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黑糖匣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纳兰妙殊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纳兰妙殊是近几年崛起的年轻作家,曾获人民文学年度散文奖,其散文与小说都有非常独特的个人风格。《黑糖匣》这部作品预计由10个左右短篇故事构成,以爱情故事为主,有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与怪异的色彩,预计会吸引年轻读者。

本书献给所有信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人们。

内容推荐

一切始于未来的某个时刻。

一心想要自杀的机械人与自杀未遂的少年,在不存在的海边,创造出十二个不存在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以陶俑为丈夫的女人、患吻瘾症的男人、奔走在世界末日的乐队……疯狂的魔术师用毁灭的方式留住女儿,医生苦苦迷恋死去患者的头发,然而魔王终将夺走美貌男孩,爱上盗贼的女作家注定孤独收场……

而最出人意料的故事,发生在讲故事与听故事的人身上。

纳兰妙殊编著的这本《黑糖匣》中部分篇目已售出电影版权,也许不久你就会在银幕上见到这些奇异的、发着光的故事。

目录

第1个故事:陶丈夫

第2个故事:吻瘾者

第3个故事:猜书人

第4个故事:乐队在世界末日

第5个故事:梦城

第6个故事:盗贼合作者

第7个故事:收集患者头发的医生

第8个故事:魔王与男孩

第9个故事:魔术师的女儿

第10个故事:海滩鉴赏者

第11个故事:里瑟先生的故事

第12个故事:H的故事

后记

试读章节

这所公立医院病房里的老旧全息投影仪终于升级,换成了“虚拟体验式”:病人可以体验到虚拟的健康生活,在水中伸展四肢游泳,在草地上奔跑,在花园里赏花,等等。

少年H现在可以和里瑟先生在海滩上散步了。

不过虚拟传导器只能提供被动式的体验,无法让他获得通过损毁的声带发音的感觉。当他想要说什么,就蹲下来,写在沙子上。

更换设备的钱源自一对富翁夫妇的捐赠,里瑟先生告诉H。他们的女儿简一个月之前在十楼的一间病房逝世。捐钱的条件是,院方在花园里为简树立一座纪念铜像。如果你愿意,可以去看看,铜像就放在西侧欧石楠花丛旁边,据说是她住院期间最爱待的地方……

H用手指划动沙粒,写道,这种纪念物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让死亡和痛苦成为不能忽视的碑石?

海浪冲刷过来,把那行字涂抹掉了。

里瑟先生说,看不见,不能触碰,不能刺穿,这才是痛苦无法战胜的根源,人们总需要看得见和触碰得到。纪念物的意义就在于此:一种物化,或者说,一个寄存柜,一根系泊用的栓。相比起失掉和死亡,人最恐惧的是一切竟会没有痕迹,宛如一场徒劳的、无意义的噩梦。而有时最极致的遗物的刺激,反而是一种治疗,比如《茶花女》里阿芒目睹棺中爱人腐败的尸骸……

memorial(纪念物)。death(死亡)。doctor(医生)。H写下这几个词。

于是里瑟先生开始讲一个关于纪念物、死亡和医生的故事。

我叫布鲁·比尔德,曾是格林希尔纪念医院的一名住院医生。“曾经”。现在我已经不干那行了,不过往事历历在目,清晰得就像十分钟前我还在查房,有病人问我:大夫,等我出院之后,你会来看我吗?

我答道:不会的,我不喜欢去墓地。

……啊,这只是个笑话。我所在的那间科室,几乎没有病人康复出院。而且患病的大多是女人。每到发现的时期,一切已经挽回不及了。

那些女病人,她们不再是阿斯汤加瑜伽教练,美甲店店主,伍尔夫读书会的会长,女律师,成绩全优的女校高中生,人体彩绘师,抚养一对双胞胎的单身母亲……她们分享一个共同头衔:晚期患者。对世界、和对她们自己来说,这个词就是剩余的全部意义。

患者们并不信任家人。家人常泪眼婆娑,手捏一枚银十字架,喃喃说,别怕,我的心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简直胡说八道!一切根本不会变好!别信那些“分担痛苦”的鬼话,快乐可以像病毒一样扩散,痛苦不能。病痛更是普罗米修斯一个人的刑罚,日日夜夜被鹰啄食内脏,全宇宙的人和神都只是看客。

而朋友……朋友变成了花束、气球、布绒玩具(竟然有人给女律师送辛普森一家的玩具!)后面那张假笑、欲言又止的脸。无谓的寒暄使人烦躁不安。他们带来点心盒子,小心翼翼打开,“瞧,这是乔和简的订婚蛋糕,我们给你留了一角哦”(他们不知道病人的味觉已经被化疗摧残,就算吃伊甸园里的果子也如同嚼蜡),还有,“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没一个人能说在点子上吗?!

……

P119-121

后记

一个人为另外一个人讲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山鲁佐德与国王,如《看不见的城市》中马可波罗与忽必烈汗。尼日利亚豪萨族的《非洲夜谈》中,做了宰相的鹦鹉(是真的鹦鹉,不是人名)给它的鹦鹉儿子讲故事,以此为启迪智力、传授知识的方式。在本书中负责讲述的是一个多年自杀未遂的机械人,因此它的故事不近“人”情,也可以谅解……

“创作源于生活”并不准确,创作的源头是人。本书故事的主题则是人的“深情”和“不妥协”。故事主角都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各有病态与怪癖,各有深情,以及,各有各的不肯妥协。人们习见的情景,是把感情摊成薄薄一大片儿,每个地方的厚度都差不多,有些人甚至对自己的伴侣也不见得会多青睐一些。但也有极少的人,把所有心力用在微渺的一点上。指头戳不破布,但针尖可以。戳破了,那一边是不一样的世界。

我对这些故事的质地的期望,是“轻盈”一点,就像The Beatles的歌《Nowhere Man》,“He's a real Nowhere Man,sitting in his Nowhere Land”。我希望它们不接地气,因此努力回避了真正的人名和地名(一切总是先被名字钉死的)。

这些故事在当下的文学氛围里显得格格不入,“文学氛围”就像个沙龙,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穿了一种风格的衣服,画面非常和谐。忽然进来了一个扮成疯帽匠(《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爱丽丝的好朋友)的人,站在身穿正装和晚礼服的先生女士之间,的确有点格格不入。不过幸好大家没赶他出去,他总算也可以坐下来喝杯樱桃酒,吃一块乳酪蛋糕,暗忖:其实请柬上没有规定着装嘛。

希区柯克有这么一段话:一个家庭主妇,每天下班回家的程序是做饭,吃饭,然后戴上橡胶手套洗碗。某天,丈夫说,亲爱的,今天不要洗碗了,戴上你最好的珍珠项链和戒指,我们到电影院去看场电影享受一下吧。于是这个主妇脱下橡胶手套,戴上项链和戒指,欢欢喜喜地跟着丈夫到了电影院。放映厅里黑了下来,主妇怀着激动的心情凝视银幕,她看到了什么呢?她看到一个家庭主妇,戴着橡胶手套在洗碗。

我猜有很多人(包括我)翻开时下很多小说时的心情,跟那个家庭主妇庶几相似。

当然,有人就喜欢看戴着橡胶手套洗碗的主妇的故事。不过,总会有些观众希望别的影厅上映点别的……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美学体系,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他会通过不断的筛选,有意识地咀嚼吞食特定的材料。英国有句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当然,偏食肯定不好,不过在东吃西吃的过程中,会慢慢清楚自己的口味。王世襄先生的公子谈烹饪,说,学做菜要从自己最喜欢的一道学起。平凡小人物的孤独寂寞,内心生活,人生世相,同一屋檐下心和心之间的千回百转、勾心斗角……这些我也很愿意写。不过在最开始这个阶段,我最迫切的欲望是先写点我偏爱的那种、奇特的故事,这期间借鉴的前贤有马塞尔·埃梅,阿拉斯代尔·格雷,安吉拉·卡特,阿里阿斯·卡内蒂,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再加上尼尔·盖曼,柴纳·米耶维,威廉·吉布森……

尼尔·盖曼说:短篇小说是一场场前往宇宙尽头,却让你能及时赶回家吃晚饭的旅程……那些故事从没有真正离开你,如果一个故事打动了你,它就会与你同在,徘徊在你灵魂深处,某个你自己都难得一至的角落。

我真诚希望你会喜欢机械人里瑟先生在海边讲出的故事。

最后,感谢李敬泽老师,他的每次鼓励和褒扬,都令我迫切希望自己能写得再好一点。感谢我的先生小薛,他总是踊跃要做我的故事的第一个读者,并且每次都(不负责任地)说“比上一篇写得好”。感谢我的母亲吴存秋女士,我的父亲张江容先生。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些幽暗、迷离的故事,散发着炼金术士的密室里诡异的气味,反射着宇宙深处的微光,它来自一脉隐微的小说传统:小说是地下知识,是描述不可能的可能,它在疯痴和天真的一个人、又一个人之间秘密传授。每一个怀着怪癖想象世界的人,都会喜欢和嫉妒这样的小说。

——李敬泽(著名评论家)

这位小说家确实是在冒犯我们关于小说真实性的原则。她以怪癖者的际遇使我们照见自身,照见我们内心最幽暗暧昧之地里的欲望,和灵魂。

——张莉(著名评论家)

纳兰的语言里有种简洁独特的节奏,带着脆响,她的故事即使表面阴暗骨子里也带着光亮,人物像双眼发光,有着对美好深情的纯真渴望。

——独眼(青年小说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0: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