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佛、儒、道三家思想精髓,写就了这本探求立命之学的训子之书。他[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思想,影响了后人数百年之久,他的《了凡四训》被誉为东方励志奇书,清代曾国藩就力主子孙必读此书。
因此,编者们精心校了这本《了凡四训(精)》,作品除收录了原文外,还配有注音和译文。注音参考各经典版本,力求精准。尤其是现代不常用的词语,都会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注音。
| 书名 | 了凡四训(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明)袁了凡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袁了凡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佛、儒、道三家思想精髓,写就了这本探求立命之学的训子之书。他[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思想,影响了后人数百年之久,他的《了凡四训》被誉为东方励志奇书,清代曾国藩就力主子孙必读此书。 因此,编者们精心校了这本《了凡四训(精)》,作品除收录了原文外,还配有注音和译文。注音参考各经典版本,力求精准。尤其是现代不常用的词语,都会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注音。 内容推荐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此书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章,说明了人们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的道理。《了凡四训(精)》是译文,它力求以信达雅为原则,保留文章原有的行文风格,并结合现代读者的审美,用优美的白话再现原文的流畅。书中还配有浅释,对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准确全面的解读,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味作品的内涵。 目录 了凡四训 第一训 立命之学 第二训 改过之法 第三训 积善之方 第四训 谦德之效 袁了凡居士传 云谷先大师传 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 附录:安士全书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万善先资集 欲海回狂 西归直指 试读章节 [原文]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译文] “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短处,那就应该把你一向不能得到功名,和没有儿子的种种福薄之相,尽心尽力改得干干净净。一定要积德,一定要替人包含一切,一定要对人和气慈悲,而且要爱惜自己的精神。 [浅释] 这里,云谷禅师针对了凡先生所“阡悔”的过错,一一指出改过之方。云谷禅师首先提到了改变得不到功名,没有儿子的“福薄之相”。由于了凡先生不积德行,没有容人之心,刻薄待人,不爱惜自己的精神元气,因此看起来一副“福薄之相”。按照佛家因果理论来看,了凡先生不能获得科举功名,没有儿子,或许由于前生积福不够,或许因为今生不修德行。不管怎样,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从现在开始,诚心改过,开始种下善因,积累福报。所谓改过,就是要将之前的种种彻底转变过来。 了凡先生之前不肯修福,云谷禅师告诉他,现在要注意积累德行。积德与行善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多行善事,便积累了德行。行善的方式千千万万,善行之举也是有大有小。前边说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因而,在日常生活中,针对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潜心改过,便是一件大善事,也就积累了德行。 了凡先生之前没有容人之心,云谷禅师就教育他一定要有容人之量,宽容待人。睚眦必报的狭小肚量,必然会弓I起内心的失衡,这是不利于内心的修持的。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它是心理养生的重要因素。以宽容之心对待万事万物,不落入斤斤计较的焦虑之中,便可以获得澄明广阔的内心世界,如此心性得以修持。 要拥有和气慈悲的待人态度。地藏菩萨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以慈悲、怜悯众生之心来普度众生。和气乃是可以招致吉利的祥瑞之气。待人以和气慈悲之心,渐渐便可以宽宏大度,有容人之量。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丢弃刻薄自私的意念,展现一片爱心,向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便也是积德行善事。 云谷禅师所说的最后一条,便是爱惜自己的精神。精神是相对于形骸而言的,它是构成人生命的一种特殊存在。没有精神,便失去了健康的躯体。了凡先生终日静坐,不注意保养自己的精神,从而导致自己身体孱弱。这也是导致他“福薄之相,,的重要原因。所以说除去内心德行的修养之外,还有注意保养自己的精神,不能喝酒熬夜。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改造命运全得依赖自己的努力。必须得自己痛心改过,一一扫除积习,一一拔去病根。云谷禅师告诫了凡先生,必定得按照自己的不足,对症下药,逐一改过。 [原文]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译文] “从前的一切一切,譬如昨日,已经死了;以后的一切一切,譬如今日,刚刚出生:能够做到这样,就是你重新再生了一个义理道德的生命了。 [浅释] 时光是不可逆转的,要有一颗平常心。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不要心存悔意。佛法讲放下。放下,就是放下了。回过头去再想也是无济于事的。过去之事是无可挽回的。所有疑惑、追悔的行为都是在自寻烦恼。因此佛法并不倡导我们总是追思过去。最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活在当下。最为明智的方式就是从现在开始诚心改过,为未来修福。从现在起,每天都反思内心、积极改过,一直到无过可改,便达到了成功的境地。 以现在为界限,以往的过错,善与不善,都让它成为过去,因为已经是既定事实,就像昨天一样,再也回不去了。所以不必执着于以往。将现时当下,作为一个起点,仿佛是今日初生,从此每日诚心改过,行善积德,便重新获得了一个义理道德的生命。这个生命是与血肉之身相分别的,它是能够与义理相应的生命。 [原文]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译文] “我们这个皿肉之躯,尚且还有一定的数;而义理的、道德的生命,哪有不能感动上天的道理? [浅释] 云谷禅师这里讲身是有分别的。血肉之身和义理之身是不同的。血肉之身是堕落在数中的,而义理之身则能够超越命数。造成血肉之身和义理之身如此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心。心即心地。普通人的心地始终难逃妄念,总是执着于各种利益,于是必然沦入命数之中。佛法讲妄想、分别与执着。内心无法逃脱这些,血肉之身必然会沦入命数,因而也就可以推算,能够预知。将先前不善的意识、行为改变过来,于是就塑造出了义理之身。义理之身拥有的是觉悟之心,如此便可以,感通于天,超越命数,不落数量之中。 有一句俗语叫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讲的是汉朝名将李广射虎的事,印证的便是精诚之心,能够感通于天的道理。李广将路边石头当作了老虎,于是弯弓搭箭,奋力射去。第二天前去一看,竟然是块大石,箭深深地没入了石头中。他十分惊讶,没想到自己的力量如此之大。再弯弓搭箭去射的时候,却怎么也射不进去了。 《华严经》讲“事事无碍”,首先得有“事事无碍”之心,只有内心澄明清净,毫无挂碍,无所畏惧,那么便可以做到事事无碍。如果内心全是牵绊,那么便遇事都成障碍。所以说人得有真诚之心,毫无妄念,便可以感通上天。 关于鸠摩罗什大师,也有一个小故事,讲的便是这个道理。鸠摩罗什大师还是个七岁的小孩时,有一天来到了庙中,见到有人拜佛,他就跟着拜,见到人家烧香,他也跟着前去烧香。这时候,他看到佛前有一个特别大的鼎炉。鼎炉特别重,足足有一百斤,就是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也举不起来的。但是鸠摩罗什不假思索,毫不费力地将它举~了起来。这时,小小的鸠摩罗什忽然意识到自己才是个七岁的小孩子,怎么会举得起这样重的鼎呢…… P25-27 序言 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但命运却不尽相同:有人一生平安、颐养天年;有人却天灾人祸、年少夭折;有人大富大贵、多子多孙;有人却贫困潦倒、膝下无……世事难料,难道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很多人都相信天意,相信“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人强,强不过命”,于是这些人得过且过,一旦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就开始怨天尤人,顶多也是“尽人事,安天命”。但是天命是什么,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怎么会知道?即使知道了,如果天注定如此,无法改变,那么知道与不知道又有什么区别?人人都想事事如意,但人生却总是不如意十之八九,难道这些不如意真的是天定的,是我们无法避免和摆脱的?难道我们在命运面前真的只是待宰的羔羊? 明代的袁了凡先生起先也是坚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是不能改变的”,于是他变得澹然无求,“三天不起一个妄念”。云谷禅师大笑他是标准的凡夫俗子,说:“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在云谷禅师的点拨之下,了凡先生改变了自己听天由命的人生态度,不再安于现状,他开始了自己创造命运的历程。他成功了,他不仅登科及第、喜添贵子,还活到了七十四岁的高龄。 了凡先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向人们证明,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正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了凡先生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佛、儒、道三家思想精髓,写就了这本探求立命之学的训子之书。他“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思想,影响了后人数百年之久,他的《了凡四训》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清代曾国藩就力主子孙必读此书。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精心校了这本《了凡四训》。为了保证书中内容的准确性,每部作品除收录了原文外,还配有注音和译文。注音参考各经典版本,力求精准。尤其是现代不常用的词语,都会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注音。译文力求以信达雅为原则,保留文章原有的行文风格,并结合现代读者的审美,用优美的白话再现原文的流畅。书中还配有浅释,对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准确全面的解读,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味作品的内涵。 为丰富本书内容,我们还为本书配有精美的古版画。这些古版画,力求与文本一一配合,以图释文,通过精美画面来延伸文章的意义,让读者在品读文章的同时,还能够结合插图,加深印象,收到一种双重的审美效果。 此外,为增加本书的丰富性,还附有节本《安士全书》。《安士全书》为清朝周安士先生所著,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万善先资集》《欲海回狂》《西归直指》四篇,被号称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民国高僧印光法师称为“善世第一奇书”。此书与《了凡四训》一起,作为劝诫世人的范本,广为流传。 在命运面前,如果你还在迷失彷徨,还在怨天尤人,甚至是无奈绝望,为什么不看看这本能够让你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的书呢?如果你想得到福寿、康宁、财富和升迁,却又没有获取之道,那为什~3<9-学这位成功者的方式方法呢?了凡先生用富有感染力和警戒性的语言,阐明一切福祸由人掌握的道理,鼓励人们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这是一笔珍贵的智慧的财富。即使你暂时领悟不到书中人生的智慧,相信此书也定能够使你获得片刻心灵的安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