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几乎句句戳中国内家长痛点的书。
追求民主、鼓励自主、满腔柔情的当代家长,常常发现自己的辛勤付出适得其反。当孩子们不知心疼与珍惜,渐行渐远,还转身投回不屑的目光,背后的原因值得所有家长反思。
《做恰到好处的父母(突破家庭教育迷茫)》不仅道出了现代家长的窘境,也指出了让家长疲惫而不知所措的重要原因:社会和家庭都在培养孩子自主性的过程中迷失了成年人世界应尽到的引导和监督责任。作者里奥纳多·萨克斯指出,在宠爱放任和严苛束缚之间,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度,家长掌握了这个度,才能给孩子非常好的陪伴,孩子也会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里奥纳多·萨克斯著的《做恰到好处的父母》为迷茫困惑的家长送来一股清风:父母的责任是教养孩子,而非讨好孩子。让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完全自主行事而不加监管和引导,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做恰到好处的父母》用大量的案例和简洁的语言向家长重申这样一个事实:松子只有在成熟的时候裂开,才有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做恰到好处的父母,首先要求家长教会孩子尊重。事事询问小孩子的意愿并不能让他主动选择健康的晚餐食谱,正确培养自制力才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任。
其次,父母需要成为亲子时间中的主动方,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全心陪伴孩子,才能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
最后,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要教导孩子找到生命的意义。正如萨克斯博士所说,这是为人父母此生的责任。
欧洲人对进步的态度则模棱两可,在20世纪末,在法国长大的哲学家尼可拉斯·巩梅兹·达维拉对此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他写道:“两百年前,只要不是特别傻,就有理由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是,看看现在,看看我们曾经所相信的‘美好’未来,谁又能够再相信今天对未来的预言呢?说到底,所谓‘进步’,就是剥夺一个人的高贵品质,再向他廉价兜售,以贬低他的身份。”
在西欧国家和英国,有一股更稳固的文化力量,这是美国不能比的。我在苏格兰爱丁堡、佩思郡和斯特灵见过很多苏格兰学生和他们家里人,我发现很多男孩女孩以穿父母和祖父母的传统服饰为傲。苏格兰裙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而不是挂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在举行重要活动时,人们就会把传统服饰穿上,这种场合很多。在苏格兰,男孩子很愿意随时给大家讲讲真正的苏格兰裙具有哪些特点,也乐意教大家区别正宗苏格兰裙和从外国进口来专门卖给游客的便宜货。
要是能找到愿意穿祖父母衣服的美国男孩女孩才怪呢!
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其实并不在意文化为什么会变化,也不管为什么美国文化比其他发达国家更缺乏尊重。我们想知道该怎么做,这才是本书的重点所在。
家长自己放弃了威信
问题是,父母们并不是不愿意在孩子们面前有威信。有时,他们觉得自己后退一步,少插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有助于孩子成长。下面我举一个反例,看看美国现在很多家长是怎么做的。
梅根和吉姆夫妇40岁上下,在圣诞节和新年期间,他们计划花4天时间去滑雪。12岁的女儿,考特尼,很礼貌地拒绝了父母。她说:“你们知道的,我对滑雪没什么兴趣。这四天我就住在雅顿家吧。她父母都同意了。反正他家有间空闲的客房,什么都不缺。”所以,这对夫妇就自己去度假,考特尼在她最好的朋友家待了四天。梅根对我说:“我一点都不介意。事实上,看到考特尼这么独立,我还蛮高兴的呢。”
可是,梅根错了。考特尼并不是独立。哪个12岁大的孩子真的就独立了呢?正常来说,12岁的考特尼不应该依赖同龄人,应该依赖父母,现在她只不过是把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了同龄人身上,而对同龄人依赖的。对于考特尼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取悦朋友,赢得朋友的青睐,得到同龄人的认可。父母早被她抛到脑后,是她达到目的的工具。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因为深爱自己的孩子,父母往往会陷入这个陷阱不能自拔。当然,我们都想要让自己爱的人开心。如果女儿不想和你们两口子一起去滑雪,去度假,家长不愿意逼女儿,“你再抗议也没用,你无论如何都得和我们一起去。”家长总觉得这样说过于严厉了。但你一定要这么说。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家长,如果要有威信,就得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笑”。如果孩子们只有和其他孩子玩的时候才觉得有趣,那他们肯定不想和大人待在一起。如果孩子和你待着没什么意思,那他们肯定不想和你待在一起,肯定只想着和其他孩子们玩。所以,孩子愿意和家长待在一起,也是家长有威信的一种表现。
之前我提到过加拿大心理学家诺伊费尔德博士,他长期从事儿童和青少年工作,最近才从一线退休。40年来,他亲身体会到,北美孩子的依赖对象以及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发生了本质变化。40年前,孩子们最依恋父母。而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孩子大多最依恋其他孩子。诺伊费尔德博士说:“现在的年轻人不以父亲、母亲、老师和其他可靠的成年人为榜样,不从他们身上寻求指导和引导,而是转向了同龄人,有史以来,这还是头一次。让一个孩子来扮演父母的角色,有悖自然规律……其实,现在的孩子们相互影响,彼此教育,共同长大。指望那些本身就不成熟的同龄人指引自己走向成熟,根本就是妄想。”现在,北美的孩子们大多不在乎父母的看法,更在乎得到同龄人的尊重。
诺伊费尔德博士曾谈起过一个名叫辛西娅的女孩。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辛西娅是个快乐迷人的女孩子,但是在父母面前,她总是粗鲁无礼,神神秘秘的,有时还和父母有些敌对。“她对隐私到了偏执的地步,坚持认为她的生活与父母无关。她的父母发现很难和她交谈,不管怎么说,她都觉得他们在打扰她。过去,他们的女儿那么可爱,可现在,好像越来越不想和他们待在一起……很难和她沟通。”
根据我的行医经验和在美国各地的所见所闻,我发现,从小学到高中,这种情况很常见。如何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呢?
诺伊费尔德博士这样问道:
假如你的爱人或恋人的行为突然变得很怪异:不敢和你对视,不愿意和你有身体接触,说话暴躁,不肯多说一句话,对你躲躲闪闪,不愿意让你陪他/她。然后,想象一下,你去找朋友,问问他们该怎么办。他们会不会说:“你有没有试试先冷静一段时间呢?你有没有给自己设个底线呢?有没有向他明确表达你的期望呢?”很明显,如果成人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一定不是他/她的行为出现了问题,肯定是你们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所以,你一下子就会怀疑:他/她是不是有外遇了?
诺伊费尔德发现,辛西娅和她父母之间最根本的问题是,她把与同龄人的情感放在了第一位,而把与父母的感情放在了后面。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只要父母试图限制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比如,晚上9点以后不要发短信,不要打电话,肯定会弄得孩子生闷气或者大发脾气。如果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爱生闷气或者爱发脾气,这些都说明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已经转移到同龄人身上了,他们应该认清这些症状。
P34-37
家庭单元正前所未有地衰落,并且受到多股不同文化力量的冲击。……家长的责任从未如此重要,关于如何突破家庭教育迷茫,给子女更好的教养,萨克斯博士在本书中都有所阐释。
——威廉·J.本内特博士,美国前教育部长
萨克斯医生明白地告诉父母,你是教养孩子,不是讨好孩子……父母需要在游戏、休闲时,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因为他是你生命的延续,只有他成功,你的基因才会在宇宙永垂不朽。
——洪兰,台湾著名教育家
家庭教育专家萨克斯博士清晰地道出了家长们正面临的亲子关系难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如果你今年只有读一本书的时间,那么请选择这一本。
——梅格·米克,美国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
萨克斯博士为家长们敲响了警钟,也同时给予了鼓励,敦促家长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带领孩子们走向真正的成熟。本书很容易阅读,同时又为我们大家明确指出了挑战所在。
——蒂姆希·怀特博士,悉尼英格兰教会文法学校校长
我一定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我校学生的家长。
——安德鲁·亨特,英国莫契斯东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