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铁、黑马编著的《远征将士碑(1942滇缅大会战影像全纪录)》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其主要的战略方针是在远东地区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但对于中国而言,缅甸等地成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无法进入。因此,中华民国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着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1942年日本在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完全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到4月,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开进。
沈铁、黑马编著的《远征将士碑(1942滇缅大会战影像全纪录)》全方位、多视角、全景式地记述了1942年至1945年问滇缅大会战的全过程。中国军人远征异国,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征战的彻底胜利,打通了中国的国际交通线,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和J作出了巨大贡献。书中大量历史资料图片,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本书兼具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
杜聿明挥军远征缅甸抗日。盟友英军不战而逃。第200师同古血战,师长戴安澜写下遗书: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猛将孙立人连夜行军,驰援仁安羌,要打出新38师的威风。
卫立煌下令渡江作战,从国内向外打。日军在松山等地设下了几个坚固的据点。中国的士兵每攻克一个山头,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活人在死人堆里打滚,尸体腐烂的气息久久不散。美军调来了火焰喷射器,才让对峙的僵局有了转机。
蒋介石给前线下了死命令,限期拿下松山。卫立煌电令面临枪毙的的陈永思戴罪立功,组织敢死队发起进攻。第8军副军长李弥也跟特务营一起冲锋,两次负伤,被扶下火线。陈明仁在龙陵方面督军鏖战,第87师师长张绍勋不堪重压,举枪自杀。
一、杜聿明奉命迅速南下
1939年11月17日,大批日军在越南防城、北海等地登陆,朝中国南方迂回,其目的是对华南发动攻击,切断中国西南的国防交通线。
11月24日,号称“钢军”的日军板垣第5师团的中村正雄第21旅团进占南宁,一个月之后又攻陷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虽说当时中国远征军进行了顽强阻击,但未能阻止日军的推进步伐。
盘踞在钦州湾的日本舰队就像一条毒蛇,把鲜红的信子吐向中国。在阴冷潮湿的雾霭中,日本的太阳旗显得格外刺眼。日本早就打好了如意算盘,企图在中国广西南部的防线上大规模突击,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让中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到那时候,他们就可以掌控局面,慢慢咀嚼中国这块“肥肉”了。
危险信号迅速传到了国民政府的中枢决策机构。
时任桂林行营主任的白崇禧急忙电告蒋介石:“委员长,日军板垣第5师团之中村正雄第12旅团攻陷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远征军进行了顽强的阻击,但没能阻止住日军的推进。”
身在后方的蒋介石时刻都在关注着前方消息。他深知南宁地位的重要性,于是立即电令白崇禧:“必须确保昆仑关,准备与日军在此长期争夺。”
白崇禧有点儿力不从心,他报告说:“除非委员长调杜聿明的第5军,附近没有有力部队。”
在国民党军的战斗序列中,第5军很特别,它是国民党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不到万不得已,蒋介石不会随便出手,但此战事关重大,蒋介石不得不动用第5军。
时任第5军军长的杜聿明接到蒋介石命令之后,立刻指挥远在衡山的第5军星夜兼程,千里行军,赶赴战场。该军下辖第200师、荣誉第1师、新编第22师。虽然都是刚刚组建的部队,却兵精将勇、装备优良。
数场恶战之后,昆仑关战场所有零星抵抗之敌在31日全部肃清。这次战役以国民党军队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告终。
昆仑关之战是中日两国精锐部队的一场恶战,整个战役日军损失很大。
据日本战后公布的材料表明,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被中国国民党军队基本消灭,旅团长中村正雄、第42联队队长板田元一、第21联队长三木叶之助、副联队长生田藤一和第1大队、第2大队、第3大队的指挥官均在作战中被击毙,该旅团班长以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余人,伤5000余人。被杜聿明的第5军俘虏了100余人。中方缴获的战利品有战马79匹、山炮10门、战防炮10门、轻机枪102挺、重机枪80挺、步枪2000余支,还有子弹、手榴弹和各种炮弹等其他装备物资。
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12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强的军队……”
昆仑关之战中,国民党军队获得重大胜利,捷报传出,举国欢腾。
全国各地的记者纷纷进入一线采访。当时的《中央日报》在题为《记杜聿明将军》的文章中称:“我国机械化部队开始歼敌,则自杜聿明将军督率始,在昆仑关大捷后,敌人开始认识到我国民党军队已踏入世界近代军队行列。”
部队经过休整以后,杜聿明在巍峨的昆仑关建立了一座“第5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并亲笔书写了400多字悼念碑文。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这些阵亡将士的尸骨将继续守卫着国家的边关。
此战之后的两年间,中日之间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的资源也逐渐无法满足其战争需要,只能以战养战,勉强维持。
因为战场局势的变化,许多日本高级军官甚至萌生了在中国撤军的念头。就在日本高层逐渐达成撤军意见之后,德国在战场上获得的飞速进展又鼓动了日军中好战军官的侵略野心。
德军牵制住英法军队,使得他们无暇东进。日军决定趁机采取南攻北守方针,继续扩大在东南亚的战争。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这更让日本在中国北方失去了后顾之忧。
日军南下威胁到了美国的利益。为了遏制日本,美国对日本采取经济制裁。日本在美国的资产被冻结,石油供应也出了问题,日本同美国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
为了保护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美国在珍珠港屯聚了庞大的舰队。
受到德军刺激的日军好战派野心膨胀,悍然发动了对珍珠港的袭击。美国猝不及防,遭受重创——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珍珠港遭遇袭击,促使美国立即加入战争。
对于蒋介石来说,美国加入对日作战是一个好消息。在蒋介石看来,凭借中国的力量恐怕不能够取得对日作战的彻底胜利。有了美国作为盟友,蒋介石的底气就更足了。
日军在1941年底到1942年初,又相继占领了香港、新加坡。同时,日军又开始向驻扎在缅甸等地的英军发动进攻。
英、荷很快对日宣战。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也影响了中国国民政府的决策。蒋介石很快也正式对日宣战。
为了对抗日本人的进攻,中、美、英三国代表在重庆召开东亚军事会议,讨论联合作战问题。P2-4
爆发于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成功抵御外来侵略,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战例,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屡遭外辱、屡战屡败之后取得的唯一一次伟大胜利。然而,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也都为此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记住这段历史,颂扬抗战英雄,并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下去,对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乃至对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大陆尚没有一套系统、全面介绍抗日战争,特别是包括国民党军队在抗日前线正面战场的全景丛书。在海峡两岸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今天,编辑这样一套丛书在大陆出版,已经到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时候。
由长城出版社组织、策划、撰写的《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丛书》,集海峡两岸抗战研究成果,以纪实文学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地描绘了自1931年至1945年间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
丛书作者均是当今军史、战史、军事文学及军事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文学大家,参与创作及编辑。该套丛书通过不同渠道征集了反映中国抗战的万余幅历史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那场铭刻于史的战争,直观、真实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本套丛书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并且得到了台湾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及国民党党史馆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这套丛书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正面战场
涵盖了长城抗战影像全纪录、平津抗战影像全纪录、一二八淞沪抗战影像全纪录、淞沪大会战影像全纪录、太原大会战影像全纪录、南京保卫战影像全纪录、徐州大会战影像全纪录、武汉大会战影像全纪录、长沙大会战影像全纪录、桂南会战影像全纪录、枣宜会战影像全纪录、中原抗战影像全纪录、中条山会战影像全纪录、滇缅大会战影像全纪录、滇西反攻战影像全纪录、缅北反攻战影像全纪录、浙赣会战影像全纪录、常德保卫战影像全纪录、衡阳保卫战影像全纪录、桂柳会战影像全纪录、湘西会战影像全纪录、上高会战影像全纪录、南昌会战影像全纪录、随枣会战影像全纪录、美国援华空军抗日影像全纪录、东北义勇军抗日影像全纪录、绥远抗战影像全纪录、中国空军抗战影像全纪录、苏军出兵东北抗日影像全纪录、侵华日军投降影像全纪录、审判日本战犯影像全纪录,计31册。
第二部分:敌后战场
涵盖了平型关抗战影像全纪录、百团大战影像全纪录、东北抗联抗日影像全纪录、八路军抗战影像全纪录、新四军抗战影像全纪录,计5册。
全书共36册,单册15-20万字左右,每册均配有百余幅珍贵历史图片。 此套丛书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反映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丛书,以报告文学形式全景式反映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图书尚属首次。这是一项具有传承和警示意义的浩大工程。它将昭示后人:中华民族是不能分裂的,中华民族是有能力抵御任何外来侵略的,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比什么都重要!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