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卢次伦取出包袱里面的白毛尖,亲手为父亲泡茶。卢老父亲嗜茶,且喜欢一人独坐慢饮。院墙上的紫藤花开了,花穗低垂,晚风弄香,卢老父亲坐在院墙下,膝前,一只青石鼓形磉凳,上面放着他的紫砂方壶、黑釉建瓷茶盏,他不说话,一杯复一杯,独啜,慢饮,饮罢,脸抬起来,目光投向前方远处那株立在暮色中的老榕树。这时,卢老父亲眼里,似有一层云翳升上来,黯然弥漫,挥之不去。
母亲卢杨氏为卢次伦寻了一套卢老父亲的夏布短装穿在身上,吃过晚饭,洗过澡,卢次伦脸上先前的疲惫肌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洗去尘埃之后的淳和与明静。黑釉建瓷茶盏里,新泡的白毛尖翠色浸淫,清香浮游,卢次伦将茶盏端起来,毕恭毕敬送到父亲手里,卢老父亲不吭声,接过茶盏,眉头揪起来,盯着碗中汤色,而后,小口慢啜。卢杨氏满面蔼笑,有意和卢次伦说话,询问那个转危为安的母亲,宜市边地的风物民情,卢次伦则有意将话头扯到宜市茶叶上来,由茶盏里的白毛尖说到那株千年“老茶祖”,由容美土司田九峰给康熙献茶,说到孔尚任、顾彩宜市大成楼品茗赋诗。说话时,卢次伦趁机朝父亲脸上窥觑,好几次,他试探着,想将回乡醵款的事说出来,话到嘴边,最终,还是咽了下去。父亲不朝卢次伦看,甚至不朝卢杨氏那边看,眼睛只专注于手中茶碗,默声喝茶。卢次伦站起身为父亲碗里续水,脸上赔上笑容,问这宜市白毛尖的味道如何,卢老父亲脸抬起来,看着卢次伦,不说话。许久,搁下手里的茶盏,起身往睡房去了。卢老父亲睡房在北厢房上屋,经过堂屋时,卢老父亲站在那块黑漆大匾下面,面朝匾额,背对身后天井,一动不动。卢次伦望见父亲站在那里,站起来,想上前去和父亲说点什么,卢杨氏朝他递去一个眼神,并伸手将他的一只袖子扯住了。
与宋人钱思公“三上”(马上、枕上、厕上)惯读一样,卢次伦也有枕上读书习惯,不久前,他得到郑观应郑先生寄赠他的一本《易言》。此时,坐在床上,正在灯下阅读:中国以农立国,外洋以商立国,古之时,小民各安生业,老死不相往来,故粟布交易而止矣。今也不然,各国兼并,各图利己,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其订盟立约,聘问往来,皆为通商而设,英之君臣又以商务开疆拓土,辟美洲、占印度、据缅甸、通中国,皆商人为之先导,可知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据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
母亲卢杨氏推门进来了,坐在床沿上和卢次伦说话,问到今后打算,卢次伦便将这次回来准备醵款办茶厂的事向母亲说了。卢杨氏脸上现出担忧:人生地不熟,你一个人在那里办厂行吗?卢次伦微笑点头,当他说出办厂需要两千两银子,卢杨氏显出惊色,瞪大眼睛盯着卢次伦。卢次伦要跟母亲解释,卢杨氏做了一个手势,让他止住声,临出房门,卢杨氏看着卢次伦,神色惊惶,压低声音——
你这是要剜他的肉啊。 在当地,卢次伦家虽称不上富甲一方,但家拥数百亩田产,年入粮租千担,也称得上家境殷实。卢次伦原想,只要自己道明原委,晓以前途,恳求父亲拿出点钱来并非不可能,如今看来,要父亲拿两千两现银出来的愿望,未免太过天真。母亲卢杨氏从房里出去了。卢次伦灭了油灯,躺在床上,两眼却骨碌碌瞪着,父亲阴沉的脸,母亲惊惶的眼神,宜市深山的千年“老茶祖”,泊满汉口江边的茶船,吃观音土妇女寡白的脸,一幕又一幕场景轮番在眼前上演,每一幅画面都牵扯着他的神经。他强迫自己闭上眼睛,瞬间湮没的黑暗更令他心惶意乱焦躁难耐,半夜时分,他从床上爬了起来,黑暗中,呆呆站在窗口,片刻,忽又躺回床上,院子后面传来鸡啼声,他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坐起来,刹那,似有一道电光闪过,眼前豁然一片通明。
P16-17
近年来,茶和茶文化大行其道,文曙的长篇小说《半世繁华半世劫:宜红旧事》别开一面,用艺术的形式讲述中国茶史,记录中国民族资本的艰难成长历程,其历史的沉郁厚重,其诗情意蕴的隽永清新,使这部小说具有独到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特色。
——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八届矛盾文学奖评委龚旭东
读完文曙的长篇小说《半世繁华半世劫:宜红旧事》,我欣喜且惊奇,欣喜的是它带给我的一种久违的审美感受,它温润、清新、典雅、磅礴;惊奇的是文曙驾驭历史的叙事能力以及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
——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李鲁平
民国26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国民政府其后迁都重庆,开展后方经济建设。在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计划中,茶业发展列属重要,因此,政府经济部成立了中国茶叶公司,专门负责投资扶助茶叶生产,并督导茶业科学改良及制造。民国29年春,中茶公司特派专员前来宜市,调查宜红生产历史及现有厂房设备情况,拟投资复兴宜红生产。中茶专员来宜市后与泰和合旧人吴习斋等认真洽谈,嘱吴等提出有关宜红的历史报告及复兴宜红生产计划书,以向“中茶”申请投资,并设立中国茶业公司宜红制茶厂,由吴等负责经理,中茶公司派员督导。
此前,吴习斋曾于民国17年去信广东香山卢次伦,意欲复兴宜红生产。其时,北伐完成,南北统一,国家大势趋于安定,吴信称宜红盼得了太平,拟行恢复生产,卢次伦接信不胜欣喜,当即复信:尔等为复兴宜红继起奋斗,造福社会周济民生,竟余毕生未竟之志,诚大乐事,只惜吾已年事老迈,虽有意重作冯妇,然则实已力不从心。卢次伦在复信中再三嘱咐,期待宜红复兴,重现领占国际市场。可是,正当宜红恢复生产之际,吴习斋获得消息,卢次伦在香山翠亨老家病逝。其后,国内烽烟再起,宜红再无盼得复兴机会。
民国29年,中茶公司在宜市制成米茶5000箱,由湘桂路转滇缅路输出国境,向英、俄、美等同盟国推销,其品质较之印(度)锡(兰)红茶,毫无逊色,甚或其特殊醇香更胜一筹。可惜不久,日军进攻独山,通往滇缅线交通断绝,尚未运出的数百箱宜红米茶存放泰和合大楼上,直至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仍堆积在那里未得搬走。
2015年写于仙凤山麓
第一稿修定于2015年3月4日至8月18日
第二稿修定于2016年4月19日
第三稿修定于2016年12月16日
光芒而清香的历史
李鲁平
几年前,在常德一个文学界的座谈会上,我与湖南作家文曙见过一面。当时来去匆匆,并没有细谈,对他的创作也未作深入了解。今年春天文曙说写了一部长篇,这无疑令我欣喜、好奇。欣喜的是几年没有消息的朋友又有联系了,好奇的是我不知道文曙会写出一部什么样的长篇,因为当下的长篇小说的确太多,多得读不过来。读完了文曙的长篇小说《半世繁华半世劫:宜红旧事》(以下简称《宜红旧事》),我同样欣喜,且惊奇。欣喜的是《宜红旧事》带给我一种久违的审美感受,它温润、清香、典雅、磅礴;惊奇的是文曙驾驭历史的能力以及独特个性的语言风格。
《宜红旧事》讲述的是一个与茶叶有关的故事。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青年卢次伦在孙中山、郑观应的影响下,扎根湖南宜市,苦心研制红茶,并通过汉口销售到欧洲市场。他试图开辟一条以茶叶贸易造福一方民生的救国之路。他将人生中宝贵的25年浇灌在了宜市和红茶上,但最终因为国家和社会的动荡,以及国际红茶市场的激烈竞争,不得不关闭茶厂,回到广东老家。
《宜红旧事》无疑是一部用艺术的方式叙述的茶文化史。在20万字的篇幅中,固然卢次伦是作品聚焦的中心,但茶也是作品的中心。卢次伦是宜市人群的中心,茶是宜市社会的中心,而茶叶种植、生产和销售活动则把二者统一起来。在卢次伦的人生命运中是茶叶的生长和茶香的四溢。作品对南方茶叶,尤其是红茶的产地、土壤、气候、地理、种植、采摘、加工、品质、贸易,乃至不同茶的口感、颜色、香气,等等,都有准确而生动的描写。比如中国茶叶分有多个树种,福建为铁观音,大、小乌龙;江西为柳叶、竹叶茶;安徽为槠树种;浙江为红芽;湘鄂西北一带茶树则多为大叶种。而大叶种茶树的茶叶,叶肉肥厚,香味绵远丰厚,更宜制作好的红茶。比如,作品对茶叶制作的描述,初制以萎凋、揉捻、发酵、烘干,制成成品毛茶,其中发酵一道至为关键,温度、时差必得掌控火候,茶叶由绿转红至紫铜色,香气透发;精制分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拣剔、补火、清风、精练等,工序繁缛,不一而足。又如,关于茶叶的香气,有真香、清香、纯香、含香、漏香、浮香,而宜红的香型是幽香、醇香、婉香、深香、秘香,等等;茶叶的交易过程,则有与秤头、记账清点交接,然后是看茶、观形、辨色、闻香、定级;而对品茶的细腻描写更凸显出作家的精湛的表达能力,作品从触、视、辨、意、兴、会、感、知等多角度、全方位展开饮茶者对宜红的感觉,形容宜红的芳香有“兰蕙的清雅深致”,“如入春梦,只可意会,妙处难与说”,或者吸取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借用苏东坡《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中的诗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来传达宜红的魅力。或者用诸如“宜红的馥郁从每一只青花小瓷碗中飘逸而出,萦绕漫布整个会议大厅,飘逸如水中月影,轻曼似青萍来风”,这样一种立足空间、环境并对有香气参与的新的空间环境的描绘来传达,无论是比物、喻情、拟人、赋比,都极富想象力。对茶叶的生产过程,作品则描写得更加细致,涵养、炼制、规避、提升。这些围绕茶而展开的叙述,因为建立在广博翔实的历史和知识之上,所以准确;又因为作家充满了对这一题材和故事的激情,或者因为长期的酝酿,近代万里茶道上各种人物的命运深深盘桓于心,所以作品对茶文化的叙述又充满了想象力和感染力。
……
《宜红旧事》的叙述文字典雅,但并非华丽;叙述节奏从容,张弛有致。作品巧妙而有节制地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民歌、民谣、戏曲、地方志、商业贸易资料,如屈原在《九歌》中对湘鄂边地的描写,《石门县志》对黄虎港的记载,《唐氏杂钞》中清代著名诗人田光锡的诗歌《黄虎港》,艾伦·麦克法在《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中对中国茶叶的介绍……这些细节的插入与小说人物的活动和故事的发展融为一体,为整个小说世界增添了知识性、丰富性和文化特色。
《宜红旧事》主人公卢次伦最终带着失望离开了宜市,他本期望宜红强大,湘鄂边地茶叶形成巨大产业,利惠民生,从而为华茶的前途命运开拓出光明大道。卢次伦对自己的失败、对时代的局势,其实有清醒的认识,“官不仅不以护商开源,反以病商为务……而在当今腐败官权,丝毫不谙商战要害,反以恃权巧取豪夺”,汉口茶市沦为洋人操纵,都白尼在背后操纵J.K.巴诺夫、李凡诺夫、托克马可夫、莫洛托可夫等七家俄罗斯入砖茶厂采用联手杀价,垄断了羊楼洞的鲜茶。中国茶商携起手来,合纵拒夷的计划最终破产。而远在宜市的儿子和家人,在地方官僚、恶霸的阴谋中,又深陷危险。四面楚歌在湘鄂边地的宜市唱响,这与作品中引用屈原的《九歌》内在地呼应,卢次伦的离开与无奈,与屈子在湘鄂边地的心境有惊人的相似。
但卢次伦写就的宜红历史,依然是清香的;卢次伦在宜市的二十多年茶叶人生,是光彩照入的。如同宜红的茶香,小说《宜红旧事》在对茶的历史叙述与对入的命运刻画中,向我们升腾起一阵阵浓郁而明亮的醇香,这是历史的气味,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带起的风,是近代有识之士代表发自肺腑的呼唤。
宜红,中国红茶三大品牌之一,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至爱,占据晚清民初红茶出口的半壁江山。
东方茶港汉口,一场围绕宜红的商战正在上演。这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一场特殊战事,洋行连横,华商合纵。国际茶市刀光剑影,波诡云谲。家国情仇,华茶命运,全在一曲宜红挽歌深处……
请看由文曙著的长篇小说《宜红旧事(半世繁华半世劫)》。这是一部宜红沉浮史,半卷晚清兴亡录。
文曙著的长篇小说《宜红旧事》讲述的是一个与茶叶有关的故事。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青年卢次伦在孙中山、郑观应的影响下,扎根湖南宜市,苦心研制红茶,并通过汉口销售到欧洲市场。他试图开辟一条以茶叶贸易造福一方民生的救国之路。他将人生中宝贵的25年浇灌在了宜市和红茶上,但最终因为国家和社会的动荡,以及国际红茶市场的激烈竞争,不得不关闭茶厂,回到广东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