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罗斯)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乍暖还寒的日子里,家里来了一个身穿长礼服,名叫巴斯卡科夫的人。他长着一个很自然的鹰钩鼻,脸庞呈深黑色,身板伛偻瘦小,站在那里特别吓人,大家都说“见到鬼了”。像是为了响应他的身世,我记得那天的天气非常的阴暗。在我眼中,他称得上是我见过的拥有最特殊悲惨命运的人。其实,他不是真正意义上悲惨的人,只是厄运连连;他极度缺乏幸运,他意志上的不坚定注定了他是一个不幸的人,而且他还以此为傲、乐此不疲。直到长大了我才知道,他天生性格中的那部分,造就了他这个典型并极其恐怖的俄罗斯人。其实,上帝是眷顾他的,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了他,出身名门贵族、天资聪慧、悟性好、觉悟高,就凭这样优越的条件和资质,他的生活是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他的性格带有俄罗斯人天生疯狂的因子,他还在上政法大学的时候,就和父亲闹翻了。之后就直接离家出走,走之前他还在家咒骂了一番。在他父亲逝世之后,他和众兄弟们为争夺遗产而闹僵,他当着兄弟们的面直接把父亲的遗嘱撕碎,还放话说:“我现在宣布放弃属于我的那部分遗产,以后我也不会管家里的任何事情,之后你们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我无关。”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就骂骂咧咧地走了,走的时候还把门狠狠地甩上,而且之后他就再也没回过那个所谓的家。从此,他就过上了居无定所的日子。他的性格里住着一个“自由的灵魂”,他从来不会在同一个地方住上超过几个月的时间。他这一次来到我家里也没住上多久,就与我父亲大动干戈,还动用了刀剑,之后就消失了。后来过了很久他又来到了我家里,具体与第一次相隔多久,我也模糊了。然而,他第二次的出现让我对他相对改观不少,他这一次来了没多久,就向我们表示说:“我决定要把这里当家,永远的留下来生活。”这一次他真的在我家里住上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我升学进入中学,这期间整整三年他都没有再出去流浪。渐渐的,我和他混熟了,他才开始向我表白:一直以来,大家都不喜欢他的性格,嫌弃他对人太过于藐视和不信任,看待社会的眼光过于黑暗和冷酷,而我们家对他却是一直都很热情和包容,首先就是我。和他越来越熟悉,就越激发我对生活琐事的改观,并可以衍生到极为复杂的情感高度。我被他深深地折服,他在我生活中占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大,我越来越依赖他,逐渐的他成了我人生的榜样和导师。

我是一个天生就拥有高度敏感的神经的人。这个敏感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敏感,我父母亲身上有,我祖父、曾祖父身上也有,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人身上也有,其中就有为俄国文明社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只是我身上的这份敏感被巴斯卡科夫全部开发出来了。其实,说真格的,他做我的榜样和导师远远不够格,他很快就要求我把《堂·吉诃德》俄译本进行整本抄写和阅读,这本书一直和我家寥寥无几的书的命运一样——布满灰尘,被我们找到之后才正式脱离了它原本的生活。我们在一起做了很多很多事,太多了,渐渐地都失去了最初的好奇心。他一直坚持和我母亲用法语对话,他特别敬重和关心我的母亲,对于母亲的一些建议和要求他都没有办法拒绝,并力求做到完美。母亲曾经要他帮助我学习法语,他就充满干劲地执行了这项任务,只是他的天性让他还是没能坚持下来。他对我真的很好,为了我升学的事费尽心思(由小学生升中学生),他为我买了很多对升学有用的书,要我逐渐地把这些书里的一些内容背熟。其实,我对他的认识有很多,而且他的性格也逐渐对我产生了影响。他有多面性格,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孤傲的、内向的、害羞的、不善言辞的,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他带着他的一双细罗圈腿,快速地、没完没了地穿梭在房子里和院子中的任何角落,还会不时地发出一些阴森森的笑,并伴随着一些凶狠的呵斥声;有时候兴致来了,他又可以与人非常亲近、对人特别热情,性格特别外向、好相处,头脑特别灵活,就是有时候爱炫耀自己的想法。如果他一开始口若悬河地说着某个离奇的故事,就感觉他没办法停下来。当他情绪低落的时候,任何人都休想从他身上感受到绵长、热情的回应,问他问题,还会被他怒斥。这个时候只有我可以调动他高昂的情绪,只要我出现在他的视野里,他会立马飞奔过来迎接我,和我肩并肩地搂着,带我去田野里或者花园中,找一个安静的角落,两个人坐在那里。他给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朗诵一些文章。他这种迅速的变脸让我对过去的一些传统的情感和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P36-38

目录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附录

 蒲宁年表

序言

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 霍尔斯陶穆

我们所了解的蒲宁先生,文学经历跟家庭与政治几乎密不可分,其作品的中心思想单纯而又清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俄国以民间生活为背景和主流的文学作品在欧洲享有很高的地位。而蒲宁出生在俄国中部沃罗涅什镇一位乡村地主的家庭里。由于当时“英明的地主老爷们”正在镇压被剥削的农奴们的反抗,政治运动频繁,很快蒲宁的家庭沦为了破落贵族。

关于他的生活,他不愿多谈,只有他的家人和近亲还留有一些关于他生活的回忆。散碎的印象亦不足以让我们了解他整个人。

蒲宁表面看上去是一个封闭起来的人,据他所言,他只有在诗文里才能找到过去,把自己联系起来;他拒绝谈论国事,宁可沉浸在柏拉图式的幻想之中,也不去瞻望未来。蒲宁的学生时代,由于家中实在贫困,他曾到一位有时一起切磋文学的朋友家学习制桶。这大概说明他在年轻时候受托尔斯泰的影响颇深:托尔斯泰爱护穷人的风格,让蒲宁决定靠自己的双手来谋生。制桶这活计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却有独特的要领,不下苦功夫、不费一番心血是做不成的,就我的了解,桶板之间的组合就够费劲了。

也许蒲宁认为光靠坚苦的劳动并不足以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他为了抵挡所谓“世俗的诱惑”,使自己的境界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找了一位朋友来指导自己,并决心通过吃素的方式来表达这份信仰。不过,很快他就打破了自己这份信仰。有一次蒲宁去拜访托尔斯泰,在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饮食摊。他强忍着不为这些美食所动心,直到最后路过一个卖肉酱的摊位时,他实在忍不住,决定投降,然后开始吃了起来。后来他为自己破戒而辩护:“真正打动我的,不是肉酱的香味。正是因为我要控制我的欲望,所以我不能做欲望的奴隶;我必须做到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的自由境界,这才是战胜自身欲望的途径。欲望根本征服不了我。”这种话一公开,他在朋友面前便不好意思再提及自己的这份信仰了。

托尔斯泰则觉得蒲宁应该再放开一些,他对蒲宁的所谓信仰并不怎么感兴趣。托尔斯泰说:“你打算让自己从事体力劳动固然是伟大的、淳朴的,但也不必过于死板。什么事都不是生来注定的,一个人可以选择更舒适的方式去生活。”蒲宁深受启发,本来他对制桶也不太感兴趣,如今更是选择了写诗这一行当,托尔斯泰则劝他说:“如果你觉得写诗能体现你的人生价值,那你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但我认为最好不要把它当成你个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托尔斯泰的警告是中肯的,但他却忽略了蒲宁的决心,蒲宁后来一直以写诗为终生奋斗的目标。

只有真正的热爱,才会把一件事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蒲宁很快就在诗歌方面展现出了他的才华和天赋。他开始模仿传统古典诗歌,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他忧郁而又自然地歌颂着田园生活,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共鸣;在散文诗歌方面,更是笔触细腻、朴实又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描写大自然来展现他丰富的内涵、饱满的文采与思想。

蒲宁写诗时坚定不移地按照写实的风格来记录生活,与其他人热衷于“虚幻的象征主义”“脱离生活的新自然主义”“沉浸过去的原始主义”及“幻想未来的未来主义”等等,像一阵阵风一样的所谓文学风尚不同,他在时代动荡不安的交替中,孤单一人向前求索。

蒲宁第一本引起广泛关注的小说叫作《乡村》,那一年是1910年,他40岁。这本风格阴郁甚至有点儿残酷的小说一改他以前的诗歌风格,批判了国内一些农民的冒进主义。这让蒲宁声名大振,读者积极讨论,影响甚广。小说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俄国乡下有一些民族主义倾向的农民,骄傲自大,异想天开地认为自己的国家有朝一日能够征服全世界并统一全球。这种一厢情愿的情绪,普遍的存在于当时的俄国社会。蒲宁小说中客观的批判和逼真的刻画,显得真实而压抑,这原本就是俄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本色。

回过头来看这部小说,它并没有硬搬历史来解释为什么农民会出现这种情绪,而是描述了两位主角的祖父被村上的恶霸放狗咬死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情节往深读很耐人寻味,因为它暗示的是一种先天的精神压迫,这种精神压迫来自更上层、更高压的手段,蒲宁通过对这种压迫的正面描写来暗示对这种手段的鄙视。在俄国第一次革命运动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我们都知道,这预示着更大的暴力即将到来。

其实严格来讲,这本小说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就题材和风格来说,跟一般的小说也有着不小的区别。由于没有合适的题材名称,所以这本书的外文译本都被大家称为小说。从小说的很多细节可以看出蒲宁曾用心处理过,这些细节都是由一系列的这种农民和工人的暴力行为组成。评论家对题材和风格不太感兴趣,即使觉得细节烦琐也不在乎,他们只关注细节描写是否慎重,不是那么的天马行空就行。当然了,国外的读者只想看到内容,对于一些评论他们选择无视。直到最近,这本书突然又流行开来,因为二十几年前的现象直到现在还在继续,所以这本书对于俄国的异见者、流亡者来说,都有很切身、很深刻的意义。

在蒲宁眼里,对于狂热的俄国民众,用一些短篇文章来讽刺已经达不到什么效果。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宗教传播上,企图用转移人们的信仰的方式来达到救世的目的,虽然他认为宗教并不能拯救国家,宗教于个人而言也只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只能达到自欺欺人的效果。除了对故土的思念,他也不再相信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能够给他带来什么帮助。为了不太张扬并且保护自己,他果断地不再用写短篇小说的手法来刻画乡村,自从看破了人世间的种种虚伪和丑陋之后,他也提不起来对美的兴致,他只想自由而潇洒地活下去。

虽然蒲宁想着重批判被这种社会污染的人群,但他仍竭力克制着自己情绪,简化枝节和人物,以便顺利地展开整篇小说。作者并不想太深入描绘故事中的角色,就像他克制住自己的原因,一旦爆发也许就不可收拾。人的欲望伸展就像这本书中的美国大亨一样,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还想以权力横行天下,甚至还想长生不老。可想而知,这种可笑又可怜的举动肯定会随着他生命的消失而消失,像泡沫破灭一样,这种人的生命毫无意义。作者通过描绘这样一个人来批判一群人,并以《命运》为题的诗歌来做全书的结局部分。这首诗的出现也无可争议,作者通过大自然与人类虚荣心之间的争斗,来烘托出全书的气氛。这当然来源于作者对语言与品位的高度驾驭,让人更加深了对《来自旧金山的绅士》这部书的印象,从而很快被读者看好;然而精彩的不止这些,深入剖析下去会发现,它对人性罪恶有鞭挞,对恶意解读文化的人就批判,因为这些都会形成悲剧的根源。但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仍然不放弃对人类文明的期待。

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去,国内革命已风起云涌,刚旅行归来的蒲宁目睹了欧洲社会的一系列变化,本身怀旧的他对战争已深恶痛绝。起初,他对俄国十月革命感到非常茫然以及不知所措,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想封锁以及对人们自身的压迫让他日渐沉默。于是,他被迫选择流亡异国,感情上也更加关心和可怜俄国的同胞。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也经常怀念以前质朴的农民,联系到现实,精神上难免痛苦。蒲宁从对自我的不断探索中发现了人性中不可屈辱的一面,他从哲学的角度认为生命的潜力是无限的。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自比一棵“上帝之树”,生于大自然,长于大自然,上帝让风怎么吹,他就跟着上帝的意思怎么跑。正是这种自我安慰式的心理暗示,才让蒲宁甘愿接受漂泊的命运。

蒲宁对于祖国的热爱高于一切,他笔下的属于他心中的新俄国前途光明、美不胜收,因为他摆脱不了自己对故土的留恋。这些都体现在他1924—192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米佳的爱情》中,通过一个个小细节把角色的热情和各种心理状态真实刻画出来。《米佳的爱情》一方面谴责政治高压下人民的死亡,一方面向俄国古典传统文学方面回归。六年之后,蒲宁根据个人的经历写成并反映俄国多个精神层面问题的作品《不幸的日子》隆重推出,俄国乡土的富饶美丽在这部小说中尽收眼底,因为这是蒲宁最珍贵、最拿手的看家本领。

纵观整个俄国文学史,蒲宁的崇高地位毋庸置疑。他把俄国19世纪以来的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至于其文学修养和写实风格的文笔,跟他本人相比更显得周密、真实和生动。对于一个经常撰写抒情散文与诗歌的作家,那份气质体现在文辞语句上,却没有丝毫的夸张和矫揉造作,平实的风格、朴素的语言使他的作品读上去显得诚挚动人。就算是不同国度的人通过翻译去了解蒲宁的作品,也会瞬间感受到他最突出的特点与天赋才能。

蒲宁先生,请原谅我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概述了您的作品精华,但我能叙述的实在有限。现在,就请您上台接受瑞典国王代表瑞典文学院颁给您的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请您接受我们衷心的祝福。

内容推荐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的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是一个敏感、细腻而忧伤的男孩,故事以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历程为线索,表达了阿辽沙对自然、对亲人、对爱情和对周围世界的丰富感受。

从幼年时的单纯与明朗、少年时的懵懂与挣扎,到青年时的思虑与波折,我们跟着阿辽沙一起经历人生:我们一起经历了在乡间撒野的欢乐,一起经历了第一次进城的兴奋,一起经历了对学校教育的反感和抗拒,一起经历了第一次发表诗作的喜悦,一起经历了初涉社会的青涩,一起经历了几场刻骨铭心的恋爱……在喜怒哀乐中,我们跟着阿辽沙一起慢慢地长大。

编辑推荐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的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27年至1933年,历时七年之久。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着重表达“我”对大自然、故乡、亲情、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心路历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