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灵庭园是什么?
不知大家是否参观过禅宗庭园。京都龙安寺的庭园作为“古都京都的文化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龙安寺的庭园风格,以“枯山水”的园林风格为主,是禅宗庭园的代表之作。
禅宗庭园最早是由禅僧们设计建造的。从镰仓时代后期到室町时代,禅僧们聚集在禅寺内饮茶清谈,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文化沙龙的氛围,并最终形成了禅文化。
房间壁龛内悬挂着禅僧亲手创作的山水画轴,会聚于此的僧侣们观赏画作,分别在上面写下诗歌,抒发各自的感情。有十位僧人就会有十首诗。这就是诗画浑然一体的“诗画卷轴”。
在这些禅僧中,也有擅长修建园林的人。“我们来建一座庭园吧。”在他的提议下,庭园得以修建起来。在这之后,僧人们便开始赏园咏诗了。现在想来,那种场景恰如一场多元文化交织的沙龙。
那么,在山水画、诗歌和庭园中,体现出的深意是什么呢?这些艺术形式承载的是作者,即禅僧的“心境”,也就是他们在某一时刻的心理状态和心灵风景。
虽然无法看见心灵,但心中自有风景。举个例子,当大家回想起过世的祖父母时,虽然他们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会浮现在眼前。
可能是对晚辈谆谆教诲的样子,也可能是温柔关爱的神情,无论是哪种,都是呈现在心中的风景。当我们静下心来,回忆某些人某些事,心中便会生出这样一片风景。
这些景色也能反映出人们在不同时刻的内心。回忆起祖父母在世时的情景,能够感受到我们对两位长辈的感情,或敬爱,或怀念,或感谢……
因此,我在此提议,就像禅僧用庭园表现内心一样,大家何不在心中建造一座能够反应自己内心的庭园呢?
建一座心灵庭园,园中的风景如实地体现当下的心情,景色也会不断变换。
反过来说,当我们与某一心境下建造的庭园景色安静相对时,就能够从中探知自己的真实心意。
细细想来,人类正逐渐迷失本心。其中的原因,与发展速度惊人、让人眼花缭乱的现代社会有一定关系。庞杂的信息接踵而至,让我们应接不暇。
在这样的时代里,真实的心灵愈加难见。何谓真实的心灵?大概就是一颗不受拘束的心灵,一颗毫无矫饰的心灵,一颗天然之心。
“我虽然做了那样的事,但那真的是出于的我本意吗?”
“我刚刚说的话,是不是违背了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感觉,很多人都曾有过。这不就是因为没有看清自己的内心吗?
请大家尝试着建起一座心灵庭园吧。通过园中的景色,与自己真实的内心相会,这将成为你活出自己风格的坚实一步。
2、心灵庭园是这样建成的
平日里,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混杂在内心深处。当工作失误时,我们会感觉懊恼和沮丧:“唉,搞砸了。我为什么没有再检查一遍昵。如果再检查一遍,就不会犯这么简单的错误了……”
当取得成绩,得到上司表扬时,心中又会充满自豪感:“我还是可以的,也能做出一些成绩。”
无论是失误时的悔恨,还是得到称赞时的自豪,这些都是自然的心理活动,本就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有些人迟迟无法从某种心态中走出来。
禅宗有一句话叫“放下着”,意思是彻彻底底地丢弃。人们对抓在手里的东西总是难以合弃,对自己的种种想法也是如此。因此,放下显得尤为重要。
无法割合可能意味着执着,也可能是对自己的禁锢、束缚。就像我在开篇提到的那个例子,当我们满腔懊悔之时,行动就会变得迟缓,想法也会消极起来。
如果我们总是洋洋自得,沉浸在这种情绪中无法自拔,就会滋生出傲慢之心,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过高的判断。
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迷失自我,无法认清自己。
怎么样?看出放下的重要性了吧。但我在讲禅学时,还是要不断地重复“放下着”。可见这三个字是多么难以做到了。
有没有放下的意识,这其中有很大的差别。大家要意识到,在建造心灵庭园时,放下是关键的一点。
请尽可能地丢弃束缚我们内心的思绪,这是建造心灵庭园的前提。闭目端坐、凝神静修,是最理想的状态,但估计很少有人会在日常生活中打坐参禅。
作为替代方式,大家可以做一些让自己心情更加舒适的事情。比如听喜欢的音乐,欣赏喜欢的画册,运动,点起熏香……做这些事时,我们的内心会平静下来,变得轻盈而沉静。这样的体验,想必每个人都有过。
在这一刻,我们远离了困扰内心的种种思绪,这就是放下。这样平静片刻之后,让我们在心灵深处静静冥想一座庭园。这一系列的步骤,是建造心灵庭园最基本的要求。(P7-11)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我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设想自己的心灵庭园,感受到禅宗的世界,从禅宗的教诲中汲取营养,并运用到人生中。不过,这次尝试到底能否实现我的初衷,还要交给各位读者来判断。
我在创作本书的过程中,愈加确信了一件事,那就是心灵庭园可以作为非常有效的指南工具,为我们指出各自的生活方向。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烦恼,也会陷入痛苦,更少不了迷茫困惑。面对这些的时候,如何振作起来,跨越难关,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是否充实,甚至决定了这一生能否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但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很多人都找不到跨越难关的支点,他们因畏惧而裹足不前,蹲在原地。如今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只要我们想,无论多么庞大的信息量,都能轻松到手。但这些信息,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绝大部分都毫无价值。
其实,只有我们凝神自省,从内心深处得到的发现、启迪,才能成为我们跨越难关的支点。而面对自己的心灵庭园,正是对自己内心的凝视。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将获得发现与启迪。希望大家都能够在心灵庭园中找到支点,直面人生中严峻艰难的时刻,跨越它们,战胜它们。
读过本书后,那些在生活中建起心灵庭园的读者,哪怕只有很小的进步,对我来说,都是无上喜悦。
合十
大家也许都听过“请直面自己的内心”这句话。尤其是当自己迷茫烦恼的时候,直面自己的内心就变得尤为重要。但当周围的人都这样说的时候,自己反而更加迷惑了。
“直面内心,到底怎样才能做到?”
这就是所谓的“知易行难”。其中的缘由,我们都清楚,因为心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与看不见的东西面对面,这可不容易实现。
不过,还是有办法的。我是一位修习禅宗的僧人,平时做一些设计禅宗庭园的工作。经我设计的庭园,表现出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当时的心情。那些庭园中的景色,如实地反映了我某一时刻的心情。
即使是同一片土地,用同样的材料,也绝不可能建造出一模一样的庭园,因为人的内心是不断变化的。大家是否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
心灵庭园就是按照自己当时的心情来设想,建在我们内心的庭园。就像禅宗庭园一样,心灵庭园的景色也反映着我们某一时刻的心情。虽然心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我们可以和具象的心灵庭园中的风景面对面。
直面心灵庭园,你会明白自己真实的内心。满心喜悦时,庭园中可能是晴天,令人目眩的阳光将一切照耀得明晃晃的。孤单寂寞时,庭园中也许是疏影离离的寂寥景象。
无论庭园景色如何,都是内心的真实体现。知晓这一点非常关键。人们很难看到自己不加掩饰的心灵,甚至有人故意不去面对自己的内心。
明明寂寞,却自欺欺人地说:“一点都不觉得孤独。”明明痛苦,却逞强说:“这点小事不算什么。”……就在这样的拼命掩饰中,我们的负面情绪迟迟无法得到舒缓。
去接受自己内心真实的寂寞与痛苦,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向前看,跨越寂寞与痛苦。
禅学告诉我们化负为正的重要性。而在向积极方面转变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坦然地接受消极因素。
如何?不知大家是否理解了在心灵庭园中,知晓本心的重要性呢?
可以看见本心的地方,是能够回归本我的地方,是能让自己平静下来,更加温和从容的地方。哪怕那里有寂寞,我们也不用刻意去掩饰,让内心一片安然。越是想要掩饰什么,内心就会焦灼慌乱。
沉着地审视自己的孤独,必能从中找出解决之道。痛苦、辛酸、苦恼和迷茫都是如此。当你感觉自己的内心为外物所累时,就去面对自己的心灵庭园吧。
风景不断变化的心灵庭园,展现着内心的成长足迹。景色变得更丰富多彩、更静谧、更有内涵……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比以前更充实、宁静、深刻了。与自己的心灵庭园面对面,确认内心的成长,也可以带来快乐。 禅在于实践。大家不妨先尝试建设心灵庭园,无论将它建成什么样都没有关系,毕竟才刚刚开始,之后逐渐让它美丽起来就可以了。
这一过程与塑造美丽心灵、编织美好人生是紧密相连的。
平成二十六年十月吉日
建功寺住持
枡野俊明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烦恼,也会陷入痛苦,更少不了迷茫困惑跌入人生低谷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振作起来呢?日本建功寺第十八代住持、造园大师枡野俊明告诉我们,在内心构筑一座属于自己的心灵庭园。《心中的庭园(精)》是对不断变化的内心的真实反映,是能够让自己平静下来,更加温和从容的地方,当你遭遇挫折,感到迷惘时,不妨走进自己的心灵庭园,让自己冷静下来,从中找到跨越困难的办法。
风景不断变化的心灵庭园,展现着内心的成长足迹。景色变得更丰富多彩、更静谧、更有内涵,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比以前更充实、宁静、深刻了。与自己的心灵庭园面对面,确认内心的成长,也可以带来快乐。
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面对困难,你的行动决定了你能否成功战胜它。而沉着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必能从中找出解决之道。当你感觉自己的内心为外物所累时,不妨和枡野俊明一起,构筑属于自己的心灵庭园,体悟人生智慧。省思自我,从《心中的庭园(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