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上有棵音乐树
这个秋天的晚上,在我们这座小城的影视城里,正在上演着一场音乐的盛宴。
橘黄色的灯光下,红色的背景,舞台上阵容强大——浙江民乐团正在演奏,著名指挥家、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执棒。这是“山海梦——林梦民乐作品音乐会”在继浙江音乐厅、台州艺术中心剧院之后的第三场——回到家乡的演出。
那些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而流传下来的乐器,二胡、琵琶、笛子、中阮、扬琴、古筝和埙等,跳跃着灵动的音符,奏响着林梦20多年的创作精品。
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和亲切。《夫人峰的故事》《欢乐的渔民节》《金色季节》《海边即景》所表达的题材就在我们身边,有些甚至抬头可见;《雁荡行》《隋梅迎春》《括苍风情》《柳浪闻莺》,也与我们相距不远,我们都曾经在那边留下了或匆匆或流连的脚印。惊叹涌上心头:也只有林梦才能写出如此的作品来,用这无须翻译的世界通用语言——音乐来表达。
当我们侧耳聆听,沉浸在美妙的享受中时,舞台背景布幕上那个戴着眼镜、瘦小文弱的男人正临风而立,俯视着这场以他名字命名的音乐会,一场期待许多年的音乐会。他就是林梦。
林梦,这位小个子男人,行走在大街上,其实更多的时候是骑着那辆破烂的24英寸自行车,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身处人群中,他也是沉默寡言的。林梦,又是一个没有城府的人,坦诚率真,大碗喝酒,单纯得犹如一个大孩子,也真是我所喜欢的酒友。这次张国勇院长评价林梦的作品“基本上都能够拿到国际上去演出,足以代表浙江的音乐形象”。
我的同事林梦,年幼时,用竹筒做二胡,用木箱做扬琴,星期日钻进小学仓库里,去弹奏那架已经破旧了的风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喜欢,是因为痴迷,是因为心中有个当音乐家的梦想。林梦年长我几岁,对于他的从前,也只有从传闻中了解些许。但与他十多年的相处里,我知道他一直在这座偏僻的小城里,把导师那句“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旋律宝库”的教导奉为圣旨,一头扎进中华民族深厚的音乐文化里吸收营养。他到民间采风,在渔区,豪爽的船老大对他说:“你得喝了酒我才唱。”为了听到船工号子,他就端起大碗喝得烂醉;在农村,他拿一把二胡与农民兄弟们坐在一起表演温岭滩簧,了解民间曲艺的特点。他为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默默地谱写着江南风情、地方特色的曲子,演绎着那海,那山,那水……之所以如此,道理也同样简单,是因为喜欢,是因为痴迷,是因为心中有个当一个中国民族音乐家的梦。
我不是乐者,也不通音律,但聆听林梦的民乐会,那音符,就犹如清澈的溪流,跳跃进我的心房,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陶醉,让我激动,让我颤抖,忽而让我心潮澎湃,忽而让我豁然开朗……
《渔村情》表现的就是我们新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阳光首照地石塘镇,随着音乐的流泻,我们面前仿佛依次展开这样的画面:石砌的民居,石铺的街巷,石雕的器具,海面上白帆点点,沙滩上逐浪拾贝,渔家小院里晒着渔网,飘着炊烟……
《千古奇情雷峰塔》则述说着千古传说,一座千年之塔、一个坚贞凄婉的爱情故事。她从灿烂的历史长河中走来,从浪漫的民间传说中走来,从文人骚客的诗歌中走来。
聆听《隋梅迎春》,我们犹如看见了那棵历尽千年沧桑的古梅,依然生机勃勃,傲霜独立。
《金色的季节》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那丰收的场景,丰收的喜悦。
林梦的导师、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专程从上海赶来参加了音乐会,他说:“在浙江,林梦是我第一个搞个人音乐会的学生,非常好,我非常高兴。作品好,好在旋律很美,像《隋梅迎春》等,很动人,也很感人。琵琶与乐队《渔乡情》很有特色。了不起。”张国勇院长说:“林梦人很真,作品很真,用音乐反映山海风情,生活气息浓郁。我很真诚地对待作品的每一个音符。”
我忽然想到,林梦就是原野上的一棵音乐树,根须深扎在江南肥沃的土壤中,汲取了家乡的水分,从树苗开始,长大、窜高,有时候月光下也孤独寂寞,但到底成为一棵大树,高朗,清俊,风儿吹来,树影婆娑,飒飒作响,那么优美,那么清脆。有一日,那棵音乐树,竟然开花了,那可是积蓄了数十年进发出来的灿烂之花呵。
发表于《温岭日报》2007年10月29日。
发表于《台州晚报》2D07年11月1日。
P78-80
1994年5月,我调入文化馆工作,转眼22年过去了。这部书稿都是这个时期写成的,大多与岗位工作相关,且都曾发表或获奖、演出过。
这是我8年间出版的第4本个人作品集,与“专题性”的前3本不同,这是一本“文集”,其中有戏剧、曲艺和音乐文学,也有评论、论文,还有小说、散文、随笔。
在这群众文化岗位上,我尝试着、摸索着各个艺术门类的写作。我肯定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我坚持、投入和吃苦,因为肩头的责任和心中的热爱。
同时我也感叹,文学之梦犹如苍穹的星辰,依然高远得不可企及;我也蹉跎了许多时光,所谓的写作我也只是涉及皮毛而已。
但我在这追梦的道路上留下这一行行的脚印;这脚印沾着泥水、汗水和泪水,也沾着花香、草香和生活的醇香。
再过几年,我就要告别工作岗位,这部文集就作为一个留存。感谢单位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王全吉先生撰写序言,感谢周春梅先生题字,也感谢女儿李杏设计封面,同时感谢责任编辑梁春晓女士辛勤的付出和细致的工作。
如果要做一个总结,从大的层面来说,得感谢这个时代。就我个体来说,我从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到后来从事与个人喜好相交的工作,这是我觉得庆幸和幸福的事;我非常感谢并铭记心底给我人生和创作以帮助、扶持的朋友和师长。
与剑峰兄相识,是一种缘分。
我们都在文化系统工作,因为喜欢文字,我们有缘走到了一起。
剑峰兄是个充满热睛的人,对文学一崔情深。他多年如一日。用心编辑着文学期刊《海风》,就像农人,一年四季悉心地翻耕着一方菜园。这本诞生在曙光之城的《海风》,像阳光一样照耀着许多热爱文学的人们。《海风》风生水起,聚集着一个作家群,只要作者的文字打动了他,剑峰兄都会眉眼含笑,欢喜得不行。文学期刊《海风》凭借富有分量的作品、写意大气的封面,以及承载的文化情怀,多次获得全省群众文化报刊评比一等奖。《海风》受人喜爱的背后,是剑峰兄20多年来为人作嫁的甘苦,是对文学无怨无悔的追随。我曾经也在《海风》期刊发表了一组民间艺术专题散文,美好的感觉至今还存在心里。
剑峰兄是个充满热情的人,在东海之滨,静心写着自己热爱的文字。数年之间,已经出版过三本个人作品集。我喜欢剑峰兄的散文集《在书页之间行走》,喜欢他追忆少年时代的散文集《时光的背影》。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浮躁的世界,剑峰兄却坐在世界的一个角落,心静如水,让目光抚摸着古代经典的文字。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解读经典。他对于年少时光的追忆,既有私人的生活体验,又有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的印痕。“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朴实真诚的文字穿过时光,真切地把往日的岁月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心里顿时温软起来。
剑峰兄是个充满热情的人,对工作投入很大的热情。文化馆组织文艺演出要有人写剧本,剑峰兄就尝试着剧本创作,剧本文字经导演搬上舞台,成为鲜活的舞台形象。牛刀小试,小有成就,就一发不可收,于是他经常出现在全省戏剧大赛的现场,坐在台下欣赏别人的戏剧,也曾上台领回全省戏剧大赛创作一等奖的证书。歌曲好唱,创作不易,不知什么时候剑峰兄写起了歌词,描写海边风光、海岛风情,抒写对于东海之滨这片土地深深的爱恋。这些美丽的文字乘着音乐的翅膀,在耳畔悠扬地飘着的时候,你可以想象剑峰兄内心的欢愉和脸上的笑意。
《回望》是近年来剑峰兄出版的第四本个人作品集,是作者在戏剧、曲艺、歌词、小说创作以及文化评论的作品集萃,分“抒情”“记叙”“默想”“虚构”和“论述”几个版块,展示作者在群众文艺创作与文化研究方面的力作,展示一位文化人对于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回望》出版之际,剑峰兄嘱我写序,我欣然应允。我和剑峰兄有着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文化情怀,我们都是从一名文学青年,成为文化馆队伍的一员,几十年过去,依然喜欢着文字,喜欢坐在一方斗室,阅读、写作,让古老的汉字滋润着我们的灵魂。
阅读与写作,是剑峰兄日常的生活状态,也是一位文化人在这个世界应有的精神姿态。谨以此序,向剑峰兄致以真诚的敬意。
(作者系中国文化馆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文化馆副书记。)
《回望(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20年作品选)》是作者李剑峰自1994年调入温岭文化馆20多年来与岗位工作相关的文章的汇集。其中有戏剧、曲艺等音乐文学作品,也有评论、调研文章,还有小说、散文、随笔,也有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在这群众文化岗位上,作者尝试、摸索着各个艺术门类的写作,表现了温岭文化线上可歌可泣、平凡又不平凡的人与事。
《回望(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20年作品选)》是近年来李剑峰出版的第四本个人作品集,是作者在戏剧、曲艺、歌词、小说创作以及文化评论的作品集萃,分“抒情”“记叙”“默想”“虚构”和“论述”几个版块,展示作者在群众文艺创作与文化研究方面的力作,展示一位文化人对于文化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