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学方式,解析生活表象下的真实面!
是知识,不是学术。超燃超易懂的极简经济学!
带您重回学霸时代,用经济思维武装头脑。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靠着过去个人在实践中一点点的积累经验已经过时,现代社会需要人更快更好的适应变化的现实。而且在这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我们所要面临的经济现象也总是日新月异、千变万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经济学领域的思维方式,那么对于读者来说是很有益处的。
刘文秀著的《恶补经济学的第一本书》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学书籍以知识体系构架书籍从头到尾灌输知识点,采取的是一种成直接的形式,指出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经济现象所产生的困惑,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经济学的阐述,用最诙谐轻松的语言加以讲解,力图用最直接而简单的方式,让读者能够迅速掌握能够运用的经济学知识。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经济现象也是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掌握一些经济学知识,拥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来说是很有益处的。
刘文秀著的《恶补经济学的第一本书》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学书籍,采取一种“拿来即用”的形式,指出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经济现象时经常产生的困惑,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经济学的阐述,用诙谐轻松的语言加以讲解,力图用直接而简单的方式,让读者迅速掌握并运用经济学知识。
简单市场与供求模型
试想一下,我们为什么去逛超市?因为我们要买一些日用品。我们又为什么要逛商场或去电影院呢?道理同上,因为我们有这方面的需求。需求是形成市场的一个基础,没有需求也就没有市场,这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前提。
简单接触过经济学的人应该对“供求关系”这个词汇并不陌生,这里面就包含了“供”与“求”两方面。上面我们提到了“需求”这个词,那么“需”与“求”是一回事吗?事实上,这两个字不仅在字面上有所差别,在具体应用中也不能完全相互替代。举个例子,对于一本书而言,出版社、书店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就经历了从“供求关系”到“供需关系”的演变过程。而供需关系体现的是生产者、销售商和终端消费者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良性逻辑关系。这里的“供”与“需”,指的是双方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既然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常态,那么,供求关系体现的往往是总体经济形式的两个极端,即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当然,当供求处于平衡状态下,就会呈现出供求均衡的局面。这三种供求状态,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供不应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市场上生产部门生产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商品总额,小于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物质资料生活所需要产品的总额。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大于供给,这时候市场就成了卖方市场,卖方处于有利地位。
二、供大于求。说的是一定时间内,市场上生产部门生产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商品总额,大于(超出)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物质资料生活所需要产品的总额。这使得供给大于需求,这时候市场成了买方市场,买方处于主动地位。
三、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商品的供给与人们的需求达到了理想的对等状态,即供给刚好满足需求。这种平衡只是种趋势,只能是相对的平衡,这需要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和卖方处于对等关系,双方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稳定的。
纵观历史长河,我国总体经济态势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是在1996年,自1996年后,我国从卖方市场逐渐过渡到了买方市场。
我国曾经历过的“书荒”时期。那时候的出版社和书店生意非常火爆,从业者也从中狠赚了一笔。即便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年代,出版社和书店之间也还是存在着“供求”关系。各种图书资源稀缺,出版社长期处在被“求”的状态下,十分幸福。
造成书荒的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文革”期间对知识的禁锢,导致在改革开放初期,在解放思想的思潮涌动下市场出现了“井喷”的局面;二是当时的人手和生产资料都十分短缺,这就导致了出版社的生产资料不足,图书产量降低;三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改革,出版社也需要一些时间来转变思想,将“过去时”的状态转变成“现在进行时”。
不过,书商的好日子没持续多久,到了1997年事情就变样了。随着我国总体经济态势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出版社和书店的关系也就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由之前的供不应求变为了供过于求。
不少人将出版社和书店作为供求关系的一个模型进行讨论,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受供求影响最大。但是影响市场的因素难道只有供求关系吗?于是,很多人又喊出了“渠道为王”的口号,也因此引发了旷日持久的讨论。那么,到底是“渠道为王”还是“产品为王”呢?在这里,书店指的就是渠道,而出版社的书籍则是产品。
在买方市场最终成为一个永久性的趋势下,供求关系是否应该成为市场的主导,也就是出版社和书店关系的主导,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仔细思考。
“渠道为王”和“产品为王”其实并不矛盾,它们是并存的,是硬币的正反面。什么是渠道为王呢?这其实是站在制造商角度上来说的,意思是定位相同的产品关键看谁拥有渠道,谁便拥有了天下。而产品为王,则是站在销售商的角度来说的,意思是说,在相同的渠道下关键看谁选择的产品更及时、更准确,好的产品是决定渠道成败的关键。因此,渠道和产品从来都不是相互独立的,二者是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的关系。
简言之,没有渠道就没有产品的流通,没有产品也就无所谓渠道。古语有云,水到渠成,这句话就十分巧妙地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渠道的性质则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在管子里注入清水,它便成了一条清水渠;注入污水,就成了污水渠;注入石油的话,则成了一条石油管道。有怎样的产品,就有怎样的渠道;反之,不同的渠道也会给产品带来不同的影响。
因此,对于供应商来说,做好功课,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准确地创造顾客价值,及时地满足市场需求,才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事情。相反,如果将有限的精力都用于所谓的“下游”即营销上,无论活动多吸人眼球,也难逃舍本逐末之嫌。
P50-52
懂经济学的人,就像是在生活中多了一个贴身的精算师,能够从混乱的经济现象中,一眼看穿隐藏在背后的经济学本质,并最终做出最优的选择。
懂经济学的人,就像是在身边聘请了一个免费的理财顾问,能够从各种投资陷阱中寻找到真正的机会,将钱放到最有增值空间的地方。
经济学是一门教你如何让自己更有“钱途”的学科,掌握了各种经济学技巧,首先可以帮你解答困惑,其次可以帮你更深刻地了解经济社会。
你是否困惑,房价怎么会在一夕之间暴涨到如此地步?你是否困惑,股市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大起大落?你是否困惑,赚到手里的工资为什么越来越不够花?当你因为这些经济问题产生内心的困惑时,你是否想过,自己要恶补一下经济学知识了呢?
这是一个到处都要用到钱的世界,这是一个处处都需要经济学知识的世界,你可以不成为能够在经济领域指点江山的经济学家,但是却不能不让自己多了解一些经济学常识,要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只有了解了经济学,哪怕只是略懂皮毛而已,才不至于掉进别人设好的经济陷阱里。
学习掌握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规律,你就等于练就了一身防身术,为自己在经济领域买了一份保险。经济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实用科学,而不是只有经济学家才配研究的高深学问。经济学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角落,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即使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研究对象也始终是围绕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说得远一点它可以是政策制定者拿出“经国济世”的大谋略,说近一点就是普通老百姓一家一户数着手里越来越“不是钱”的工资精打细算的小计划。
所以,经济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极其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也许连你自己也不知道,其实在生活中你也经常会扮演一些经济学家的角色,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运用一些由经验得来的经济学规律进行购物选择和商品取舍,无论你是在商场消费,是在金融机构投资理财,还是坐在公司里谈判、营销、管理,甚至是在经营人际交往、职场竞争、婚姻生活等,都实实在在地存在一些值得深究的经济活动,相信你能够掌握这些融入我们生活中的经济学规律,成为一个生活达人、理财达人、交际达人。
然而,忙碌的生活使你不能真的去求助课堂,此时,你便需要一本书,一本翻开便可以帮你补足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书。但当你来到书店,面对卷帙浩繁的经济学书籍,看着曼昆、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的专著,你是否感觉到望而却步?你是否觉得,学点经济学怎么这么难?简单一点的经济学真的就没有吗?就不能给我们一本既通俗又有趣的经济学书籍吗?
本书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学书籍从头到尾灌输繁杂知识点,而是采取一种直接的形式,指出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经济现象所产生的困惑,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经济学的阐述,用诙谐轻松的语言加以讲解,力图用最直接而简单的方式,让读者能够迅速掌握并运用经济学知识。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靠着过去个人在实践中一点点地积累经验已经过时,现代社会需要人更快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现实。我们所面临的经济现象也是日新月异、千变万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思维方式,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很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