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丝·L.比洛著的《内向的企业家--不再闲置你的静争力》这本书做了其他关于内向和创业的书没做过的事:本书是从内向者的角度来探讨一些创业的问题,包括你的个性和性格类型如何在你持续创业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包括:恐惧、心态、失败、自我管理、价值认同、关系网络、市场、销售、社群创建、合伙以及拓展。
本书直接针对的是主流的错误看法:企业的成功属于外向者。这本书要分享给大家的故事和教训都来自内向者,他们主动对抗这种误解,成功创业,开创出一条让其内向性格荣光闪耀的道路。与其把内向看成一种不利因素(基本上整个社会是这么看的),本书为那些想要培养或强化他们自然内在力量的企业家开辟了一条道路。
贝丝·L.比洛著的《内向的企业家--不再闲置你的静争力》帮你开发内向型性格的潜在“静”争力,深度挖掘性格内向的人们所蕴含的天然创造力和成功基因。接连出现的一些低调又内向的新兴企业家,像比尔盖茨、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等,他们并不像通常人们以为的成功人士那样精于社交,却以自己独特的处事风格达到了人生的顶峰,这让我们都看到了潜藏在内向性格之下的惊人可塑性。本书是给安静性格人群的成功指南和实操性的指导书,告诉人们内向性格的人该如何驾驭和发展自己的天赋和企业家精神,从而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质,客服内向性格在事业发展中带来的不利因素,诸如社交恐惧、演讲前的紧张情绪等,让你以最真实的一面驰骋于各种场合。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弥合沟通缺口
斑马改变不了自己的条纹,但是它能适应周围的环境,生存下来并强大起来。这里也有一些小窍门,能帮你在沟通不畅的时候起一点润滑的作用。
当你跟内向者谈话的时候:
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思考一个问题或者难题。如果可能的话,请不要要求他们立刻给出答案。
预先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关于整个情况的信息,准备好回答他们的问题。内向者喜欢双方都做好准备,明确预期。问问他们把需要的信息写下来是不是更好(说太多话可能会对他们造成过度刺激)。
你也许需要有意召集内向的人一起进行一个小组讨论,问一问:“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或者“小周,你怎么看?”。要避免让大家注意到他们的相对安静.比方说:“你们这边简直鸦雀无声。”很多时候内向者表面上非常安静,因为他在积极地倾听,在头脑里组织如何回应。在他沉默的时候,别推想,别猜测,别去尝试解读,直接问他就好。
要学着习惯停顿、比较长时间的沉默,以及给出一些非话语线索。内向者对谈话节奏的感觉是不同的,因为他们会在说话之前先思考。一旦开了口,请不要打断或者替他们说完。
当你跟外向者谈话的时候:
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要对他们像连珠炮一样的发言有耐心,因为那是他们得出结论的方式。
认真倾听,准备在你需要讲话的时候打断他。外向者不会为了给你留空间而停下来,如果需要就插话,并且用肢体语言来表示强调。
要明白外向的人是用说话来思考的。他们会在谈话结束之后改变主意,请做好发生这种情况的准备。
要小心他们会根据外部的反馈来下结论,所以一定要直截了当。给出反馈意见的时候,要用一种你觉得舒服、外向者也能接受的方式。
要问他们需要什么信息。他们需要一个宽泛的概括或者对情况的总结,而不是很多深入的细节。
了解并尊重在沟通方式上的不同对构建一个积极有效的关系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我们会把事情个人化,进行猜测,误解别人说的话。有耐心是很重要的,要给别人空间,例如要允许别人说:“我需要时间想想,然后我再来回答你,”或者“请你听我把整件事说完,先不要打断我。”
当我们知道什么方式对我们有用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求使用我们希望的方式进行沟通。有的时候,只需要这个就能把沟通失败的可能扼杀在萌芽之中。
内向企业家的力量
内向的人们,欢呼吧!因为你们即将了解到你们性格中最闪光的部分,你们很快就会被人们了解。我会把这部分叫作“秘密超能力”,为什么是“秘密”?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外向型社会节奏太快,太过喧嚣。而我们的超能力却往往是静静地藏在幕后,躲在雷达下面,不为世人所见。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有一些最有名、最富有、最成功的人都是内向的人,是他们的超能力帮了他们。
P10-12
你是一个行走的矛盾体。
一方面,你是一个内向的人。你比较喜欢长时间地独处,希望有整块不被打扰的时间去专心做事。对于有兴趣的事,你更愿意深刻地钻研而不太愿意宽泛地铺开。
而另一方面,你又是一位企业家。你需要经常跟雇员、合伙人、客户、顾客打交道。你必须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即使在不方便的时候也得如此。你不得不成为多面手,从产品开发到社交媒体再到财务资金,什么事都得管。
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兼具这两种身份却还能保持理智和清醒呢?这本书试图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并试图给身为内向企业家的你一种工具.不但能使你保持理智,而且能帮助你建立起一番事业,充实自己的心灵。
我自从2010年起开始指导内向企业家,他们中有些是有自己公司的老板,有些是在更大的企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企业家”。对他们来说,有些挑战一再地出现。我的客户通常这样描述他们面临的挑战:
建立关系网络:累死人了!大家都只是想把自己的东西卖给别人罢了,在这种场合都是闲扯、互相吹捧,还有言不由衷的“下次再聚”。
销售:我并不是非常擅长销售。我害怕打电话,人们会觉得我是在打扰他们。“销售漏斗”(sales funnel)这个说法使我想要逃跑,从此隐居山林。
自我推销:要是让我讲述自己所做的事,舌头不打结才怪。我不愿意自吹自擂。我不想给人留下吹牛或者自负的印象。
合作:我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向别人寻求帮助。要把别人带进自己的工作团队并且让他们跟上进度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且跟别人合伙.我会担心我们的个性不合。
精力:大家希望我多参加社交活动,但是那真让我精疲力竭。我需要很多能停下来的时间,这样我才有精力为我所做的事情进行社交和市场推广,现在看来时间根本不够。
这些企业家并非在抱怨或者发牢骚,他们只是注意到了什么让他们精疲力竭或者拖慢了他们的工作进度。尽管这些挑战并不仅仅是内向的人才有的,但是内向的人的感受和面对挑战的负面情绪却是独有的。内向的人是由内而外归因,我们会对事情进行内化分析,有时候自己内心内向的本性与表现在外的创业激情甚至会展开拉锯战,而我们会在这种激烈的拉锯战中变得疲惫不堪。
我有热情、有动力、有能力,但是我已经活在外向的阴影里太久了,走出外向的阴影而让自己站在明处是很容易受伤的。
——海伦·桑德森(Helen Sanderson),安静房间设计公司经理
《内向的企业家:不再闲置你的“静”争力》这本书做了其他关于内向和创业的书没做过的事:本书是从内向者的角度来探讨一些创业的问题.包括你的个性和性格类型如何在你持续创业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包括:恐惧、心态、失败、自我管理、价值认同、关系网络、市场、销售、社群创建、合伙以及拓展。
《内向的企业家》直接针对的是主流的错误看法:企业的成功属于外向者。这本书要分享给大家的故事和教训都来自内向者,他们主动对抗这种误解,成功创业,开创出一条让其内向性格荣光闪耀的道路。我们与其把内向看成一种不利因素(基本上整个社会是这么看的),本书为那些想要培养或强化他们自然内在力量的企业家开辟了一条道路。
包括内向者自己在内,大多数人也许都不知道典型的内向者的长处和品质能够使得他们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其中包括:有好奇心,专心钻研,善于独立工作,考虑周到和反省,还有对研究的热爱。
很多内向企业家,还有其他许多改变我们生活的人,他们并不假装自己是外向者,而且是把他们内向的优势在创业中发挥出来,例如比尔·盖茨、拉里·佩奇、马克·扎克伯格、杰夫·贝索斯、谢家华、盖伊·川崎。
如果一个内向者想假装自己很外向,那他无非会变成一个伪装的外向者。如果以这种心态去创业,你解决不了问题,而只会使你的内在和外在的两种性格之间一直进行激烈地较量。
《内向的企业家》这本书承认内向者在创业的道路上会遇到一些障碍,但是我们会采取以优势为基础的方法来使你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虽然可能从一个整个社会都偏于外向的视角来看,内向性格的好处并不明显,但是内向性格确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比如,你会看到自己有下面所提到的一些优秀品质:
·能集中精神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
·善于独立思考与独立行动
·具有倾听的能力和与人保持近距离关系的能力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大的创造力
·好奇心驱动下能产生求知欲
·愿意把他人和他人的观点纳入考虑范围
你也许读过某一本企业基本要素概述这类的书.而这本书着眼于你与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连接。有一句悔恨的话我们一再听到:“我知道应该做什么,为什么不去做呢?”
我们可以动力十足、激情澎湃,但是却没能把我们的热情发挥出来,内向者成功的执行力有赖于对自己性格和优势的坚持。
内向者选择创业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能踏踏实实地工作和生活.因为制定规则的人是“他们自己”。但是,大多数规则都是由外向者制定的。学习如何持续创业,在创业中关注真诚、个人与专业,以及精力管理的关系,同时,把内向性格的优势挖掘出来绝非易事,因为现有的信息都是在一个外向的框架之中的。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填补这一信息空白。
我们将会进行深入的研究或数据分析。现在在内向性格机制和创业方面都已经有了很成功的研究和大量资源,而我们要做的是依靠实际的建议、个人经验,以及内向企业家在他们创业之路上各个阶段吸取的教训,仔细剖析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恐惧、挑战和机会。
我建议您把这本书看成您的私人指导和心灵导师。这本书有点像一个拉拉队长,又有点像一只轻轻把你推到悬崖边上的手。您可以选择一章一章慢慢消化,也可以一口气把整本书读完,还有很多网上资源供您使用。有很多人通过这本书把他们的智慧传递给了您,您可以跟他们取得联系。除此以外,书中关于一个内向者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创业提供了很多建议.有些建议您读了以后会产生共鸣,而有些则不会。请您选择那些对你有帮助的建议。
在成长的机会面前,有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全心投入的,希望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