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伯主编的《在上海的美国人(第2卷)》对不同领域在沪美国友人进行深入采访。他们之中既有资深的职业外交官,亲历过中美建交之时的开创性岁月,退休之后则转而潜心研究老上海人文掌故,用文字和影像讲述着上海令人动容的细节;有跨国公司高管、商业问题专家和专业领域人士,他们对如何应对与西方文化浑然不同的中国商业文化有着迥异而深刻的理解;有投身于文化、教育、体育、公益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更有一群不甘心永远为别人打工的草根老外,为了光荣与梦想,一路闯荡,经历艰辛。他们的故事充满了真情和实感。娓娓道来,令人感到真实而亲切,本书勾勒出了沪上美国友人的群谱图,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一群体并与他们交上朋友。
《在上海的美国人》第一卷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得到了多方肯定。延续第一卷人物的强大阵容,吴心伯主编的《在上海的美国人(第2卷)》中的10位美国人,同样是奋斗在上海各界的精英人才和行业翘楚。他们之中不少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来到中国。亲历了中国和上海沧海桑田般的巨变。他们懂得抓住机遇,通过辛勤耕耘,取得了骄人成绩,也得以与走向国际舞台的上海共同进步和飞跃。
序
一个“文艺复兴人”的申城奇缘
——记帕劳前司法部长迈克尔·罗森塔尔
为上海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记康德乐中国区董事长冯伟立
与上海共成长、齐进步
——记美国律师顾树基
聚焦中国:三十年风起云涌
——记涉华商业问题资深咨询专家沈珮琪
笔尖流淌的上海情
——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前路透社资深记者阳歌
来自美国的“中国好邻居”
——记上海理工大学美国文化交流中心主任珍妮弗·塔琳
美国人,中国心
——记弗吉尼亚大学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君廷
舞出爵士上海之魅力
——记中国历史、文艺领域的权威学者、作家费嘉炯
醉心上海老建筑的“洋克勒”
——记建筑设计师斯宾塞·多丁顿
立志以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为己任
——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杰
后记
一个“文艺复兴人”的申城奇缘——记帕劳前司法部长迈克尔·罗森塔尔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是上海的城市精神所在,这种精神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有助于营造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社会环境,因而吸引了一大批追逐机会、追逐梦想者纷至沓来。这些人经历不同、肤色各异,但相同的是,他们都被上海包容、开放的氛围所吸引,美国人迈克尔·罗森塔尔就是其中典型。 一
迈克尔活跃在上海的商界、咨询界、培训界,内容涉及教育、人力资源、时装、零售、医疗、媒体,甚至演艺圈,触角甚广,是个不折不扣的“多面手”,他对机会有着非同凡人的嗅觉,自得其乐并游刃有余。英文中“文艺复兴人”一词喻指多才多艺之人,词源可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巨匠,他们的涉猎之广泛、知识之渊博和胸襟之广阔赋予了这个词更丰富的内涵,用这个词形容迈克尔再确切不过了。
然而,迈克尔又与其他或向往上海已久、或拥有良好的中文背景、或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初来乍到者不同,2005年抵沪时他完全不懂中文,几乎就是凭着一腔热血,更准确地说,仅仅是“一次好机会”,他便毅然收拾行囊来到上海,一待便是10年。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几岁算是定型?一个人到几岁还可以有重新开始的机会?这些问题在迈克尔来上海之前恐怕他自己也不曾想过,但他在上海的10年足以给出答案。现在回想起来,他表达得最多的还是“感恩”,感恩上海、感恩中国,是上海给了他在此生活与发展的机会,体验与美国、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思维和行事方式,改变人生轨迹,成就更多内心深处潜藏已久、本来不太可能实现的理想抱负。放下身段。选择重新上路
迈克尔有着不同于许多普通“老外”的耀眼背景。1988年他从美国华盛顿法学院毕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此之前,他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大学,攻读心理学,1985年毕业。本科期间,迈克尔曾作为实习生,在国会山为当时的民主党参议员比尔·布拉德利工作。布拉德利在2000年参与竞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不过最终铩羽而归。1988年从美国大学毕业后,迈克尔从一名小律师做起,先是在美国联邦求偿法院谋得一份差事,为法官博赫丹·福特伊工作,后又辗转至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效力于威尔逊·科文法官;做了五十多年法官的科文曾在1964年由约翰逊总统提名为美国联邦求偿法院首席法官,可谓资深老前辈。凭借这段经历,在法律界崭露头角的迈克尔逐步走向美国司法体系的顶端。被司法部相中后,他担任了8年的联邦检察官,主要负责处理经济案件。出色的工作业绩使他于1993年和1996年两度获得美国司法部长亲自颁发的“杰出庭审律师奖”。回忆当初,迈克尔的自豪溢于言表,直言那是段“美妙的经历”,不仅因为能报效国家,而且在此过程中,他成为了抗辩式刑法制度和司法公正的忠实信徒,“担任美国联邦检察官的经历让我备感自豪。能和这么多忠于职守和天赋异禀的人一起工作,真是荣幸之至。我们都把程序正义和法律人的操守看做头等大事。如果某个案子在经过充分调查后,证实其事实不充分,或构不成犯罪的话,我和同事就不会起诉当事人”。
但天性追求挑战的迈克尔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享受既得荣誉,或安于现状,按部就班。后来,他离开美国,远赴太平洋岛国帕劳共和国任特别检察官,一路平步青云,官至国家司法部长,成为在帕劳担任部长级别职务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外国人。他手下员工超过200人,管辖范围涵盖帕劳公检法体系的方方面面,包括治安巡逻、刑事调查、检察诉讼、监狱系统、毒品稽查、消防救援、移民管理、海洋及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这份工作真的很棒,让我在管理的同时,涉猎了许多新领域。而且我的工作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形成了积极影响。”谈起在帕劳的6年半时光,迈克尔脸上写满了欣慰和怀念,好似又回到了云淡风轻、碧海银沙的太平洋岛屿。
尽管生活节奏缓慢,无忧无虑,但他没有得过且过地混日子,天天晒日光浴,或者潜水冲浪。相反,他对自己严格得出奇,足以称得上是“工作狂”。“我热爱这份工作,因此全情投入。每天都盼着早点起来开始工作。”除了履行司法部长的常规职责外,他还做了很多对帕劳有着长远影响的工作。比方说,由他主导建立了相关政府数据库,他负责起草修订了相关法律法规,他参与了许多设施的修缮工作;他还作为政府专项工作组成员,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他一年两次培训帕劳警察;此外还抽空在帕劳社区大学教授法律,担任了两年的帕劳律师协会主席。这些工作和服务耗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但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帕劳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司法体系上烙上了明显的“罗氏”烙印。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譬如他建立的数据库,在帕劳沿用至今,协助该国检察官更好地配置资源。在帕劳律政界的砥砺,经过6年半的积淀,催生了他对该国司法制度的一些独特思考,而这些思考浓缩在了两篇大作中。迈克尔一手创建了“帕劳恢复性司法项目”,并为联合国撰写了专题研究报告;另外,他在对帕劳最大城市科罗尔的监狱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发表了《科罗尔监狱:监狱社会化》一文。P3-5
序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科学发展的排头兵。上海既是改革开放的巨大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动力。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20多年来我们以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为方向坚定前行。上海的改革和开放始终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国际友人的广泛参与和国际舆论的支持鼓励。
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有着许多综合性的、公认的、国际可比的指标,而其中外籍人士的居住和外国企业的经营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20世纪初叶,上海就是海内外万商云集、近悦远来之地。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上海更是举世瞩目的目标。2010年上海世博会,190个主权国家、56个国际组织正式参展;18个中外企业馆;50个全球最佳城市实验区案例参展充分说明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魅力、其影响、其正能量的与日俱增。目前,常年居住在上海的国际人士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美国友人在西方国家中数量最大。事实上,回溯上海开埠以降近两百余年历史,上海一直是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文化交融的枢纽。她不仅是美国领馆、金融机构、学校以及侨民的最早登陆地,今天更是美国政要、社会和文化名流访华必经之地。当下全球范围的“上海学”,已渐成显学,而美国学术界的研究最为活跃。
旧时代的上海吹沐着欧风美雨,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为浓重的中国城市。寓沪美侨随着数量不断壮大,20世纪顶峰时期多达近万人,美侨亦成为上海外侨群体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在传播西学、促进文化科技事业等方面对上海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融入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之中。而今改革开放的上海重新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但是历史沧桑与时光变迁都无法使人淡忘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生活过工作过的外国友人之辛劳和努力,我们对此理应心怀感激。
作为在沪西方外籍人士之中数量最庞大的美国友人群体,他们选择在这座中国最为多元化的城市安居乐业,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们是如何看待上海的?他们对城市发展又有哪些建言?应当听取,理应重视。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上海的美国人》的编纂者做了一件富有意义的开创性工作。
本书对不同领域在沪美国友人进行深入采访。他们之中既有资深的职业外交官,亲历过中美建交之时的开创性岁月,退休之后则转而潜心研究老上海人文掌故,用文字和影像讲述着上海令人动容的细节;有跨国公司高管、商业问题专家和专业领域人士,他们对如何应对与西方文化浑然不同的中国商业文化有着迥异而深刻的理解;有投身于文化、教育、体育、公益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更有一群不甘心永远为别人打工的草根老外,为了光荣与梦想,一路闯荡,经历艰辛。他们的故事充满了真情和实感。娓娓道来,令人感到真实而亲切,本书勾勒出了沪上美国友人的群谱图,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一群体并与他们交上朋友。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邀请我为本书作序,我深感荣幸。其中有些美国友人我熟知,有些虽不认识但于心敬佩。愿本书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又一例证,激励我们多交流、多学习。
是为序。
后记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使上海日益成为吸引全球各界精英纷至沓来的国际化大都市。最新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已经成为全国外籍人员数量最多的城市。作为西方国家中在沪侨民数量最大的一个群体,美国友人在上海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为日新月异的上海注入了活力,也在这里收获了成功。
2013年6月,《在上海的美国人》第一卷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得到了多方肯定。诚然,第一批29位美国人的故事还不足以涵盖这个群体的全部,在上海建设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涌现了一大批心系上海发展、锐意进取奋斗的优秀美籍人士,他们的故事各具特色,可歌可颂。为了深入挖掘这一群体为上海发展所作的贡献,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决意将《在上海的美国人》打造为系列丛书,继续从个体故事的角度记录、反映和剖析上海与美国地方交流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向外国读者介绍上海,我们将本卷及其续集定为中英双语版,同时也借以扩大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延续第一卷人物的强大阵容,本卷中的10位美国人,同样是奋斗在上海各界的精英人才和行业翘楚。他们之中不少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来到中国.亲历了中国和上海沧海桑田般的巨变,他们懂得抓住机遇,通过辛勤耕耘,取得了骄人成绩,也得以与走向国际舞台的上海共同进步和飞跃。
本套丛书由吴心伯主编,胡华总策划。本卷由叶君和丁晴统稿、审定;倪韬、叶扬、洪俊杰、杨填奇、陈笑汝、陆晨、Mark Andrews、Luke Sheehan等人采访并撰文;倪韬、郑超、卢正源、陆晨等人翻译;英文部分文字由Paul LePetit校改;大部分配图由受访者友情提供。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上海美国商会等多家单位热心协助采编工作,举荐了许多优秀人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