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副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共4册)》通过收录已经公开发表或公开出版的亲历者回忆文章100余篇,反映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出发后,部分红军部队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的情况及其对红军长征起到的重要策应作用。
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宣传教育意义。
| 书名 |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副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共4册)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副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共4册)》通过收录已经公开发表或公开出版的亲历者回忆文章100余篇,反映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出发后,部分红军部队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的情况及其对红军长征起到的重要策应作用。 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宣传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是一项大型红军长征史料征集工程。该书从资料征集到基本成型历时10年,总计约1500万字。丛书收录有红军长征亲历者或参与者、见证者的回忆录、口述史料、日记等,从各个方面反映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的艰辛历程,记述红军在长征中粉碎国民党围追堵截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记录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本书是其中的副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共4册,主要以回忆录、口述史料、日记等形式记录了南方八省在游击战中的各种经历。 目录 一、概况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回顾陈丕 显叶飞 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 项英 忆三年游击战争 陈毅 二、赣粤边游击区 艰难的岁月 杨尚奎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节选) 陈丕显 艰难的历程(节选) 张日清 难忘的三年 刘建华 游击战争的好领导项英同志 丁上淮 在项英同志身边 肖平权 曹秀英 陈毅同志在我家 周篮 跟随陈毅同志打游击(节选) 宋生发 “游击司令”——李乐天叶树林 三、闽赣边游击区 红军长征以后 袁血卒 血洒铜钵山区——关于中共瑞西特委的一些情况 钟民 难忘的岁月与血的教训——忆三年游击战争初期的福建省委、军区活动 温必权 三年游击战争是怎样坚持的 胡荣佳 战斗在闽赣边区 彭胜标 坚持闽赣边三年游击战争 张开荆 在闽赣边游击区的日子里 温华桂 地下党和交通站 刘辉山 新的使命 陈丕显 四、闽西游击区 闽西三年游击战争 张鼎丞 邓子恢 谭震林 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张鼎丞 三年游击战争 方方 坚持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八团 伍洪祥 红军独立第九团下闽南 谢育才 忆红九团一、三营战斗片断王直 熊兆仁 李德安 跟随张鼎丞打游击 温仰春 共擎南方一角天 陈茂辉 忆第三分区交通站 姜茂生 谈判桌上的斗争 魏金水 五、闽北游击区 黄道与三年游击战争 黄知真 闽北的三年游击战争(节选) 曾镜冰 回忆闽北游击战争策略转变前后的一些情况 谢锐 游击战争初期的闽北 陈仁洪 坚持崇浦阳游击斗争 左丰美 闽北的一支战旗 左丰美 辗转千里送文件 吴华友 金戈铁马中的巾帼群英 吴秀珍 从无线电队到兵工厂 王文波 石塘整编 饶守坤 六、闽东游击区 坚持闽东三年游击战争(节选) 叶飞 回忆闽东三年游击战争 范式人 闽东三年游击战争亲历记 陈挺 三年游击战争中的闽东畲民 钟大湖 福寿岗垄根据地的恢复与巩固 许威 我到福建找叶飞部队的经过 顾玉良 七、闽中游击区 闽中红军游击队三年游击战争的历程 杨采衡 回顾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闽中党的活动 黄国璋 烈火春秋 程序 艰苦的三年 郭永星 关于闽中国共和谈和泉州事变的几个问题 苏华 八、闽粤边游击区 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 卢胜 闽粤边区特委成立初期的革命活动 何浚 革命运动离不开武装斗争——潮澄饶澳革命斗争始末的回顾 陈耀潮 二下闽粤边 李德安 活跃在闽粤边区的一支群众性革命武装 朱曼平 闽粤边区里的红色交通站吴运琳 黄兆树 忠魂一缕系闽粤——忆闽粤边区特委书记张敏同志 张玉英 九、皖浙赣边游击区 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概括 李步新江天辉刘毓标 许登寿 皖浙赣边游击战争的回顾 江天辉 刘毓标 邹志诚 难忘的岁月 倪南山 舍会山游击战争概况 邹志诚 忆赣东北的游击战争 芮振 难忘的皖南三年 邵兴发 在关英身边 许登寿 十、浙南游击区 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 粟裕 艰苦卓绝的浙南三年游击战争 龙跃 山高志更高 刘亨云 回忆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光辉历程 傅振军 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的战斗活动 谢文清 革命的信念给了我们力量 张文碧 回忆1937年浙江的两次国共和谈 黄耕夫 十一、湘赣边游击区 坚持在湘赣边区——回忆红军北上抗日后湘赣苏区的对敌斗争 谭余保 回忆湘赣边区的三年游击战争 刘培善 坚持在湘赣边区三年 段焕竞 湘赣边区红旗飘 谭汤池 湘赣边三年游击斗争散记 罗维道 难忘的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 王萱春 我在湘赣三年游击战争中的经历与回顾 朱云谦 武功山的战斗生活 李珊 三女跳崖 郁怡花 忆三年游击战争中的谭余保同志 段焕竞 十二、湘鄂赣边游击区 高举红旗坚持斗争(节选) 傅秋涛 三落三起忆当年 谭启龙 难忘的战斗岁月 刘玉堂 红旗不倒 钟期光 三次领命记 江渭清 难忘的鱼水情 秦化龙 第八次寻找党中央 罗其南 一场特殊的战斗 江渭清 杰出的红军将领徐彦刚 刘新屏 十三、湘南游击区 湘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回顾 周里 战斗在湘粤边的日子里 谷子元 忆湘粤赣边的游击生活 刘芝禄 湘粤边游击活动杂忆 邱辉珍 土兵工厂 王来苏 忆蔡司令员 刘芝禄 枪林弹雨中的李林 谷子元 十四、鄂豫皖边游击区 坚持大别山斗争的红二十八军 林维先 詹化雨 李世安 汪少川 万海峰 忆红二十八军的主要战斗情况 林维先 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红二十八军的政治工作 石裕田 朱国栋 姚天成 大别山上红旗飘 何耀榜 飘扬在鄂东北的红旗 李长如 撒在皖西北的火种 陈祥 中共皖西特委的斗争始末 朱国栋 便衣武装星罗棋布显神威 汪少川 金岗台上的妇女排 史玉清 大别山上举旗人 李世安 余启龙 吴英诚 十五、鄂豫边游击区 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的诞生和发展 周骏鸣 桐柏山区游击战争的胜利 仝中玉 鄂豫边省委的成立与红军游击队的壮大 王国华 在鄂豫边区斗争的日日夜夜 李子健 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的政治工作 文敏生 血肉相连鱼水相依 范国章 王善甫 赴武汉向周副主席汇报 张明河 碧血洒青山英名垂千古——忆鄂豫边区省委书记和红军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张星江 仝中玉 张耀华 农民领袖人民功臣——忆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主要领导人王国华 李子健 十六、琼崖游击区 挺作南天柱 冯白驹 红星闪烁——忆琼崖第二次反“围剿”失败后的恢复工作 肖焕辉 艰难的历程 李汉 我在红色娘子军第二连的一段经历 符仙 琼崖黎、苗族同胞在革命低潮中的贡献 林克泽 祝菊芬 云龙改编 马白山 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缅怀琼崖游击战争年代的冯白驹同志 马白山 林克泽 吴之 十七、川滇黔边游击区 红军川滇黔边游击纵队成长史 刘复初 回忆在扎西的艰苦岁月 李桂英 关于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回忆 阚思颖 忆与余泽鸿共同战斗的艰苦历程(摘录) 阚思颖 战斗在扎西地域的红军游击纵队(摘要) 曾广胜 回顾在扎西的战斗历程 陈彪 在云南游击支队的战斗岁月 雷庭忠 十八、滇黔桂边游击区 在云南富州的革命斗争 黄松坚 滇黔桂边区革命活动回忆片断 朱鹤 滇黔桂边区革命斗争的回忆 黄振庭 忆滇黔桂边区劳农游击队 梁学政 从右江河畔到黔桂边区 赵世同 黔桂边委在黔西南的活动 黄唤民 右江上游、黔桂边革命斗争回忆 黄唤民 黄伯尧在黔桂边 李天心 忆西山——黔桂边地下联络通讯 罗玉廷 游击队在西林的兵工厂 罗志刚 试读章节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推动下,蒋介石表面上接受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被迫在西北停止了对红军和边区的进攻。但在南方却继续调兵遣将,实行“北和南剿”的反动方针。蒋介石任命刘建绪为闽赣浙皖四省“剿共”总指挥,卫立煌为鄂豫皖督办公署督办,集中兵力,采取“大抄山、大烧山、大砍山”和“篦梳式”搜山等凶恶的手段,企图给南方各游击队以“最后的一击”。 然而,这时的南方红军游击队已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战略战术更加巧妙,政策更加灵活,意志更加坚定。尽管国民党使出浑身解数,但其图谋始终未能得逞。我们不仅没有被消灭,而且顺应全国抗日潮流,壮大了力量,扩大了影响。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各游击区一方面坚决粉碎敌人的军事“清剿”,一方面密切注视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想方设法获取来自党中央的信息。为此,我们用各种办法收集国民党的报刊,从字里行间去揣摩和分析政治形势,研究和领会党中央有关方针政策精神。同时还派人到香港、上海、武汉,找地下党建立联系,或转道去陕北,直接与党中央联系。 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先后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董必武、林伯渠、张云逸、李克农等在南京和武汉,就南方红军游击队问题,同国民党政府代表进行谈判;张云逸还奉命到南方与各地方当局谈判。在这前后,一些游击区又从不同渠道得到《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国共合作宣言》等文件。据此,南方各游击区进一步转变策略方针,由“抗日反蒋”改为“联蒋抗日”,正式向各地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吁。 这时,国民党迫于形势,表示愿意与我们进行和平谈判,但一些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仍缺乏诚意,在谈判中使用诱降(即“收编”)和分化瓦解政策。他们或者以“谈判”掩护军事进攻,或者诱我下山“收编”。“收编”和“改编”虽只是一字之差,却是谈判斗争的焦点。国民党妄图通过谈判把我们“收编”过去,以实现其在“清剿”中未能实现的目的。因此,在和平谈判过程中,形成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南方红军游击队坚持国共合作抗日及独立自主政策,在谈判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对进犯的国民党军队,坚决进行自卫还击;对搞阴谋诡计的反共顽固派,予以严正的揭露,坚持改编,反对收编;对肯坐下来进行谈判者,则以诚相待。经过艰苦斗争,红军游击队终于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了若干和平协议。 1937年9月中旬,陈毅在国民党大余县县长彭育英的陪同下到达赣州,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的代表谈判,初步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9月下旬,项英前往南昌继续就停战和合作抗日问题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同时,中共中央代表与国民党代表,在南京达成了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协议。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琼崖红军游击队除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任副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另外,以闽中和湘南部分红军游击队编为新四军特务营。随后琼崖红军游击队也通过同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协议,改编为广东琼崖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队。后来发展成为琼崖抗日独立纵队。 P6-7 序言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编纂说明 编纂《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党中央部署的党史工作重点项目。在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有力指导下,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年艰苦努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年之际,这项工作终于完成。现将这套丛书有关编纂情况说明如下。 一、编纂过程 2006年11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文献与研究》第45期刊载的《关于毛泽东亲自发起、集体编纂的(红军长征记)(上)》一文上批示:“长征精神是我党光荣革命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为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建议“重编‘长征纪实’,作为完整的党史、军史的一部分”。 根据李长春同志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有关单位举行协调会议,决定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牵头承担此项任务。时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李景田同志和室委会对此高度重视,立即进行了认真研究、全面统筹,确定该项工作为室重点工作,决定由室副主任李忠杰同志分管,第一研究部具体承担编纂任务。2006年11月下旬,第一研究部拟出初步方案,提出《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拟集中编纂长征亲历者回忆录、长征日记等文献资料。经专家论证和室领导修改审定后,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名义将工作方案报中共中央宣传部。 2006年至2010年,第一研究部向全国各地党史工作部门和中央、军队的其他研究机构发函,征集相关文稿线索。在此基础上,收集了散存于各种书籍报刊中的有关长征文献,从中筛选、整理、编辑文稿900余万字,并一一撰写了作者简介,形成丛书初稿。初稿曾经中央党史研究室和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等单位党史、军史专家审阅。随后按照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2013年7月,第一研究部进一步调整编纂体例,扩大资料收集范围,增加编纂内容,再次对全国各类党史、军史、文史刊物,以及其他社科期刊、老干部报刊、港台书刊等,进行系统排查和资料补充,最后共整理编纂文稿1600余万字。2014年初,曲青山同志担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后,室委会明确提出必须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完成该套丛书的编纂出版。同年10月,在张树军副主任具体指导下,该书进入最后的编辑、审核阶段。在第一研究部共同努力和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力配合下,终于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完成此书的编辑工作。全书共分十卷42册。 在长达十年的编纂过程中,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委会多位领导同志和有关工作人员付出很多的精力和心血。丛书编纂过程中,三任室主要领导同志李景田主任、欧阳淞主任和曲青山主任,始终对这项工作给予认真指导;两任分管室领导李忠杰副主任和张树军副主任对这项工作高度负责,亲自进行工作部署、把关和审查;第一研究部积极组织力量攻坚克难,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一研究部先后参与编纂工作的有:原主任霍海丹,原副主任刘益涛、李蓉,以及王新生、覃艺、杨青、王继凯、王树林、魏雪莲、刘慧娟、光新伟、黄亚楠、徐嘉等同志。第一研究部主任蒋建农同志具体主持了2013年7月以来的编辑工作,并逐篇审阅修订了全部书稿。第一研究部副主任孙丽萍同志审核了全书的编辑体例和文稿的作者简介。各卷责任编辑在出版社三审三校基础上再次进行文稿通读和审校。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李荣珍、孙瑛等同志参加了本丛书副编中《西路军卷》书稿的编辑工作。其他曾对这项工作给予支持、作出贡献的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军队方面的党史、军史老专家主要有韩泰华、叶心瑜、阎景堂、姜廷玉、朱玉、肖姓、徐占权、陈力、王健英等同志。 二、稿件来源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继承发扬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解放军总政治部曾按照中央军委指示精神,组织力量陆续编辑出版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至2009年完成《星火燎原全集》20卷,共1066万字,文稿1705篇,其中有关长征的文章约400篇。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青年出版社也陆续编辑出版了《红旗飘飘》丛书共32集,约400篇文章,包括回忆录、传记、小说、诗歌、日记等,其中与红军长征相关的文章约有五分之·。这些丛书中收集的革命回忆录包括长征回忆录,不仅史料价值高,而且记述生动,真实感人,数十年来成为党史、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青年献身祖国建设事业。 专门编辑红军长征回忆录的权威资料书,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辑出版的《红军长征·回忆史料》两册,共120篇,约100万字。该书大部分文章是丛书编审委员会约请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撰写,部分是选用党和红军一些领导人及其他老同志过去发表过的,系统记载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宣传教育意义。 实际上,反映长征历史的回忆录和回忆文章十分丰富,散见于境内外各类书籍、报刊、杂志和内部资料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很多老同志、老红军还相继撰写发表了新的回忆文章或专著。因此,编纂一部能够更全面反映长征历史的大型纪实丛书十分必要。我们在编纂《红军长征纪实丛书》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从各部门、各地方、各方面搜集了所有能够找到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境内出版的综合性回忆文集。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红军长征·回忆史料》《革命回忆录》《回顾长征》《苦斗十年》《红六军团征战记》《艰苦的历程》《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实》《钢铁子弟兵》《长征女战士》《女兵列传》《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等。 二是党的领导人、红军将领和其他老红军个人文集、回忆录、日记和关于他们的纪念文集。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自述》《周恩来选集》《周恩来自述》《朱德自述》《任弼时选集》《陈云文集》《张闻天文集》《杨尚昆回忆录》《叶剑英选集》《彭德怀自述》《刘伯承回忆录》《聂荣臻回忆录》《杨成武回忆录》《杨得志回忆录》《张宗逊回忆录》《李坚真回忆录》《萧克回忆录》、徐向前《历史的回顾》、《康克清回忆录》《陈锡联回忆录》《洪学智回忆录》《程子华回忆录》《张震回忆录》《刘华清回忆录》《王诚汉回忆录》等;林伯渠、陆定一、陈伯钧、赖传珠、彭绍辉、韦国清、李黎林、张南生、赵镕、伍云甫、童小鹏、林伟、萧锋、莫休、关向应、张子意、王恩茂、吴德峰等的长征日记;《回忆贺龙》《无名英雄蔡威》《徐海东纪念文集》《卓越的青年将领:纪念吴焕先同志牺牲五十周年专辑》《刘英纪念文集》等。 三是中央、军队有关部门编写的内部资料集或公开出版物。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编《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边区、川陕边区史料》(1945年版)、《党史资料》(1953—1955年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献与研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党史资料通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军史资料》;沈阳军区政治部编研室编《红军将士忆长征》;成都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编《红军长征回忆与研究》;解放军北京部队后勤部政治部编《为了红色中华》;解放军兰州部队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戎马春秋》等。 四是各地方党史资料集和地方党史部门提供的内部资料。如《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江西党史资料》《红军长征过云南》《峥嵘岁月:红军长征在湖南专号》《甘肃党史资料》《红旗漫卷: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豪情忆征程》(中共新疆区委组织部编)、《红军长征在通道》《红军长征过扎西暨扎西会议资料(选编)》《定西地区党史资料汇编》《酒泉地区党史资料汇编》、《红西路军史料》(中共张掖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中共广西百色地委党史办公室等编),以及有关省、市、县党史研究室采编收集的当地红军的内部资料等。 五是全国和地方政协部门编写的文史资料。如全国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广西、云南、四川、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宁夏、新疆等省区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以及有关市、县如遵义、兴义、威信、晋宁、成都、江安、叙永、岷县、稷山、高台、乌鲁木齐、酒泉、霍县等地区编辑的文史资料。 六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有关期刊杂志和报纸。新中国成立前的期刊有《自由中国》(1938年)、《北方文化》(1946年)等。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报刊有《解放军文艺》《民族团结》《新观察》《人民空军》《中国工人》《中国青年》《人民文学》《边疆文艺》《红岩》《山花》《新港》《延河》《新文萃》《旅行家》等;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期刊有《学习与研究》《党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百年潮》《纵横》《军事历史》《人民铁道》《近代史研究》,以及各地党史、档案部门和高校出版的期刊等;报纸主要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铁道报》以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出版的日报等。 七是境内外出版的有关国民党将领长征回忆录和长征日记。如大陆出版的《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白崇禧回忆录》《万耀煌将军日记》等;台湾出版的《陈诚先生回忆录》《陈布雷回忆录》《万耀煌先生访问记录》等。三、编辑体例 (一)关于丛书的主要内容和卷次。《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红军长征历史亲历者回忆录、口述史料、长征日记等的大型历史文献资料集辑。在选材内容上,要求必须是亲历者自己撰写或本人口述资料,以保证文献的史料价值。在卷次分类上,主要以参加长征的各路红军和有关亲历者为专题,分为《红一方面军卷》《红二方面军卷》《红四方面军卷》《红二十五军卷》《沿途亲历者忆长征卷》《日记卷》《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西路军卷》《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卷》共十卷。 (二)关于各卷文章的编排顺序。各卷主要按历史发展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拟定一个标题作为一部分。第一部分一般为各专题概述,不便划入各阶段的文章以“其他”为标题编在最后一部分。有些卷次由于内容繁杂,又单独列出小专题,如“女红军忆长征”“回忆长征人物”等。每一部分的文章仍主要按历史时间顺序编排,并把重要领导人的文章排在前面。 (三)关于文章内容的处理。对所选文章坚持力求保持原貌,尽量不作改动。对史实错误等问题,一般采取在页下加注释的方式予以说明。文中注明编者对原文有修订的,主要是以下内容:一是删去一些与长征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分;二是明显的提法错误;三是逻辑不清、前后矛盾之处;四是语句不通、字词标点错误。为便于查阅利用,文末按照学术规范注明文章来源或出处。 (四)关于所选文章的作者简介。丛书各卷在作者第一次出现时,在文末附作者简介。简介主要写明作者姓名、女红军性别、少数民族族别、出生年、籍贯、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和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间、红军长征时(或相应历史时期)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任职和最高职务、卒年卒地等。由于缺乏相关资料,有些作者简介信息还不完整。 (五)关于具体编辑规范。由于所选文章来源多样,原有编辑规范不统一,现全部按照一般通行标准重新修订,具体如下: 1、关于数字用法。记数词:除引文外,十(包括十)以内用汉字,十以上用阿拉伯数字;概数一律用汉字。时间数字:表示公历时间的,包括年、月、日、时,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农历的,月份和日期用汉字,年和钟点用阿拉伯数字。部队番号:统一用汉字;表示部队番号的“廿”不作改动,但“红廿五军”一律改为“红二十五军”。 2、关于固定术语。除引文外的历史事件、会议等固定术语的写法作规范修改,不加引号、圆点等符号,如:九一八事变、八七会议。 3、关于混用字。除引文外的常见字混用,按规范写法修改。如:“的地得”“底的”“呆待”“象像”“份分”“枝支”“它他”等的混用,均作修改。对于《日记卷》,为保持文献原貌,固定术语和混用字等,尽量不作修改。 4、关于口述者和整理者的编辑。原版本中注有口述者和整理者的,将口述者名字放在文章标题下,不出现“口述”字样,整理者放在文末最后一行加括号注明,如:(××整理)。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任务重,丛书编纂难免有一些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央党史研究室 2016年9月15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