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逻辑(如何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理性更可控)(精)》是大卫·哈维过去半个世纪思考和研究成果之集萃。在本书中,大卫·哈维为读者搭建了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一般框架,试图通过一系列强大的理论工具来解释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危机的城市根源、自然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资本的演化等。哈维还试图用其方法论和理论思考来解读中国最新的发展状况,探讨中国资本危机的空间转移、中国的基建浪潮以及城市化的背景和隐忧。
| 书名 | 世界的逻辑(如何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理性更可控)(精) |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
| 作者 | (美)大卫·哈维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界的逻辑(如何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理性更可控)(精)》是大卫·哈维过去半个世纪思考和研究成果之集萃。在本书中,大卫·哈维为读者搭建了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一般框架,试图通过一系列强大的理论工具来解释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危机的城市根源、自然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资本的演化等。哈维还试图用其方法论和理论思考来解读中国最新的发展状况,探讨中国资本危机的空间转移、中国的基建浪潮以及城市化的背景和隐忧。 内容推荐 《世界的逻辑(如何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理性更可控)(精)》是大卫·哈维过去半个世纪思考和研究成果之集萃。大卫·哈维亲眼见证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城市的骚乱、绝望和不公,他开始研读马克思著作来寻找资本主义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并在随后的学术生涯中持续不断研究马克思的文本和思想,这使得他成为当今世界上解读马克思作品最具权威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 大卫·哈维向来以其独特理论、尖锐批判和深刻见解闻名,本书不折不扣地体现了这些特点。在本书中,大卫·哈维为读者搭建了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一般框架、试图通过一系列强大的理论工具来解释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危机的城市根源、自然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资本的演化等。哈维还试图用其方法论和理论思考来解读中国最新的发展状况,探讨中国资本危机、的空间转移、中国的基建浪潮以及城市化的背景和隐忧。 目录 推荐序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城市危机的起源 第二章 资本积累与流通:马克思理论的重建 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城市化进程 第四章 从巴黎圣心堂的建造看城市历史 第五章 时空压缩与后现代状况 第六章 从管理主义到企业主义:城市治理的转型 第七章 环境的本质 第八章 工人运动与城市:本地化与全球化的思辨 第九章 “新型”帝国主义:资本的掠夺式积累 第十章 金融危机的城市根源 第十一章 资本的演化 注释 试读章节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中的地理纬度长期以来都被忽略了。部分原因在于马克思自身的失误,因为尽管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统治世界进行了精彩描绘,但他对这一主题的论述却零散、随意、粗疏且不成体系。显然,马克思本意是不希望留下这样无序的叙述的。他曾计划专门撰写关于国家、世界市场以及危机形成的著述,只可惜这些计划最终都未能实现。但如果仔细查看马克思未完成的书稿,就会发现其实马克思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大致框架,其思考兼具宏大理论和历史叙事的特征。我的目的是在其框架基础上增添一些血肉,为资本积累的空间动态理论提供基础。我希望这将有助于我们阐明和理解资本主义的真实历史地理状况。 这一步骤的重要性几乎不用强调。城镇化、地区发展失衡、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竞争、地区和国际劳动分工的重构、社区的地域化和国家功能、帝国主义以及地缘政治等现象,都可放在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宏大理论叙事中加以阐释分析。问题的难点是厘清资本积累的时序动态与生产、交换和消费空间结构生产之间的关系。 这条通向理解之路到处都是障碍。马克思所完成的理论基本上是把资本主义视为封闭系统。外部空间关系和内部空间组织显然在塑造时序动态方面没有任何作用。大部分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这样认为。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研究范畴内,对空间和空间关系的任何理论化叙述都会被视为研究歧途。那么又该如何修正这项重要缺失并引入空间和地理的概念呢?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我要强调空间和地理并不是“后加的”思想,也不是对成型理论的补充。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讲资本主义如何塑造空间组织、如何生产以及持续改变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的地理图景。在此需要指出,空间关系和地理现象也具有基础物质属性,因此需要在分析之初就纳入考虑范围;另外,空间形式对于时序发展的可能路径也有着客观影响。简而言之,空间和地理应视为资本主义矛盾运行中的基础因素和“积极要素”。用更加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术语来表述,空间的生产也是生产力。我的论断的依据可分成两个方面来阐释。 首先,我理解马克思的方法不是说去寻找可以得出确切结论的固定或不可挑战的概念,其思维方法是辩证过程。在研究的每个新阶段,马克思都会延展、调整和扩大对基本范畴的解释,而这些基本范畴常常是调查活动的起点。他的概念工具也会随着论证过程发生变化。例如,马克思对危机形成、固定资本流通以及信贷体系等的调查研究,最终都导致了对“使用价值”和“价值”这样的基本概念的重大重构。从一开始暂不将空间和地理纳入理论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不会对最终的理解产生负面的影响,只要我们能随着思索过程的深入不断调整概念工具就行了。 其次,现在有丰富的文献表明,马克思也曾计划这样做。《资本论》的前面章节就纳入了若干空间概念(社区、地域以及世界市场等)。马克思所使用的语言常常会令人联想到空间和地理现象与其概念工具的联系。例如在《资本论》第二章。中,马克思就指出,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交换的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发展起来。随着交换超越了本地范畴,商品的自然形式同时就是抽象人类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实现形式。这是马克思最常见的论述。世界贸易增长对于理解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至关重要。既然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那么谁又能否认,对市场交换和资本流动的地理以及空间关系变化的研究会对价值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呢?而且这也不是完全孤立的内容。例如,马克思。就曾提到空间运输也属于“价值生产”;克服空间障碍的能力也属于“生产力”;具体的社会劳动分工需要劳动者和生产力集中在空间内;劳动生产率差别存在着自然禀赋造成的“基础”差别;劳动力价值会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等等。每当提到空间和地理现象时,基本的概念工具也紧接着出现,因此空间现象应在马克思的整体理论中也占据基础地位。P37-39 序言 “世界的逻辑”之独特解释 杨军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大卫·哈维,这个名字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他是纽约城市大学人类学和地理学教授,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任教,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当代*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之一,西方左翼思想家。在过去的40多年里,大卫·哈维在人文地理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耕耘,在十几部著作和大量的论文中,以坚定的反资本主义立场,严谨的学风和强大的洞察、分析、批判能力,展示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独到的见识,提出了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新帝国主义理论、空间—社会辩证法、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等,成为当今社会科学领域其理论被引用次数*高的学者之一,获得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杰出贡献奖、瓦特林·路德国际地理学奖等多项国际大奖,被视为全球重要的思想家和批评家之一,堪称学术“大牛”。 《世界的逻辑》是大卫·哈维刚刚推出的一本文集,共十一章,内容来自他过去发表的论文或者著作的一部分。这些文章在大卫·哈维学术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他在学术发展不同阶段的代表性作品,都曾获得广泛关注和大量“点赞”。比如第一章《城市危机的起源》标志着大卫·哈维研究重点的转向,即“尝试引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到的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矛盾关系的思想”来讨论资本主义社会的住房问题。第六章《从管理主义到企业主义》发表后就大受欢迎,是大卫·哈维被引用次数*多的文章。它强调了城市治理企业主义趋势的宏观经济原因及其影响,说明城市治理企业主义的兴起不过是维持和强化了不均衡地理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关系。第七章《环境的本质》代表哈维“对自然性质以及人类在世界上所处位置思考的重大转变”,是他“定义历史地理学唯物主义原则的*初起点”。第九章《“新型”帝国主义》则首次提出了“掠夺式积累”的概念,分析了资本掠夺性积累的多种形式,等等。将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使得这本书“阵容豪华”,精彩纷呈。如果要把握大卫·哈维的学术思想精华和他治学的心路历程,阅读这本书或许是*便捷的。 仅仅从目录来看,《世界的逻辑》的各章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但“资本”“城市化”“危机”“环境”“后现代”等词语,标示出大卫·哈维在过去40多年里的学术探索。大卫·哈维坚持“地理学是自然与文化的统一,而不是通常所错误呈现的某些无意识的自然交互与反馈”的认识,扬弃了将自然与文化人为割裂的笛卡儿式僵化方法,试图运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从政治、社会和环境后果的角度去分析世界地理发生的变化,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创造性破坏”及其深层次根源,构建起他的分析框架。在研究中, 大卫·哈维建立了资本的三级循环模式,找到了空间、位置和环境变化的根本动力——资本积累的需要,发现了“资本”“城市化”“危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形成这些基本观点:城市空间是资本的产物,城市化是吸收过剩资本和劳动力的主要方式;迅速积累的过剩资本在全球各地寻找出路并不断改变着世界的地理面貌,导致无序的城市化和各种现代社会问题。当前掠夺式积累已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标准配置”,通过“时空修复”(将大量资本转移到其他国家)来换取资本积累的持续性。正是资本的“过度积累”,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这些观点铺就了《世界的逻辑》的主线,使大卫·哈维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组合成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样,这本书中无论是对具体问题的剖析,如第四章关于巴黎圣心堂建造的讨论、第八章关于牛津郡罗孚汽车工厂命运的讨论,还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资本演化的宏观叙述,都在说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理景观的变迁实际遵循的是资本积累、谋利的逻辑,对当前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下资本掠夺采用的“套路”给出独特的解释。 大卫·哈维认为,“应该用批判性的反资本主义视角来审视变化中的世界地理,这不仅是合乎逻辑的必要反思,更是捍卫人类未来的必需之举”。《世界的逻辑》一书彰显了这种批判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质疑、批判资本积累推动下的城市化进程,因为这一过程充斥着暴力、破坏和不公。大卫·哈维一再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否应该继续这样的城市化路径,还是应该从根本上遏制甚至消除无限度资本积累的动机?如果资本的维持和再生产必须以前所未见的速度到处开展钢筋混凝土建设,那么就应追问是否应放弃制造这些过剩资本的体系,放弃现行的以华尔街—美国财政部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体系?另一方面,哈维质疑了反资本主义斗争的方式,他认为,“城市始终是反资本主义的热土”。在掠夺式积累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工人阶级应该放弃那种以控制工厂为目标的斗争。城市的各行业生产者应建立跨地域、跨产业的联合和联盟,争取“城市权利”,开展“社区革命”,由此孕育非帝国主义式的全球化。 大卫·哈维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非常关注。他在多部著作和文章中都讨论了中国的城市化问题,认为中国在城市化中遵循了资本积累的逻辑,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例外”。在《世界的逻辑》中,他将讨论中国发展模式作为引言,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谋求经济增长的政策与实践。应该说,哈维对于中国政府政策的理解未必准确,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看法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他认为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可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美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郊区开发以及阳光工业带建设如出一辙。但是,他对“城市化进程也是各种运动、碰撞、冲突和政治斗争的过程”的分析,对“到处大兴土木以避免资金危机的方式”的质疑,对在“吞噬一切的发展”面前保持个人或集体的价值、尊严和意义的审视,对“掠夺性积累”导致城市景观的变迁和大量使用价值浪费的批判,等等,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思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确有裨益。而他关于资本积累的需求造成社会冲突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分析、关于放弃资本主义体系的讨论,对于我国在发展中如何驾驭资本、合理利用资本,以实现社会公平、保护生态环境等可谓深刻警醒。 大卫·哈维自称是“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努力地“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去理解马克思”,也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些方法,但是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非完整、准确,他的分析研究与马克思有很多不同。比如,在《世界的逻辑》中,他对资本积累的分析并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之中,而且在讨论空间问题中弱化了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脱离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分析逻辑;他认为“巴黎公社运动实质更是对城市权利的争取,而不是要求变革生产中的阶级关系”,这与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的评价有明显差异。 尽管如此,应该感谢大卫·哈维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批判能力,为观察、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独特视角,带来了诸多启示。相信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会体会到其中的“营养”。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要把握大卫·哈维的学术思想精华和他治学的心路历程,阅读这本书或许是*便捷的。 ——杨军,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卫·哈维鼓舞人思考,他是当今时代最富洞察力和思考力的思想者。 ——欧文·琼斯,《既有权力》作者 大卫·哈维在其研究领域发起了一场革命并鼓舞了整整一代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 ——娜奥米·克莱恩,《休克主义》作者 大卫·哈维是左翼思想界的老牌旗手和智慧声音。 ——《金融时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