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副编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卷共3册)》通过收录已经公开发表的曾在红军长征中参加围堵红军的国民党方面亲历者的回忆文章150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各方面军在长征中遇到的困难及取得的成就等。
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宣传教育意义。
| 书名 |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副编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卷共3册)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副编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卷共3册)》通过收录已经公开发表的曾在红军长征中参加围堵红军的国民党方面亲历者的回忆文章150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各方面军在长征中遇到的困难及取得的成就等。 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宣传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是一项大型红军长征史料征集工程。该书从资料征集到基本成型历时10年,总计约1500万字。丛书收录有红军长征亲历者或参与者、见证者的回忆录、口述史料、日记等,从各个方面反映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的艰辛历程。本书是其中的副编《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卷》,共3册,主要以回忆录、口述史料、日记等形式记录了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红军的各种经历。 目录 一、围追堵截红六军团入贵州 尾追红六军团由湘入黔 李觉 截堵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 王天锡 国民党第四集团军第七军第二十四师对红六军团追击战 覃琦 在湘桂黔边境堵截红军第六军团 杨吉煊 第二十四师追堵红六军团简记 黄炳钿 黔军围堵红六军团 万式炯 二、围追堵截红一方面军长征 (一)概况 功亏一箦 陈诚 围剿与追击 万耀煌 回忆片断 陈布雷 蒋介石追堵长征红军的部署及其失败 晏道刚 阻截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战役的经过 王耀武 薛岳率军追堵红军的经过 李以勖 国民党空军对红军的追堵 张有谷 (二)设置四道封锁线堵截红军 红军长征时陈济棠部队动向的片断回忆 黄若天 陈济棠的“保境安民”令 李悦仁 粤军第一师对红军的堵防 李振 粤军第二师追堵红军概况 侯梅 李友庄 陈济棠部在粤北乐昌阻击红军片断回忆 韦德 牛岭之战 黎天荣 堵截红军防蒋入桂 李宗仁 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送客”方针 刘斐 桂黔边区对中央红军的截击 覃琦 长途追剿 白崇禧 白崇禧部队堵截红军经过 蓝香山 红军长征中白崇禧“开放”湘桂边境的内幕 汤垚 刘斐献策机动阻击 梁津 干家寺阻击战 颜僧武 桂北堵截红军记 张文鸿 桂北民团阻击红军纪实 虞世熙 新桂系军队在湘桂黔边境堵截长征红军的见闻纪实 杨吉煊 红军长征过广西 黄启汉 中央红军西征,湖南震动 李觉 (三)堵截红军进入贵州和四渡赤水 阻截中央红军长征过黔的回忆 王家烈 黔军阻击中央红军纪要 万式炯 黔军第一师追堵红军经过 何知重 黔北土城遭遇战的挫败 郭文炯 赤水重盘的遭遇战 苟吉堂 柏辉章部在娄山关的溃败 刘鹤鸣 蒋在珍部追堵红军经过 朱振民 犹国才被红军牵着鼻子走 张适南 乌江战役和侯之担部的改编 侯汉佑 侯之担部防守乌江溃败经过 李祖明 防守乌江的片断回忆 刘携昌 江界河、土城战斗纪实 许俊陶 红军过黔时蒋介石在贵阳的狼狈相 王天锡 贵州“防共委员会”的组成和活动 黄乾堃 贵州省各派地方势力概况 李祖明 吴奇伟部追剿红军溃败记 宋少华 随薛岳所部追堵红军长征的见闻 魏鉴贤 遵义地区防守战 李骏 第五十九、九十三师遵义被歼记 陈金成 湘军第五十三师追击中央红军经过 李清献 滇军入黔防堵红军长征亲历记 孙渡 忆滇黔道上识红军 赵植 第十三师“追剿”红军入黔的情况 万耀煌 (四)在云南、四川堵截红军滇军第三纵队追堵红军经过 安恩溥 滇黔边境追击红军记 刘国举 滇军第三纵队追堵红军纪实 萧本元 卢浚泉余建勋 滇军堵击中央红军简记 常绍群 王伯勤 追堵红军过云南 萧本元 康南会理阻击战 吴剑洲 “追剿”入滇万耀煌 川军追堵中央红军概况 杨汉城 向廷瑞 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在川康边区阻截中央红军的实况 张伯言 杨学端 朱戒吾 张怀猷 防守大渡河实况 杨学端 国民党军杨森部在夹金山地区追堵红军纪实 陈亲民 记川军第二十一军模范师第三旅“追剿”红军的概况 张劲竹 川军第二十四军刘文辉部堵击中央红军长征经过 王靖宇 忆杨森部追堵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片断 郭大树 国民党第二师补充旅在川北松潘截击红军的经过 李炳藻 国民党第一师参加松潘战斗简记 王应尊 国民党第二十军在天、芦、宝的堵截与大小金川的追击 李介立 马步芳在青海河南蒙旗部署防堵红军的经过 马乐天 第十三师“追剿”红军入川的情况 万耀煌 (五)在甘肃、陕北地区堵截红军 鲁大昌部在腊子口的溃败 张觉僧 陇西地区阻击红军记 向超中 在六盘山地区阻击红一方面军 吕雅堂 陈列修 在洮、岷地区阻击红军始末 蒋云台 在陇西地区堵截红军见闻 蔡呈祥 东北军在陕甘堵击红军纪实 熊正平 周光烈 李德明 汪珞 杨大实 张星五 刘德裕 迟凤五 王仲超 金天石 毕显臻 东北军骑兵师吴起镇被歼目睹记 马培清 马鸿宾部三十五师堵击红军惨败记 卡得云 东北军一一〇师劳山就歼亲历记 周祖尧 东北军一〇九师直罗镇被歼始末 沈叔明 王肇治 邱立亭 唐振海 (六)阻截红军东征和西征 边区清剿 陈诚 阎锡山阻击红军东渡的概况 杨耀芳 从国民党军阎锡山部进犯陕北到红军渡河东征 潘振英 红军东渡时国民党军阎锡山部第七十一师 第二〇七旅在中阳、石楼两县的河防 温玉如 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第三纵队第六十八师第二〇一旅 在兑九峪附近原上村与红军东征部队的战斗 李俊功 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预备队独立第二旅第三团 在关上村阻击东征红军 陈震东 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第二纵队第六十六师 在双池镇附近阻击红军 刘奉滨 堵截红军东征的前前后后 陈长捷 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第三纵队第七十二师 在关上村附近阻击东征红军 李世杰 阎锡山阻止红军东征的经过 杨耀芳 阎军二〇一旅参加阻止红军东渡的几点回忆 贾宣宗 阎军第三九二团第一营被歼纪实 贺庭芝 阎军独三旅第六团堵击红军东征的经过 孟璧 阎军第二一七旅堵截红军东征的经过 李维岳 阎军第四二八团堵截红军的经过 行定远 回忆六十九师堵截红军东渡片断 吴法舜 国民党军马鸿宾部第三十五师阻击红军西征 马培清 国民党军马鸿宾部第三十五师在阜城被红军击败的经过 康占元 国民党第十一军在盐池、预旺与红军西征部队的战斗 张寄亚 国民党军马鸿逵部在韦州、红城水与红军西征部队的战斗 马全良 马光宗 关麟征部在陕甘阻击红军纪实 姚国俊 关麟征部第二十五师在宋家河畔遇伏记 覃异之 三、围追堵截红二十五军长征 红军血战砚山铺——回忆与红二十五军作战及刘鸿勋、张德勋两烈士在南阳就义经过 费铭勋 国民党第六十师在豫西卢氏县堵截红军 刘慕光 第十七路军与红二十五军在商洛作战之经过 刘子潜 陕南堵截红军历次战斗片断 王明钦 国民党陕西警备第二旅在钻天岭、关口镇、华阳镇与红二十五军的三次遭遇战 鲁秦侠 马鸿宾部阻击红军经过 马培清 马鸿宾部在陇东被红军击败的经过 卡得云 四、围追堵截红四方面军长征 堵截红四方面军过涪江地区的几次战斗 邓锡侯 杨晒轩 田颂尧 张熙民 第二十八军(邓锡侯部)在川西北防堵尾追长征红军经过 黄爵高 记田颂尧第二十九军堵击红四方面军的情况 严翊 川西北防堵之役 奉伯常 国民党第一师追堵红军的经过 彭竹林 国民党第一师在川西北与红军作战记略 石德安 红四方面军反攻懋功与国民党第二十军惨败 李介立 胡宗南部在毛儿盖被歼记 李日基 胡宗南率部在川北阻截红军的经过 范汉杰 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在雅属地区阻截红四方面军的实况 张伯言 杨学端 朱戒吾 张怀猷 国民党军刘湘部在天全、名山、邛崃堵截红军南下战役 张劲竹 薛岳率中央军堵击红四方面军南下 李以助 国民党军刘湘部在天全、芦山、名山、邛崃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作战 潘清洲 张熙民 向延瑞 奉伯常 吕康 韩全朴 刘文辉部第二十四军在川康边境堵击红四方面军 王靖宇 临洮、渭源、临潭之战见闻 边仙舟 马步芳阻击北上抗日红军的始末(节选) 陈秉渊 马步芳在青海南部对红军的阻击 田生兰 五、围追堵截红二方面军长征 湘鄂边区清剿 陈诚 率部追堵红二、六军团长征 樊崧甫 追堵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 郭雨林 阻截红军长征的回忆片断 李觉 滇军在宣威堵击红二、六军团 常绍群 王伯勤 第九十九师在贵州追堵红二、六军团 洪智云 第二九五旅在贵州追堵红二、六军团 邱行湘 滇军在威宁、宣威、普渡河阻击红二、六军团经过 安恩溥 国民党“追剿”军第三纵队在黔滇边界的六甲遭到红军的阻击 樊崧甫 滇军对红二、六军团的防堵 孙渡 二龙口“防堵”红军北上的情况回忆 贺伯骞 国民党军张冲旅长率部防守普渡河 卢浚泉 防守昆明城 高蕴华 刘文辉部第二十四军在西康地区堵击红二方面军 王靖宇 国民党第三军在甘肃堵击红军的回忆 马毙 在川甘边境堵截红军简记 张熙民 国民党兰州绥靖公署新编第十四师在岷县二郎山与红军的战斗 鲁大昌 新编第一军在静宁、定西、靖远地区堵截红军 杨子实 石佩久 第二十五军“追剿”红二、六军团的情况 万耀煌 六、阻击红军西路军 马步芳在甘肃河西堵击红军西路军 田生兰 马步芳阻击红军西路军 陈秉渊 甘肃河西一条山至古浪阻击红军的战斗纪实 张时之 参与河西走廊倪家营子反共战役的片断回忆 孟全禄 马步青、马步芳军在河西阻击工农红军的经过 孟炼百 马家军阻击离川入甘西征红军经过 龚浔 马步青部在甘肃河西景泰、古浪间阻击红军的战斗回忆 李惠民 我在甘肃河西堵击红军的经历和见闻 刘呈德 试读章节 那时四路军总部为了保证湖南境内的安全,除令湘南地方团队在新宁、武冈集中堵截,并将长沙警卫旅车运武冈协同地方团队防守外,令十九师急速由黄沙河经东安、新宁,星夜向武冈前进。大约在8月中旬,十九师到达武冈同警卫旅会合。这时红军已经由龙胜入湘到达绥宁境内,绥宁的保安队约一个营已退到长铺子附近待援。十九师奉令迅速开向长铺子,并跟踪红军的进出路向金屋塘、瓦屋塘之线前进。警卫旅则在十九师后尾跟进,因这个旅虽成立已有两年,训练和装备都比较好,但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连长途行军也还是第一次,所以不敢放手使用,只能把它作为预备队。当十九师到达瓦屋塘时,才发现红军主力已转向通道县方向前进。除地方团队在红军后尾名为追击、实际是监视送行外,十九师和警卫旅即由现地向靖县前进,目的在压迫红军离开湖南省境。 大约在中秋节的前四天,十九师到达靖县和通道附近时,接到总部电令,知广西已派廖磊率领桂军四个团向湘、桂、黔边境前进,堵截红军,指定湘军各部队归廖磊统一指挥,协同围攻南行的红军(廖磊原来在湖南第一师任团长时,我当过他团的营长)。湘、桂两省的军队,这时虽是共同对付红军,但各有自己的打算,因此在行动上并不协调,联络也不密切,就不免闹出笑话。记得在中秋节的前后,十九师在通道附近继续尾追红军时,在离通道不远的一个地方(地名记不起了),我师先头连突然发现情况,因双方都在急进,来不及考虑,便横冲直撞地打起来。等到我们检视对方死者的符号,才发觉是桂军,可是已经互有伤亡,演出了一场哭笑不得的丑剧。 湘桂军会师后,红军已进入贵州,到黎平附近去了。我们仍然不了解红军的目的何在,只估计可能是企图绕到湘西去同那里的红军会师。为了湘桂两省的自保,我们商定继续进入贵州追击红军。广西方面的想法,是要把红军送远一点,免得威胁广西。我们的想法,就是要阻止这部红军不能到湘西去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以免增加湖南的困难。我们和广西的想法不同,但把这部分红军送得离湘桂两省远一点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当时同廖磊商定:湘军由靖县经会同、晃县、玉屏,向蕉溪、镇远前进,以便超越到红军进路的前面,、进行堵截,阻止红军向北前进,并压迫其远离湘黔边境地区;桂军则由黎平跟踪在红军的后尾,压迫红军向剑河、镇远方向北进,使不致向南转趋广西方面。我们同时电请贵州省主席王家烈迅速派兵到黄平、凯里一带协同围攻,并请随时告知部队到达位置,以便联络协同,企图由三方面彻底包围红军。 当部队进入贵州后,到处山高路险,行军、宿营、补给都非常困难。那时贵州的部队,多以营为独立作战单位,主要是因地势险要,大部队施展不开。而我们那时集结了五个团的兵力,在行动上很感迟滞,因此也组织了两个轻装的部队,进行远距离的搜索。到达镇远时,不料红军已绕过镇远,向余庆、石阡方面去了。桂军此时也到了镇远附近,主要是解决补给问题。到此时止,我们原来的计划已完全落空,湘桂两军都没有同红军见到面。至于贵州部队,我们按王家烈电报指定的位置去联络,但一直没有联络上。据联络人员报告说,黔军根本没有派出部队。后来才知道贵州的军队是集结在贵阳附近的龙里、贵定一带,以求保住省会的安全。 我同廖磊在镇远见面后,判断当面红军有向湘西红军会合的企图,初步决定湘桂两军应以镇远、石阡之线为基础,阻止其向东与湘西红二军团会合,并尽量将其向西压迫,以迫使贵州部队出来堵截,然后压迫红军于乌江江畔强行决战。于是,桂军以镇远为中心,向北延伸到羊场附近;湘军以石阡为中心,左接羊场,右翼向北延伸至大坝附近,构成一条纵贯南北的封锁线,然后派出小部队向西搜索红军。 P2-3 序言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编纂说明 编纂《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党中央部署的党史工作重点项目。在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有力指导下,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年艰苦努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年之际,这项工作终于完成。现将这套丛书有关编纂情况说明如下。 一、编纂过程 2006年11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文献与研究》第45期刊载的《关于毛泽东亲自发起、集体编纂的(红军长征记)(上)》一文上批示:“长征精神是我党光荣革命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为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建议“重编‘长征纪实’,作为完整的党史、军史的一部分”。 根据李长春同志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有关单位举行协调会议,决定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牵头承担此项任务。时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李景田同志和室委会对此高度重视,立即进行了认真研究、全面统筹,确定该项工作为室重点工作,决定由室副主任李忠杰同志分管,第一研究部具体承担编纂任务。2006年11月下旬,第一研究部拟出初步方案,提出《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拟集中编纂长征亲历者回忆录、长征日记等文献资料。经专家论证和室领导修改审定后,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名义将工作方案报中共中央宣传部。 2006年至2010年,第一研究部向全国各地党史工作部门和中央、军队的其他研究机构发函,征集相关文稿线索。在此基础上,收集了散存于各种书籍报刊中的有关长征文献,从中筛选、整理、编辑文稿900余万字,并一一撰写了作者简介,形成丛书初稿。初稿曾经中央党史研究室和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等单位党史、军史专家审阅。随后按照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2013年7月,第一研究部进一步调整编纂体例,扩大资料收集范围,增加编纂内容,再次对全国各类党史、军史、文史刊物,以及其他社科期刊、老干部报刊、港台书刊等,进行系统排查和资料补充,最后共整理编纂文稿1600余万字。2014年初,曲青山同志担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后,室委会明确提出必须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完成该套丛书的编纂出版。同年10月,在张树军副主任具体指导下,该书进入最后的编辑、审核阶段。在第一研究部共同努力和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力配合下,终于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完成此书的编辑工作。全书共分十卷42册。 在长达十年的编纂过程中,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委会多位领导同志和有关工作人员付出很多的精力和心血。丛书编纂过程中,三任室主要领导同志李景田主任、欧阳淞主任和曲青山主任,始终对这项工作给予认真指导;两任分管室领导李忠杰副主任和张树军副主任对这项工作高度负责,亲自进行工作部署、把关和审查;第一研究部积极组织力量攻坚克难,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一研究部先后参与编纂工作的有:原主任霍海丹,原副主任刘益涛、李蓉,以及王新生、覃艺、杨青、王继凯、王树林、魏雪莲、刘慧娟、光新伟、黄亚楠、徐嘉等同志。第一研究部主任蒋建农同志具体主持了2013年7月以来的编辑工作,并逐篇审阅修订了全部书稿。第一研究部副主任孙丽萍同志审核了全书的编辑体例和文稿的作者简介。各卷责任编辑在出版社三审三校基础上再次进行文稿通读和审校。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李荣珍、孙瑛等同志参加了本丛书副编中《西路军卷》书稿的编辑工作。其他曾对这项工作给予支持、作出贡献的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军队方面的党史、军史老专家主要有韩泰华、叶心瑜、阎景堂、姜廷玉、朱玉、肖姓、徐占权、陈力、王健英等同志。 二、稿件来源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继承发扬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解放军总政治部曾按照中央军委指示精神,组织力量陆续编辑出版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至2009年完成《星火燎原全集》20卷,共1066万字,文稿1705篇,其中有关长征的文章约400篇。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青年出版社也陆续编辑出版了《红旗飘飘》丛书共32集,约400篇文章,包括回忆录、传记、小说、诗歌、日记等,其中与红军长征相关的文章约有五分之·。这些丛书中收集的革命回忆录包括长征回忆录,不仅史料价值高,而且记述生动,真实感人,数十年来成为党史、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青年献身祖国建设事业。 专门编辑红军长征回忆录的权威资料书,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辑出版的《红军长征·回忆史料》两册,共120篇,约100万字。该书大部分文章是丛书编审委员会约请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撰写,部分是选用党和红军一些领导人及其他老同志过去发表过的,系统记载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宣传教育意义。 实际上,反映长征历史的回忆录和回忆文章十分丰富,散见于境内外各类书籍、报刊、杂志和内部资料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很多老同志、老红军还相继撰写发表了新的回忆文章或专著。因此,编纂一部能够更全面反映长征历史的大型纪实丛书十分必要。我们在编纂《红军长征纪实丛书》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从各部门、各地方、各方面搜集了所有能够找到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境内出版的综合性回忆文集。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红军长征·回忆史料》《革命回忆录》《回顾长征》《苦斗十年》《红六军团征战记》《艰苦的历程》《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实》《钢铁子弟兵》《长征女战士》《女兵列传》《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等。 二是党的领导人、红军将领和其他老红军个人文集、回忆录、日记和关于他们的纪念文集。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自述》《周恩来选集》《周恩来自述》《朱德自述》《任弼时选集》《陈云文集》《张闻天文集》《杨尚昆回忆录》《叶剑英选集》《彭德怀自述》《刘伯承回忆录》《聂荣臻回忆录》《杨成武回忆录》《杨得志回忆录》《张宗逊回忆录》《李坚真回忆录》《萧克回忆录》、徐向前《历史的回顾》、《康克清回忆录》《陈锡联回忆录》《洪学智回忆录》《程子华回忆录》《张震回忆录》《刘华清回忆录》《王诚汉回忆录》等;林伯渠、陆定一、陈伯钧、赖传珠、彭绍辉、韦国清、李黎林、张南生、赵镕、伍云甫、童小鹏、林伟、萧锋、莫休、关向应、张子意、王恩茂、吴德峰等的长征日记;《回忆贺龙》《无名英雄蔡威》《徐海东纪念文集》《卓越的青年将领:纪念吴焕先同志牺牲五十周年专辑》《刘英纪念文集》等。 三是中央、军队有关部门编写的内部资料集或公开出版物。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编《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边区、川陕边区史料》(1945年版)、《党史资料》(1953—1955年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献与研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党史资料通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军史资料》;沈阳军区政治部编研室编《红军将士忆长征》;成都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编《红军长征回忆与研究》;解放军北京部队后勤部政治部编《为了红色中华》;解放军兰州部队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戎马春秋》等。 四是各地方党史资料集和地方党史部门提供的内部资料。如《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江西党史资料》《红军长征过云南》《峥嵘岁月:红军长征在湖南专号》《甘肃党史资料》《红旗漫卷: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豪情忆征程》(中共新疆区委组织部编)、《红军长征在通道》《红军长征过扎西暨扎西会议资料(选编)》《定西地区党史资料汇编》《酒泉地区党史资料汇编》、《红西路军史料》(中共张掖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中共广西百色地委党史办公室等编),以及有关省、市、县党史研究室采编收集的当地红军的内部资料等。 五是全国和地方政协部门编写的文史资料。如全国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广西、云南、四川、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宁夏、新疆等省区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以及有关市、县如遵义、兴义、威信、晋宁、成都、江安、叙永、岷县、稷山、高台、乌鲁木齐、酒泉、霍县等地区编辑的文史资料。 六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有关期刊杂志和报纸。新中国成立前的期刊有《自由中国》(1938年)、《北方文化》(1946年)等。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报刊有《解放军文艺》《民族团结》《新观察》《人民空军》《中国工人》《中国青年》《人民文学》《边疆文艺》《红岩》《山花》《新港》《延河》《新文萃》《旅行家》等;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期刊有《学习与研究》《党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百年潮》《纵横》《军事历史》《人民铁道》《近代史研究》,以及各地党史、档案部门和高校出版的期刊等;报纸主要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铁道报》以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出版的日报等。 七是境内外出版的有关国民党将领长征回忆录和长征日记。如大陆出版的《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白崇禧回忆录》《万耀煌将军日记》等;台湾出版的《陈诚先生回忆录》《陈布雷回忆录》《万耀煌先生访问记录》等。三、编辑体例 (一)关于丛书的主要内容和卷次。《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红军长征历史亲历者回忆录、口述史料、长征日记等的大型历史文献资料集辑。在选材内容上,要求必须是亲历者自己撰写或本人口述资料,以保证文献的史料价值。在卷次分类上,主要以参加长征的各路红军和有关亲历者为专题,分为《红一方面军卷》《红二方面军卷》《红四方面军卷》《红二十五军卷》《沿途亲历者忆长征卷》《日记卷》《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西路军卷》《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卷》共十卷。 (二)关于各卷文章的编排顺序。各卷主要按历史发展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拟定一个标题作为一部分。第一部分一般为各专题概述,不便划入各阶段的文章以“其他”为标题编在最后一部分。有些卷次由于内容繁杂,又单独列出小专题,如“女红军忆长征”“回忆长征人物”等。每一部分的文章仍主要按历史时间顺序编排,并把重要领导人的文章排在前面。 (三)关于文章内容的处理。对所选文章坚持力求保持原貌,尽量不作改动。对史实错误等问题,一般采取在页下加注释的方式予以说明。文中注明编者对原文有修订的,主要是以下内容:一是删去一些与长征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分;二是明显的提法错误;三是逻辑不清、前后矛盾之处;四是语句不通、字词标点错误。为便于查阅利用,文末按照学术规范注明文章来源或出处。 (四)关于所选文章的作者简介。丛书各卷在作者第一次出现时,在文末附作者简介。简介主要写明作者姓名、女红军性别、少数民族族别、出生年、籍贯、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和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间、红军长征时(或相应历史时期)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任职和最高职务、卒年卒地等。由于缺乏相关资料,有些作者简介信息还不完整。 (五)关于具体编辑规范。由于所选文章来源多样,原有编辑规范不统一,现全部按照一般通行标准重新修订,具体如下: 1、关于数字用法。记数词:除引文外,十(包括十)以内用汉字,十以上用阿拉伯数字;概数一律用汉字。时间数字:表示公历时间的,包括年、月、日、时,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农历的,月份和日期用汉字,年和钟点用阿拉伯数字。部队番号:统一用汉字;表示部队番号的“廿”不作改动,但“红廿五军”一律改为“红二十五军”。 2、关于固定术语。除引文外的历史事件、会议等固定术语的写法作规范修改,不加引号、圆点等符号,如:九一八事变、八七会议。 3、关于混用字。除引文外的常见字混用,按规范写法修改。如:“的地得”“底的”“呆待”“象像”“份分”“枝支”“它他”等的混用,均作修改。对于《日记卷》,为保持文献原貌,固定术语和混用字等,尽量不作修改。 4、关于口述者和整理者的编辑。原版本中注有口述者和整理者的,将口述者名字放在文章标题下,不出现“口述”字样,整理者放在文末最后一行加括号注明,如:(××整理)。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任务重,丛书编纂难免有一些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央党史研究室 2016年9月15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