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姚茵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姚茵著的《徙》每篇文章里都有几个带有混血背景的,或非混血但具有移民和跨文化经历的“主人公”。那些主人公都面临选择:是追寻父母的脚印前行,还是完全跳出母文化,让自己彻底融合到自己抵达的新大陆文化中去。本书重于描写人物血液中的探索基因所决定的人生道路。无论是中老年或非常年轻的一代,都在故事的展开中显示出强烈的独立精神。本书突出人性美好的一面,但不回避种族矛盾、成长的艰难和美国社会的复杂环境。而中国儒学的光辉也在本书里得以彰显。

内容推荐

姚茵著的《徙》是一个非虚构文学型的杂文集。这部作品对十几位男女主人公在美国颠簸而不屈的生活态度作了深刻的的描写。本文集在向海内外的读者展示出一个几近荒誕的,有点残缺的,但非常真实的美国社会。

目录

无名的凯瑟琳

秋凉

翻飞

瞳冥

归鸟

布鲁吉

巴黎之吻

半生梦

业余母亲

试读章节

“金凤,你去问问,那个车里的先生是不是姓姜,生姜的姜。”

金凤疾步上去,拉了一把中年男人的袖口,看见上面的几点油垢。

“你干什么嘛?”中年男人看了她一眼。

“不好意思,这个老伯是不是姓姜?”

“不是。”他答道。

她回到钟太的身边,轻声回复:“阿姨,他说不是的。”

“一定是的。他被别人看住了,就像我一样。”她对自己说,“是他。那顶绒线帽子我认得。是他。大概老年痴呆了,或者被儿子控制了。现在的孩子都坏啊。”

她认识姜先生是在法拉盛的华人图书馆。夏季的一天,图书馆里的空调开得十足。他们两个都在翻阅白先勇的小说,不觉相视一笑。

行伍出身的姜先生是个书迷。两人相逢那年他八十出头,眼神很足,走起路来,甩着手臂,好似行军一般。一头黑发很有劲道。

钟太看见他的一瞬间,有撞见天使的感觉。她把身子一扭,像个女孩那样问他要不要去缅街上的“大班cafe”去喝咖啡。

“去喜来登吧。大班里的华人多,说话不方便。”

在喜来登地下室里的餐厅,她品尝到正宗的黑咖啡。

她赞了几句白先勇的文笔,又说去年听过他在喜来登大酒店的演讲,风度上像是最后的贵族。姜先生望着她,笑里带着一种谦卑,说:“我也去了。可惜那天没看见你。”

钟太笑道:“我喜欢死了他写的《玉卿嫂》,特别是杀庆生那段。”姜先生听了摇头:“我觉得她下手太狠。”

带文艺腔的开场白一过,钟太便把一肚的苦水抖出来。以前自己出钱供女儿上大学;现在女儿不肯管她,自己拿救济金度日。女婿更是个阴险货色。表面温文尔雅,背地指使女儿回国去抢她父亲留下的遗产。女儿居然到上海和父亲的后妻谈判,分到四百万元,他们留在上海做房子生意了。自己缺现款买公寓,只好住政府补贴的老人屋。女儿小茜佯装不知。生孩子大多是赔的。

“都一样,我的财产早都划到儿子名下。我其实也是拿救济的,原来觉得不好意思。可几个老哥们说,美国人是孙子,我们不拿白不拿。”

他们开始来往。分手时也像洋人那样亲嘴,但不出响声。当他的手触摸她的胸部,她像吃了一惊似的,扭过身去,道:“姜先生,你是有妻子的!我们做朋友,朋友会长久。”

叶子变黄的那季,姜先生请她喝早茶,给了她一万块钱,嘱她放进银行的保险箱。“钟妹子,我跟儿子撒谎了。你先拿着用,以后你不需要了,再还。”

“真不好意思。这么麻烦你!”她撸了一把头发,显出自责的样子。姜先生是个仗义之人,她觉得。

不久,钟太在华人区买了一间小卧室,里面的客厅和洗手间让她非常满意。后来,姜先生来了电话,说自己的儿子要跟他一起住,请她不要打电话到他的府上。

钟太拿出小镜子,看着镜子里的女人,顿然看通了自己。人老了,就渐渐朝鬼道上靠拢。面颊上的棕色斑点早就显出了年纪。她母亲早年也是个顶尖美人,老熟的时候,体形缩小了一半,眼睛睁得像桂圆,里面见得眼白。她咽气前,跟女儿说了一句:“不要把我火葬。听人说,烧起来的时候,身体会痛。”

她把那句话当一张小条子折叠起来,镶嵌到脑髓里。母亲去世后,她请朋友把母亲的尸体运到杭州边上的小镇,跟一个远亲谈妥,要葬在他家附近的山里。母亲人棺时,她哀哀地哭,哭声传遍百里。有人报告了村干部。母亲最终还是被火葬。不知母亲在火上身的时候有多痛?但她没听见灵魂发出的冤叫。

“你们要不要先进来坐啊?”饭店的男招待出来了,“轮椅车可以从侧门走。外面有点冷啊。”

P2-4

序言

我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集《徙》要出版了,长久积压在心里的一种痛,像是缓缓得以释放。

这痛欲喊却不能,只是在心里蔓延。我写的是一群让我痛、让我爱的女性。有的是我亲近的

友人,有的是帮助过我的师长,有的是我带过的博士生,也有的是亲戚,还有我所居住过的在社区里常被人们提起的“难以忘却的人”。把这些人和事串联起来的,便是一个“徙”字。“徙”,包含了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更展示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灵魂在不同文化场域中的出入

和挣扎。这些女性,因为不同的原因而离开了自己的文化母体。她们的年龄不同,性情各异,却有着相似的执着和无畏。一个个似自由翱翔的飞鸟,如刀尖上翻飞的舞者,像眼角旁的飞星,又如秋天的落叶,总之是千姿百态,让人难以忘怀。

那些女性的笑似乎是吝啬的。她们曾经有过的笑,令我生怜。她们能够忍受贫穷、误解,甚至是被抛弃,她们不能容忍被剥夺思想与呼吸。这群活生生的女子,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情感故事。她们像是挂在我卧室里的一幅幅油画,在无眠的夜里,她们从画里走下来,其表情和姿态常引起我长久的思考。如果说她们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一种“痴”。关于“痴”,诗人徐志摩这样写过:“我信我确然是痴;/但我不能转拨一支已然定向的舵,/万方的风息都不容许我犹豫——/我不能回头,/运命驱策着我!”

也许是由于运命的驱策,无论是如飞蛾投火般的瞳冥,还是一辈子等着爱的钟太,都在异地他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瞳冥的才华和爱情留在了爱荷华的墓地里,而钟太对男人有过的所有幻想也留在异乡的土地上。当牧师念着祷文,信神的瞳冥也许可以安眠,而钟太是否还在试图理清自己曾经的信仰?

我是一个有心理学背景和研究精神病发病机理的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会习惯性地关注周围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关注其心理流变,以及一些心理病象的历史因缘。我的这个文集里所展现的情境,比如家教、婚姻、顺逆、国度和城市、年龄以及心性,无不是人性和命运的交响。无论是少女瞳冥的结局,钟太或身为苏俄后代的凯瑟琳的结局,都真实到残酷。我坚信只有通过展示残酷,才能令读者体味到性格和命运的最真实的结合。

最后有一个文体方面的问题。把一群我非常熟悉的女性的真实故事放到一个集子里,算得上是文学作品吗?是的,在故事陈述方面,我忍不住用了一点小说的技巧。但人物的性格、事件和命运的归结,是笔者从生活中获取的。这种真真假假的缠绕,常常让我觉得离文学的虚构很近,而离身边的纪实很远。

我熟悉的女作家中,比较喜欢张爱玲。我常常觉得张爱玲的散文,比她的小说更可读。所以,自己的写作中,不知不觉会受到一点影响。如这本集子中的《等》,就略沾一丝张的风格。而在其他的故事里,我尝试着西方现代小说的风格。在一个集子里,使用了中西两种风格,是想让不同年龄,以及不同人生经验的读者来关注这个集子,希望他们不要把这本集子里的文字当成虚构的小说来看。大约是八年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杨扬教授曾评论过我的小说《归梦》。他说:“跟以往的留学生题材的作品比,《归梦》在表现上要深入得多。这种深入,主要是写作者的心态较之最初的闯荡者们的心态,要显得平和从容。作者的国族意识淡化与生存意识的加强,使作品面对的异域生活世界更加开阔。”我想他认真地注意到了我的写作的某种状态。如今我把描写异域生活世界的集子《徙》献给读者。跟以往的作品相比,这本集子不急于把人物写满,而是刻意留点空间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想象。我觉得,如果我叙述的故事让读者有兴趣,他们愿意自己去联想,那就值了!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通过细腻而大胆的心理剖析,描写了挣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都市智识者,徘徊在科技理性与艺术追求之间的零余者,凸显了现代人的情感与爱欲、善良与偏执、安稳与扭曲,用冷寂而锐利的笔触抵达人性的幽暗与光亮。

——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文学评论家郭艳

现代社会的多变现实,挑战着作家的认识和想象的能力。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之间,在生命的渴望与困顿之间,作者注视着人性复杂的面相,展示了女性心灵丰富的层次,演绎着人性和命运的交响。

——《文学报》高级编辑、作家、文学评论家王雪瑛

人文与科学双重镜像互鉴,纪实与虚构两维视角透析。跨界写作的新尝试,独具一格。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