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探戈(程乃珊散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程乃珊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高傲的上海人,从来是看不起美国人的,洋基佬嘛!那种懒洋洋的连词尾和词首都懒得吐清楚的美式英语,哪是字正腔圆的牛津英语所能比的?法式西餐中一道莴苣,要经多少切削才最后“水嫩”地出现在餐桌上,要到了洋基佬手里,他们会端出一棵树来!

在上海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的租界生涯中,惟有法租界,上海人才会觉得是华丽又精致的典型代表;上海人心目中,也只有法国贵族,还会以跳舞的步伐走上断头台的阶梯。即使在公共租界,位居主流的也是英国文化而轮不上美国文化。

然而美国文化以其特占的天时地利优势,并因其本身的年轻亲民之特长,空前地在一代都会青年之前,散发着逼人的魅力。

大战后的好莱坞电影,充满和平之后的欢愉和重新享受生活的乐趣;《出水芙蓉》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经过凄苦的八年抗战,上海青年如饥似渴地从好莱坞片中重识时尚、摩登和时髦;而美国大兵的短暂驻扎,感性地将美国生活方式带人上海。

抗战胜利后的上海,简直是美国兵的天下和乐园。今国际饭店、花园饭店、南京西路原海外联谊俱乐部……但凡上海滩最华丽、最高尚的地段,都暂驻着被誉为大战英雄的美国大兵。这批在战火中侥幸活着回来的大兵,一下子来到东方巴黎上海,大大开了眼界。

他们挥着绿油油的美金招摇过市、恣意享受。可口可乐、爆玉米花和糖纳子这些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由着这批美军现身说法,在大上海成为新的时尚。

为吸引这批美国大兵消费,上海夜总会和酒吧,拼命演奏当时流行的好莱坞插曲,助长了上海流行美国流行曲的风气,美国人也充分发挥了他们挑战传统、追求新奇的个性,为战后上海,制造着时尚。

美军厚厚长长的羊毛大衣,在相对温暖潮湿的上海,显得有点拖泥带水,这批老爷兵纷纷找来上海裁缝,将其改为三夸特中大衣。上海裁缝除了可以赚到几块美金工钱,还可平白收进一段上好羊毛料子,笃定可做几双鞋面布,何乐而不为?一时,这种美其名为“艾森豪威尔装”的中大衣成了男装时髦,在上海就此流行到“文革”开始,当然名称变了。解放了,上海男人纵使吃了豹子胆,也不敢穿“艾森豪威尔装”!

另外,作为麦克阿瑟将军标志之一的雷朋太阳镜,也被美国大兵戴得成街成市,作为美军指定军服装备的雷朋眼镜,连地摊上都有摆卖。时至今日,雷朋太阳镜,仍为一簇识货的上海老克勒们,视为经典,价钱不菲,其款式型格,与四十年代的一样,一点没有变革。

一时,上海滩的时髦青年,纷纷以美军装束作为偶像。

牛仔装应该也就是在那时在好莱坞电影中显身,不过,牛仔裤在四十年代上海,从来没有流行过。  上海人见多识广,什么时髦没见过?唯独对这种屁股包得紧紧的、裤腰直垂袴间的出位打扮,仍拒绝接受。一众胆大点的青年,顶多做条裤子关照裁缝裤脚管缝小点,配件夏威夷香港衫,所谓“小裤脚管花衬衫”,就是这样一锤定音。如果嘴里再咬咬口香糖,还嘘里唏里口哨吹吹,那就活脱脱成一个令上海父老连叹“世风日下”的小阿飞!

上海阿飞,是美国文化和海派文化短暂而灼热相恋后产下的私生子,说是私生子,是因为上海人对阿飞,从来是侧目而视的。再加上美国文化,也从来不是东方巴黎的上海子民所欣赏的。

P6-10

书评(媒体评论)

正是这种强烈的自觉,使她成为新世纪以来,发掘、传播老上海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最重要也最有影响的作家。她以一种近乎燃烧的热情,精卫填海的决绝,短短十年中写下了一本本关于上海女人、上海男人、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上海萨克斯、上海罗曼史的书。

——毛时安

而乃珊,始终不忘上海市井文化……透过她笔下描写的生活细节,其蕴含的美学意义已经超出了主流观念……很多地方都是超前的。

——陈思和

她开朗、热情、热爱生命,也热爱生活。她的作品,真实灵动地表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风情。

——赵丽宏

我的印象,程乃珊在哪,那里就有笑语声,而今,一只角落寞了。

——贺友直

后记

缅怀故人,是对目己的反思。

不可能再出现另一个程乃珊,因为历史不可能重复20世纪40年代。

乃珊的母亲与张爱玲在圣约翰大学同学,同在一个大班上课,据乃珊母亲回忆,张爱玲文笔出众而且英语语法十分了得,故而张爱玲一直是乃珊心目中的偶像。平心而论,她们都是独特而不可取代的,正如荷兰的喜力啤酒,很甘味,同样是啤酒,与用崂山矿泉水酿制的青岛啤酒口味却不同。

乃珊离我们远去已四个年头了,她纪实的老上海的芸芸众生却时时会浮现在眼前。在重铸新上海时,学林出版社情有独钟地再版《上海探戈》《上海街情话》和《上海素描》,曹可凡先生和简平先生倾力作序,在此一并深表敬意和感谢!

风景就像一个女人,她有台风风眼一样的心胸,她的长发就像飓风,她的云唇犹如雨吻,洗涤大地,也为一个城市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严尔纯

2017年5月

目录

序一 我们生来都是旅人

序二 永远的星辰

前言

“阿飞”正传

上海滩上“老克勒”

洋盘上海开洋荤

ARROW先生

后门

白相

都会夜的马蹄声

阿拉上海人

上海先生

后记

序言

我生于1946年,虽然近年在香港住了十来年,小时候(三岁到十二岁)也在香港住了十年左右,但即使在这两段互不连贯的香港生活,也几乎生活在上海人的圈子里。在我,这两段互不连贯的香港生活,恰巧成为1949年后的老上海生活文化的补白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新上海的陪衬,令我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这个我们一家四代都生活其中的城市,并可以将自己抽离在外,细细品味这个远东第一都会的魅力。

感谢《上海文学》,她是我永远的良师,1979年我的处女作《妈妈教唱的歌》,就是发表在《上海文学》,从而令我有信心走上创作之路。此次更开辟专栏,并起名为“上海词典”,也是《上海文学》的策划。初时并无太大信心,觉得没这么多内容可以如此一期一期往下写,不料开了头,便似启动了一坛封存多年的酒,一时四下溢出。关鸿提议可以结集出书,加盟“新视觉书坊”。

为了令这本书更具魅力,我四下寻觅有关老上海的生活旧相片。历经“文革”,我家的私人相片本几尽毁灭,好在香港的亲友家尚存有一些旧照片,另外,承蒙我的忘年交、美籍华裔二战退伍军人吉米钟慷慨借出许多他珍贵的具历史价值的照片;前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将军的儿媳余墨卿女士也借出她珍藏的“文革”中劫后余生的照片……

取名为《上海探戈》,是因感到,上海生活节奏颇有点如探戈的节奏,急剧抑扬,明快炽热,然后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活色生香,细腻又富有风情!上海人自信又坚定地在一连串看似毫无规律的进退中,互相勾缠又精于应付,爱恨交融难分,挑衅和引诱并进,舞出令人目眩的身姿。

探戈始自南美市井平民之中,一度只流行于下三流的舞厅酒馆,直至二十世纪初传人巴黎,才容身于上流社会,并成为公认的社交舞中惟一具备表演性的舞种。我觉得这与“海派文化”身世,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海派是《上海探戈》中的主旋律,虽然一度历尽沧桑受尽误解,它仍如探戈乐曲中被誉为灵魂的响板,在天涯岁月中孤寂又顽强地敲击着,直到近年被重新解读……

但愿各位能在《上海探戈》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旋律和感性的回忆。

特别感谢《海上剪影》作者郑祖安先生,还有,摄影家陆杰先生,为本书配拍了许多生动的上海市民生活的照片。

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内容推荐

上海的生活节奏急剧抑扬,明快炽烈,颇如南美舞蹈探戈,细腻而富于风情,上海人自信而又坚定从容的生活,也恰如探戈舞曲的旖旎旋律和感性色彩,构筑起海派文化的丰富底蕴。

程乃珊著的《上海探戈(程乃珊散文)》包含《“阿飞”正传》、《上海滩上“老克勒”》、《洋盘上海开洋荤》、《ARROW先生》、《后门》、《白相》、《都会夜的马蹄声》、《阿拉上海人》、《上海先生》九篇文章。

编辑推荐

《上海探戈(程乃珊散文)》是已故海派女作家程乃珊写于2002年以前的散文作品,最初发表于《上海文学》上,是作者对于上海生活的真实描述、对于上海人的细致刻画。

本书包含九篇文章,但愿各位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旋律和感性的回忆,细细品味这个远东第一都会的魅力。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1:49:28