叙述人生故事时,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大段大段的作理论思考,从而令读者在作者时而插叙、时而倒叙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中,获得思想上的收获,并上升到对国家、民族、历史命运思考的高度。这是一个“乡下佬”写的土得不能再土的回忆录,希望它能给那些关心大集体时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其他人文学者乃至意识形态专家,提供一点真实而鲜活的研究素材。

内容推荐

《乡村叙事》是一本自传性散文集,作者吴鹏森力图运用社会学的视野,将自传性、学术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以亲身经历的生活细节反映中国农村社会的真正图景。作者是一位社会学的教授、学者,本书的写作特点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即一个最底层社会的普通乡村少年的眼光叙述个人成长经历及家庭在社会变化中的经历,来感受中国社会的变迁。

目录

引言

第1章 故乡的骄傲

第2章 父亲和母亲

第3章 忘不了的少年旧事

第4章 乡村中的政治运动

第5章 1969年记事

第6章 我的读书经历

第7章 民办教师三年(上)

第8章 民办教师三年(下)

第9章 生产队印象

第10章 乡村秩序重塑

后记

试读章节

第2章 父亲和母亲

写自己父母亲的人很多,在当今这个自媒体时代更是如此。但这些对父母的追忆文字,似乎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朱自清《背影》的影响,都在表达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父母的“不容易”以及对自己的“爱”。在本书中,我也想写写我的父亲母亲。这不仅因为那是我的血脉源头,他们也是影响我一生的两位亲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生都在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学者,我想通过父亲和母亲这两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新旧社会中的人生经历,反映当代中国普通人的命运,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微变迁。

1 父亲之死

一九六八年农历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吃过晚饭后,和平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到生产队的队屋去记工分。这是大集体时代中国农村社员每天晚上都要做的一件事。由于是例行公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每个人这一天在集体劳动中做了哪些事,需要记多少工分,所以这项工作并不需要多长时间就能完成。

记工分的事是完成了,但工分记完后,社员们并没有走的意思。他们并不急于回家睡觉,因为冬天的夜晚实在是太长了。他们总是会在这个队屋里继续聊天,悠闲地聊着张家长、李家短,孩子们则在一边玩耍。我当时只有11岁,喜欢每天晚上跟着父亲一起去记工分,主要就是为了有机会听大人聊天,或与邻家孩子们一起玩耍。

这天晚上,集体工分记完后,我便和生产队会计“下”算盘棋,这是一种以算盘作工具的智力游戏。算盘在中国那个年代是最普及的计算工具,社员记工分,包括平时的各种计算活动,都离不开算盘。算盘也是一个可以做游戏的工具,这种游戏就叫“算盘棋”。算盘棋的基本玩法是两个人分别从算盘的两边拨动算珠,按照一定的规则向中间“挺进”。如果通过计算,在双方接近时,把对方的算盘珠子“吃掉”,自己就会占优,如果连续地“吃”掉对方,就会最终将对方打败,从而获得“胜利”。要避免被对方“吃掉”,必须提前进行计算,否则在双方算珠即将接近时才发现,就会处于不利位置,被动的一方根本来不及补救。这种算盘游戏虽然简单,但很有趣,是当年农村的孩子,尤其是读过书的,并有一定心算能力的孩子们特别喜欢玩的一种智力游戏,有时候,甚至一些大人也会参与其中。

我一边听着大人们海阔天空地闲聊,一边和生产队会计下这种“算盘棋”。不知不觉的,就到了午夜时分,我和父亲才姗姗回到家中。当时,母亲和姐姐、妹妹都已经睡觉了。父亲看看天,估计夜里可能会下雨,特地用大扫帚将门前散晒的柴禾清扫干净,堆积成垛,然后我们才一起上床睡觉。当时,我们家房子狭小,只有三间坐西朝东的草房,北边一间是厨房,朝南的一间房子是母亲和姐姐、妹妹的卧室。中间一个房间是门厅,也是我和父亲一起睡觉的地方。严格说来,我和父亲睡觉的地方并不是“床”,而是一个搭建起来的临时性的床铺。用两扇很大的大门板横在两排土坯垒起的床垛上,再在上面铺上稻草和棉被,就成了一个相对较舒服的床了。这副大门板是一户社员土改时分得的地主“浮财”,因为它和社员家里的简易矮小的草房根本不配套,因此放在社员家里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有一次,这户人家请父亲为他们做砖匠活,将此门作“工钱”抵给了父亲。

深夜,我在迷迷糊糊中,突然听到有人在呼叫父亲的名字,声音忽大忽小,忽远忽近,仿佛是在做梦。终于,我还是被这种呼喊声惊醒了。睁眼一看,发现母亲正在我们的床前,对着父亲呼喊。再转眼看看父亲,无论母亲如何呼唤,父亲都没有一点反应,面色也非常难看,嘴角两边冒出一小撮白色的泡沫,喉咙里发出低沉而不规则的“呼噜呼噜”声。原来,母亲在隔壁房间听到父亲平常睡觉惯有的“呼噜”声有点异常,就起身过来察看。当母亲发现父亲的情况“不对头”时,便一边在父亲耳畔不停地呼唤,一边让姐姐去喊邻居有经验的长辈们前来商议。不一会儿,左邻右舍的长辈们都来了,大家都感到问题非常严重。在一阵简短地商议后,决定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面派人到公社卫生院去请医生,一面按照传统的迷信方法,将一只大公鸡站在父亲的前额上驱除任何“不干净”的东西。只见长者口中念念有词,希望能够将父亲从沉睡中唤醒。按照乡邻的说法,父亲可能是“摊煞”了,也就是遇上“鬼”了,必须要用红顶大公鸡来驱“鬼”。然而,从鸡叫时开始一直折腾到天都蒙蒙亮了,这一切努力没有任何效果。

恰在此时,公社卫生院的医生到了。大家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这位身材高大的公社医生身上。这位医生拨开众人,俯身察看了一会儿,此时的父亲,气息已经非常微弱。医生急忙打开医箱,拿出注射器,给父亲打了一针。可是,正是这一针下去后,父亲最后一丝气息戛然而止,再也没有醒过来。

此刻,天色已经大亮,新的一天开始了。这是我们全家刻骨铭心,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天。

这一天,是一九六八年农历腊月初一。

这一刻,我就坐在床头,坐在父亲脚边,看着这一切如流水般从眼前流过。

这一年,我刚过十一岁。不,按照农村虚岁的记岁习惯,我已经十二岁了。

P49-52

序言

秦维宪

从上海145年未遇的炎炎酷暑到略显凉意的早秋,我在两个月内陆陆续续收到鹏森兄发来的《乡村叙事》书稿。当我仔细读完这部浸透着血泪与深邃思考的纪实作品,深为作者对人生、对家庭、对国家负责任的大丈夫情怀而感动;深为作者在当代中国文坛浩如烟海的传记中独辟蹊径,为当代、为后世留下了一部融个人经历与理论探索为一体,在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的交叉思考中揭示历史本原真相的专著而欣喜。

更深夜静,伴随着上海郊外田野和草丛里的虫鸣声,我沉浸在鹏森兄泣诉如歌的业已流逝的岁月中,脑海中浮现出与他交往的历历情景。

十几年前,当鹏森兄从长江之畔的安徽师大引进到东海之滨的华东师大,我们便一见如故。在我对鹏森兄重重叠叠的诸多印象中,犹觉其不仅有三国大将张辽威震逍遥津的伟岸身躯,更有丰富的知识和理论修养,无论谈什么样的历史与社会话题,他总会发出充满“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的识见。仅以鹏森兄发表在我主持的先锋刊物《探索与争鸣》上的众多论文,几乎都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高教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而言,可见其功力之深厚。

何况,我们还相邻而居12年。在这12年中,我们曾无数次漫步在吴淞江上游的江边小径中,鹏森兄陆陆续续地向我讲起过自己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涯,我亦以一个老编辑和传记文学作者的敏感,鼓励他记下这人生的一页。

此刻,当我读完鹏森兄的《乡村叙事》,更加了解他之所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平民意识、公正理念,盖因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使然。

我与鹏森兄有缘,从他找我作序这件事足以为证。鹏森兄云,他不想找名人作序,只希望找一个了解他的好友作序。巧得很,我宛若一只茫然在天、破云而出的老雀儿,算是被他一网逮住了!

我与鹏森兄之缘,举其荦荦大者有五:

其一,我虽痴长鹏森兄几岁,然均属苦难的50后。尽管我主要生长在城市,他主要生长在农村,然而我们均经历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亦一次次沉浮于政治运动的波涛之中。

其二,我们都是草民之后,没有祖辈、父辈的大树好乘凉,没有红色光环可笼罩,因而能更深切地饱尝草根人生的艰难。

其三,我父亲1958年从上海银行报名支援人民公社,一去几十年,直至退休,还为乡村的公路建设贡献了10年,回城没过几年晚年生活,便遽然与世长辞。因此,我从儿童时代起,便一次次渡过黄浦江,来到父亲工作的南汇老港公社和六灶公社,从而对乡村的一草一木怀有深厚的感情。尤其在1961年,也即中国三年大饥馑的最后一年,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去父亲处玩,一位得到过我父亲帮助的老农民,将家里仅有的一碗蚕豆捧给我们吃,此情此景使我感到,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是老黄牛中的老黄牛!

另外,我的姑父恰好也是安徽桐城人氏。他是一个孤儿,后来投身革命洪流,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他生前对我讲过家乡的美丽山水和历史上文曲星光辉灿烂的故事。当然,也讲过不少家乡老百姓苦难的实情。除了讨饭外,他的许多描述与鹏森兄的叙述并无异样。自我姑妈于上世纪50年代随姑父去庐江、郎溪等劳改农场工作后,我也曾多次去探望他们。特别是1991年华东地区爆发特大洪水,我单枪匹马去三河、肥西、巢湖、庐江、无为等地采访,我所见到的灾情,以及听表弟们转达的白湖爆破东大圩泄洪的悲壮之举,可能比鹏森兄书中描写的1969年桐城特大洪灾更加惊心动魄。所以,我对安徽这片浸润着楚文化的江淮大地、对世世代代艰难困苦的江淮父老乡亲怀有很深的感情!

……

我仔细阅读《乡村叙事》,感到收获良多,不仅是了解了对乡村大集体时代的历史,而且得到不少理论上的解惑。鹏森兄怀着虔诚之心,认真地记录、反思大集体时代的农村、农民,特别是他个人的成长,其间诸多生活和学习细节,诸多酸甜苦辣,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味。

我之所以花许多精力,来撰写《乡村叙事》的序言,盖因这本书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像鹏森兄这样大集体时代乡村生活的经历者,又是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尤其是他擅长文字表达的天赋,所有这些都那么完美地集中到他的身上,所以才能为我们的时代、为历史、为后人留下一部难得的信史。还有,鹏森兄天然质朴的农民本色,使他善于与朋友交心,并向历史真诚地袒露心迹,这也是我们成为知心好友的基础。基于此,我欣然愿意与他一起当历史的记录者、思考者,从而不虚度白驹过隙的匆匆人生,是为序。

最后,兹录李商隐之《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与鹏森兄共勉。

(作者系《探索与争鸣》原主编、编审、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兼职教授)

2017年9月20日

后记

《乡村叙事》一书终于完稿了。虽然整个写作过程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但全书的蕴酿却长达十年之久。

本书的写作动机在引言中已经明确交待,本不需要这里再加赘述。但由于涉及当前社会的一些敏感话题,所以还是想多说一句。当今中国,上层社会出身的人已经写过太多的回忆录,出身底层社会的人很少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本书虽然并不能代表底层民众,但作为一个从社会底层成长起来的文化人,只想真实地反映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分裂的思想界,本书在意识形态上并没有先人为主的立场。只是由于出身的不同和当时所处环境的差异,各人所能看到的社会万象和接触的人事必有很大的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相互迥异。虽然作者后来在对中国社会的研究中,接触了更多的资料,在理论上也有了更深的思考,但本书并不想按照后来的思想进行主题先行式的“反思”,而是尽可能如实地还原当年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因此,可能有的地方“左派”感兴趣,有的地方“右派”感兴趣,同样,可能有的地方“右派”会跳脚,有的地方“左派”会骂娘。这都没有关系。笔者从未奢望这本小书能够得到大家一致的赞同。

由于写作过程仓促,每写完一章,我请两位好友以读者的身份帮我阅读,并提出他们的阅读意见。感谢他们不顾炎炎酷暑,及时阅读并反馈宝贵的意见。这些意见大部分都被采纳了。小部分没有接受,完全是因为笔者自己的写作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此,谨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好友,《探索与争鸣》杂志原主编秦维宪先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作序。秦先生由于身体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只能用笔写作,没想到他这一写竞写成近2万字的长篇大序。我想,一定是作为同时代人和共同经历过的苦难岁月,触动了他记忆深处的闸门,才会有抵制不住的写作冲动。面对秦先生对这本小书的积极评价和肯定,令我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汗颜与不安。尽管我们之间并非在所有问题上都有相同的观点,但不会影响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作出各自不同的判断,更不会影响我们历久弥坚的深厚友谊。

最后特别要感谢上海三联书店的钱振华先生,我总是在给他出难题,要求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全书的所有责编工作,而他竟然做到了,真的非常感谢。

为了照顾读图时代的阅读需要,本书收入一部分照片和图片。除了作者提供的照片外,有一些图片来自网络,特别是家乡的网络。在此一并致谢。

这是一个“乡下佬”写的土得不能再土的回忆录,希望它能给那些关心大集体时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其他人文学者乃至意识形态专家提供一点真实而鲜活的社会素材。当然也希望它能给那些寒门学子们提供一点励志的“正能量”。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如有错误与疏漏,敬请读者见谅。

吴鹏森

2017年9月12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1: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