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国的故事(共7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毕蓝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让我们一起来读美国历史,读懂它的随意与平和,读懂它的苦涩和幽默。旅美华人毕蓝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遍查资料,7年时间,笔耕不辍,足见其毅力以及对历史的热爱。一般历史书都只谈及美国二百来年的历史,毕蓝著的《美国的故事(共7册)》却可追溯到1517年欧洲的宗教改革,弥补了美国建国前史料的空白,使我们全面了解到美国的前世今生。

内容推荐

毕蓝老师留美二十余年,从看到美国到看透美国,以细腻、真诚、幽默的文笔,自2010年起开始在博客上写美国,从“五月花号”开始写起,时至今日,依然持续更新中。网友评价她的美国史“简明而不简单,严谨而不严肃”。如果你想要了解美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妨阅读毕蓝著的《美国的故事(共7册)》,来听毕蓝老师给你讲讲美国的故事……

目录

1 殖民之地

 自序

 001 清教徒

 002 五月花

 003 印第安人

 004 美洲大陆的主人

 005 弗吉尼亚

 006 风的颜色

 007 以上帝的名义

 008 自由之声

 009 菲利普国王的战争

 010 纽约,纽约

 011 宾的树林

 012 《宽容法案》

 013 英国人的权利

 014 田园牧歌

 015 第一个美国人

 016 帽子之争

 017 法国与印第安人的战争

 018 西进之旅

 019 美洲人

2 革命之火

 020 革命前夜

 021 抗税风波

 022 愤怒的波士顿

 023 血溅波士顿

 024 倾茶事件

 025 不自由,毋宁死

 026 莱克星顿的枪声

 027 将军拔剑南天起

 028 邦克山之战

 029 绿山男孩

 030 远征加拿大

 031 解放波士顿

 032 《常识》

 033 《独立宣言》

 034 生于7月4日

3 独立之战

 035 生死一线

 036 痛失纽约

 037 美国危机

 038 渡河

 039 剑指费城

 040 萨拉托加

 041 美法联盟

 042 锻造山谷

 043 蒙莫斯之战

 044 南方战略

 045 叛徒

 046 兵变与兵败

 047 转战南方

 048 走向约克镇

 049 天翻地覆

 050 记住女士们

 051 《巴黎和约》

4 制宪之路

 052 那一瞬间如此辉煌

 053 自由的代价

 054 制宪之路

 055 费城的夏天

 056 三权分立

 057 其他人

 058 我们人民

 059 联邦党人

 060 制造美国

 061 《权利法案》

5 美国之父

 062 总统先生

 063 天才之光

 064 晚餐

 065 首善之区

 066 必要与适当

 067 斗鸡场

 068 爱的诱惑

 069 中立宣言

 070 热内公民

 071 威士忌叛乱

 072 《杰伊条约》

 073 告别

6 三权之争

 074 伙伴

 075 XYZ事件

 076 《处置外侨与煽动叛乱法》

 077 没有必要的战争

 078 一八〇〇年革命

 079 午夜将至

 080 司法审查

 081 新秩序

 082 路易斯安那

 083 发现之旅

 084 决斗

 085 阴谋

 086 叛国

 087 禁运

7 共和之国

 088 山雨欲来

 089 一八一二

 090 加拿大

 091 一八一四

 092 星条旗

 093 和平

 094 美国体系

 095 美好年代

 096 恐慌

 097 门罗主义

 098 最后的国父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像所有有个性的国王一样,亨利八世的反应也很简单:爷不跟你们玩儿了!从1529年起,他敦促英国议会讨论“新教改革”的问题。1533年,议会通过立法,使亨利八世成为英国教会的领袖,并于第二年脱离了罗马教廷。亨利八世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安妮为他生了女儿伊丽莎白。然而,这段改变英国历史也影响了美国历史的婚姻只维持了三年,安妮就被亨利八世送上了断头台。

英国虽然表面上成了新教国家,但除了教会领袖从罗马教皇变成英王以外,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亨利八世对改革根本不感兴趣,他骨子里仍是个天主教徒。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他与第三任妻子简·西摩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即爱德华六世。当时爱德华六世只有9岁,却是一位真正的新教徒。他在新教人物的辅佐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果爱德华六世多活几年,英国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新教国家。但他在位只有6年,不满16岁就去世了。

1553年,亨利八世的长女玛丽成为英王,即玛丽一世。她在法国长大,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英国是天主教国家,并开始全面颠覆爱德华六世的改革成果,把近300名新教徒烧死在火刑柱上,给自己挣了个“血腥玛丽”的称号。如果她多活几年,英国就会是个彻底的天主教国家。可是,上帝只给了她5年的政治生命。1558年,玛丽一世去世,王位传到了亨利八世的次女伊丽莎白一世的手上。伊丽莎白一世在位45年(1558—1603),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聪明睿智的君主。

伊丽莎白一世信奉新教,但在女王心中,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是第一位的。经过爱德华六世和玛丽一世的一通折腾,英国已经走到了分裂的边缘。伊丽莎白一世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协调各方利益,奉行对各种观点的包容政策,反对走极端。她废除了玛丽一世的天主教立法,也没有完全实施爱德华六世的新教主张。她把新教的基本信念融入教会的实践中,同时尽可能地保留一些天主教的特点。英国新教在她的领导下,比欧洲大陆更温和、更保守。正是这个走“中问路线”的新教催生了以“清洁、净化教会”为目标的“清教派”,也就是后来人们惯称的“清教主义者”或“清教徒”。女王的宽容使清教势力迅速壮大起来。

清教派认为,当时的英国新教与天主教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完全奉行《圣经》的宗旨。他们主张在教会内进行改革,使它更加“纯洁、干净”,更严格地按照《圣经》的教义行事,最终彻底切断与天主教的关系,成为真正的新教。

在1570一1605年这段时间,清教渐渐分成两支。主流的这一支还是坚持在英国教会内部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另一支却认为改革必须马上进行,不应拖延。持这一主张的人认识到,多年来在现有教会中进行的改革收效甚微,他们与英国教会之间的分歧变得越来越不可调和。  P4-6

序言

为什么写历史?因为兴趣。若不是因为兴趣,这个系列早就天折了。所有的文章都是在周末完成的。要做一份跟历史完全没关系的全职工作,还要查资料,速度很慢,一个月只能写一篇。但写作带给我的快乐无以言表。每次想到又要“开写”了,就会心跳加快,好像回到只属于我的梦幻空间。兴趣是所有快乐的支点。没有它,世界将黯淡无光。

第一次对历史感兴趣是在十岁左右。爸爸去外地出差,回来给我带的礼物是四本书:林汉达先生写的《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后来又给我买了《上下五千年》。从没接触过历史的我忽然发现,原来历史这么好玩。这些书是父母给我的最好的礼物。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每一本《成语故事》小人书都能带来无比的喜悦,每一个《三国演义》连环画里的人物都能引发无限的遐想。感谢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它们使我没被学校里那些枯燥的历史教科书“闷死”,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历史不是课本上的。那些干得榨不出汁来的话,背后应该都有精彩的故事;那些看似必然的规律,也许都是偶然的巧合。发掘这些故事和巧合,就是发掘快乐的源泉。

为什么写美国历史?因为它短。区区四百年(从“五月花号”算起)已经让我精疲力竭,若再加上五百年,我岂不是要吐血而亡?幸好,一个偶然的选择让我有机会感受美国的人和事,体会这短短的四百年带给他们的追求和思考。像所有的民族一样,今天的美国人仍带着祖先的烙印,甚至重复着祖先的故事。所有的现代元素在传统和文化的“基因”面前都无能为力。你以为美国人特别现代、特别开放吗?事实是,你恐怕找不出比他们更传统、更保守的民族。坚守信仰,遵循先例,不求进取,顺势而为,正是这些规矩打造了似乎不讲规矩的美国人。谁说四百年太短?

美国是个与众不同的国家,源于它与众不同的基因。看上去很出格的事也许是自然的选择,听上去不靠谱的曲子可能是真情流露。我们无法用旧大陆的理想剪裁新大陆的英雄,也无法用旧大陆的尺度衡量新大陆的众生。也许美国的“好”与“坏”都超出了你的想象,那是因为,在新大陆,一切皆有可能。有迹可循的事实和无迹可寻的传说都是历史,都是故事,都让美国成为美国。

记得一位学者说,即使有大量的史料,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即使你能证明发生了什么,也不能证明当事人的动机、逻辑和心情。后人写的历史永远是不准确的历史,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的眼光看以前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我特别喜欢用“也许”“可能”“似乎”“好像”“大概”“差不多”这些词,这样会让别人觉得舒服,让我觉得安全。既然我们都没亲临其境,何不猜猜看呢?

不管美国人多么能闹腾,多么烦人,他们的幽默感还是很让人欣赏不已的。这可能是他们从英国人那儿继承来的最好的性格。所以,我希望读者能和我一起轻松愉快地读懂美国历史,读懂它的随意与平和,读懂它的苦涩和幽默。希望你能会心一笑,感受阅读的快乐。祝你好运!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9: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