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家族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有2600多万人牺牲,普京家族也不例外。普京家族是千千万万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命运不惜牺牲的家族之一,是伟大俄罗斯人民的缩影。
通过亚历山大·普京编著的这本《普京家族(精)》,人们可以了解到普京家族是一个纯粹的俄罗斯家族,是普通劳动者的家族,是正直、勤劳、勇敢、朴实的家族。
| 书名 | 普京家族(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俄)亚历山大·普京 |
| 出版社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普京家族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有2600多万人牺牲,普京家族也不例外。普京家族是千千万万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命运不惜牺牲的家族之一,是伟大俄罗斯人民的缩影。 通过亚历山大·普京编著的这本《普京家族(精)》,人们可以了解到普京家族是一个纯粹的俄罗斯家族,是普通劳动者的家族,是正直、勤劳、勇敢、朴实的家族。 内容推荐 《普京家族》一书客观全面地介绍了普京家族最近几代主要成员的生平,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他们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特别是近100年来俄罗斯沧海桑田的巨变。 《普京家族》是俄罗斯国内并不多见的家族家谱研究著作之一,作者是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堂弟亚历山大·普京,用时10年完成。亚历山大对普京家谱的搜集始于1986年,对其家族12辈特别是最近六辈亲属的情况进行研究。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家谱 第一章 普京的幼年 第二章 父母双亲 第三章 爷爷和奶奶 斯皮里东·伊万诺维奇·普京和奥莉加·伊万诺夫娜·普京娜 斯皮里东·伊万诺维奇和奥莉加·伊万诺夫娜的儿孙们 伊万·舍洛莫夫和伊丽莎白·舍洛莫娃 伊万和伊丽莎白的孩子们 第四章 第四代 伊万·彼得罗维奇分支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分支 季莫费·彼得罗维奇分支 第五章 第五代 高祖(四世祖)彼得·普罗霍罗维奇 瓦西里·普罗霍罗维奇分支 第六章 第六代 天祖(五世祖)普罗霍尔·伊万诺维奇 普罗霍尔·伊万诺维奇的三个兄弟和一个姐姐 第二部分 家世调查 第七章 家世调查结果 博尔季诺村的几代人 波米诺沃村的几代人 第八章 关于保全普京家族的世代传说 第九章 伏尔加河流域的族人 第十章 遥远的普京们 勃良斯克州 彼尔姆边疆区 第三部分 同姓者 第十一章 在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同姓者 在俄罗斯联邦 在其他独联体国家 第十二章 有名气的同姓人 第四部分 姓氏来历 第五部分 补遗 补遗之一 家族的不动产 补遗之二 俄罗斯帝国关于雇佣劳动法的若干条款 补遗之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俘的命运 补遗之四 伟大卫国战争年代中的波米诺沃村 普京家族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 第六部分 相册 后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917年发生的事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轨迹,让多少代精英前赴后继,子承父业,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积累和建造起来的生活付之东流。成群结队的武装人员砸抢商店和仓库,打碎橱窗。一切从前认为不可能的事都成了现实,能抢的都被抢光。实业停止,粮食开始紧缺,人们失去了生活来源,法律失去尊严,革命高于一切。饭店停业了。斯皮里东·伊万诺维奇丢掉了工作,失去了生活来源。起初他指望打砸抢会停止,生活还会走上正轨。 1917年二月革命者占领了冬宫、海军总部,彼得保罗要塞。彼得格勒的一位居民在日记中写道:“外面噼噼啪啪的声音使我处于恐惧和焦躁之中……看到‘阿斯托里亚’饭店的门窗被砸碎,人群冲向改革的教堂抢砸……到处都是这样的场景:人们带着内心的恐惧感无所事事,无法无天,纵情地寻欢作乐,偶尔还有酒鬼和放荡的人群在街上游荡。” 彼得格勒200万人的生活状况越来越糟糕,饥荒开始了。临时政府实行严格控制物价政策,然而粮食供应还是不见好转。政权彻底失去了民心,剩下的只是绝望。人们纷纷携家带口逃离城市回到乡村。那些年里多数彼得堡人都是来自农村。斯皮里东·伊万诺维奇一大家子也该离开了。 回到村里后收拾家物,走亲访友,了解当地的情况,操办起自己独立于父母的生活。斯皮里东的职业技能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他放下厨刀案板,操起了镐头、铁锹、斧子。这时斯皮里东和奥莉加切身感受到在自己的土地上,自己家里才可以生活。带着4个孩子又能去哪里过日子呢?父亲肯定会接受他们,可大家都挤在一个屋檐下怎么能行呢? 从彼得格勒传来坏消息:凡是有地方去的人都逃离了首都。前线又传来消息,军队退败,士兵带着武器四散逃跑,各奔他乡。然而希望还没有彻底泯灭。人民期待着有人会出来恢复最起码的秩序。出现了布尔什维克。1918年春布尔什维克在全国实施粮食管控制度。政令规定每人每年粮食需求定额是:12普特(1普特等于16.38公斤)细粮、1普特粗米。农家超过这个标准的剩余属于超标粮,需要交出来分给别人。政令规定余粮不上交则会武装收缴。 新政权在前方签订了和平条约,积极在农村筹集粮食供给城市,工厂和森林实行国有化,承诺分给农民土地。斯皮里东·伊万诺维奇从圣彼得堡回到家乡,在上帝面前要对妻子和4个孩子负责。 一天,有人通知斯皮里东·伊万诺维奇:立即按照通知的地址去莫斯科。可以想象到,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惧降到斯皮里东一家人的头上。为什么要传唤他?斯皮里东·伊万诺维奇一路上都在苦思冥想。与特维尔被枪决的叔叔有亲戚关系会酿成什么后果?到莫斯科会把他怎么样? 按地址找到了传唤他去的地方,精神极度紧张,以至于在办出人证时斯皮里东连自己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发音都不准确:布京、库京、普京、乌京。也可能是在前线受过伤的门卫有点聋,出人证上的姓就办成了斯皮里东·伊万诺维奇·布京。他就是用这个姓氏走进去迎接自己命运的。所以当听到让他做厨师干老本行时,他感到非常惊讶。原来哪个政权都喜欢吃香的喝辣的,荒年饿不着厨子。“阿斯托里亚”饭店的新领导知道了斯皮里东·伊万诺维奇的口碑很好。苏维埃政府从圣彼得堡迁到莫斯科后,也需要好厨师。斯皮里东·伊万诺维奇成了人选之一。很快他就上班了,这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作息制度有些特殊性,但斯皮里东很平静而且自然地同意了。经历过饭店里超严格管理之后,不泄密的要求对他而言太简单了。领导的要求不算刻薄,算不上特殊。对高级厨师而言,最为难的是:饥饿时期到哪里去找好食材。人们都生活在想造反、要推翻苏维埃政权的条件下。粮食要靠国外援助,各种瘟疫在蔓延。卫生员随时都可能干预斯皮里东·伊万诺维奇的工作,食材本来就很少,可采购限制还很多。 根据国内局势被迫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开办企业,根据供需关系放开物价。1921年3月第十届俄共大会(布尔什维克)通过了从余粮征集制过渡到粮食税收制的决议。粮食纳税法令是在春播之前公布的。农业政策渐渐稳定下来。 1921年是旱灾年。但接下来的几年里俄罗斯富饶的土地,百姓的知识和经验确保了新经济政策的成功。人们已经不再挨饿,批发和零售业也繁荣起来,货币流通领域中坚挺的苏维埃银卢布取代了贬值的20及40卢布面值的纸币和其他货币证券,开始了积累阶段。P26-28 序言 本书是2013年版《普京家族:基本研究资料1986-2002年》一书的精编版,原书加上图片共有500多页,包括34个文件,22张图表,183张照片,还附有地方地图。书中向读者介绍的普京家谱成员有:来自伏尔加河流域的85人,勃良斯克州的42人,彼尔姆州也是42人。对35个俄罗斯联邦主体的成员名单进行了系统分类。对来自于地方的、大家感兴趣的一些历史性文献、地名录和其他一些第一手资料进行了专门分析。呈现给大家的《普京家族:基本研究资料1986-2002年》一书,除了那些大篇幅的文献资料外,将使读者了解我们的主要工作成果和作出的结论。 对普京家谱的搜集工作始于1986年,那时谁也没有想到它们会成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家谱的研究对象,是时代使然。我们进行这项研究工作的目的很简单:弄清自己的出身和祖辈的情况,找到失去联系的亲人,恢复往来和联系。这项研究工作吸引了很多人。我们将普京总统家族中的农民家族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本书大量事实验证了世代流传的一句古话:只有优秀的人种才会有善良的民族。 现在我们手里汇集了部分经过多方面研究的材料,包括6代家庭亲属之间的来往资料,对12代家族的研究成果,姓氏起源的资料,在俄罗斯境内的迁移统计资料,还有大量照片、档案证明和其他有价值的材料。按照订购方和执行方的约定,不得将研究的任何资料透露给媒体,也不授权第三方进行补充和辅助研究。所有研究材料不得在网上发表。专家们的评语认为,此书是在俄罗斯正式出版的农民家族家谱专著之一。 人民的历史首先是农民史,农民是人民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是否对人民的历史有足够的了解呢?从表面上看,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对一般的历史概况,当政王朝史、贵族史、战争史以及人口发展史是有一些了解,但是在这些历史的描述中,人民的作用是很小的。人民的历史与当政家族史是有区别的。现在大家都承认,农民才是人民历史的基础,而我们恰恰对农民史的研究很不够。 在20世纪里,我国人民经受了其他国家很少遭遇过的社会动荡,如1917年事件、没收银行存款和私人贵重物品、内战和恐怖事件、剥夺个人财产、搞集体化、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解体、上世纪90年代的休克疗法式改革。这些事件给我国大多数人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如此剧烈的政治突变使人们背井离乡从自己的老家来到其他城市,人们不得不改换职业,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与三四代前不同,现在不少人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自己家族自然社会环境。寻找先辈亲人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大多数民族都对自己的家族来往情况一辈一辈地追踪下去,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子孙们。在十月革命前,有一个传统的做法:每个家庭,无论是什么样阶层的家庭都要将有关先辈们的情况传给年轻的下一代。在订婚之前,通常老一辈人聚集在未来新郎和新娘的家里,谈谈双方亲戚的一些情况,所谈的内容包括性格特点、事业情况、办事能力、缺点与不足、取得的成绩和遭遇的挫折、身体素质和智商情况、健康状况、有几个孩子、有哪些亲近的人、寿命如何等。老人们通过对前辈情况的分析讨论,对新人未来家庭及其生育孩子问题作出预测判断。这种分析一般要追溯到前6代人。很早人们就发现,家族的性格特点和志向爱好一般会遗传到第6代子孙。因此,人们都将前6代算作亲属,从第7代起就不算是亲属了。在俄语中有一个固定的词组:“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意思是,从第7代之前就是远亲。这样的家庭属于同姓家庭,不过他们都是有家族关系的。家谱研究的范围很广,从同一个家谱的近亲到远亲,一直到同姓亲属。 现代医学可以对民间长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论证。科学证实,孩子的健康、气质、特性、外表、甚至命运是由其出生前6代人的基因形成的。 哲学家弗洛连斯基告诫大家,“不要忘记自己的出身,也不要忘记祖辈人的身世,要对自己的祖父和曾祖父进行研究,要纪念他们,尽力记录过去所有的一切,如出生、家庭、住宅、境况、物品、书籍等。尽量搜集与家庭和家族有关人员,如熟人、亲戚、朋友的照片、手稿、书信、出版物和手稿。让家族的全部历史都收藏在你的家里,让你身边的一切都在回忆之中。住宅、藏书、家中有意义的物品,不到最需要的时候不要卖给他人。”…… 离科兹诺沃镇不远,有一个瓦西廖沃村。1840-1850年间在这里居住过作曲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利亚比耶夫(1787一1851),他创作了150多部音乐作品,其中有最著名的浪漫曲《晚上的铃声》《夜莺》《我记住奇妙的瞬间》,其所有权属于音乐家的夫人叶卡捷琳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利亚比耶娃。 后来,庄园转归了孙女叶卡捷琳娜·格里戈里耶夫娜·阿维尔吉耶娃(1852-1918),她是俄国蔬菜种植第一女人。从1881年起,她一直居住在瓦西廖沃村,为蔬菜水果的选种、栽培、种植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她的果蔬技术在俄国和其他国家闻名遐迩。她的种植地成了设备精良的种子试验站。1908年在她的基地开设了农业学校,为农民子弟培训农业种植基础理论。 俄国艺术科学院院士伊万·伊万诺维奇·特沃罗日尼科夫(1848-1919)出生在大茹科夫村。天气冷的时候他住在彼得堡,天气暖和了他便回到家乡。他创作的著名油画有:《在教堂旁》《农女刺绣》《奶奶与孙女》《捡树枝》《农民孩子》。他与瓦西里·苏里科夫一道参加了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的彩画工作。大茹科夫村在伊凡科夫水库淹没区域,村庄没有保留下来。и.и.特沃罗日尼科夫的房子迁移到了列德金诺小镇,在此为他立了个纪念牌。 在尼佐沃克村诞生了农民诗人斯皮里东·德米特里耶维奇.德罗任(1848-1930),他发表了许多诗集,例如:《劳动与忧愁的诗》(1901)《藏在心中的歌》(1907)《农民之歌》(1929)等。德罗任博物馆搬到了诺沃扎维多沃小镇,他的学生马特维·谢苗诺维奇·杜多罗夫(1891-1956)和农民诗人谢尔盖·叶谢林在诗人墓地立了一块纪念碑。 苏联时期,在舒申村休养过的作家有:阿列克谢·谢雷奇·诺维科夫-普里博伊(1877-1944)和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1901-1956);著名动物学家A.H.福尔莫佐夫教授(1899-1973)来这里考察过鸟类动物;著名北极研究专家и,д.巴巴林曾经来到因纽胡河边打野鸭。 普京总统家族,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俄罗斯农民家族。这个家族的许多人在19世纪末曾经是农民工的一员,他们积极主动、意志坚定、训练有素。为了自己和家庭,也为了国家,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1861年农民改革带来的公民权利和经济自由。普京家族的人在首都是最好的饭店厨师、中心街上的女装裁缝、红木工匠、印染工、木匠、建筑师、经济师等。他们都是满怀生活激情的人。国际社会上称他们为“白手起家的人”。他们的这种素质一代一代地传延下来。 在俄罗斯,人们直观地感觉到普京总统的农民根基。正是这种具有吸引力的特点成为普京总统支持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他是一位善良、可靠的耕耘者,为了俄罗斯人民的幸福,他勤奋地耕耘在政治舞台上。 后记 2015年5月初,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简称欧亚所)邀请,俄罗斯总统顾问格拉济耶夫率俄罗斯“伊兹博尔斯克”俱乐部代表团访华。代表团成员中包括俄罗斯汉学家、《习近平:正圆中国梦》作者瓦季姆·塔夫罗夫斯基和普京总统的堂弟、《普京家族》作者亚历山大·普京。 经欧亚所介绍,亚历山大同意授权中国人民大学一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翻译出版《普京家族》中文版。 俄罗斯研究中心为此成立了翻译小组。其中,经济日报前驻俄罗斯和中亚首席记者李垂发翻译前言至第一部分第二章;人民画报社《Китай》(中国)杂志高级编辑易甲子翻译第一部分第三章至第四章;新华社欧亚总分社前社长张铁钢翻译第一部分第五章至第三部分;前驻白俄罗斯使馆参赞、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一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宪举承担第四部分至后记的翻译并统稿。 普京家族是伟大俄罗斯人民的一个缩影。《普京家族》是俄罗斯国内并不多见的家族家谱研究著作之一。作者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京是现任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堂弟,1953年10月18日出生于梁赞市,并在那里长大。1976年毕业于梁赞无线电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先后在梁赞仪器厂、俄罗斯央行梁赞州分行工作。从2001年起在科米共和国乌辛斯克市石油钻井公司任职。后来转到莫斯科,在全俄私有化和个体企业协会工作。 亚历山大对普京家谱的搜集始于1986年,对普京家族12辈、特别是最近6辈家庭亲属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想弄清自己的出身和祖辈的情况,找到失去联系的亲人,恢复往来和联系。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普京家族中竟会有人担任俄罗斯总统。 从1992年至2002年,亚历山大花了10年时间,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普京家族史的研究。2013年出版了《普京家族:主要研究资料1986—2002年》。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2015年出版了此书的精编版。现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普京家族》一书的中文精编版。 《普京家族》客观而全面地介绍了普京家族最近几代主要成员的生平。通过对他们的介绍,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生平、工作和生活,而且可以了解他们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特别是了解近100年来俄罗斯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及其对人们的深刻影响。 毋庸置疑,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了解现任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的家族遗传以及先辈们对他的深刻影响。 2016年12月17至20日,亚历山大先生应邀来华访问,并与翻译小组讨论了书中一些疑难问题。这为确保此书的翻译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保障此书的照片质量,亚历山大还向译者提供了电子版照片。 值此《普京家族》出版之际,再次向亚历山大·普京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 也要感谢当代世界出版社和中联部六局领导。由于他们大力支持和协助,这本书才得以很快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一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关雪凌教授,该中心工作人员张若涵、张琳都为此书翻译出版做了大量工作。也向她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翻译和统稿中难免有一些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王宪举 2017年4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