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儿童文学专家方卫平主编,精心遴选、编译,让中国孩子阅读最适合自己的世界名著。
《白鲸》是世界海洋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决定了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在美国文坛上的崇高地位。本书叙述的是一艘捕鲸船在亚哈船长的指挥下,与海上恶魔——白鲸莫比·迪克做殊死搏斗的故事,塑造了一群团结协作、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水手形象。情节惊险、曲折、扣人心弦。
捕鲸船“裴廓德号”船长亚哈,在一次捕鲸过程中,被凶残聪明的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因此他满怀复仇之念,一心想追捕这条白鲸,竟至失去理智,变成一个独断专行的偏执狂。他的船几乎游遍了全世界,历经辗转,终于与莫比·迪克相遇。经过三天追踪,他用鱼叉击中白鲸,但船被白鲸撞破,亚哈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掉入海中。全船人落海,只有水手以实玛利(《圣经》中人名,意为“被遗弃的人”)一人得救。
《白鲸》是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他描写了小艇与大鲸面对面搏斗的悲壮场景。
以实玛利偶然认识了野蛮人魁魁格,两个人一起登上了捕鲸船“佩科特号”。
船长亚哈被一只叫“莫比·迪克”的白鲸咬断了一条腿,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报仇。
他向水手们许诺,谁最先发现那只白鲸,就奖励给谁一枚金币。“佩科特号”为了寻找莫比·迪克,从大西洋到印度洋,最后到达太平洋。
有一天,水手们发现了巨大的莫比·迪克,与它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激烈搏斗。
被激怒的莫比·迪克最后用头撞毁了“佩科特号”,被撞裂的船沉入了海底。
放到海里去的小艇也破裂成了三三两两的木板、碎片,只剩下亚哈乘坐的那只小艇。他使劲朝莫比·迪克投了一只标枪,不歹了的是,他的脖子被快速滑出的绳索缠住,掉进海里死了。
船上的人只有以实玛利活了下来,在海上漂流时,被别的船救走了。
在广阔的大海上进行的人鲸大战令人荡气回肠,水手们迥异的性格让我们体会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时也促使我们对人生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人鲸大战的悲壮结局不仅让人感受到人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更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力量。
捕鲸客店
走进这家客店,你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低矮、宽阔的门廊里。老式的护板墙,使人联想起已废弃的老船的舷墙。一边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油画,画面被熏得十分模糊,不好辨认,只有认真考察一番,再向邻居们请教,才能多多少少地理解它的含义。一眼看去,这幅画好像是画了某种处于混沌状态的东西。混沌中一把巨大的剑在一个黑团子的映衬下变得大起来,不管是谁,要想找出这幅画的含义,都会被它迷惑得发疯。
像是被暴风雨笼罩的黑海。我心里嘀咕着。
不是不是,说不定画的是不毛之地呢。也没准是因为时间太久了才变成这个样子。我心里忽然嘀咕着。
其实,这幅画画的是一艘货船遭遇暴风雨的场面。一半的船体已经淹没在水中,一条被激怒的鲸跃到甲板上方,向桅杆扑去。
入口处对面的墙上挂着棍子和枪矛,用一些捕鲸的渔叉装饰着。五十年以前,内森·斯温就是用这些东西在一天之内捕杀了十五只大鲸。在爪哇海里,一只鲸中了叉,几年之后才在布朗可角附近被杀死。本来那只渔叉扎在靠近鱼尾的地方,但它像扎在人身上的针头一样,不停地移动,足足向里移动了12米。
过了人口,再穿过窄窄的走廊就进入一间大屋子。这儿比人口更昏暗,里面的横梁又粗又矮。屋子一边有一张像隔板一样的桌子,满满地放着从世界各个角落搜罗来的奇珍异宝。另一边是模仿鲸的头制成的酒吧,做得很拙劣。在吧台的周围是些破烂架子,吧台上还放着陈旧的酒杯和酒瓶子。在鲸的下巴附近,一个像约拿的老头忙活着。 (实际上,大家都叫他约拿。约拿是《圣经·旧约》中出现的预言家。因为违反上帝的旨意,被一只鲸吞下。经过三天三夜的祈祷,才从鲸腹中出来。)
最可恶的是那些装酒的杯子,看起来很大,可是装不了多少酒。酒杯上刻着几条线,你给多少钱,就给你倒到相应的那条线那儿。
我进去,看见许多水手在里面。我找到店主,告诉他我要一间房子。不巧的是,客店里住满了,没空房子了。他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和一个标枪手合用一张床。”
我并不喜欢和别人共用一张床,但是没别的办法。我说如果那个标枪手不让人讨厌的话,我可以将就一晚上。
“好,我也是这样想的。”店主说,“你想吃晚饭了吧?”
随后我就去了吃饭的房间。那里冷得要命,但是饭菜却异常丰盛。我旁边坐着一个小伙子。
“店主,”我低声问,“那个人是标枪手吗?”
“不是,”他说,“那个标枪手是个黑皮肤的家伙。” “他在哪儿?”
“他很快就回来。”
我一听这个标枪手是个黑皮肤的人,心里开始不安。
忽然,外面一下子闹哄哄的,店主也跟着兴奋起来。
“那是‘虎鲸号’的水手!三年航海,满载而归啦!我们又能听最新的好玩儿的故事啦。”店主说。
堂屋门一下子开了,拥进一批粗野的水手来。他们用外套裹着身体,头上缠着破破烂烂的围巾,穿得像一群乞丐一样。他们的胡须上结了冰,看起来硬邦邦的,就像是从拉布拉多半岛上来的一群熊。他们径直走向酒吧,其中一个人嫌屋里太冷。“约拿”立即用杜松子酒和蜜糖调制成一种特殊的饮品,并保证喝了这东西身体会暖和起来,而且治百病。别的水手也一样喝了这种“特效药”。很快,他们喝醉了。
大约九点了,我忽然改变了主意。谁也不愿意和别人合用一张床;而且,如果他是刚才我看到的那群人中的一个,就更不好了。于是,我把店主人叫了过来。
“店主,我不想和那个标枪手一起睡了。我就在这条长凳上将就一晚上吧。”我说。
“随便你。”店主说。
凳子虽然短了一点,我拿别的东西和它拼在一起也凑合。我又嫌它窄了一点,所以不得不把它靠墙放。但是,一股冷风从窗户和门缝里钻进来,我很快就撑不住了。我竟然没个地方打发一个晚上!我要快到标枪手屋里去,想着抢在他前面进屋,然后把门闩紧,任凭他怎么敲门我都不开。可是,若真这样做了,到了第二天早晨呢,那个标枪手不把我打死才怪。
P5-7
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赫然屹立着一座座绵延不绝而又轮廓清晰的文学的山峰,它们就是由一部一部文学名著构筑而成的人类文明的文学史山峦。对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来说,它们是我们文学阅读中长久的膜拜对象,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文学支撑力量。
什么是文学名著?
曾有人对文学名著提出了六条标准。它们是:
一、名著是读者最多的。它们不一定是一两年内最畅销的,但一定是经久不衰的,比如《飘》、莎士比亚作品或《堂吉诃德》。据估计,荷马的《伊利亚特》在3000年中至少有2500万个读者。因而一本好书不一定是它那个时代最走俏的,它需要时间来汇集最多的读者。
二、名著是通俗的,不是学儒式的。它们不是专业作家写给专业人员的专业书,不是给教授看的,而是写给大众的。
三、名著是不会因为时代更迭而被遗忘的。它们永远不会随思想、原则、舆论的变迁而过时。
四、名著言近旨远。它不会使你望而却步,你会一遍遍地读,但其内涵却不能穷尽。它们能以不同理解层次去读。明显的例子是《格列佛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等,孩子们读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却体会不到成人所发现的美和意义。
五、名著是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的。它们已对人类思想做出基本贡献。它们是具有影响力的。
六、名著论及人类生活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世上有使人类认识和思维困惑不已的许多谜。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老老实实承认这些谜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巩固人的智慧,使其不被摧毁。
参考这样的说法,我们从中外儿童文学史的历史长河来看,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正是那些曾被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阅读、处于世界儿童文学史顶峰、永远也不会过时的作品。
每一部文学名著,事实上都浓缩着或隐含着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文化所形成的最基本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审美经验和心智成果。同时,名著又是经过了人类审关的随机拣选和时间长河的无情淘汰,才逐渐浮出历史地表,最终固定在人类文学创造的历史坐标上的。
因此,对于名著、经典的某种尊崇和信赖,也就成了人类长久以来最基本的精神生活态度之一。
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形成了一大批影响过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心智发育和成长的经典。回顾整个儿童文学史,从历史的厚重帷幕后浮现出来的,首先不就是安徒生、格林兄弟、卡洛尔、科洛迪、林格伦等人整理或创作的童话,还有凡尔纳、狄更斯、马克·吐温、史蒂文森等人的小说那样的名著吗?安徒生童话对于社会和人生真相的有力揭示,卡洛尔童话对于荒诞艺术的绝妙呈现,凡尔纳小说在科学知识、幻想与小说艺术的结合方面所做的空前的创造性工作,都是文学史上突出而典型的例子。正是这样一些作品,构成了一份值得文学史,特别是儿童文学史骄傲的文学清单。提起它们,许多人就会有一种重新打开童年的心灵履历的难忘和激动。在他们的童年记忆中,甚至,在他们后来的阅读记忆中,这些作品都曾经那么深刻地参与并影响了他们的心灵建设,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了宝贵的“精神的底子”(钱理群先生语)。
让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少儿时代就亲近名著、亲近经典,这是每一位父母、每一位儿童文化工作从业者的心愿。明天出版社精心组织翻译、策划出版的这一套“世界文学名著少年版”丛书,收入了《八十天环游地球》《爱丽丝漫游仙境》《白鲸》《丛林故事》《福尔摩斯历险记》《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海蒂》《金银岛》《鲁滨孙漂流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三个火枪手》《所罗门王的宝藏》《汤姆·索亚历险记》《堂吉诃德》《王子与乞丐》《雾都孤儿》《侠盗罗宾汉》《小妇人》等20部外国文学名著。这些作品在题材、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在文学创作史和文学阅读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和贡献。我相信,让孩子们在他们的少儿时代就亲近这样的作品,正是一项为当代少年儿童的精神建设“打底”的事业。
2017年9月10日 于丽泽湖畔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