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600多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纳粹分子的疯狂屠杀,世界上几乎所有地方都对急需帮助的犹太难民关上大门,而中国人民和上海这个大都市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向犹太难民伸出了援手。约有2.5万名左右来华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诺亚方舟”,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在中国的土地上度过了艰难岁月,有的还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潘光主编的《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梳理和总结了二战期间犹太难民来华避难的这段历史。
| 书名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600多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纳粹分子的疯狂屠杀,世界上几乎所有地方都对急需帮助的犹太难民关上大门,而中国人民和上海这个大都市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向犹太难民伸出了援手。约有2.5万名左右来华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诺亚方舟”,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在中国的土地上度过了艰难岁月,有的还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潘光主编的《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梳理和总结了二战期间犹太难民来华避难的这段历史。 目录 史述篇:在华犹太难民社区的形成、发展和结束 第一章 欧洲犹太难民来华避难的远因近由 第二章 犹太难民来华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情况(1933—1941) 附录 来沪犹太难民人数考 第三章 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社区 附录一 上海犹太难民社区面面观 附录二 上海犹太难民中的锡安主义活动 第四章 来到中国其他城市的犹太难民 第五章 上海“最后解决”方案和“无国籍难民隔离区” 第六章 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的患难友情 第七章 在华犹太人的离去和来华犹太难民社团的结束 附录 改革开放以桌廉来华犹太难民及其后裔重返“故乡”的热潮 理论篇:理论视阈中的来华犹太难民和中犹关系 第八章 犹太难民来华的国际背景:纳粹大屠杀对犹太民族的影响 第九章 “推拉理论”和犹太难民来华动因探析 第十章 流亡与坚守——离散族裔理论和来华犹太难民社区 第十一章 关于犹太难民集体记忆和“中国情结”的理论思考 附录一 “集体记忆”理论的西方言说 附录二 上海犹太遗址和特色建筑调研报告 第十二章 在夹缝中拼搏求生:来华犹太难民劫后幸存之原因 第十三章 传统史学、公众史学和口述史学的完美结合——20世纪中叶至今来华犹太人和来华犹太难民研究的演进 模式篇:犹太人避难史上的“中国模式” 第十四章 纳粹大屠杀之前的犹太人离散避难史 第十五章 纳粹暴政期间的犹太难民:中国之外的避难和救助 第十六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一:开放型的大城市成为犹太难民的主要避难地 第十七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二:犹太难民生活在一个没有原发性反犹主义的氛围中 第十八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三:犹太难民的避难地有一个先期到达的实力雄厚的犹太社团 第十九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四:犹太难民群体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 附录一 《上海犹太纪事报》的社会作用和历史意义 附录二 流亡中国的知识难民 第二十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五:犹太难民利用列强的矛盾在夹缝中求生存 附录一 “梅辛格计捌”和“无国籍难民隔离区” 附录二 柴田回忆自己因暗中支持犹太人而被捕的经历 关于来华犹太人和来华犹太难民研究的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 后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