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孔天胤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勇耀//韩兵强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孔天胤是一位在文学界、史学界、出版界都有重要贡献的山西名贤,他注重通过典籍的刊刻扩大文化传播,其主持刻印的“孔本”图书及其序言中所阐发的诗文理论,依旧为我国文献学、版本学界及文学界所珍视。张勇耀、韩兵强著的《孔天胤评传》讲述了孔天胤一生为官清廉,对山西文化建设有诸多建树,其仕途经历和交游范围,直观地表现出明中期的社会、政治、教育、文化等状况。

内容推荐

孔天胤(1505-1581),汾州文同里百金堡村(今属山西文水县)人。孔天胤一生为官清廉,以能著称。同时,孔天胤还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及诗学理论家、出版家。张勇耀、韩兵强著的《孔天胤评传》通过对孔天胤一生命运的解读,很直观地表现出明中期的社会、政治、教育、文化等状况;二是通过对孔天胤人生际遇的叙述及其内心世界的开掘,深刻挖掘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士君子文化在我国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中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三是通过对孔天胤仕途的考证,对明代的科举、吏治、宗藩管理等制度有更具体的认识;四是对孔天胤在山西的文化建树的展示和研究,展现古代乡绅落叶归根后对于地方文化的带动和影响作用;五是通过对孔天胤的宦历、交游的考证,可以让我们对明中期儒学文化的重要支脉——河汾学的发展有大概的了解。

目录

第一章 成长经历

 一、“宣圣之裔,帝室之甥”

 二、“课试自成一家言”

 三、乡试答卷:“全不类时作”

 四、殿试:“敦本厚生”“抑浮通变”

 五、榜眼及第

第二章 仕途宦迹

 一、王亲无缘翰林院

 二、陕西提学佥事:端士习,正学风

 三、祁州知州:建庙学,修贞文书院

 四、颍州兵备:“以文章饬政事”

 五、河南参议:清心省事,强兵御敌

 六、浙江提学副使:课士校文,救荒建祠

 七、陕西、河南布政使:助开马市,忧心国事

 八、被纠“闲住”与退归生活

第三章 诗歌创作及理论

 一、诗歌创作:“诗文高古,海内重之”

 二、诗歌理论:神韵、性情与“名通之论”

第四章 图书刊刻

 一、前贤名典

 二、师友同道诗文集

第五章 三晋史笔

 一、山西三十余年寇乱始末

 二、山西各地水利建设

 三、孔天胤与山西的几部志书

 四、山西题名碑、庙学、祠阁、寺观建设

第六章 哲学思想

 一、为政观:君子视天下为一身

 二、武备观:“师有不战之胜,兵有时戢之威”

 三、对儒家经义及理学思想的阐发

 四、正心为上、德本艺末的教育思想

 五、儒释道相融的学术思想

 六、一园一亭有深意

第七章 交游考述

 一、汾州、孝义好友群体

 二、进士同年群体

 三、山西地方官群体

 四、请序群体

 五、海内知交同道

第八章 王府春秋

 一、五代庆成王德行的见证者

 二、重视王府教育

 三、与王府宗亲交游

第九章 诗社活动

 一、王府诗社:金兰社与青莲社

 二、与王道行、裴邦奇、吕阳所结的异地诗社

 三、天真四友人社:野老们的诗酒宴集

第十章 生前身后

 一、诗文集刊刻

 二、文星陨落

 三、研究辨误

附录一 孔天胤交游名录及事略

附录二 孔天胤年谱精编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五、榜眼及第

孔天胤壬辰科殿试以榜眼及第,当年的状元是广东潮州才子林大钦,比孔天胤小七岁。

林大钦出身寒门,“中道失怙,家益贫,独与其母居,常自佣”,然极为好学,“邑士人资其载籍以白广,由是旁通子史百家言”,在家乡士人的资助下才完成学业。喜欢苏轼,“见眉山苏氏《嘉袥集》,心绝好之,辄伫玩移日不能去,顷之成诵,已乃操笔文,文绝似缙绅,长老先生咸器重焉”。在嘉靖十年(1531)乡试前的府试中,其文章文采斐然,使广东提学副使王世芳大为称奇,以至于与诸同僚相与叹曰:“是必大魁天下者!”果然如其所料,林大钦“魁于乡,连举进士及第”(林大春《东莆太史林大钦传》)。

在那篇洋洋三千余言的《廷试策》中,林大钦对明世宗发问中所列举的“耕者无几而食者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以水旱虫蝗之为灾,游惰冗杂之为害,边有烟尘,内有盗贼”等严峻的社会现实,不但和孔天胤一样指出其原因在于游惰、冗杂之弊,而且明确指出了“游惰之弊有二:一曰游民,二曰异端。游民众则力本者少,异端盛则务农者稀”“冗杂之弊有三,一曰冗员,二曰冗兵,三曰冗费”。他还深刻分析了游民的产生,“盖起于不均之横征,病于豪强之兼并”,所以必须“颁限田之法,严兼并之禁”,安抚游民,勒令归农。而针对“三冗”,特别是冗费,他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后宫之燕赐不可不节也,异端之奉不可太过也,土木之役不可不裁也。”因为,“京师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内府之百金,民家之万金也”。他总结出均田、择吏、去冗、省费、辟土、薄征、通利、禁奢八项除弊措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田均而业厚,吏良而俗阜,冗去而蠹除,费省而用裕,土辟而地广,征薄而惠宽,利通而财流,奢禁而富益”。同时他还直言不讳地劝诫皇帝:“毋以深居无事而好逸游,毋以海宇清平而事远夷,毋以物力丰实而兴土木,毋以聪明英断而尚刑名,毋以财赋富盛而事奢侈,毋羡邪说而惑神仙。澄心正极,省虑虚涵。”

林大钦所说的这几点,可以说都切中了明世宗面临的现实。“逸游”句是以明武宗之事谏之,“远夷”句是劝其注重边事,“土木”“奢侈”句是劝其节用爱民,“刑名”句是劝其轻刑薄赋,“神仙”句则是劝说其不要被术士所惑。特别是最后一句,更见其才略胆识。明世宗一生尊奉道士,据《明史·世宗本纪》,嘉靖五年(1526)“二月甲寅,命道士邵元节为真人”,许多军机大事,竟由邵元节之流占卜决定。邵元节死后,又推举陶仲文,“二十三年加方士陶仲文少师”“二十九年封方士陶仲文为恭诚伯”,直到陶仲文死了,明世宗依然执迷不悟。嘉靖四十五年(1566),名臣海瑞携棺上疏,其中就说到了“陛下之误多矣,其大端在于斋醮,斋醮所以求长生也”。海瑞击破了“长生不老”的“神话”,说连尧、舜、禹、汤、文、武这样的圣人都没有长生久视,而陶仲文自己都死了,“彼不长生,而陛下何独求之?”由策论也可以看出,相较于二十七岁的孔天胤,二十岁的林大钦更为年轻气盛、锋芒毕露,言语之间更为直接和率真。

关于一甲前两名的名次,还有一段小插曲,差一点儿,孔天胤就成了状元。原来,林大钦的文章不合“程序”。林大春《东莆太史林大钦传》记载:

殿阁大臣第其文,得孔生而下十二策以进,而太史不与。上览而问曰:“是安得无特异者?”始以太史对,上遂大称旨。比制下,中外莫不翕然,以“海内复有苏子矣”。

林大钦的策论,最初就没有被递上去,递上去的只是孔天胤及其他考生的十二份策论。也就是说,差一点儿,明世宗就看不到他的策论。是因为明世宗多问了一句:难道除了这些,就没有特别一些的吗?殿阁大臣这才说,还确实有那么一篇,有点特异,这才将林大钦的卷子递上去。明世宗一看,“大称旨”,钦点为状元。林大钦白幼熟读三苏文章,因而策论也颇有苏子之风,明人洪梦栋说:“东莆之于子瞻(苏轼),则形神俱肖矣”,这也是得到明世宗常识的原因。(P21-23)

序言

赵桂溟

学界青年才俊张勇耀、韩兵强新著《孔天胤评传》数易其稿,终于杀青了。在创作伊始,二位便一再邀我作序,而我心惴惴,实是愧不敢当。但二位坚称非我莫属,理由是我比较早地涉足孔天胤研究,也最了解此书创作的缘起和经过。话说至此,我也只好不揣谫陋,勉为其难了。

我从十几年前开始关注乡贤孔天胤,引起我重视并着手研究孔天胤的原因,是已故北京师范大学赵擎寰教授生前的一再鼓励和提携。赵老里籍山西汾阳,是我国工程制图界杰出的学者、教育家。赵老对乡邦文献和人物情有独钟,举凡北宋名将狄青、明代大算术家王文素、明代理学家孔天胤等,均率先发掘并不遗余力撰文推介。在给我的致函中,对孔天胤更是倍加推崇,赞誉孔天胤是嘉隆时期的“北方学界领袖”。受老先生影响,我从2001年开始对孔天胤进行了筚路蓝缕的研究。从孔天胤文献资料的调查收集,到孔天胤诗文集的校勘整理,经过长时间的翻检、思考,我对孔天胤有了不断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此后随着中国科学院常佩雨博士的加入,特别是以张勇耀、韩兵强《孔天胤传》《孔天胤评传》《孔天胤年谱》写作目标的确立为标志,我们可以说已初步形成了孔氏研究小团队。我们还共同点校整理了《孔天胤全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令人欣慰的是,研究越深入,越觉得孔天胤像一颗被历史尘封了的明珠,擦拭越久越是光彩照人。

孔天胤首先是一位廉能兼备的疆臣。孔天胤(1505~1581),字汝锡,汾州文同里百金堡村(今属山西文水县)人。他出生于皇戚之家,幼承庭训,属意仕进。嘉靖十年中乡试第六名,次年以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初授陕西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校,历官直隶祁州知州,河南按察司佥事兵备颍州,河南布政使司左参议,浙江提学副使,陕西左参政、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等职。孔天胤一生为官清廉,以能著称。他不论是提调学校考选士子,还是参知军务强兵御虏,抑或是持宪一方兴学救荒,均多有善政,广为十农所称道,可称得上是一位颇具家国情怀、刚健有为的循吏。

其次,孔天胤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理学家。孔天胤学养深厚,儒、释、道贯通,对六经及孔、孟之学皆有创见,尤以精研理学名世。他的学说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融会众说,认为“圣人之学”的本义就是心、性、理、道四位一体。他赞同王阳明“圣人可学而至”的观点,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进而反对朱熹对王通《中说》不公正的看法。孔天胤的学说在儒学思想史特别是在河汾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其三,孔天胤是一位注重实学的教育家。孔天胤为官重实德实绩,轻浮名虚誉,无论两任提学,还是主政一方,他都实实在在地从教育的基础工作做起,修庙学,建书院,正学风,选士子,事关教育的每一项举措都尽心尽力。他还倡导为学要先正心,“一正心,而德明矣”。他进一步提出,“先行实而后文艺”。孔天胤的实学教育思想至今都有现实意义。

其四,孔天胤是一位成果丰硕的著作家、诗学理论家。孔天胤在从政之暇及退归之后,勤于著述,先后有《孔文谷文集》《孔文谷诗集》《渔嬉稿》《霞海编》《汾州志》等多种著作问世。孔著不仅在学术史、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他所写的各类碑传序跋、地方志乘中,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可以弥补一些正史的不足。与此同时,孔天胤还是一位杰出的诗学理论家,他首提“神韵”,后被王士禛发展为“神韵说”,今人钱锺书在《管锥编》中对孔说有较为中肯的评价。孔天胤还有文话若干,惜大多没有保存下来。

其五,孔天胤是一位卓越的出版家。作为一位有担当的博学鸿儒,孔天胤不仅自己深钻精研,还特别注重通过典籍的刊刻印行,扩大正统文化的传播。他先后主持刊刻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集录真西山(文章正宗)》《西京杂记》等书籍,为保存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为我国文献学和版本学界所珍视。

综观孔天胤的一生,其成就和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实事求是地讲,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像孔天胤一样的人物数不胜数。如此说来,对孔天胤的研究还有意义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就拿张勇耀、韩兵强所著《孔天胤评传》来说,作者以孔天胤的一生经历为经,以他的诗文创作及理论、图书刊刻、理学思想、交游考述等为纬,妙手编织,一气呵成。在材料的使用上,所本皆是孔天胤的诗文、各地志书的记载以及与孔天胤有交集的同时代人的互动文献和史料。殊为难得的是,作者对传主更多从精神层面进行了解读和研究,严谨的写作态度,确保了这完全是一部可入于史、可传于世的人物评传。

因此,读者朋友通过阅读《孔天胤评传》至少可以获得如下裨益:一是通过作者对孔天胤一生命运的独到解读,我们可以很直观地了解明中期的社会、政治、教育、文化等状况,比照于全球化、现代化下今日之中同,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二是通过作者对孔天胤人生际遇的叙述及其学术思想的梳理,可以让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士君子文化任我国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巾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三是通过作者对孔天胤仕进的铺陈和考证,我们可以对明代的科举、吏治、宗藩管理等制度有更具体的认识,从而对僵化的古代集权政治有更清醒的批判性思考;四是通过作者对孔天胤在山西的文化建树的展示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乡绅落叶归根后对于地方文化的带动和影响作用,从而促使我们思考在当今乡村凋敝、优秀农家子弟挂冠远去的情况下,乡村建设应该如何兴盛和繁荣;五是通过作者对孔天胤的宦历、交游十分详尽的考证,我们可以对明中期儒学文化的重要支脉——河汾学的发展有个大概的了解,进一步厘清河汾学的脉络走向,提高对河汾学文化价值的再认识,进而思考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应该如何对这一文化源流及其学术精神进行承续和创新等。

读《孔天胤评传》让我们获益良多,但有谁知道在成功的背后作者付出了怎样的辛劳与心血!令我感到敬佩和惊奇的是,二位作者均非历史或文献学专家,张勇耀是一位纸媒杂志主编,韩兵强是一位大学工科教授,尽管他们二人此前已经有文史类著作面世,但当确定评传写作的时候,面对传主资料缺乏、研究尚属处女地等诸多困难,对作者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然而,后生可畏,他们利用互联网优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搜遍天下;他们跑国家及省图书馆,跑地方文史单位,遍查遍访,来来回回,不厌其烦;他们夜以继日,通力协作,勇于承担,甘于奉献,其精神堪称典范。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因为他们难以想象的付出,才使本著立意宏阔,史识高明,考证严谨,叙述精当,不失为一部难得的力作。

至此,我满怀期待的《孔天胤评传》终于可以付梓了,这对于一位有“孔天胤情结”的研究者来说,是一件多么值得额手称庆的大事、喜事!当然,不仅是对我,对众多读者来说,这也是看到的第一本关于孔天胤的评传作品。开山之作,首创之功,其意义想来读者诸君自会掂量。

是为序。

2017年5月于集虚庐

后记

后记

张勇耀

最近总是在想,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研究接近三年,那么研究者的精神结构中,必然已经融进了被研究者的某些特质。我身边这样的学者不乏其人。如果说这一结论还有几分道理的话,那么这三年多与孔天胤的朝夕相伴,至少是在精神层面,我们获得了太多与当世繁华所不同的深层内涵。

我和韩兵强教授对孔天胤的研究始于2015年,而我们的结识也是因为孔天胤。我开始得略早一些,大约起步于春节之后。在苦苦寻觅资料的过程中,偶然的机缘,得知韩教授对孔天胤有所了解,于是开始通过网络交流,之后结为搭档。韩教授虽然身在武汉且是一位工科教授,但说起山西文史,可谓如数家珍,而且此前已经收集了大量山西文史资料,这为我们的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此前赵桂溟老师等已经对《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的孔天胤诗文集做了初步点校,这也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孔天胤情结”,或者说我们对于孔天胤这一历史人物初步的价值认同,使我们克服了距离、职业、学科等方面的种种“不可能”,一起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长跑。而在这场长跑中,我们似乎一边在消耗着各自的体力,一边又在补充着我们的主人公不断提供给我们的精神正能量?于是我们常常“言必称孔”,并互相打趣为“走孔入魔”。

因为孔天胤的研究尚属李白,我们的每一点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说都得之不易。几十次的来往奔波,复印、抄录、核对,将零碎信息拼接为整体信息……为了查找和核对资料所经历的种种甘苦,自是不必细说。然而有了这些资料之后,如何合理运用,也即以怎样的方式体现成果,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仅以写传记来说,写成什么样的传记,其间也大有讲究。

我们可以写成文学传记,选取传主一生中有“戏码”的故事,加以想象、虚构、描写,设置人物、情境、对话,甚至细致描写主人公的心理,这是一种处理方式。文坛和影视圈,从不缺乏这样的作品,而且鸿篇巨制甚多。孔天胤生活在明朝嘉隆万年间,以一甲第二名创造了山西科举考试奇迹,一生经历了无数大事件,庚子之变,浙江大饥荒,隆庆和议等,又有着“宣圣之裔,帝室之甥”的特殊身份,一生交游有姓名者近四百人且不少为当时名流,颇符合时下流行剧作或一些文学作品的主题,选取其人生某个节点,编出一些情节跌宕、荡气回肠的故事,似乎并不难。然而如果那样做,我们自己都会怀疑,我们所写的是不是真实的孔天胤。

目前还存在一种散文化的“传记”,也就是传主的牛平事迹被淹没在一篇篇行走散文之中。对传主所经之地的古今对比和对历久事件的咏叹感怀,不断的时空交错和大量场景拼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和氤氲的情绪,代替了对传主历史资料的翔实考证和对传主著作的深入研读。孔天胤一生宦游海内,足迹遍布山西、陕西、河南、河北、浙江等,如果顺着他的生平足迹走一遍,也一定可以走出许多的感想来。这样的写作轻松,文字也一定会比较好看,然而它的价值却似乎要大打折扣。

我们也可以写成学术论文,将孔天胤的一生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事实上我们这两年也陆续发表了诸如《孔天胤与嘉靖版山西通志、汾州志、介休县志》(《史志学刊》,2016年第5期)、《孔天胤与谢榛交游考略》(《名作欣赏》,2017年第8期)、《孔天胤刻书考略》(《史志学刊》2017年第4期)等论文。但这样的处理极易使研究陷于碎片化,不利于将这位被遮蔽了五百余年的“新人”推到明代文学、思想、学术研究的公众视野中。

于是,在我们确信已掌握孔天胤存世的绝大部分资料后,我们决定首先把它写成一部历史传记。

历史传记,就是以传主的生平经历为经,以宏阔的历史背景,传主的学术、思想、创作、建树、交游等为纬,忠实记载传主的一牛。写这样一本传记,首要一点就是做好年谱。于是我初步搭好框架,将其诗文集中的人与事、与其相关的其他人的记载、史志资料中对其事迹的记载等,一点点填入。年谱做到四万余字的时候,韩教授接手,将孔天胤放在更为宏阔的历史背景之中,对之生平事迹、交游等做了更为详尽的考证。当我们四十余万字的《孔天胤传》书稿完成的时候,《孔天胤年谱》也几乎一并完成了。年谱如今已有三十余万字,即将另做出版。

那么,有了《孔天胤传》,为什么还要再出一本《孔天胤评传》呢?这就是我们真正想探讨的问题。

写作的动因,首先是受到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启发。前几年,我陆续购买了这套书中的五六十种,通过这些评传,获得了对中国古代思想界人物的初步认知。我曾经向一位向我求教的年轻人介绍这套书,说它是切入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入口,可以作为进入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第一层级。顺着作者的指引,可以了解传主的内心世界,可以进入传主著作的元典,此前传主的这些著作你也许并未关注或并未细读;也可以进入中国思想史、文学史,而它们比线条化的思想史、文学史著作,有更为细节化、学术化和高端化的内容,因为每一本书中都有作者对传主及其时代、学术的独特研究和深入理解。

对孔天胤的研究同样如此。

孔天胤是一位榜眼,一位官员,一位诗人和诗文理论家,一位学者,一位出版家,又是一位在当时极有名望的乡绅。对孔天胤的深入研究,可以带出嘉隆万时期一段宏阔的历史,加深我们对当时社会、吏治、文学、出版、学术、思想等方方面面的理解。仅与其有交游的近四百余人,就是一个极为可观的群体。如其与著名学者薛蕙、王畿、钱德洪、黄绾、邹守益、林春等人,文学家高叔嗣、谢榛、康海、上维桢等人,以及政治家王崇古等人的交游,以及与汾州庆成、永和二王府的关系,都含有极为丰富的信息。因此,将孔天胤一生进行梳理,就其成就进行分类研究,就有着打开嘉隆万时期一个时代切面的重要意义。

于是,我们尝试从个人成长、仕途宦迹、诗歌创作及理论、图书刊刻、二晋史笔、哲学思想、交游考述、诗社活动、王府春秋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其史本的深入解读,分析其一生的事迹与贡献。并以附录的形式,梳理其交游人物及事略,并附以简单年谱,便于读者查考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孔天胤研究的另一个附产品,就是我们点校完成了此前初步点校过的孔天胤诗文集。我们不但根据其他版本重新核对了原先的文本,增加了“校记”,而且补充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孔天胤存世的几乎所有佚文、佚诗,还附录了孔天胤的相关研究资料,即史志中对其的记载、交游书信和酬答诗文等,为今后对孔天胤全面深入的研究,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孔天胤全集》已被列入《山西文华》古籍整理项目,近期将由三晋出版社出版。

当然,由于我们学识尚浅,对人物的分析和研究,还停留在一个较为粗浅和表象化的层面,因而也希望读者方家能够不吝赐教,以便我们不断增进学识,对孔天胤以及今后所做的研究能有新的提升。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有一路带领我们走过来、不断给予各种指导和鼓励的赵桂溟老师,为我们审稿并做详细批注的降大任老师,也有为我们提供孔天胤父母碑图片的孔宪政先生、帮助联络出版事宜的我的大学同学牛天德先生,还有提供帮助的山西文水县百金堡村孔氏后人、上海百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孔庆然先生,以及积极为此书申报选题、给予多种帮助的商务印书馆太原分馆总编辑李智初先生及本书责任编辑穆葳女士,在此一并致谢。

2017年5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