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是李德·哈特在第二次大战之后所写的第一本书,他用采访德国将领的珍贵机会,深度洞察德国在二战中的作战细节和军事思考。书中德国将领对德国为什么拖延进攻敦刻尔克、为什么进攻挪威和希腊、与希特勒周旋战争策略到底有多困难等问题作了一一解答。
| 书名 |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精)/李德·哈特经典作品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 作者 | (英)李德·哈特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是李德·哈特在第二次大战之后所写的第一本书,他用采访德国将领的珍贵机会,深度洞察德国在二战中的作战细节和军事思考。书中德国将领对德国为什么拖延进攻敦刻尔克、为什么进攻挪威和希腊、与希特勒周旋战争策略到底有多困难等问题作了一一解答。 内容推荐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是一部独特的二战史,大部分来自李德·哈特在纽伦堡对德国高级将领的审讯记录。 李德·哈特全面、公正地将与布卢门特里特、伦德施泰特、托马、克莱斯特、海因里希、一曼陀菲尔、施图登特等德国将领的谈话汇集起来,删繁就简,并在记述中穿插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他让德国将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叙述者,这就是所谓的“山的那一边”——指代德军在二战中的心理和各项军事方针,由此本书记录的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的证据,读者也能从德国将领的描述中感受当时的真实氛围、领略战争的成败细节。本书具有相当的可读性,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目录 初版序言 本版序言 第一部分 希特勒的将领 第一章 自寻死路的分裂 第二章 泽克特打造军队 第三章 布隆贝格和弗里奇时期 第四章 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时期 第五章 古德里安将军——初期胜利的缔造者 第六章 “阳光下的战士”——隆美尔 第七章 阴影下的军人 第八章 “老卫兵”——伦德施泰特 第二部分 走向战争 第九章 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章 装甲部队的崛起 第三部分 德国将领眼中的战争 第十一章 希特勒如何打败法国和拯救英国 第十二章 兵临敦刻尔克时下令“暂停进军” 第十三章 法国战事的终结和德军首次受挫 第十四章 哑火于地中海 第十五章 希特勒入侵苏联 第十六章 何以兵败莫斯科 第十七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第十八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之后 第十九章 红军 第二十章 盟军进攻意大利 第二十一章 诺曼底失陷 第二十二章 西线指挥部眼中的刺杀希特勒密谋 第二十三章 希特勒孤注一掷——第二次阿登战役 第二十四章 希特勒——一位年轻将领的看法 结论 德军高级将领列表 译名对照表 战争是政治的破产(译后记) 试读章节 要是真如托马所建议的派出四个装甲师的精兵,那年冬天他们随时可以横扫埃及。当时奥康纳手下只有一个装甲师和一个步兵师,而且两个师的武器装备都很差。 现在可以揭开另一个内幕。墨索里尼之所以自作主张进兵埃及,部分原因就是将英国人逐出埃及这个主意没能激发希特勒的兴趣。这与英国方面当时的预料也大相径庭,不过倒是可以与希特勒在入侵英国问题上令人吃惊的态度互为印证。虽然托马不是那种惯于揣摩他人心机的人,希特勒冷漠的态度还是让他惊愕不已。 “我呈上报告后,希特勒说他最多只能派出一个装甲师。听他这样说,我回答道,那还不如干脆放弃出兵计划。希特勒闻言大怒,他出兵北非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担心如果德国不出兵表示一下支持,墨索里尼会因此倒戈。但他派出的部队能少则少。”(需要指出此时希特勒已经中止入侵英国计划,正在谋划入侵苏联。) 托马继续说:“希特勒以为只要德国略加援手,意大利人就能在非洲应对自如。他对他们期望过高。我在西班牙见过他们,曾与他们在同一条战线‘作战’。希特勒似乎对意大利军官在餐桌边的夸夸其谈信以为真。他问我如何看意大利人,我不以为然地说:‘我和他们打交道是在战场上,可不是在军官餐厅。”’(托马居然用这种态度对希特勒说话,无怪乎这次谈话后,他就失宠了。)“我告诉希特勒:‘一个英国士兵胜过一打意大利人。’我还说:‘意大利人是好工人,但不是好战士,他们讨厌打仗。” 德国总参谋部也反对出兵非洲,无论派大部队还是一支小部队。在托马看来,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压根就不愿卷入地中海战事。“哈尔德告诉我,他曾竭力向希特勒表明战线过长的危险。并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危险在于——赢得所有的战斗,输掉最后的决战。”’ 对于地中海战场,希特勒虽然不愿全力以赴,却也不甘无所作为。格拉齐亚尼吃了败仗后,希特勒派了一支特遣部队,交由隆美尔指挥,以便收拾局面。这支部队的实力足以挫败英军占领利比亚的计划,至少在两年多时间里让英军感到左支右绌,十分头痛,但还不足以给英军以致命的打击。从1941年春到1942秋,战斗一直处于拉锯状态。 与此同时,英国在地中海的各个据点无不显得岌岌可危,只是来自德军的威胁最终功亏一篑。这个结果也容易让人看不清这些威胁本来是何等致命。 德军攻打直布罗陀海峡的计划构成的威胁最为严重,它可以将英国的势力挡在西地中海区域以外。瓦尔利蒙特告诉我:“攻占直布罗陀海峡计划被取消了。该计划原本是1940年10月希特勒与佛朗哥在昂代(Hendaye)会谈的主题。12月中旬,佛朗哥将军却通知德国海军上将卡纳里斯,他不同意攻占直布罗陀海峡计划。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希特勒大吃一惊,因根据先前达成的共识,他已经派卡纳里斯到西班牙去商定1941年1月初德军进入西班牙的具体日期。”佛朗哥并没有一口拒绝,而是故意拖拖拉拉,说什么“西班牙不可能在德国指定的日子参战”。其理由是“英国军队不断地威胁,国内的军备工作尚不完善,西班牙的军需储备绝对不足”。 由于佛朗哥不愿德军借道西班牙,希特勒就打主意企图从空中越过。施图登特告诉我,在1月他受命拟定一份由空降兵占领直布罗陀海峡的计划。但经过仔细研究,他的结论是仅靠伞兵单干,难以完成这项重任。他总结道:“如果德国同意西班牙保持中立,就没法占领直布罗陀海峡。”他的观点得到认可,计划就此被搁置。 从此希特勒就全力以赴准备入侵苏联,他首先得占领希腊以防英国趁机作梗。结果事态发展到还得对付南斯拉夫问题,希特勒十分恼怒。更糟的是,虽然德军在4月迅速占领希腊和南斯拉夫,成功击退已在希腊登陆的英国军队,但还是不能确保这个侧翼安然无恙,该区域安全的有效性甚至还不如中立状态。希特勒一边诅咒墨索里尼目光短浅从中搅局,一边不得不采取措施扩大安全屏障,以防英国出手干涉。 瓦尔利蒙特从最高统帅部的角度谈了他的看法:“占领大功告成后,按照希特勒的旨意,约德尔命令国防部从战略角度研究是否应当占领克里特岛和马耳他。我们倾向于占领马耳他,但在希特勒看来克里特似乎更为重要,因为这个岛靠近爱琴海,便于进而出兵苏伊土地区。”在评论占领克里特岛(crete)所带来的后果时,瓦尔利蒙特又说:“没多久大家就明白了,德国空军没有足够的能力充分利用克里特岛作为东地中海的主要空军基地。而且,由于通往雅典铁路的运力连希腊国内的需求都无法满足,也找不到可供使用的船只,显然通过克里特岛向隆美尔的部队提供给养是行不通的。” 施图登特就该计划的源起披露了更多的内幕,令人吃惊的是希特勒一开始并不热衷于攻占克里特岛,在东地中海给英国人当头一棒。 P148-149 序言 本书的初版是根据五年前我与被俘不久的德军将领交谈时所收集的资料写成的。自那时起,我又收集了大量新的资料,其中很大部分取自于我在1945年尚无缘相交的德军将领的口述,与此同时,我也查阅了有关档案文件对这些资料进行核实。 在本书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有关历史证词直接出自德军将领的口述,并扩充和修订了其中大部分章节,还新加了三章。第一部分是笔者对战事和人物的概述,没作多少修订,只是加了有关古德里安(Guderian)的一章。德军在1940年取得惊人的胜利,当时古德里安只不过是个次级军官,可他对胜利所起的作用却决非那么“次”。 尽管已对拙著进行了充实修正,但笔者仍不敢言自己是在“撰写历史”。撰写二战史的时机尚未成熟,只有在资料更为齐全的条件下才可能做到这一点。拙著旨在以清晰可读的形式为公众提供有关二战史重要部分的一些不可或缺的史料。要撰写一部大战史,收集对立面的材料至关重要,如果只是从“山的这一边”来考察这场战争,不仅眼光会受到局限,历史真相也难免会受到歪曲。 早年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时,我在这方面就有深刻的教训。仅就战事而言,若对敌方的意图、决定、资源和策略漠然无知,那么你对任何战役或战斗的描述必然失真。所以二战一结束,我马上抓紧时机,借用亲自讯问德军将领的便利,到“山的那一边”去调查,因为此时他们对战事的记忆尚比较清晰,对战争的印象也还没受到战后各种见闻和思潮的影响。 许多盟军的将领已经出版了他们的战争回忆录,德军将领最终无疑也会这么做。但是由于德军将领在战后长期身陷囹圄,自由受到种种限制,他们的回忆录出版肯定会有所延迟,有些至今尚未问世。就史料的出版而言,这无疑是一大缺憾。从另一方面看,自传的作者往往将自身利益和一己声名看得比历史的真实性更重。任何国家的政治家和将领在以自己选择的时机和方式编纂回忆录时,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刻意维护,对历史的曲解莫此为甚。所以最好能及时对当事人进行质证,并将他们的陈述与有关资料反复核实,这样才能更好地还原真实的历史。 我就各种不同的问题向那些德军将领进行质询,尽可能客观地将他们的回答汇集起来,删繁就简,取其精华编纂成书。如果要把那些原始材料全部编纂成书,不仅卷帙浩瀚,也让读者感到头绪纷繁,因为在探索真相的时候,要击穿“防线”,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常改变切入的方式。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审问者都知道,在审问时时断时续,声东击西,最易审出原本深藏不露的事实真相。平心而论,我得坦承在遇到那些棘手的问题时,这个办法屡试不爽,由此而揭示的一些史实也使我修正了不少先入之见,尤其是在这些证言为缴获的文件档案所证实的时候。 德军将领提供证言的准确性和诚信度因人而异,这种现象世所多见。但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在谈及军事问题(军事方针是本书探究的主题)时,德军将领要比大多数世人更为客观。尽管他们的结论往往如啤酒上的泡沫那样浅薄,他们许多人对事实的精准却非常执著。1944年参与密谋推翻希特勒的一些德军将领,就是因为执著于精准和详细记录的习惯而暴露,并被送上绞架。但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执著堪称价值万分。 与此同时,我尽可能将与之质询的每一个德军将领的所言所述与其他方面的资料进行核实。在拙著中有关他们的陈述,大部分内容都经过反复核实。例外之处,尤其是存在分歧的证词,书中均加以注明。 德军将领自然有意为他们参与希特勒侵略行径找出种种借口,当然也并非全无理由。在这一点上,我要比纽伦堡审判时的公诉人更了解战前的情况。我着手战后的调研时,也非常清楚他们那些先入之见的错谬所在。 作为一个军事记者,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我一直十分关注欧洲事态的演变,并尽量追踪着德国方面的种种态势。对我来说,与他们保持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我的军事著作在德国也颇有读者,有些德军要员曾亲自把我的著作译成德语。 大多数读过我在战前所写著述的读者都知道,我曾就纳粹的威胁发出过警示,并坚决反对“绥靖”政策。早在希特勒掌权之前,我就曾指出种种不祥之兆。那时我也十分清楚,与德皇时代相比,德军总参谋部对希特勒的影响微乎其微,对于希特勒的侵略计划,总参谋部的作用与其说是怂恿,不如说是更倾向于抑制。 这一事实也为缴获的文件档案所证实,戈培尔(Goebbels)日记也使这一点更为明了,他在日记中大肆诋毁德军将领,指责他们一向与希特勒和纳粹的信念作对。 一方面,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另一方面,希特勒对军队却仍具有相当的迷惑力,加上暴君的警察和特务系统的严控。而作为爱国者,德军将领又急于保全自己的国家,这使他们处于两难的困境。对此,现在应该可以有更深的理解。我在书中对他们的“盲目”有所批评,但是我也不得不怀疑,在同样的情况下,要推翻这样一个政权,其他国家的将领能否做得更好呢? 尽管德军将领屈从于希特勒,但他们在部队尽力保持军人的尊严,与纳粹的观念时常发生冲突,能做到这一点堪称难能可贵。许多盟军的战俘也曾为此作证。二战开始后,我曾走访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经常有些坚强的反法西斯战士向我坦言,那些德国占领军军官的举止不但与党卫队有别,也比前来解放自己的盟国将领表现更好。如此口碑当归功于某些德军将领的举止,尤其是伦德施泰特。 德军将领理当受到指责的是,他们往往对纳粹的胡作非为置若罔闻,对那些他们自己不愿干的坏事,缺乏勇气挺身而出加以抗议,虽然也有一些例外。然而,若不是军事指挥官对希特勒的狂暴的意图巧妙地不予执行,或至少七折八扣,希特勒那些野蛮的命令将导致更严重的暴行,被占领国家将蒙受更深重的苦难。 反抗恶行的道德勇气并非是任何军队都具有的共性。我曾遇到许多盟军的将领,他们私下对盟军非人道的轰炸不无遗憾,指出那种策略旨在恐吓平民。但是我从未见有人胆敢就此公开或正式表示抗议。他们通常也对盟军的“野蛮行为”视而不见。他们若提出抗议,其代价至多不过是仕途受挫,而不会像德军将领那样有性命之虞。 伍尔沃顿公园 白金汉郡 1950年6月 后记 战争是政治的破产 成王败寇,自古皆然。本书主要是一些第三帝国“败寇”对二战的回忆和反思。书名《山的那一边》意指了解敌方的所思所虑,从德军将领的视角,让他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追述二战。沙场复盘,痛定思痛,其价值不言而喻。 作者李德·哈特身历二次世界大战,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和《战略论》等著述名世。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战略思想家,他在书中对一些战役的评点高屋建瓴,独具只眼,为本书增色不少。 身为军事大师,李德·哈特对这些败军之将不无同情敬畏之心。作者深知“要撰写一部大战史,收集对立面的材料至关重要,如果只是从‘山这边’来考察这场战争,不仅眼光会受到局限,历史真相也难免会受到歪曲。”他不无自谦地表白,这仅仅是一部史料的汇编,不敢自称是在“撰写历史”。不过通观全书,可见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堆砌德军将领的口述,而是经过仔细的分析厘正,巧加取舍编排,由此可窥见其独具的史家匠心。 秉笔作史,贵在求真。西谚日: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但那是政客和御用学者的惯伎。李德·哈特虽然是英国人,作为一个战争史家,他具有历史学家的职业操守。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谦恭有礼的伦德施泰特、骁勇善战的古德里安、足智多谋的隆美尔,而不是一帮凶神恶煞。相反,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论军人风度,某些盟军将领却显得等而下之。作者写道:“二战以来,我曾走访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经常有些坚强的反法西斯战士向我坦言,那些德国占领军军官的举止不但与党卫队有别,也比前来解放自己的盟国将领表现更好。如此口碑当归功于某些德军将领的举止,尤其是伦德施泰特。”李德·哈特也对一些被胜利者歪曲的事实作了订正,如盟军指挥部宣称,欧洲著名的本尼迪克特修道院是德军炸毁的。而实际上却是美国大批轰炸机和地面炮火干的。他认为不应将战时的“野蛮行为”全部归咎于失败者。 李德·哈特是机械化闪击战理论的先驱之一,对坦克战情有独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他的学说在英国本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倒是在敌对国找到了知己,古德里安等人将坦克战付诸实践,使德军坦克在二战中大显神威。从古德里安的口述中可以看到,装甲部队机动作战新观念的崛起也曾备受保守派的阻挠,他也提到了若无希特勒的慧眼识才、破格提携,也不可能有这些后起之秀的一战成名。 希特勒与德国军界元老一向心存芥蒂,那些老将军们原本就看不起这个“波希米亚下士”,希特勒重用年轻将领也多少有点出于无奈。当然,以新进少年来压元老重臣原本是独裁者惯用的权术。老将军看不惯年轻人的跋扈,年轻人瞧不起老家伙的颟顸,希特勒便可以坐收渔翁之利,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李德·哈特对希特勒的评价对读者也不无启发。他指出战时发生的一切在当时看来和在战后往往迥然不同,希特勒形象变化之大尤其如此。二战伊始,德军战无不胜,希特勒的威望与日俱增,而当德军受挫于苏联后,其形象就大为减色,到德军土崩瓦解之时,人们便将一切灾难归咎于希特勒。可见“领袖的公众形象在战时常常失真,而且随着胜负的潮起潮落而沉浮。” 疆场成败,军界枯荣,德军将帅的命运同样随着战场上的胜负而沉浮。军人好战,希特勒的扩张政策让他们有了用武之地,但希特勒对军事行动的横加干涉又常常让他们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捷报频传之时,首先归功于希特勒。一旦战场受挫,那些将领便成了失败的替罪羊。宠辱无常,几上几下的经历所在多有。也有人试图反戈一击,但又因种种原因终究未能痛下杀手,从德将的口述中不难体会到他们心中的纠结和惶恐。“面对升迁的机会,将军们往往会隐忍内心的质疑,这就使希特勒有足够的时间来离间军方的共识。任何军队都会有这种现象,但在专制独裁下,其表现尤为典型。新近得到提升的军官往往自信其所面临的境遇要比前任更好,自己不会重蹈前任的覆辙。这种格局无疑会成为任何统治者手中强有力的杠杆。”诚如李德·哈特所言:“是追逐个人的野心还是割舍一己私利,这对矛盾构成了他们致命的弱点。” 更致命的是军方内部对战略战术的分歧,军方与最高统帅在战略战术上的矛盾。当德军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之时,希特勒和德军高层也始终在暗中博弈。希特勒的确不是等闲之辈,二战之初他力排众议,大胆冒险又屡屡得逞,军事专家失策反衬出他的高明,致使德军将领在后来重大战役中不敢大胆建言,希特勒也就更为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在对苏战役中,希特勒执迷不悟,一意孤行,致使德军遭到重创,从此一蹶不振。李德·哈特指出:“希特勒的战略直觉和德军总参谋部的战略运筹结合在一起,本当产生压倒一切的力量,但是双方冲突所产生致命的矛盾却成了他们对手的大救星。”古人云:“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孙子·谋攻》)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几乎无不与先哲的教诲背道而驰。 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反对希特勒四面出击,将战线拉得过长。他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危险在于——赢得所有的战斗,输掉最后的决战。”一语成谶,能征善战的德军最后还是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一位美军指挥官说过:“我们没有输过任何一次战斗。但美国还是输了越战。”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时曾言:“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太史公认为项羽至死不悟,岂不谬哉!“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孙膑兵法·见威王》)“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吴子兵法·图国》)自古到今,这是穷兵黩武者的必然下场,凡事总想赢,也总能赢的人,最终往往会彻底输掉。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败军之将的反思值得人们深思。“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军事大师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我们耳熟能详,在当年德国也不无市场,但真理过头便成谬误,正如德将克莱斯特所言:“这一格言,它揭示政治因素比军事因素更为重要。德国错就错在以为军事上的成功可以解决政治问题。在纳粹的统治下,我们把克劳塞维茨的名言颠倒了过来,竟把和平视为战争的继续。”德国国防军先驱泽克特将军的话更为发人深省,他曾以先知般的口吻告诫世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已经成为众人皆知的格言,这是很危险的,同样可以言之有理的是:‘战争是政治的破产’。”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更是失败的政治。政治的目的本应是为人类谋求最大的幸福,但动物聚在一起免不了撕咬,地球在日益变小,人类的自我折腾却总是越闹越大。从国际关系到人际关系,“我对你错”的论争往往会恶化为“我对你死”的“战争”。“矛盾”不论敌我内外,无非是兵器的冲撞,从“我对你错”到“我对你死”,讲得革命一点叫“阶级斗争”,说得学术一点叫“生存竞争”,归根到底离不开一个“争”字。与天奋斗,与人奋斗,人类“生存竞争”的最终结果会不会是“无处生存”?二战已经成为历史,但历史的阴影至今挥之不去,战争的幽灵时隐时现,“山的那一边”和“山的这一边”都是血肉之躯,都有父母儿女,普天之下,何处不是人类故乡,春秋无义战,当代有吗? 战争是政治的破产。 2011年6月于沪杭高铁下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你是李德·哈特迷,就会知道他有多么喜爱《山的那一边》!这是一部铁杆军事历史迷的必读书! 亚马逊网站评论 李德·哈特的又一部力作!他用采访德国将领的珍贵机会,深度洞察德国在二战中的作战细节和军事思考。书中德国将领对德国为什么拖延进攻敦刻尔克、为什么进攻挪威和希腊、与希特勒周旋战争策略到底有多困难等问题作了一一解答。 亚马逊网站评论 李德·哈特让这些被俘的德国将军变得健谈,从而成就了这部简洁、易读、绝对迷人的佳作!书中一些德国将领的开诚布公令人耳目—新! 亚马逊网站评论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