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电子隐私信息中心的前20年
02 隐私和政务公开的需求
03 因果循环
04 大学的隐私新模式
05 机器人领域的监督法缺陷
06 保护信息时代的性隐私
07 欧洲数据保护新机制所面临的隐私机会和挑战
08 化名假名:监控时代的身份管理
09 遥迢归途:隐私是一项基本人权
10 无界限的问责制:批量数据存储、抢先监控和跨大西洋数据保护
11 监控社会和透明的人
12 匿名需要被捍卫及其理由
13 未来发展方向:密码学
14 达成协议并避免信息技术漏洞
15 自主权的作用:隐私科技的用户采纳度
16 教育数据的隐私保护
17 系统和网络安全如何与隐私相互作用
18 “尊重语境”:履行白宫报告的承诺
19 隐私、自主性和网络平台
20 健康隐私的未来
21 匿名和自由言论:ICANN 能否实现匿名域名注册
22 通过版权法保护隐私可行吗
23 恐惧和便利
24 大数据世界的隐私展望
结语:《马德里隐私声明》——“全球隐私标准”
共同执笔人简介
译者后记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对隐私的影响日益凸显,几乎所有人的隐私在当代互联网技术的推波助澜下都已无处遁形:
◎一个数据安全漏洞能使成百上千条个人信用记录泄露;
◎广告软件可以跟踪用户的网络行为;
◎个人详细的医疗记录被公然叫卖;
◎监控系统已经可以做到从人群中大规模识别目标;
◎即使脱离互联网,也可追踪人们的物理空间活动,并记录他们的日常家庭生活;
◎斯诺登“棱镜门”事件披露出一些国家领导人的私人通话记录被置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之下;
……
面对无处安放的互联网隐私困境,我们该相信“隐私已死,何必执着”的宿命论吗?
在马克·罗滕伯格、茱莉亚·霍维兹、杰拉米·斯科特主编的《无处安放的互联网隐私》中,业界权威专家提倡一种对待隐私争论的新方法,他们认为隐私是值得保护的,而且应该研究出台有意义的应对政策。毕竟“人用手创造了什么,就应该用头脑控制什么”。
马克·罗滕伯格、茱莉亚·霍维兹、杰拉米·斯科特主编的《无处安放的互联网隐私》是一本探讨互联网时代隐私保护并给出具体方案的实用指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个人隐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政府和企业可以轻松追踪我们的通信、搜索和浏览记录,互联网时代的隐私保护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在书中除了警示人们自己的隐私已经丧失,还提出了该如何捍卫个人隐私的解决策略,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