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红四方面军卷共7册)》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历史亲历者回忆录、口述史料、长征日记等的大型历史文献资料集辑。在选材内容上,要求必须是亲历者自己撰写或本人口述资料,以保证文献的史料价值。
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宣传教育意义。
| 书名 |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红四方面军卷共7册)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红四方面军卷共7册)》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历史亲历者回忆录、口述史料、长征日记等的大型历史文献资料集辑。在选材内容上,要求必须是亲历者自己撰写或本人口述资料,以保证文献的史料价值。 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宣传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是一项大型红军长征史料征集工程。该书从资料征集到基本成型历时10年,总计约1500万字。丛书收录有红军长征亲历者或参与者、见证者的回忆录、口述史料、日记等,从各个方面反映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的艰辛历程,记述红军在长征中粉碎国民党围追堵截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记录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本书是其中的《红四方面军卷》,共7册,主要以回忆录、口述史料、日记等形式记录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各种经历。 目录 一、概况 率军北上 朱德 回忆红四方面军长征 徐向前 风雪长征路 陈锡联 浴血长征路(节选) 秦基伟 人类史上的伟大壮举 洪学智 红四方面军长征情况概述 傅钟 艰苦长征路 王新亭 难忘的征程 刘瑞龙 历经艰难曲折取得长征胜利 范朝利 参加红军跟随长征 康立泽 红四方面军长征 王恩厚 雄关漫道真如铁——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记 谢邦选 漫漫长征路 岳仲连 二、强渡嘉陵江 川陕边区 王新亭 离开故乡 傅崇碧 转战巴蜀(节选) 王定烈 离开川陕根据地前后 王宏坤 强渡嘉陵江 许世友 西渡嘉陵江 傅钟 突破嘉陵江 洪学智 红三十三军在川陕边的斗争和西渡嘉陵江 王维舟 西渡嘉陵江 陈再道 强渡嘉陵江 程世才 出发长征 李德生 强渡嘉陵江 徐国夫 突破嘉陵江 陈宜贵 横渡嘉陵江 罗光泽 强渡嘉陵江 徐芝富 强渡嘉陵江 杜万荣 组建水兵连西渡嘉陵江 伍伦发 策应中央红军 盛先传 江上的回声 王春声 “小侦察兵” 鲜明 攻击之前 孙洪道 “草船借箭” 李世春 塔子山头的回忆 高志荣 攻克剑门关 陈康 攻占剑门关 屈兴栋 剑门关上杀敌人 罗光泽 勇夺剑门关 徐国夫 南部战斗 韩东山 回忆剑阁会议 余洪远 偷渡涪江前后 吴仕智 三渡涪江 宋献璋 江油中坝麈战急 郑维山 关于红军强渡涪江、包围江油县城战况的回忆 李明 忆中坝等地人民对红军长征的巨大贡献 余洪远 湔江两岸 方子翼 “盘堆”架桥 田厚义 三、西进松(潘)理(县)茂(县)地区 土门、北川河谷战斗 郑维山 茂县阻击战 徐芝富 回忆在松理茂的岁月 何坤 第一次战斗 杨新友 掉队的小排副 王学敏 红小鬼“小河子” 毛尚仁 红军进羌寨 何雨农 红军长征到羌寨 马福寿 四、迎接中央红军 接应中央红军 洪学智 在松潘迎接中央红军 李德生 干佛山一线防御 王宏坤 第三次负伤 傅崇碧 光荣的使命 余洪远 挺进懋功 董兴谱 懋功放歌 徐国夫 五、懋功会师 红军团结胜利的篇章——忆懋功会师 李先念 攻克懋功会师达维 韩东山 难忘的两次会师 郑维山 会师(节选) 傅崇碧 第—次见到毛主席 向守志 一、四方面军会师前后 黄萍 与中央红军会合 王定烈 曲折的道路胜利的征程——随红四方面军转战鄂、豫、皖、川、陕、康、甘情况回忆(节选) 江波 懋功会师 盛先传 架起天线是一家——忆红一、四方面军电台会师前后 徐明德 六、与红一方面军共同北上 难忘的三次过草地 许世友 跟着党三过雪山草地 李德生 “之”字征程 陈再道 随左路军北上 李培南 抢渡大金川 许昌 芦花备粮 熊友刚 毛儿盖筹粮 肖永正 长征途中的一次背盐行动 黎启先 心向北上 袁璜 艰险北上路(节选) 盛先传 沉重的足迹 徐国夫 北上的艰苦岁月 何坤 艰苦的草地行军 潘峰 北上攻打包座 徐芝富 闪过“虎头”打“屁股” 杨政和 包座之战 程世才 包座之战 张开基 包座之战 孙继争 攻堡战 潘焱 忆长征中的两件事 赵新 误失北上机会 张宗逊 强渡大金川江 洪学智 艰难的日子 袁光 三过雪山草地 刘志坚 我三次翻雪山过草地 黄荣 五过夹金山 汪名震 三翻大雪山 张步德 一位红军机要员的长征经历 杨志宏 一个通信战士的回忆(节选) 罗若 我在长征中的电台工作 林青 我两次经过草地的回忆 王荣高 过雪山草地目击记 魏程 留在雪山草地的记忆 罗坚忠 带伤过雪山 常毅 12次翻越夹金山三次过草地 胡宗林 我亲历的一过雪山草地 方子翼 三过雪山草地 严大芳 我三次爬雪山过草地 王夫同 三过雪山草地 李在宇 不畏艰难困苦,三过雪山草地 梁文奎 难忘的雪山草地 杜华义 过雪山草地 胡德法 过雪山草地的记忆 江有才 雪山草地的艰苦岁月 沈先夫 雪山草地行军难 吴正夫 回忆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岁月 王进山 三过“死亡地带” 张力雄 三过草地 谢良 三过草地 吴先洪 关于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的一些情况 唐荣华 三过草地 李映光 三过草地 蒲润 回忆三过草地 庞济轻 不该发生的事情 李永睇 九死一生出草地 谭清林 过草地,我们经历了“四难” 张世魁 草地生活片断 罗光泽 三过草地经砺炼 朱邦仁 长征路上 田震 一生难忘长征路 王云贵 回忆长征 马志远 长征途中片断 杨锡海 红色家庭伴我行(节选) 向英 我记忆中的长征 戚怀培 我所经历的长征 石仲山 战士的记忆 吴绍文 回忆长征艰苦历程 郭继联 回首长征路 鲜挺胜 激情满怀忆长征 刘承万 拉着马尾巴走长征 何云峰 终身难忘的艰苦岁月——我所亲历的长征 孟克 艰苦的长征,顽强的意志 向长青 刻骨铭心的长征记忆 韩彬 活着就要走下去 邓才文 挑战极限的力量源泉 陈金钰 长征路上 程义楼 草地入党 刘寅 我掉队以后 杨春林 盐 徐文礼 四穗苞米 曾贵山 最后一份“救命粮” 潘平 一杯炒面 吴林友 救命的“皮鞋” 肖延 小宣传员们 廖兴文 一个“红小鬼”的追怀 夏云成 七、南下转战川康边 …… 八、西进康北 九、与红二、红六均团在甘孜会师 十、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 十一、会宁会师 十二、女红军忆长征 十三、回忆长征人物 十四、其他 试读章节 按照两河口会议的决定,一、四方面军的部队陆续开拔,分路北进。 我带的一路部队,7月6曰从理番地区出发,斗折蛇行,沿黑水河北岸行进。黑水河面不宽,约三四十米,但水流湍急,浪涛翻滚,深不可测。据老乡说,没有索桥是过不去的。沿岸的溜索桥本来就很少,敌人为防红军渡河,几乎破坏殆尽。两岸山势陡峻,小道崎岖,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茂密无间,遮天蔽日。敌机虽不易发现我们,但部队运动受地形条件的限制,一天只能走五六十里。沿途经过些藏民山寨,大都空空如也。他们受反动宣传的影响,早已牵上牲口,驮着粮食,转移到深山老林里去,有的还不断向红军放冷枪。民族矛盾是历史上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求部队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吃了藏民的粮食,用了藏民的柴草,都要如数付款,或写个欠条,留在那里。住过的房屋,临走时要打扫干净,上好门板。那时,我们最困难的是粮食。部队路过的地方,能搜罗到的粮食差不多都搜罗净尽,即使这样,粮食还是不够吃的。途中,零星战斗不断,主要是藏族上层反动分子进行武装抵抗和袭扰活动。 7月中旬,三军团已进抵黑水、芦花地区。彭德怀军团长得悉我军正向维谷开进,当即亲率一个团前来接应。维谷渡口的索桥遭敌人破坏,大家只能隔河相望。那里水流甚急,水声很大,双方说话听不大清楚。我见对岸有个身材粗壮、头戴斗笠的人,走路不慌不忙,估计是彭军团长。相互招手后,我便掏出笔记本,撕下张纸,写上——彭军团长:我是徐向前,感谢你们前来迎接。捆在块石头上,扔过河去。两岸的同志,十分高兴,互相喊话、招手、致意。第二天早晨,我从维谷赶到亦念附近,找到一条绳索,坐在竹筐里滑过河去,与彭德怀同志会见。我们谈了些敌情及沿途见闻,还商谈了部队架桥事宜。他给我的印象,是个开门见山、性格爽直的人。 因桥未架好,大部队无法过河,我们在维谷一带住了两天,才抵芦花。张国焘、陈昌浩和党中央领导机关,也陆续来了。在那里,我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张闻天、博古等同志。见到这么多中央领导同志,我既高兴,又拘谨,对他们很尊重。毛主席还代表中华苏维埃政府,授予我一枚五星金质奖章。这不是给我个人的荣誉,而是对英勇奋战的红四方面军全体指战员的高度评价和褒奖。 红四方面军八十八师和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已占领毛儿盖。王树声率后卫部队陆续撤出岷江东岸,向黑水、芦花、松潘地区集中。胡宗南部正加强对松潘的固守,薛岳一部亦进抵平武、文县,配合胡敌防我北出甘南。那时我和总司令接触最多,几乎天天在一起核对敌情,调动队伍。我对周围敌军的兵力部署、番号、装备、位置、作战特点及我军各部队的住地、人数、行进方向等,全装在脑子里,记得滚瓜烂熟,能有问必答,总司令对这点比较满意。他认为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年轻,有朝气,部队生龙活虎,纪律严明,是支难得的有战斗力的队伍。他说一方面军过去也是这样的,但经过万里转战,损失不小,十分疲劳,亟待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他希望一、四方面军的指战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一心,度过眼前的困难,争取更大的发展。他的这些话,完全是顾全大局的肺腑之言,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朱总司令作风朴实,宽厚大度,平易近人,为接近过他的干部、战士共同称道。有次,我去他住地,他正坐在房里烧糌粑吃。见我来到,高兴地说:来吧,我们一起吃!我俩边吃边谈,无拘无束。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P30-31 序言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编纂说明 编纂《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党中央部署的党史工作重点项目。在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有力指导下,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年艰苦努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年之际,这项工作终于完成。现将这套丛书有关编纂情况说明如下。 一、编纂过程 2006年11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文献与研究》第45期刊载的《关于毛泽东亲自发起、集体编纂的(红军长征记)(上)》一文上批示:“长征精神是我党光荣革命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为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建议“重编‘长征纪实’,作为完整的党史、军史的一部分”。 根据李长春同志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有关单位举行协调会议,决定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牵头承担此项任务。时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李景田同志和室委会对此高度重视,立即进行了认真研究、全面统筹,确定该项工作为室重点工作,决定由室副主任李忠杰同志分管,第一研究部具体承担编纂任务。2006年11月下旬,第一研究部拟出初步方案,提出《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拟集中编纂长征亲历者回忆录、长征日记等文献资料。经专家论证和室领导修改审定后,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名义将工作方案报中共中央宣传部。 2006年至2010年,第一研究部向全国各地党史工作部门和中央、军队的其他研究机构发函,征集相关文稿线索。在此基础上,收集了散存于各种书籍报刊中的有关长征文献,从中筛选、整理、编辑文稿900余万字,并一一撰写了作者简介,形成丛书初稿。初稿曾经中央党史研究室和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等单位党史、军史专家审阅。随后按照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2013年7月,第一研究部进一步调整编纂体例,扩大资料收集范围,增加编纂内容,再次对全国各类党史、军史、文史刊物,以及其他社科期刊、老干部报刊、港台书刊等,进行系统排查和资料补充,最后共整理编纂文稿1600余万字。2014年初,曲青山同志担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后,室委会明确提出必须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完成该套丛书的编纂出版。同年10月,在张树军副主任具体指导下,该书进入最后的编辑、审核阶段。在第一研究部共同努力和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力配合下,终于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完成此书的编辑工作。全书共分十卷42册。 在长达十年的编纂过程中,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委会多位领导同志和有关工作人员付出很多的精力和心血。丛书编纂过程中,三任室主要领导同志李景田主任、欧阳淞主任和曲青山主任,始终对这项工作给予认真指导;两任分管室领导李忠杰副主任和张树军副主任对这项工作高度负责,亲自进行工作部署、把关和审查;第一研究部积极组织力量攻坚克难,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一研究部先后参与编纂工作的有:原主任霍海丹,原副主任刘益涛、李蓉,以及王新生、覃艺、杨青、王继凯、王树林、魏雪莲、刘慧娟、光新伟、黄亚楠、徐嘉等同志。第一研究部主任蒋建农同志具体主持了2013年7月以来的编辑工作,并逐篇审阅修订了全部书稿。第一研究部副主任孙丽萍同志审核了全书的编辑体例和文稿的作者简介。各卷责任编辑在出版社三审三校基础上再次进行文稿通读和审校。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李荣珍、孙瑛等同志参加了本丛书副编中《西路军卷》书稿的编辑工作。其他曾对这项工作给予支持、作出贡献的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军队方面的党史、军史老专家主要有韩泰华、叶心瑜、阎景堂、姜廷玉、朱玉、肖姓、徐占权、陈力、王健英等同志。 二、稿件来源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继承发扬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解放军总政治部曾按照中央军委指示精神,组织力量陆续编辑出版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至2009年完成《星火燎原全集》20卷,共1066万字,文稿1705篇,其中有关长征的文章约400篇。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青年出版社也陆续编辑出版了《红旗飘飘》丛书共32集,约400篇文章,包括回忆录、传记、小说、诗歌、日记等,其中与红军长征相关的文章约有五分之·。这些丛书中收集的革命回忆录包括长征回忆录,不仅史料价值高,而且记述生动,真实感人,数十年来成为党史、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青年献身祖国建设事业。 专门编辑红军长征回忆录的权威资料书,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辑出版的《红军长征·回忆史料》两册,共120篇,约100万字。该书大部分文章是丛书编审委员会约请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撰写,部分是选用党和红军一些领导人及其他老同志过去发表过的,系统记载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宣传教育意义。 实际上,反映长征历史的回忆录和回忆文章十分丰富,散见于境内外各类书籍、报刊、杂志和内部资料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很多老同志、老红军还相继撰写发表了新的回忆文章或专著。因此,编纂一部能够更全面反映长征历史的大型纪实丛书十分必要。我们在编纂《红军长征纪实丛书》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从各部门、各地方、各方面搜集了所有能够找到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境内出版的综合性回忆文集。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红军长征·回忆史料》《革命回忆录》《回顾长征》《苦斗十年》《红六军团征战记》《艰苦的历程》《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实》《钢铁子弟兵》《长征女战士》《女兵列传》《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等。 二是党的领导人、红军将领和其他老红军个人文集、回忆录、日记和关于他们的纪念文集。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自述》《周恩来选集》《周恩来自述》《朱德自述》《任弼时选集》《陈云文集》《张闻天文集》《杨尚昆回忆录》《叶剑英选集》《彭德怀自述》《刘伯承回忆录》《聂荣臻回忆录》《杨成武回忆录》《杨得志回忆录》《张宗逊回忆录》《李坚真回忆录》《萧克回忆录》、徐向前《历史的回顾》、《康克清回忆录》《陈锡联回忆录》《洪学智回忆录》《程子华回忆录》《张震回忆录》《刘华清回忆录》《王诚汉回忆录》等;林伯渠、陆定一、陈伯钧、赖传珠、彭绍辉、韦国清、李黎林、张南生、赵镕、伍云甫、童小鹏、林伟、萧锋、莫休、关向应、张子意、王恩茂、吴德峰等的长征日记;《回忆贺龙》《无名英雄蔡威》《徐海东纪念文集》《卓越的青年将领:纪念吴焕先同志牺牲五十周年专辑》《刘英纪念文集》等。 三是中央、军队有关部门编写的内部资料集或公开出版物。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编《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边区、川陕边区史料》(1945年版)、《党史资料》(1953—1955年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献与研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党史资料通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军史资料》;沈阳军区政治部编研室编《红军将士忆长征》;成都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编《红军长征回忆与研究》;解放军北京部队后勤部政治部编《为了红色中华》;解放军兰州部队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戎马春秋》等。 四是各地方党史资料集和地方党史部门提供的内部资料。如《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江西党史资料》《红军长征过云南》《峥嵘岁月:红军长征在湖南专号》《甘肃党史资料》《红旗漫卷: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豪情忆征程》(中共新疆区委组织部编)、《红军长征在通道》《红军长征过扎西暨扎西会议资料(选编)》《定西地区党史资料汇编》《酒泉地区党史资料汇编》、《红西路军史料》(中共张掖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中共广西百色地委党史办公室等编),以及有关省、市、县党史研究室采编收集的当地红军的内部资料等。 五是全国和地方政协部门编写的文史资料。如全国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广西、云南、四川、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宁夏、新疆等省区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以及有关市、县如遵义、兴义、威信、晋宁、成都、江安、叙永、岷县、稷山、高台、乌鲁木齐、酒泉、霍县等地区编辑的文史资料。 六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有关期刊杂志和报纸。新中国成立前的期刊有《自由中国》(1938年)、《北方文化》(1946年)等。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报刊有《解放军文艺》《民族团结》《新观察》《人民空军》《中国工人》《中国青年》《人民文学》《边疆文艺》《红岩》《山花》《新港》《延河》《新文萃》《旅行家》等;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期刊有《学习与研究》《党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百年潮》《纵横》《军事历史》《人民铁道》《近代史研究》,以及各地党史、档案部门和高校出版的期刊等;报纸主要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铁道报》以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出版的日报等。 七是境内外出版的有关国民党将领长征回忆录和长征日记。如大陆出版的《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白崇禧回忆录》《万耀煌将军日记》等;台湾出版的《陈诚先生回忆录》《陈布雷回忆录》《万耀煌先生访问记录》等。三、编辑体例 (一)关于丛书的主要内容和卷次。《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红军长征历史亲历者回忆录、口述史料、长征日记等的大型历史文献资料集辑。在选材内容上,要求必须是亲历者自己撰写或本人口述资料,以保证文献的史料价值。在卷次分类上,主要以参加长征的各路红军和有关亲历者为专题,分为《红一方面军卷》《红二方面军卷》《红四方面军卷》《红二十五军卷》《沿途亲历者忆长征卷》《日记卷》《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西路军卷》《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卷》共十卷。 (二)关于各卷文章的编排顺序。各卷主要按历史发展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拟定一个标题作为一部分。第一部分一般为各专题概述,不便划入各阶段的文章以“其他”为标题编在最后一部分。有些卷次由于内容繁杂,又单独列出小专题,如“女红军忆长征”“回忆长征人物”等。每一部分的文章仍主要按历史时间顺序编排,并把重要领导人的文章排在前面。 (三)关于文章内容的处理。对所选文章坚持力求保持原貌,尽量不作改动。对史实错误等问题,一般采取在页下加注释的方式予以说明。文中注明编者对原文有修订的,主要是以下内容:一是删去一些与长征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分;二是明显的提法错误;三是逻辑不清、前后矛盾之处;四是语句不通、字词标点错误。为便于查阅利用,文末按照学术规范注明文章来源或出处。 (四)关于所选文章的作者简介。丛书各卷在作者第一次出现时,在文末附作者简介。简介主要写明作者姓名、女红军性别、少数民族族别、出生年、籍贯、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和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间、红军长征时(或相应历史时期)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任职和最高职务、卒年卒地等。由于缺乏相关资料,有些作者简介信息还不完整。 (五)关于具体编辑规范。由于所选文章来源多样,原有编辑规范不统一,现全部按照一般通行标准重新修订,具体如下: 1、关于数字用法。记数词:除引文外,十(包括十)以内用汉字,十以上用阿拉伯数字;概数一律用汉字。时间数字:表示公历时间的,包括年、月、日、时,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农历的,月份和日期用汉字,年和钟点用阿拉伯数字。部队番号:统一用汉字;表示部队番号的“廿”不作改动,但“红廿五军”一律改为“红二十五军”。 2、关于固定术语。除引文外的历史事件、会议等固定术语的写法作规范修改,不加引号、圆点等符号,如:九一八事变、八七会议。 3、关于混用字。除引文外的常见字混用,按规范写法修改。如:“的地得”“底的”“呆待”“象像”“份分”“枝支”“它他”等的混用,均作修改。对于《日记卷》,为保持文献原貌,固定术语和混用字等,尽量不作修改。 4、关于口述者和整理者的编辑。原版本中注有口述者和整理者的,将口述者名字放在文章标题下,不出现“口述”字样,整理者放在文末最后一行加括号注明,如:(××整理)。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任务重,丛书编纂难免有一些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央党史研究室 2016年9月15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